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

搜索文档
新审计机构勇扯“遮羞布”,总经理一月闪辞,业绩暴雷的葫芦娃将“带帽”丨看财报
钛媒体APP· 2025-04-29 20:59
公司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4.14亿元同比下降21.26%归母净亏损2.74亿元上年同期为净利润0.1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亏损3.25亿元连续两年亏损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8.42%至3.37亿元归母净利润0.24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6亿元 [2] - 2023年营收虚增1.10亿元部分销售业务存在提前确认收入及销售价格异常导致定期报告财务数据不准确2024年半年报一季报三季度报告同步调整 [6] - 2021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13.54亿元15.15亿元17.95亿元增速为16.53%11.91%18.49%同期归母净利润增速为-40.63%18.78%-87.34%销售费用分别为5.46亿元5.84亿元6.38亿元 [10] 审计与内部控制问题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2024年年报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董事会称"符合公司实际情况" [2] - 立信指出公司未提供与2023年财务重述相关的完整资料且控股股东通过个人账户向客户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末应收账款前10客户回款异常 [7] - 公司与关联方海南中旺医疗的研发项目交易审批流程不规范2024年外购研发项目8个支付4205.37万元2023年为4个支付1800万元海南中旺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与公司实控人存在亲属关系 [7][9] 监管与合规风险 - 公司因2023年年报信息披露不准确被海南证监局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责令改正并记入诚信档案数据库 [5] - 公司未按规定在1月31日前披露2024年业绩预亏公告直至4月22日才发布解释称因2023年自查工作延误 [6] - 因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4月3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证券简称变更为ST葫芦娃 [2][6] 管理层变动与募资情况 - 总经理张铭芮上任仅一个多月后辞职此前3月4日创始人刘景萍辞任总经理职务市场曾期待张铭芮推动战略破局 [2] - 公司两次募资计划失败2021年定增10亿元方案批复到期失效2023年可转债5亿元申请被上交所认定不符合发行条件 [9] - 公司转向融资租赁2024年10月与中信金融租赁开展2亿元售后回租2025年3月与远东国际融资租赁开展1.665亿元同类业务 [9] 现金流与经营压力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49亿元-0.99亿元期末现金及等价物分别为2.51亿元1.46亿元 [9] - 审计机构变更后审计费用从2023年安永华明的222.6万元降至2024年立信的137万元 [4]
司尔特年报“难产”:子公司造假引爆退市危机 4.5万股东陷“刑事挂案+爆仓”双杀困局
新浪证券· 2025-04-27 14:18
事件核心问题 - 公司无法在预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 核心问题源于全资子公司贵州路发实业有限公司的财务造假与管理人员职务侵占 [1] - 子公司存在虚构成本 费用的行为 导致公司定期报告数据失实 [1] - 由于财务核算的延续性 2021-2023年度的财务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2024年年报的编制 公司无法确认前期会计差错的完整性和金额准确性 [1] 内控缺陷与历史问题 - 事件暴露公司内控体系的重大缺陷 独立董事吴玉光 朱克亮曾因"黄席利涉嫌职务侵占"案件对年报真实性提出质疑 但案件长期无进展形成"挂案" [1] - 造假行为与职务犯罪直接相关 公司既是财务造假的责任主体 也是内部人员侵占资金的受害者 [1] 市场影响与风险 - 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若未能在2025年4月30日披露年报 股票将于5月4日起停牌 停牌两个月后若仍无法披露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此后若再逾期两个月可能直接终止上市 [2] - 公告发布后股价较2024年高点下跌约20% 控股股东国购产业质押的1.23亿股已跌破平仓线 可能引发爆仓连锁反应 [2] - 即便后续完成整改 年报仍可能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 导致强制退市 [2] 财务数据与业绩问题 - 公司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0% 但此次事件揭示其业绩增长可能建立在虚假财务基础上 [2] - 若造假行为被证实涉及主营业务 历史业绩需追溯调整 还可能影响上下游合作方信任 冲击经营稳定性 [2] 监管与整改压力 - 安徽证监局要求公司在5月23日前完成整改 但公司坦言"核查手段有限" 难以独立确认造假规模 实际整改难度极大 [2]
千亿目标难实现,重药控股被质疑财务造假
国际金融报· 2025-04-25 17:25
