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追责

搜索文档
年内19家公司退市后收罚单 监管部门强化立体追责
证券日报· 2025-07-11 00:07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近日,退市公司广东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印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广东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书。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退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7月10日,年内已有19家退市公司 收到证监会或地方证监局20张罚单(包括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事先告知书),同比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积极推动行 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机制。 市场人士表示,加大对退市公司监管,推动立体追责,有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增强监管震 慑力,优化市场生态,保障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相关罚单数量远超去年同期 今年以来,监管机构继续秉持"退市不免责"理念,强化退市公司监管。年内19家退市公司收到20张罚单,其中18张为行政 处罚决定书(去年同期为10张),2张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罚单数量远超去年同期。 例如,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博动力")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度报告,于今年3月份收 到江苏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720万元。6月底,越博动力又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对 越博动力及相关责任人员处以合计 ...
证监系统严打财务造假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7-08 07:37
财务造假监管政策与执行成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旨在加大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协同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1] - 一年内监管部门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建立"三位一体"立体化追责体系,包括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 [1] 监管机制完善与责任压实 - 发布《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加强中介机构监管,防止利益捆绑 [2] - 最高法联合证监会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财务造假案件审判尺度,限制缓刑适用 [2] - 行政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完善协作机制,建立第三方造假线索移送机制 [2] 典型案例与司法震慑 - 最高检发布3件中介组织财务造假犯罪典型案例,强化"看门人"责任 [3]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其中4宗为刑事犯罪 [3]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4起涉及财务造假且责任人被定罪 [3] 跨部门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 加强部际协同和央地协同,推动建立常态化财务造假防治机制 [1] - 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重,全链条打击造假犯罪 [1] - 通过文件发布和案例指导展现从严打击立场 [2][3]
上市公司高管频被查
金融时报· 2025-06-04 11:16
监管动态与案例统计 - 4月以来已有9家上市公司披露实控人或董监高被监察机关留置 包括美凯龙(601828)、联创光电(600363)等 [1] - 同期11家上市公司实控人或董监高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 涉及*ST广道、金花股份(600080)等 [1] - 2024年证监会查处"关键少数"989人次 同比增长21% 罚没金额28.1亿元 同比增长63% [5] 监管政策与执法趋势 - 监管转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责"全链条治理 强调行政处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结合 [1] - 新"国九条"强化对"关键少数"监管 重点打击财务造假、内幕交易及信息披露违规 [1][5] - 立案调查案由集中于信息披露违规(公司层面)和内幕交易(个人行为)两类 [6] 留置措施的法律解析 - 留置针对自然人涉嫌职务违法犯罪 如贪污贿赂、失职渎职 通常与上市公司无直接关联 [3] - 华宇软件(300271)案例显示极少数可能牵连单位犯罪 该公司因单位行贿被判罚金300万元 [4] - 留置仅为调查手段 结果可能解除留置或移交刑事判决 [4] 投资者权益影响 - 立案或留置事件可能引发股价短期波动 但非必然 取决于事件性质及公司应对措施 [7] - 投资者维权需证明损失与违规行为直接关联 如未及时披露信息可提起虚假陈述索赔 [7][8] - 法律依据包括证券法及司法解释 索赔范围含投资差额损失及佣金印花税 [7][8] 公司治理与责任界定 - 实控人或董监高被立案反映个体行为失范 如权力滥用或利益输送 [6] - 上市公司需加强内部监督与激励机制 以协调"关键少数"与公司长远利益 [6] - 监管区分公司整体违规(如财务造假)与个人违法行为(如内幕交易)的责任性质 [6]
300630,终止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4-20 12:45
重大财务造假 - 公司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69亿元,占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3.83% [3] - 2021年多计营业收入5.14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34.07%,多计利润总额2.90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62.06% [4][5] - 2022年多计营业收入5.15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8.51%,多计利润总额3.79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86.36% [4][5] - 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的方式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并将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 [4] 终止上市决定 - 深交所对*ST普利股票及可转债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及可转债将于2025年4月2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1][8] - 公司触及创业板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因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50% [5] - 公司股票及可转债于2025年3月24日起停牌,停牌前股价报2.49元/股,总市值13.98亿元 [8] 监管调查与处罚 - 2024年4月16日,公司收到海南证监局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决定,要求对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问题进行自查 [9] - 2024年5月8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公司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0] - 2024年7月5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但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0] - 2024年7月7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二次立案调查 [10] 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 证监会表示对于严重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行政处罚、强制退市并非终点,将推进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12] - 对于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将移送公安机关,中证投服中心将综合运用支持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代表人诉讼等方式帮助投资者维权 [12] - 证监会与相关部委持续建立健全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 [12] - 2024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92项,罚没款金额153.42亿元,为2023年的2.4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