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06-03 05:36
文化和科技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提出要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新趋势,需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VR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数字化艺术表现形态 [2]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博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提升旅游产品品类、质量、服务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重点工作方向 [1] - 全球文旅市场迭代升级,游客休闲属性变化催生不以景点为目的的新休闲旅游形式,形成文旅行业全新赛道 [2] - 需把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趋势,创新推出景色游、文化游、美食游等新线路和新玩法 [2] 文旅产业体系创新 - 推动形成多元文旅产业体系,打造公共文旅集聚空间、数字化文化体验新空间和夜游、夜市、夜演消费新场景 [2] - 开发时尚新潮、创意感十足的文创产品,打造"吸睛点""兴奋点"和"消费点" [2] - 探索文旅跨界融合,引入农业、体育、教育、时尚、影视、金融等行业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2] 文旅协作链条优化 - 健全文旅市场调研机制,以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和特色文化体验产品 [3] - 构建协同宣传促销机制,强化政企联手、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和线上线下联动,策划区域旅游路线 [3] - 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产业链衔接与合作,提升游客体验感受 [3] 文旅发展环境提升 - 构建文旅数智化治理体系,建立权威智慧旅游线上综合性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4] - 优化旅游保障工作机制和投诉响应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制度规则研究 [4] - 推动经营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政策金融+产业基金+资本运作"的文旅供应链金融体系 [4] 文旅人才培养 - 加强与高校合作开设复合型数智文旅专业,加强实践教学 [4] - 加强与企业协作,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4] -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学薪酬体系、福利制度和奖励制度吸引优秀人才 [5]
焦点访谈|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焦作交出“景美、业兴、民富”新答卷
央视网· 2025-06-02 21:48
文旅市场趋势 - 端午假期全国文旅市场热度持续高涨 传统与创新结合成为主流趋势 龙舟竞渡 国风市集 沉浸式展演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1] - 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 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 景区门票经济模式面临挑战 [5] - 成熟景区旅游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特色产品销售 餐饮 住宿等二次消费占比显著提升 [5] 云台山景区转型 - 云台山景区过去依赖门票经济 产品供给单一 面临发展瓶颈 近年来通过"旅游+文化"融合业态实现转型 [3][5] - 开发"万花之境"主题空间 结合历史文化打造互动体验 游客可与角色扮演者互动对诗 斗草 [7] - 推出"旅游+体育"项目 设置水上浆板 丛林过山车 铁道攀岩等运动项目 吸引体验型游客 [11] - 实行门票3天有效政策 促进游客从一日游转向多日深度体验游 [11] 非遗与文旅融合 -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带动75名产业工人和29名非遗传承人就业 [9] - "非遗+研学"模式吸引180名学生参与绞胎瓷制作体验 促进传统技艺传承 [9] - 开发绞胎瓷文创产品 包括水杯 茶杯 汽车挂件等 年产值显著提升 [11] 民宿产业发展 - 云台山周边民宿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品质提升 实施"房间数量做减法 品质做加法"策略 [12] - 政府提供补贴支持民宿升级 如陶然民宿获63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 打造田园旅游综合体 [14] - 形成3条民宿产业带 148家精品民宿覆盖8个村镇 带动近万家农户增收 [14] - 岸上小镇旅游服务区年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 提供700个就业岗位 [16] 区域经济带动 - 云台山镇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2万元 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18] - 焦作市发展"文旅+百业"模式 引进9家加工企业 118家工坊 开发800多种农文旅产品 年产值3.6亿元 [19] - 一斗水村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年40万人次游客量变现 与景区形成联动发展 [16] 文旅产业升级 - 焦作市形成"全时全域"文旅新生态 从观光游发展为多链条并行的大文旅格局 [19][21] - 通过"文旅+体育" "文旅+演艺" "文旅+研学"等新兴业态促进产业互动融通 [18] - 实现文化价值创造性转化 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历史与文化 [21]