监管处罚与财务问题 - 公司因2023年年度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被重庆证监局责令改正并出具警示函 [1][4] - 具体问题包括部分收入未实质取得货物控制权、错误适用总额法确认、期后大额退货无合理理由、部分收入无商业实质、确认时点与会计政策不符 [4] - 董事长袁泉、总经理刘伟、财务总监邱天因未勤勉尽责被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4] - 公司表示将积极整改并加强内部治理 [4] 公司背景与股权变更 - 公司前身为中国医药公司西南区分公司,2017年转型为医药流通企业 [7] - 2023年实际控制人由重庆国资委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控股股东仍为重庆医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5][7] - 公司业务覆盖药品、医疗器械批发零售及物流,旗下"和平药房"门店近600家,纯销业务占比80% [7] - 2023年营收801.19亿元,位列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第五 [7] 业务扩张与千亿目标 - 公司2020年提出"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营收超千亿元,覆盖300余个区域 [7] - 2023年通过收并购完成近20个股权投资项目,新增销售25亿元,覆盖137个地级市 [8] - 2024年营收805.62亿元,利润总额5.58亿元,净利润2.83亿元,距离千亿目标仍有差距 [8] - 公司拥有230余家控股子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 [8] 财务状况与经营压力 - 2024年药品销售661.5亿元,器械销售127.5亿元 [9] - 2020-2024年净利润从11.47亿元降至4.02亿元,接近腰斩 [9]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150天,远超同行 [9] - 2024年应收账款321.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87亿元 [9] - 2025年一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21.65亿元,应收账款达362.99亿元,同比增长2.36% [10] - 资产负债率高达75%,应收账款与利润比例达12826.9% [10]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纯销业务占比80%,二级及以上纯销客户超8000家 [9] - 两票制、带量集采政策加剧行业集中度提升 [9] - 公司在重庆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在陕西、四川等地市场影响力显著 [8]
吴晓求:资本市场不允许任何一家公司欺诈上市
新京报· 2025-04-23 17:51
资本市场本质与制度建设 - 资本市场的核心是透明、公平和法治,缺乏严密制度设计和法律威慑会导致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乱象,进而破坏投资者信心[1][3] - 市场透明度是投资价值的基础,任何作假行为(如一颗老鼠屎)都会破坏整体生态,不能因"大部分公司好"而容忍少数违规[4][8] - 资本市场的风险收益应来自企业成长性和科技创新能力,而非价格波动,上市公司竞争力需建立在真实合规的财务信息上[4] 中介机构责任与监管漏洞 - 中介机构本应履行"排雷"职责,但实践中存在协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严重破坏市场透明度[4][9] - 历史惩处以行政处罚为主,缺乏法律震慑力,导致财务造假屡禁不绝,需借鉴美国安然事件后的高额罚款和刑事责任机制[6][9] 退市机制与投资者保护 - 退市不能简单作为惩罚手段,需同步建立投资者赔偿制度,尤其保护中小投资者在虚假财报误导下的损失[6][12] - 退市改革需形成"严惩违规-赔偿损失-司法救济-中介追责"的闭环,否则可能加剧投资者信心流失[12] 法治建设与系统性改革 - 需实行"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式严刑峻法,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连带追责,建立赔偿与协调诉讼机制[6][9] - 当前制度设计过于偏向融资方,忽视投资者保护,未来需平衡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资金流动性保障和法治体系完善[6][7] - 规则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需在透明度、公开性、公平性上系统性改革,才能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7][9]
千亿医药流通巨头深陷财务造假疑云:重药控股年报违规拷问行业整合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4-23 10:37
此刻摆在重药控股面前的,不仅是财务洗澡的阵痛,更是如何将千亿规模转化为真实价值的终极命题。 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穿上"效率救生衣"的企业,才能穿越行业周期。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市值管理考核下的业绩迷途 此次财务造假风波,恰逢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的关键节点。2023年报显示,重药控股管理层 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要求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0%,而实际业绩已连续三年负增长。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2023年白云山第四季度突然计提3亿元亏损,被指是为新任管理层卸下历史包袱; 九州通2022年也曾因提前确认收入被问询。这些案例折射出流通企业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间的集体迷 失——商务部数据显示,TOP5企业已占据医药流通市场52%份额,但行业平均净利率从2018年的1.8% 下滑至2023年的1.2%。 4月18日深夜,重药控股连收重庆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与深交所监管函,直指其2023年年报存在四类财 务确认违规:未实质取得货权却确认收入、无商业实质交易入账、期后大额异常退货、收入确认时点与 会计政策不符。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暴雷恰逢公司实控权由重庆国资委转至国务院国资委不足百日,业 内猜测这或是新任控股方主动"挤水 ...
