产业振兴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万泉河畔产业兴 五指山下日子甜——琼崖革命老区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7-23 22:41
红色旅游发展 - 椰子寨村依托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和白石岭景区等自然资源,吸引旅游公司和酒店投资,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1] - 村庄建设多功能综合楼、广场、河边栈道等设施,成为知名红色旅游乡村 [1] - 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整合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资源,规划发展红色旅游 [2] - 仁台村建成综合性红色革命教育研学基地,结合旅游观光和亲子度假功能 [3] 乡村产业振兴 - 毛贵村村民通过种植橡胶、槟榔、瓜菜及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部分家庭购置小轿车 [2] - 仁台村打造鹧鸪茶、蜂蜜等农业品牌,2024年人均年收入达2.48万元 [3] - 仁台村发展光伏产业、鸽子养殖项目,并谋划火山荔枝王产业 [3] - 番响村发展种桑养蚕特色产业,三亚梅山村民建设海边三层小楼 [3] 基础设施改善 - 毛贵村拆除茅草房,新建黎族风情平房,通水泥路和自来水,配备篮球场、卫生室等设施 [2] - 村邮站启用,村民可网上购物和收发快递 [2] - 椰子寨村完善村居风貌,新增广场、凉亭等公共设施 [1]
邮储银行辽宁省分行:以金融“切磋”千年玉 用服务“琢磨”非遗新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29
岫岩玉雕产业现状 - 岫岩玉位列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素有"古玉之光 万年瑰宝"美誉 [1] - 岫岩玉雕技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 20世纪末行业低谷期从业者不足百人 部分技艺濒临失传 [2] 金融支持措施 - 邮储银行创新推出玉石产业贷款 解决原料采购占款高 创作周期长导致的现金流压力 [2] - 向非遗传承人马丽凤发放300万元贷款用于筹建艺术馆和采购优质玉石原料 [2] - 启动"千亿送贷"行动 走访800余家玉雕企业商户 累计投放贷款5000万元 [3] - 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快贷快用 对龙头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抵押"组合贷款 对园区商户给予利率优惠 [3] - 推出"玉文化赋能计划" 协助企业参展提升设计能力 推进"金融+文旅"模式 [4] 产业发展成效 - 单件玉雕作品最高售价达数百万元 河磨玉 岫岩花玉等特色品种价值持续攀升 [4] - 建立中国玉雕大师创意产业园 形成老匠人带新徒弟的传承机制 [4] - 玉雕学院培养创新型人才 盛轩崇雅等企业通过108万元信贷资金提升展品质量并入驻博物馆展位 [4]
科技赋能,市场破局!“双百行动”助力从化荔枝产业跑出振兴加速度
南方农村报· 2025-07-20 13:25
科技创新 - 推广华农自主选育的"仙桃荔""岭丰糯"等晚熟耐储新品种,新品种效益较传统品种提升4-5倍,商品果率从75%跃升至90% [2] - 集成"低温预冷+气调包装+冰温贮藏"技术,将荔枝保鲜期从"一日色变"延长至常温72小时、冷链28天 [2] - 应用"荔知君"AI种植系统、六自由度采摘机器人(损伤率<3%)、北斗无人运输车及5G+空天地监测系统,实现农药减量20%、人力成本降40%、管理效率提3倍 [2] 品牌塑造 - 制定《从化荔枝等级规格》团体标准,特级果均价达25元/斤(溢价100%) [5] - 挖掘"北回归线明珠""荔枝蜜文学"等内涵,举办荔枝包装设计大赛,增加荔枝附加值 [5] - 推动"从化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68亿元,鲜果均价上涨20% [5] 产销贯通 - 创新探索"二进二出"(进高校、进商区,出境、出海)模式,联动六所高校工会、食堂常态化采购 [7] - 承办青创主播大赛、荔枝直播赛,培训大学生电商团队,推动"线上直播+线下供应链"融合 [7] - 推动荔枝、花卉首次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助力从化荔枝销售超1.8万吨、金额超2亿元 [7] 人才筑基 - 实施"荔才计划",国家荔枝龙眼体系10名专家驻点从化,开设"田间课堂"培训2000人次,培育"土专家"120名 [8] - 孵化"90后"荔枝种植大户25户、电商运营团队3个,开设乡村振兴专业硕士班 [8] - 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带动果农人均增收5000元 [8] 产业成效 - 从化区第一季度农业总产值增速达7.5%,位居广州各区第一 [7] - 持续深化"技、品、销、人"四位一体模式,推动从化农业向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跃升 [9]
2025年宁夏中卫硒砂瓜上市产销对接活动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13:53