端午假期北京接待游客821.1万人次
新华社· 2025-06-02 21:27
旅游行业表现 - 端午假期北京共接待游客821.1万人次 同比增长5.4% [1] - 实现旅游总花费107.7亿元 同比增长6.7% [1] - 入境旅游持续升温 接待入境游客6.7万人次 同比增长35.8% [2] - 入境游客花费7.2亿元 同比增长41.1% [2] 文旅活动与产品 - 推出1700余场文旅活动 主题为"悠悠端午情·京彩夏日行" [1] - 民俗文化活动受欢迎 包括龙舟嘉年华 非遗市集 汉服体验等 [1] - 亲子游 研学游成为出游主旋律 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 [1] - 推出7条"山野寻踪·端午自然观察家"主题游线路 [1] - 聚焦"传统景点新体验"与"新兴景点新发现"两大主题 [2] 演出市场表现 - 营业性演出316台1119场 观众45.8万人次 票房1.4亿元 [1] - 演出场次 观众人数 票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 75% 130% [1] - 大型演出活动11场 观众25万人次 票房收入1亿元 [1] - 大型演出显著拉动周边住宿 餐饮 交通 购物等消费 [1] 国际推广活动 -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余位旅行商参与"发现北京之旅" [2] - 考察体验北京旅游的新产品 新场景 新服务 [2]
端午假期,广东旅游收入114.4亿元,同比增长25.6%
南方都市报· 2025-06-02 20:53
旅游市场表现 - 2025年端午假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321 0万人次 同比增长20 6% 实现旅游收入114 4亿元 同比增长25 6% [1] - 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726 1万人次 同比增长18 9% 古驿道沿线重点区域接待游客103 0万人次 同比增长18 5%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54 4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5% [1] - 乡村旅游点和历史古村落接待游客133 2万人次 同比增长16 5% 重点公共文化机构接待市民游客64 6万人 同比增长13 2% [1] - 全省游客人均花费493元 同比增长4 2% 其中一日游人均消费329元 过夜游人均花费1028元 过夜游比例为23 5% [1] 龙舟文旅活动 - 广东省文旅活动以龙舟赛事为纽带 传承岭南水乡民俗 注入科技演艺和商圈联动新元素 实现全域联动 覆盖21地市 [3] - 热门龙舟项目包括广州猎德龙舟宴 佛山叠滘漂移大赛 深圳观澜河国际赛等 凸显地域特色 [3] - 非遗民俗通过赛事焕新吸引游客 如叠滘弯道漂移 西樵山半山扒龙船 潮州大城所游旱龙等 [4] - 龙舟活动结合音乐会 啤酒节 市集等 跨界融合激发消费动能 如东莞沙田赛联动促消费 深圳光明区设龙舟嘉年华 [4] - 粤港澳龙舟邀请赛和两岸青年联合龙舟汇演促进交流 如深圳 东莞 汕尾等地活动 [4] - 乡村龙舟赛吸引超百支队伍 结合龙船饭 增殖放流等活动激活县域文旅 如茂名 阳江 信宜等地 [4] 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 央视新闻平台直播广东龙舟竞渡特别节目 实时连线9市现场 触达超过452万人次 间接触达超过3700万人次 [5] - 联动新加坡 阿联酋 美国 南非等国户外大屏展示 形成国内引爆加海外破圈传播格局 [5] 生态景区表现 - 古龙峡累计接待游客7 9万人次 较2024年同期增长220% [7] - 古龙峡国际漂流赛场在美团平台漂流品类销量中稳居榜首 国际游客接待量显著提升 [7] - 古龙峡打造沉浸式漂流体验 增设野人部落 猩猩岛 鳄鱼潭等主题关卡 实现漂流加文化双重体验 [7] - 古龙峡提供一站式度假体验 包括漂流 瀑布群 悬崖飞车等多元化项目 [7][8] 亲子文旅创新 - 长鹿旅游休博园将儿童手摇车改装为陆地龙舟 专为萌娃定制安全趣味赛道 [10] - 长鹿第一大粽子高近3米 长近4米 重达3 8吨 吸引数万名游客围观分享 [10]
聚人气 拓市场 共奋进——“塞上江南”经济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02 20:08
经济发展概况 - 宁夏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增速位列全国第五,连续11个季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 - 2024年宁夏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124万余人次,旅游花费766亿余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7.65% [5] - "五一"期间宁夏景区门票销售额同比激增超过一倍 [5] 文旅产业 - 端午假期宁夏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7%,机票订单增长21% [3] - "滚钟口日出之约"累计吸引10万人次参与,览山公园"五一"假期客流达30万人次 [3] - "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18万余人次,营收2.6亿元 [4] - 