卓朗科技内部大动荡,多名负责人受到处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2 22:43
公司财务造假事件 - 公司2019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子公司卓朗发展虚构服务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销售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1] - 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24,915.28万元(2019年,占21.05%)、48,912.89万元(2020年,占45.19%)、33,861.50万元(2021年,占41.60%)、65,612.78万元(2022年,占72.46%)、8,225.45万元(2023年,占13.22%) [2] - 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24,915.28万元(2019年,占33.81%)、30,989.93万元(2020年,占7.68%)、33,861.50万元(2021年,占41.26%)、35,713.19万元(2022年,占86.08%)、8,225.45万元(2023年,占50.27%) [2] 公司治理问题 - 2025年4月3日和4月14日,公司副董事长张坤宇、董事戴颖、董事会秘书谷艳秋相继辞职 [1]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2019年9月19日子公司恒泰汇金为天津农商行7.02亿元债权提供的担保,抵押物价值4.91亿元,占2019年净资产71.89% [3] 法律及监管后果 - 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确认定期报告虚假记载 [1] - 公司多家银行账户被冻结,合计金额537.41万元 [1] - 已有投资者向公司提起索赔诉讼,案件由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3] 投资者维权情况 - 初步索赔条件为2019年9月21日至2024年3月14日买入且在2024年3月15日后卖出或继续持有公司股票的受损投资者 [3]
今年已近20家公司被立案调查!从严监管!大多是因为它!
IPO日报· 2025-04-22 16:45
星标 ★ 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信息披露不准确 4月21日,湖北美尔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尔雅",600107.SH)股价跌停。 这或是因为,4月18日晚间,美尔雅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郑继平于2025年4月1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 《立案告知书》, 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及郑继平立案。 IPO日报发现, 近年来,监管层对上市公司从严监管,对信息披露违规、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 步加大。据IPO日报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20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制图:佘诗婕 目前,美尔雅并未就被立案调查的原因披露更多细节。 不过根据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湖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未经审议且未履行信息披露义 务、2022年年度报告相关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等问题。 决定书显示,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期间,美尔雅以开展能源业务、采购服装加工设备等方式向第三方支付股权增资款、 保证金、投资款等资金,资金最终流入美尔雅实控人郑继平的关联方材谷金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构成非经 营性资金占用。目前,上述资金 ...
