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技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丨迎战连阴雨,秋收秋种抓好“抢”和“保”
新华社· 2025-10-11 16:03
天气影响与生产现状 - 近期黄淮地区如河南、山东、安徽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农田渍涝和农机下田困难,影响秋收进度和秋种工作 [1] -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但后期部分地区仍面临连阴雨和农田渍涝风险 [2] - 克服前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和早稻增产,秋粮长势正常偏好 [1] 应对措施与服务保障 - 农业农村部成立工作专班,跨省份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机等应急机具,并明确救灾机具补贴事项 [2] - 受灾地区利用雨歇间隙组织人机轮班昼夜抢收,目标是能收尽收、快收快抢,以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损失 [2] - 有针对性地对应急机具进行改造升级,以提升在过湿地块的通过能力 [2] 战略重点与政策方向 -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以赴抢收抢种,确保秋粮丰收到手并为明年夏粮生产打好基础 [1] - 应对举措需围绕“抢”字,紧盯天气预报抓住抢收窗口,并强化机具保障与服务以加快秋收进度 [2] - 应对举措需突出“保”字,协调粮食收购和保险理赔以稳定价格保障农民收益,并及早谋划冬小麦播种 [3] 行业短板与长远发展 - 此次连阴雨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粮食烘干和仓储等方面存在短板 [3] - 针对极端天气多发趋势,需加快补上沟渠连通、烘干仓储等短板,并加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3]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构成抗灾夺丰收的重要底气 [2]
新华时评|迎战连阴雨,秋收秋种抓好“抢”和“保”
新华社· 2025-10-11 15:41
秋收秋种面临的挑战 - 近期黄淮地区如河南、山东、安徽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农田渍涝和农机下田困难 影响秋收进度并给秋种带来困难 [1] -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全力以赴抢收抢种 确保秋粮丰收到手和秋播不误农时 [1]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 但后期部分地区仍有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 [2] 应对措施与服务保障 - 农业农村部成立工作专班 跨省份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机等应急机具 并明确救灾机具补贴事项 [1] - 受灾地区利用雨歇间隙组织人机轮班昼夜不停抢收 做到能收尽收和快收快抢以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损失 [1] - 加大对应急机具购置、改装和作业支持 加强农机需求信息发布、顺畅通行及作业用油等服务以强化机具保障 [2] 长远战略与能力建设 - 应对举措与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同构成抗灾夺丰收的重要底气 [1] - 需加快补上沟渠连通和烘干仓储等短板 加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 - 针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趋势 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 [2] 市场保障与农民收益 - 协调做好粮食收购和保险理赔等工作以稳定秋粮价格 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2] - 及早谋划冬小麦播种 加强种子和肥料等物资供应 指导农民落实抗湿晚播技术措施以稳住播种面积并提高质量 [2]
迎战连阴雨,秋收秋种抓好“抢”和“保”
新华社· 2025-10-11 15:38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近期黄淮地区如河南、山东、安徽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农田渍涝和农机下田困难,影响秋收进度并给秋种带来困难 [1]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但后期部分地区仍面临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 [2] 政府及部门的应对措施 - 农业农村部成立工作专班,跨省份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等应急机具,并与财政部门明确救灾机具补贴事项 [1] - 受灾地区利用雨歇间隙组织人机轮班昼夜抢收,并针对性改造升级应急机具以提升过湿地块通过能力 [1] - 措施包括紧盯天气预报抢收抢晒,加强农机需求信息发布、通行及作业用油服务,以强化机具保障并加快秋收进度 [2] 保障农民收益与长远规划 - 协调粮食收购和保险理赔工作以稳定秋粮价格,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2] - 及早谋划冬小麦播种,加强种子肥料等物资供应,指导抗湿晚播技术以稳住播种面积并提高质量 [2] - 着眼长远需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补上烘干仓储等短板,加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2] 战略基础与当前成效 - 应对举措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共同构成抗灾夺丰收的重要底气 [1] - 今年以来已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夏粮稳产和早稻增产,秋粮长势正常偏好 [1]
姜堰:“三要素”协同发力,提升粮食单产新增量
新华日报· 2025-10-11 05:46
文章核心观点 - 泰州市姜堰区通过聚焦“地、技、人”三大核心要素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 技术集成推广 创新推广队伍与新型主体培育三大工程 有效突破单产瓶颈 探索出可复制 可持续的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新路径 [1] 耕地质量建设 - 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96.3% 通过整田平地 完善路网和灌排系统将零散小田和望天田改造为连片高产田 [2] - 投入财政资金4500万元在大伦 蒋垛等镇实施省级示范区项目 推行“1年深翻+3年连续有机培肥”技术模式 项目区稻麦单产提高3% [2] - 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 严格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 并通过深翻 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持续改善土壤结构 [2] 技术集成应用 - 与扬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建成综合示范基地 每年展示稻麦新品种50多个 示范新技术20多项 应用新产品20多个 开展各类专题试验20多项 [3] - 推广“四合一”集成技术模式32万亩 亩均节本增收118元 总节本增收3776万元 [3] - 构建“万千百”梯级示范体系 设立4个万亩片 22个千亩片和26个百亩攻关田 组建“专家+技术骨干”服务团队全程精准把控生产要素 [3] 人才支撑体系 - 组建11个首席农技专家团队共47人 派驻全区13个镇街 形成“专家驻点+技术下沉+农户参与”的服务新模式 [4] - 依托6家“田间学校” 以新农人和土专家为师资开展就地培训 推动技能提升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4] - 实施家庭农场综合评价机制 从生产规范 经营效益等多维度进行年度考评 评价结果与土地流转 项目扶持等资源分配挂钩 [4]
以科技攻关支撑耕保实践创新——关于南方山区耕地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35
耕地保护创新探索 - 践行“大食物观”需在保障口粮田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多元化食物需求 [1][3] - 通过推广耕地复合经营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收”以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守住耕地保有量 [3] - 探索“以用促保、以质创效”新路径将低效田转变为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良田 [1][4] 耕地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 - 南方山区耕地保护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相结合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1][5] - 针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探索空间置换复绿机制对陡坡耕地有序引导恢复为林草地 [5] - 推动耕地保护从单一地块管控转为全面融入区域生态安全大格局 [1][5] 科技与人才支撑 - 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7] - 系统开展科研攻关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包括研究非粮化适应性管控等关键技术 [7]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8]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 - 推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路径已探索出多元化利用模式 [10][11] - 山西晋中灵石县将2万亩废弃煤矿区修复后发展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养殖奶牛4800多头并计划扩容至1.3万头 [11] - 河北邯郸紫山矿区引入滋阳河水建成水域景观种植树木8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至96%并带动周边9个村15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2万元 [11] 废弃矿山利用挑战与对策 -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面临技术、资金、政策等制约尾矿综合利用率不足30%且高端建材转化率更低 [13] - 建议通过技术攻坚、政策创新、金融赋能和产业融合将废弃矿山转化为资源安全与区域振兴的绿色引擎 [13][14] - 深化EOD模式探索作价入股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并发行矿山修复专项债券以破解经济可行性困局 [14] 旅游用地政策优化 - 旅游用地类型全面多样且具有复合性但缺乏统一分类标准与土地供给刚性约束矛盾突出 [17][19] - 建议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三区三线”管控下预留旅游业发展空间 [18][21] - 探索混合用途供地模式并实施分期供地和弹性出让政策以适应旅游项目分阶段开发需求 [18][21]