宁夏通过"沙漠+星空"、"日出日落"等文旅IP创新,推动"浪漫经济"发展 [3][4] 工业与制造业 - 1-4月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制造业贡献突出 [6] - 天地奔牛公司年度新签订合同额从"十四五"初的30亿元增长至近50亿元,核心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55% [6][7] - 公司订单排至10月,产品出口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6][7] 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 - 2024年宁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三年翻一番 [7] - 宁夏葡萄酒2024年出口额1375余万元,同比增长42% [7] - 宁夏葡萄酒、枸杞深加工产品产量全国首位,生鲜乳产量占全国市场10%左右 [8] - 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算力规模约7.4万P,智算规模全国第三 [8] 数字经济 - 宁夏计划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达2200亿元 [8] - 腾讯、中国电信等25个数据中心项目加速落地,形成标准机架14.2万架,智算算卡11.6万张 [8] 闽宁协作与产业园区 - 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 [9] - 闽宁产业园招商进度超预期,18家企业入驻,完成50%填满目标 [9] - 2023年宁夏12个闽宁产业园新入驻企业154家 [9] - 闽籍企业和商户近7000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 [11]
新场景新业态层出不穷 文旅“玩法”不断上新 各地假期消费市场欣欣向荣
央视网· 2025-06-02 12:52
文旅消费新场景 - 北京艺术中心举办"城市绿心森林音乐周",结合非遗文创和美食市集吸引音乐爱好者 [1] - 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融合少儿表演与古镇景观,提升假期文化演出活力 [1] - 江苏青年文艺爱好者创作环境舞蹈和古风朗诵,结合端午民俗体验为乡村文化消费注入新活力 [1]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 湖南《竹海幻境》剧目融合全息投影等技术,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4] - 江西德安博物馆利用3D数字技术展示文物,端午假期日均游客超6000人次,同比增长30% [7] - 深圳福田龙舟赛采用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吸引约4万名观众 [9] 亲子消费热潮 - 四川北川羌城旅游区推出亲子旅拍套餐,带动家庭消费 [14] - 布达拉宫背景创意拍摄吸引游客排队3小时,旅拍搜索量同比增长230% [16] - 小红书数据显示近五年旅拍笔记数增长9倍,23—27岁女性及亲子旅拍需求旺盛 [19] 创新活动形式 - 南昌旱地龙舟赛和端午蹴鞠吸引儿童参与 [9] - 四川南充无人机编队表演结合龙舟元素,增强节日氛围 [11] - 四川龙泉村机器人和机器狗舞蹈表演吸引游客互动 [13] 文化IP热度 - 洛阳博物馆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成为热门打卡点 [17] - 江西德安博物馆展示750年前的粽子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增强观赏性 [7]
2025中国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出炉:杭州第2,西安第6,东莞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6-02 08:45
城市魅力排行榜核心观点 -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从商业活力、创新生态、人才引力、生活方式、枢纽价值五大维度评估中国城市发展能级 [1] - 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位列新一线城市前十 [3] - 北方仅天津、青岛、西安入围前十五,沈阳跌至二线阵营,反映产业转型阵痛 [10] - 新一线城市面临共性瓶颈:杭州过度依赖数字产业,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东莞公共服务配套滞后 [14] 各城市表现分析 成都 - 凭"双机场+双自贸区"稳居榜首,国际品牌首店数量首超上海 [9] - 公园城市建设揭示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可协同共生 [14] 杭州 - 以数字创新优势紧追成都位列次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 [3]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落地未来科技城,带动直播电商、区块链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 [3] -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突破不断,之江实验室类脑芯片技术国际领先 [5] - 房价收入比高达15:1成为人才流入隐形门槛 [5] 西安 - 排名第六创历史最佳,"硬科技之都"与"文旅IP"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5] - 丝路科学城聚集三星半导体、隆基氢能等龙头企业,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5] - 