前彩电一哥,退市边缘再曝造假
商业洞察· 2025-04-18 17:54
财务造假指控 - 江西康佳新材料前董事长朱新明实名举报康佳集团董事长周彬及前高管刘某涉嫌通过关联交易虚增2018年利润4000万元,并操控5000万资金经空壳公司转入河南农民账户[1][4] - 举报材料显示2018年3月至5月康佳通过渤海信托向珠海东方隆晨输送3.535亿元,资金最终回流形成4712万元投资收益占当年净利润11.5%[4] -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指出若资金闭环无商业实质则涉嫌虚增利润,但行政处罚追溯期已过,开开视界股权交易未披露关联或构成信披违规[5] 异常财务指标 - 2021-2024年公司毛利率持续低于5%,远低于白色家电行业中位数(2024年为21.9%)[5][6] - 同行业对比显示2024年申万白色家电板块6家披露业绩公司中仅深康佳亏损且营收下滑,其余5家均盈利[10][11] - 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14年为负,最近一次盈利在2010年,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2.96亿元同比扩大52.31%[9][10] 债务与流动性风险 - 资产负债率从2020-2022年不足80%攀升至2024年92.65%,短期借款57.4亿元超出货币资金41.16亿元形成16亿元缺口[11] - 流动负债总额超190亿元,包含66.6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及近40亿元应付票据与账款[11]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仅1.74亿元难以覆盖债务缺口,若无资本运作2025年末净资产可能转负触发退市警示[1][18] 战略转型困境 - 2018年布局的半导体业务2024年营收暴跌94.99%至1.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19.03%缩至1.53%[12][14] - 消费电子业务(占营收91.2%)同比微降0.67%,彩电业务营收较2015年120亿元缩水至2024年50.28亿元[14][17] - 控股股东华侨城拟将控股权移交央企(传闻华润集团接盘),但举报事件为保壳行动蒙上阴影[21] 退市风险 - 截至2024年末净资产23.7亿元,若2025年维持32.96亿元亏损规模将导致净资产转负触发退市警示[1][18] - 境外销售占比71.11%但营收同比下滑26.25%,贸易环境恶化加剧业绩压力[19][20] - 公司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1998年彩电市占率第一,但当前品牌力与产品竞争力持续弱化[17]
全剧终!连续20个跌停退市,从41.72跌到0.37,这还怎么玩?
搜狐财经· 2025-04-18 01:31
跌停是所有股民都不愿意看到,最怕的就是买到连续一字跌停的票,只能认命,卖也卖不出去,天天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账户缩水,没一点办法,要是几 个跌停,还能接受,可是要是20个跌停后马上退市,都已经绝望了,而且最高从41.72跌到0.37,马上把韭菜连根拔起! 这只股票就是*ST东方,原名东方集团! 东方集团也算是今年的一只热门股票了,4年造假161亿,本来要是天天跌停,也就套一批人,没想到在3月12日一个地天板,当天直接成交了12.31亿,又 有不少散户追进去,居然还有人在跌停卖掉之后,看到涨停,又追进去的! 然后进去之后,又是跌停,直接连续一字跌停,一口气来了20个跌停,周一就是最后一个交易日,就算涨停也回不到1元以上了,锁定退市! 本来里面12.9万股东,还不算太多,后边抄底进去的散户太多了,现在预测其股东人数已经到达到了31.6万,比爱康科技退市时候28万股东还多,东方集 团应该是A股这30年困住散户最多的一只股票! | | | | *ST东方 0.37 -5.13%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ST东方(600811)" ...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五)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4-10 10:01
财务造假案例概述 - 文章核心观点是通过典型案例揭示财务造假手法及后果 旨在提高投资者识别能力[1][2] - W公司通过系统性造假虚增业绩 最终导致退市并催生强制退市制度[4][12] 造假手法分析 - W公司采用银行回单造假方式 将支付给经纪人的资金伪装成大客户回款 虚增收入74亿元 占累计收入的465%[8] - 通过虚构采购和销售 伪造合同单据 利用无关联方完成资金体外循环 形成完整造假产业链[10] - 预付账款科目存在1.54亿元差异(报表1.46亿元 vs 科目余额表3亿元)成为调查突破口[6] 造假规模披露 - 2008-2011年间累计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 占898%[8] - 累计虚增净利润16亿元 占比达82.64%[8] - 造假规模已超出常规财务包装范畴 属于恶意欺诈上市[8] 案件处理结果 - 公司被处850万元罚金 董事长获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12] - 中介机构连带受罚 推动退市制度改革[12] - 直接催生2014年《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出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