为绿色农业培育科创沃土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19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 行业研制出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 [1] - 2024年水稻、玉米、小麦的化肥利用率为42.6%,较2015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1] - 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总数达8.2万个,较2019年增长105% [1] 绿色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挑战 - 科技创新贯穿粮食安全全链条,推动农业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1] - 与欧美国家相比,行业科技水平呈现大而不强状态 [1] - 种源、科研仪器等领域存在被“卡脖子”问题 [1] 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措施 - 建议将科技类绿色农业补充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辅以税收、补贴和产业扶持政策 [2] - 利用卫星遥感、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推广基因编辑育种、节水抗旱稻和智能灌溉系统 [2] - 引导科研院所、高校等围绕种业、科研仪器短板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揭榜挂帅”项目攻关 [2]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生态建设 - 构筑“产业—学科—研发—资本”的创新生态环境,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孵化平台实施分阶段概念验证 [2] - 通过降低预期风险、提升技术可行性来吸引市场投资,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 [2] - 加大绿色农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接纳和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
中经评论:“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经济日报· 2025-10-09 08:09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意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 己掌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 的战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 产。当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藏粮于技"战略已结出累累硕果。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公布一组 数据:2024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 突破96%。这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 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装备支撑。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 国 ...
“藏粮于技”关乎农业发展方式变革
经济日报· 2025-10-09 06:36
"藏粮于技"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远见。粮食生产从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从人力畜力为主向机器为主转变,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 装备支撑。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水稻、小麦品种自主率达到100%,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 味着我国已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我们吃的每一碗米饭、每一个馒头,都源自中国人自己掌 握的"农业芯片"。只有"中国粮"用"中国种",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端稳中国饭碗,避免外部断供引发的战 略风险。良种推广是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等品种显著提升单产。当 前育种目标已从增产延展到提质,培育出高筋小麦、甜糯玉米、高出米率水稻和功能性农产品,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需求。现代良种普遍具备抗病虫、抗旱、抗倒伏等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动农 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我国农 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逐步构建起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的新型农业发展路 径,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筑牢了科技根基 ...
饭碗端得更牢 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央视网· 2025-10-07 09:02
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 - 粮食安全被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 -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提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1.3万亿斤[2]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并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3] 粮食生产成果与目标 -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2][3] -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000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斤安全线[4] - 到2030年目标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有力夯实大国粮仓安全根基[7] 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 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一半以上耕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5]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拥有1000多万台(套)现代化农机具[2][5]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超过95%,一批突破性品种释放增产潜力[5]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北斗导航系统为播种提供厘米级精度轨迹,5G物联平台构建“农田数字大脑”[6] - 病虫害有效防治每年挽回产量损失2800多亿斤,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最近三年机收减损500亿斤以上[6] - 110多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全国近一半小农户实现稳产增产[6] 抗灾与应急保障体系 - 3300多家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1.36万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有效提升粮食抗灾能力[5] - 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社· 2025-10-06 20:37
粮食生产情况 - 四川省秋粮播栽面积超过7000万亩 目前收获进度约70% [1]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田全部丰产 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 再生稻预计每亩收300多斤 实现吨粮田突破 [3] - 三台县种粮大户通过坡地改造将亩产提升一倍 [3] 种业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 [2] - 东坡区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 产量预计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省将种业振兴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支撑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等重大功能平台 成为资源保护与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 改造提升444.27万亩 [4] -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增数量与提质量并重 [4]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改造升级丘陵地区土地对提升产量重要 [3] - 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 渠成网 路相通 沟相连 大大提升水稻产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