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治国理政纪实丨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央广网· 2025-08-05 11:29
民生建设 - 老旧小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辽宁沈阳市大东区长安小区经过煤、水、电、热等基础设施改造后焕然一新 居民满意度提升[1][3][4] - 城市更新注重便民利民安民 特别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需求 强调建设有温度的城市[7][8] - 农村发展聚焦共同富裕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通过保留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提升[8] 就业政策 - 就业被定位为最基本的民生 经济大省需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9] - 中央政治局会议将稳就业列为"四稳"之首 各地推出政策组合拳稳定就业市场[9] - 上半年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10] 生态与民生 - 连续13年开展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注重为群众增添绿色空间并拓展林草就业增收渠道[10]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20周年 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深度绑定[10] 灾害应对 - 针对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关部门落实抢险救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1] 发展规划 - "十五五"规划编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共同富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11] - 民生领域聚焦教育、养老、青年发展等核心需求 通过现代化建设成果提升群众幸福感[11]
让自贸港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
海南日报· 2025-08-01 09:17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大会通过的意见,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海南实际,既注重惠 民生又兼顾扩内需,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作出深入 而系统的部署安排,覆盖民生基础保障、公共服务优化提升、重点群体权益保障、社会治理等诸多方 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务之急,全省上下要牢记嘱托,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 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全力为人民 群众的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让自贸港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增强群众获得感,要聚焦急难愁盼,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群众需求在哪里,工作着力点 就在哪里。要按照大会的部署安排,畅通民声通道、善听民忧民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增强医疗 服务能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儿童友好社会、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等扎实举措,加快完善基本 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 高人民生活品质,做到改 ...
与会人员热议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
海南日报· 2025-08-01 09:17
与会人员热议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 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7月31日,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在海口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增强群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获得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全会决议。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面 对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会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丁晖表示,海口市将以标志性民生工程为抓手,聚力打造"六个之城",不断 增强群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获得感。一是持续推进扩大学位供给三年计划,加快海南中学江东校区 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年内新增公办学位8000个以上,同时深化"椰城强师"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 教育资源,推动集团化办学升级提质。二是确保省人民医院南院、海医一附院江东院区今年内投用,加 快6家市属医院 ...
深刻把握和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30
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基础 - 人民城市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强调城市应超越资本逻辑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场域[3] - 汲取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精华,实现"以民为本"思想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5] - 赓续中国共产党城市建设经验,从毛泽东"城市由人民管理"到习近平"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百年探索[8] 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 - 明确城市建设"六维目标":创新驱动、宜居舒适、美丽生态、韧性安全、文明崇德、智慧高效[10] - 确立"人民主体"原则,市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和评价者[12][13] -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政府、市场、市民"三手联动"的治理格局[12] 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 强化党建引领,北京通过"抓方向、抓规划"等五抓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6] - 创新治理模式,成都打造"微网实格"体系实现民生服务精准直达楼栋单元[19] - 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依托90余所高校和1000多家科研院所转化创新动能[20] 特色城市发展案例 - 杭州推行片区式更新实现"更新一片、提升一片"的民生幸福感[18] - 苏州将古典园林融入15分钟生活圈,推动历史城区向宜居生活转型[19] - 深圳2024年开通94条无人机物流航线,以科技惠民提升城市便利性[20]
陈文清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新华网· 2025-07-19 13:01
政法工作重点部署 - 政法战线需全面履职勇于担当 统筹发展和安全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1] - 基层政法单位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 [1] - 防范化解涉稳风险需紧盯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草原牧场等重点领域 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 [1] 政法系统建设要求 -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确保群众诉求依法办理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以程序保障实体解决 [1] - 加强相关人群服务管理 包括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1] - 政法领域需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纪律作风建设 完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打好正风肃纪反腐持久战 [2] 依法治国方向 - 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 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人民为中心保障公平正义 [2]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发挥党管政法制度优势 确保政法单位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制约 [2]