大唐不夜城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带动汉服产业规模年增40% [5] - 工业增加值增速5.1%低于新一线均值,产业转型仍需提速 [7] 东莞 - 首次跻身新一线城市排名第十四,标志"世界工厂"向"科创基地"转型 [7]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突破电子陶瓷技术瓶颈,OPPO智能制造中心年产手机超2亿部 [7] - 深中通道通车后承接外溢高科技企业427家,但三甲医院仅8家、本科高校仅3所 [7] 其他城市亮点 - 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四成,陆海新通道证明地理劣势可通过战略通道重塑 [9][14] - 武汉光谷"光芯屏端网"集群产值破8000亿 [10] - 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2%,"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年接待游客超300万 [10][12] - 苏州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22%,宁波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 [12] - 长沙房价收入比6.8:1居新一线最低,吸引35万青年落户 [12] - 南京秦淮河夜游经济年收入破百亿 [12] 发展趋势 - 前沿科技布局是破局关键,如苏州纳米产业、合肥量子技术 [14] - 文旅融合正重塑城市吸引力,如京杭大运河夜游、天目里艺术街区 [5][12] - 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模式受重视 [14]
端午文旅市场活力迸发 新业态新场景点燃旅游热情
央视网· 2025-06-01 11:48
文旅新场景激发端午假期旅游活力 - 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渔田七里海度假区日均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通过"端午打卡+亲子互动+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其中"才华出粽""一举高粽"打卡点成为热门地标,夜间"渔人之夜"演出结合灯光、水影和烟火表演提升游客体验[2][4] - 广东东莞沙田镇举办端午诗会,以水道实景为舞台呈现岭南水乡风情,吸引近300名本地群众演员、朗诵家和演艺人员参与,通过经典诗词和原创作品展示端午文化[5][7] - 辽宁兴城宁远古城融合传统习俗与现代表演,游客可体验桃枝守门庭、葫芦纳祥瑞等传统习俗,同时观看特色演出[8][10] - 内蒙古兴和县苏木山森林公园举办"翠海藏三省灵韵,北疆苏木山放歌"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呈现歌剧艺术表演,演员在最高处黄石崖进行即兴创作,实现艺术与自然的融合[12]
端午假期海南各地龙舟赛等活动带火民俗旅游
海南日报· 2025-06-01 10:14
旅游市场表现 - 海南多地民俗游目的地预订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 端午民俗旅游热度上升 [2] - 海口渡海路龙舟赛吸引大量游客 有游客专程从江西赶来观赛 [2] - 海口东坡老码头客流量达7万人次 是平常的3倍 [3] - 儋州泊爱渔家休闲共享渔庄12间客房在端午假期全部被预订一空 [3] 民俗活动与商业联动 - 海南12个市县同步举办龙舟赛事 包括三亚 儋州 琼海 万宁 临高等地 [3] - 临高县调楼镇和新盈镇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涉及42艘龙船 [3] - 琼海市博鳌玉带滩举办龙舟竞赛 多支当地队伍参与 [3] - 海口东坡老码头30多家商户推出端午节优惠活动 并组织端午手工艺制作 旱地龙舟体验等活动 [3] - 儋州泊潮村举办泊潮海龙舟习俗活动 吸引游客参与 [3] 游客体验与活动策划 - 儋州泊爱渔家休闲共享渔庄为游客设计全天活动 包括赶海 龙舟民俗 游船和海鲜餐 [4] - "洗龙水"传统习俗在海南各大海域受欢迎 三亚湾和海口假日海滩聚集大量市民游客 [4] - 全省举办104场旅文体活动 旨在深度挖掘和弘扬海南端午民俗文化 [4][5] 行业发展趋势 - 端午民俗活动推动海南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5]
晶采观察丨龙舟“划”出文旅新赛道 点亮端午“假日经济”
央广网· 2025-06-01 09:36
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 多地推出升级版龙舟赛活动 如安徽宏村微缩龙舟赛 浙江温州万人拉歌赛 福建福州内河游航线 [1] - 北京通州端午龙舟大赛全面提档升级 5月31日至6月2日举办"海陆空"嘉年华 预计吸引近10万群众参与 [2] - 龙舟文化带动"龙舟+文创""龙舟+集市"等创新模式 成为地方文旅新赛道 [2] 民俗活动商业化发展 - 赛龙舟活动吸引大批游客观赛消费 形成完整产业链 成为文旅"流量密码" [2] - 传统文化通过"体验感""参与感"焕发新生 年轻人穿着汉服参与龙舟文化节 [1] - 龙舟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为假日经济注入新动能 [2]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赛龙舟承载同舟共济 奋勇争先的精神底蕴 体现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的精气神 [2] - 活动超越体育竞技本身 使非遗文化从书本记载转化为现实体验 [1] - 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传统节日活动获得更广泛传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