中卫硒砂瓜产业概况 - 中卫市是宁夏唯一发展硒砂瓜产业的地区,培育了香山硒砂、玉忠宝、砂甜宝等100多家生产经营主体 [2] - 建立了以川渝鄂、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西北区五大区域为目标市场的销售体系 [2] - 富硒土地面积达1674平方公里,建成全国首个硒砂瓜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1] 2024年产业数据 - 2024年种植面积42.7万亩,总产量110万吨,总产值18.37亿元 [2] - 瓜农户均增收10.65万元,品牌价值达35.98亿元 [2] - 推行"中"字标防伪溯源标识,构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合体 [1] 2025年产销进展 - 2025年种植面积扩大至46.95万亩,已签订79项产销协议,预售金额4.38亿元 [2] - 覆盖北京、长沙、深圳等40个城市,设立32家直营店和37家金牌销售商 [1][2] - 搭建线上线下同步直供模式,保障48小时内送达消费者 [2] 品牌推广举措 - 举办开园上市及发车仪式,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授牌 [1] - 计划组织4个工作组赴北京、石家庄等地考察对接,深化批发市场、超市等渠道合作 [2] - 利用数字信息产业优势打造"从砂田直播到冷链直达"消费场景 [1]
地质赋能打造“硒”望黄槐:兴宁市黄槐镇获得梅州首个省级天然富硒土地认证
南方农村报· 2025-07-12 13:07
核心观点 - 兴宁市黄槐镇获得梅州首个省级天然富硒土地认证,3701亩富硒土地为其农文旅融合转型提供新路径 [1][3][4] - 该认证由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联合体共同完成,获得广东省地质局全方位帮扶支持 [6][7] - 黄槐镇从"煤炭小镇"转型为"绿色军旅特色镇",富硒认证为其注入"健康"内核,推动"富硒+农业+文旅+民生"发展模式 [22][23][24][27] 认证背景与过程 - 广东省地质局自去年起在兴宁无偿开展土壤质量与农作物富硒专项调查,共取样300余份 [17][18] - 黄槐镇南部区域土壤硒含量表现突出,土壤样品富硒率达85% [18][19] - 2025年5月,黄槐镇3701亩土地通过广东省地质学会评审,成为梅州乃至粤东首块获省级认定的天然富硒地块 [19][20][21] 产业发展规划 - 黄槐镇将依托天然富硒土地资源优势,结合军旅、文旅项目及中央彩票公益金等项目发展 [26][27] - 计划打造"富硒+农业+文旅+民生"发展模式,创建区域品牌,促进游客体验和产品消费 [27][28] - 该转型响应"以产业振兴壮大县域经济"战略,为广东富硒产业区域示范提供样本 [25] 活动与调研 - 7月10日举行广东省天然富硒土地认证揭牌仪式,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出席见证 [2][7][8] - 活动中专家围绕天然富硒产业规划、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 [9][10][11] - 嘉宾实地调研黄槐镇禾村丝苗米种植基地,进行丝苗米取样考察富硒土地应用潜力 [13][14]
清风为伴产业兴 | 监督下沉促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12 09:37
产业发展现状 - 嵊州市金庭镇是桃形李产业核心基地 总种植面积达2 5万亩 总产值超4亿元[1] - 桃形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 成为当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1] - 金庭镇已建成19条总长18 57公里的林间道路 惠及8个村庄600余户果农[2] 政策支持措施 - 农业部门对山地果园轨道机按米数补贴 累计补贴8277米 补助金额44 5万元[2] - 嵊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监督林间路网硬化 农事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2] - 建立涉农企业问题闭环管理机制 已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0余件[2] 产业升级进展 - 丘上万亩农业公司建成首条桃形李分拣流水线 提升加工效率[3] - 纪委监委重点监督乡村振兴资金使用 严查村干部侵占挪用等行为[3] - 持续关注生产销售环节问题 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害[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从平原烽火到振兴崛起——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今昔巨变
新华社· 2025-07-10 21:42
红色资源与产业发展 - 鲁西南烈士陵园作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的万余英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1] -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将昔日的山坡阵地转化为千亩标准化猕猴桃基地,引入中药材有机肥、智能化农机等现代技术,打造绿心果、黄心果等"金字招牌" [3] - 南宫市冀南红色研学基地通过"冀南红小宣"等创新模式,2024年吸引逾20万人次参与思政实践与研学活动 [5] 现代产业转型与升级 - 安美桥(南宫)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年产精纺羊绒面料250万平方米,全部出口欧美,价值是普通面料的5倍以上 [6] - 南宫市依托10万余亩棉花种植基础,纺织产业延伸至羊绒、羊剪绒、服装加工等领域,2024年服装服饰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140亿元,带动近4万群众增收 [6] - 现代科技如采棉机、滴灌技术等已深刻改变传统农业和纺织业的生产方式 [6]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过研学基地、生态果园、智慧工厂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从烽火战场到振兴热土的转型 [6] - 特色产业如猕猴桃种植、羊绒制品加工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3][6]