马明龙现场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时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镇江日报· 2025-07-18 07:44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省镇江第一中学高品质高中学位扩容建设工程项目包括普通教室、学科教室、学生活动区、音乐教室等设施 [1] - 市委书记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改善学生学习条件 [1] 基层医疗体系升级 - 润州区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建设"基层慢病筛防中心" 构建筛、防、治、管一体化慢病防控体系 [1] - 中心配备高血压靶器官筛查室、糖尿病并发症工作室、慢阻肺筛查工作室及中医馆等特色功能区 [1] - 市委书记要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特色科室 提升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1]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 - 长江路17-19号小区积水点改造项目完成雨水干管改造、新建管道及雨水泵站建设 [2] - 工程包含管道清淤疏通、修复及新建银山河水体连通管等配套措施 [2] - 市委书记要求确保泵站设备稳定运行 解决居民雨天出行问题 [2] 民生工程推进要求 - 市委书记强调民生实事是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庄严承诺 必须压实责任确保项目按期建成 [2] - 要求各地部门加强协作 推动项目早建成早受益 让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2]
新华社评论员:谱写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篇章
新华社· 2025-07-15 23:45
城市发展总体要求 - 新时代城市工作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2] - 城市发展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 [3] - 城市工作需优化空间结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中村改造,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提升民生福祉 [3] 城市发展战略方向 - 城市内涵式发展需聚焦六大方向: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美丽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 [4] -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创新生态,激发新质生产力,增强城市动能并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 [4] - 创新城市治理需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市民服务热线)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4] 城市治理与执行保障 - 城市工作需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要素、结构、功能等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同性和执行力 [5] -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需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5] - 城市发展需统一思想到中央决策部署,通过实干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5] 城镇化阶段特征 - 当前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为主的新阶段 [3] - 城市发展需适应历史方位变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 [3]
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原创性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 -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1][3][4] - 理念内涵包括激发群众活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4] - 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5][7]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聚焦城乡社区治理 [6][10] - 落实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包括新时代"枫桥经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及地方探索如"清单制""积分制" [7][10] - 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民主协商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实现政府与群众协同治理 [8][9][13]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创新 - 超越西方个人主义治理模式,形成基于共同体的社会治理范式,强调责任、行动、利益主体的统一 [12] - 突破"大政府小社会"或"小政府大社会"思维,实现"一核多样"的有机共治 [13] - 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实践 [14]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效与挑战 - 各地已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活力与秩序统一 [14] - 当前面临社会主体多元化、流动性增强等新挑战,需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 [15]
深化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 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西安日报· 2025-07-04 10:30
防汛工作会议核心内容 - 市长叶牛平强调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防汛减灾"四项机制",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1] - 防汛工作理念要从"抗"转变为"防",注重平时预防和事前准备,在关乎群众生命安全的问题上要强化担当 [1] - 提出"四个宁可"原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 [1] 防汛工作机制要求 - 要提升"四项机制"落实的广度、深度、精准度和有效度 [1] - 预报预警和呼叫应答机制必须闻讯而动、听令而行 [1] - 责任落实机制必须明责力行、落到末端 [1] - 撤封控管理机制必须考虑极限、守住底线 [1] - 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必须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1] 防汛工作理念落实 - 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将改进作风要求和履职尽责能力落实到防汛工作全过程 [2] - 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 [2] - 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防汛实践,检验党性坚定性和责任担当能力 [2]
努力让人民住上更好的房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住房政策定位与指导思想 -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1] -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防范房地产企业风险,保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 - 住房发展需满足14亿人口需求,激活内需增长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1] 住房属性与功能 - 住房是"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需满足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3] - 居住属性是住房核心属性,需完善差别化政策支持合理消费,遏制短期暴利行为[4] - 住房品质直接关系生活质量,保障质量安全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5] 住房建设与社区发展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较2010年增加10平方米以上[8] - 累计建设保障性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解决1.5亿群众住房困难[8] - 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13万部[8] - 住房需串联多元资源,形成宜居生态圈,从"好房子"向"好社区"转型[6] 住房市场现状与转型 - 住房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和增量优化并重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9] - 当前存在发展不平衡、保障性住房不足、品质不满足需求等问题[9] - 需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9] 住房技术与制度创新 - 集中攻关旧房改造技术如高性能聚合物砂浆、非开挖修复技术等[11] - 研发人工智能房屋设计系统、装配式建筑工艺、新型建材等新技术[11] - 完善支持"好房子"建设的规划、用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制度[11] 住房资源配置与绿色发展 - 健全"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科学编制住房发展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12] - 建筑与房屋建造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约40%,需推进绿色住房建设[13] - 优化住宅空间配置,推广节能技术、绿色建材和智能家居系统[13] 住房保障体系 -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满足工薪群体刚性需求和居民改善性需求[14] -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14] - 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支持租赁、购买、改造住房等合理消费[14] 国际经验借鉴 - 吸收德国被动式住宅节能设计、日本SI住宅体系等先进理念与技术[15] - 参与国际多边合作,深化绿色建筑、宜居社区等领域的互学互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