河池蚕桑产业“织”出振兴致富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7 11:09
行业概况 - 河池市蚕桑生产规模连续20年保持全国地级市第1位 包括桑园面积 发种量 蚕茧产量 [2] - 2024年蚕桑产业产值达135亿元 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 [2] - 产业涉及22万户农户近100万蚕农 户均养蚕年收入超5万元 [2] 产业发展 - 河池市将蚕桑产业纳入农业"十大百万"产业 并作为千亿产业集群打造 [1] - 创建300亩县级示范基地56个 100亩乡级示范基地53个 [1] - 示范基地推广良种良法 带动全市桑蚕产业发展 [1] 技术创新 - 引入9组自动化设备 实现从蚕茧选剥到缫丝的全流程自动化 [3] - 自动化设备使月产量增长18吨 新增200个就业岗位 [3] - 推动数字技术与桑蚕产业深度融合 走绿色化 智能化 品牌化发展路径 [3] 极端天气应对 - 推广水肥一体化 低产桑园改造等实用技术应对干旱和洪涝 [4] - 完成低产桑园改造26.15万亩 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27.03% [4] - 完成标准化蚕房改造1.9万套 开展技术培训117期 培训6350人次 [4] 生产表现 - 桑树高度达1.5-1.8米 较去年同期略高 [5] - 病虫害减少80% 亩桑园桑叶产量增加300-800斤 同比增长11% [5] - 预计上半年蚕茧产量接近10万吨 [5]
五大工程铸就“苏韵伊情”援疆工作品牌江苏“助攻”,伊犁高质量发展“进球”
新华日报· 2025-07-07 07:26
产业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通过"苏韵伊情"产业引导工程投入20.09亿元产业援疆资金,吸引60多家江苏制造业企业落户伊犁,形成5700余名少数民族职工就业规模 [2] - 9家援伊产业园通过811亿元江苏企业投资构成产业链,推动当地就业机会增长 [2] - 通过体育赛事引流,江苏援疆推动伊犁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与苏伊年货节联动,累计实现18亿元农特产品销售额 [2] 教卫援疆工程 - "苏韵伊情"教卫提质工程投入11.16亿元建成北疆唯一区域医疗中心,引进428项新技术,其中327项填补当地医疗空白 [3] - 1027名江苏教师组成支教团队,通过"苏伊杯"教学大赛与3000余名当地教师结对,1.08亿元资助金惠及13142名伊犁学子 [3] - "润心明眸"公益行动已覆盖10万多名小学生和老年白内障患者 [4] 人才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实施干部培训工程,累计培训6.9万人次干部人才,推动100多名经济领域干部赴江苏产业园实践锻炼,带回274个落地项目和84.52亿元资金 [5][6] - 省农科院伊犁分院专家团队在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广农业新技术,文旅、科技等5个援疆小组团在产业协作、人才培育等领域实现突破 [6] 文化援疆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投入资金建成伊犁州博物馆新馆,设立"秋白书院"与"石榴籽书屋",组织300场文艺演出 [6] - 支持创作《伊犁谣》《巩留的冬季》等原创音乐,举办伊犁河"宁萌"跨年音乐会,推动非遗文化传播 [7] 民族交融工程 - 江苏援疆团队投入5.11亿元推动4367对结对共建,覆盖652户"最美家庭","青苗筑梦"行动惠及20多万青少年 [7] - "引客入伊"战略带动1.2万名伊犁各族代表赴江苏学习交流 [7]
河南省淅川县驻村第一书记:产业振兴当先锋
中国经济网· 2025-07-03 11:16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 武店村通过"1+2"产业模式实现转型,包括生态种植、饮用水加工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1] - 穆洪竹推动1800亩软籽石榴种植,新建鱼塘和渠首庄园等旅游设施[1] - 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就业机会,包括蝴蝶兰基地80个技术岗位和美食苑凉粉摊等[1] - 武店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2025年超过70万元[2] - 九重镇邹庄村和老城镇冢子坪村分别发展西瓜甜瓜和杏李产业[2] 生态农业规模 - 淅川县已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食用菌3500万袋、中药材14.7万亩[2] - 当地建成精品民宿12家和农家乐700余家[2] - 生态农业带动就业人数达3万余人[2] 乡村旅游发展 - 渠首庄园农家乐暑期月营业额突破3万元[1] - 石榴剪枝成为持证上岗的技术岗位[1] - 乡村旅游带动农家乐和民宿等配套设施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