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重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京东健康“医+检+诊+药”全链条服务助力科学减重
财经网· 2025-07-04 20:33
创新药物布局 - 公司引入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信尔美(玛仕度肽注射液),该药物通过双靶点作用机制实现体重与代谢指标双改善,并采用无痛感注射技术提升用户体验[2] - 公司与诺和诺德合作全网首发降糖版司美格鲁肽产品诺和泰(注射液)和诺和忻(口服片),其中诺和泰是GLP-1RA类重磅产品,诺和忻为全球首个口服GLP-1RA[3] - 创新药物通过京东APP可实现便捷预约线下医疗机构服务[2] 全链条服务体系 - 公司联合多方发起"科学体重管理生态共建倡议",构建"预防-诊疗-管理"全链条服务体系[4] - 京东互联网医院开设减重门诊,整合三甲医生及营养师团队提供个性化方案,已服务超1万用户且满意度达99%[4] - 推出"司美伴侣用药六联检"到家检测服务保障GLP-1类药物用药安全[4] 智能化技术应用 - 依托"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开发AI医生/药师/营养师等工具,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4] - AI工具可生成个性化饮食运动建议并实时监测调整减重进度[4] 供应链与服务优势 - 公司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创新药物、健康管理服务和AI技术构建全方位减重解决方案[1] - 凭借强大供应链优势持续深化减重领域布局,推动科学减重理念普及[5]
减重上升为“国策”:全民抗慢病的破局之战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4 18:19
肥胖症现状与认知误区 - 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成年肥胖症患者达1.82亿[3] - 公众普遍将肥胖归因于"缺乏自控力、不自律"(84%),仅60%认可基因、环境等客观因素[7] - 肥胖症被WHO认定为疾病(1997年),中国指南明确其为慢性代谢病(2021/2024版)[7] - 肥胖患者就医率仅11%,63%认为"体重不需要就医",14%认为"肥胖不是病"[9] 政策与医疗体系建设 - 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6月底实现三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4] - 2024年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三年行动计划[11] - 广州暨大附一院推出"1+3+N"诊疗模式,4个月服务1600+患者[12][14] - 广东省将体重管理纳入2025年十大便民惠民举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等设施[14] 诊疗模式与技术发展 - 肥胖诊疗进入3.0时代:从单科主导转向多学科一站式服务[14] -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药可同时改善减重效果和代谢指标[16][18] - 中山医院建立线上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数据衔接[18] - 诺和诺德推出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提升治疗依从性[18] 社会协作与产业动态 - 视频平台成为77%受访者获取肥胖症信息的首要渠道[11] - 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合作推进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22] - 公司发起"健康城市"等公益项目提升公众健康素养[22] - 《柳叶刀》发布全球肥胖数据及4类减重方式[26]
信达生物减肥新药信尔美 在京东健康全网首发 创新技术实现无痛感注射
证券时报网· 2025-07-04 15:14
产品发布与渠道 - 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减重创新药物信尔美(玛仕度肽注射液)在京东健康全网首发 该药是全球首个获批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减重药物 [1] - 患者可通过京东APP搜索"信尔美" 通过京东全球找药平台在线联系线下医疗机构进行预约注射 [1] - 京东健康与信达生物合作推动信尔美全网首发 将充分发挥全渠道优势和医疗健康服务能力 [5] 产品特性与优势 - 玛仕度肽作为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 其双靶作用机制相较GLP-1单靶药物能增加减重效果并降低内脏脂肪含量 [3] - 临床试验显示玛仕度肽4mg和6mg治疗32周和48周均展示出显著减重疗效 并能改善腰围、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 [3] - 玛仕度肽注射装置笔在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有较大提升 采用创新X切面技术实现无痛感注射 [4] 市场需求与潜力 - 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达51.2% 预计2030年将达到70.5% [3] - 肥胖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风险 [3] - 中国脂肪肝人数已超过2亿 目前治疗药物仍为空白 玛仕度肽可有效改善脂肪肝 [4] 合作与发展前景 - 京东健康与信达生物强强联合将加速玛仕度肽的市场普及 [5] - 随着在脂肪肝、青少年肥胖等领域研究深入 玛仕度肽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5] - 此次合作将为我国科学减重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5]
2025全国“体重新纪元”深化年:从政策推动到全民行动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3 11:34
国家战略层面 - 2024年肥胖防控首次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3] - 2025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2030"总体规划,实现三级政策体系全覆盖[3] - 政策覆盖2亿多超重和肥胖人群,彰显慢性病源头治理决心[3] 行业数据 - 慢性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72.3%,其中55%糖尿病和23%心脑血管疾病与超重肥胖直接相关[7] - 全国成年人超重率达50.7%,中心型肥胖人群突破2.8亿,隐性肥胖比例达30%[7] - 超重肥胖与13类癌症风险增加40%-200%,青少年肥胖率20年增长11倍[7] 市场发展 - 健康体重管理行业2025年迎来爆发式发展,催生超3800亿元新健康消费市场[12] - 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生态闭环转变,以"场景创新、技术赋能、消费升级"为驱动[12] - 减重品牌如减博士中医减肥美容连锁等脱颖而出[12] 政策目标 - 2030年目标遏制肥胖率上升,全民健康素养从18%提升至30%[11] - 浙江将体重管理纳入"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项目[11] - 健康体重管理行动与癌症防治、中医药振兴并列"健康中国2030"核心工程[11] 实施路径 - 政府、行业、单位、个人四方共担责任,营造体重管理社会环境[10] - 家庭需配备基础测量工具,强化父母作为儿童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作用[13] - 个人需做到"三知一管":知晓标准、知晓变化、知晓方法并科学调控[14]
减重热潮来袭,医院扎堆开设7、8个减重门诊,公立医院收获了新效益?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2 16:37
政策驱动与行业现状 - 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6月底前实现公立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全覆盖[5] - 各地医院加速布局:北京119家二级以上医院、广州63家医院、浙江249家医疗机构已设立体重管理门诊,四川446家医疗机构开设相关门诊[6] - 多科室(外科/内分泌/营养/中医)竞争激烈,部分医院设立七八个减重门诊,但存在无序竞争和治疗手段单一问题[6][25] 市场发展阶段与挑战 - 减重市场仍处培育期,社会对肥胖的疾病认知不足,主动就诊患者有限[12] - 诊疗效率低:肥胖患者单次问诊时间是糖尿病患者的3倍[12] - 医保覆盖有限:未达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标准的治疗费用需自费[12] - 部分医院出现减重门诊"开了又停"或"挂牌无患者"现象[13] 科室运营模式与收益对比 - **外科**:单次手术费用约4.5万元(含住院检查),90%门诊患者选择药物治疗,需1200元前置检查[19] - **中医科**:通过针灸/埋线/中成药等灵活收费项目创收[20] - **内科/营养科**:主要依赖检查费(如协和营养科常规检查超1000元),但咨询服务难以盈利[20] - 多学科协作的减重中心效益显著:成都三院年门诊2万人次/手术2000例,上海十院年门诊1万人次[15] 中心化管理趋势 - 上海十院成立一体化肥胖症诊治中心,实现绩效统一分配,解决科室间"抢患者"问题[29] - 北京友谊医院整合9个减重门诊为统一入口,门诊量提升至"一号难求"[29] - 成都三院通过全院协作模式,BMI超标患者均转介至中心[29] - 国家卫健委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但各科室执行仍存在差异化[25][26]
权威研究:用了司美格鲁肽2年,你的身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17:02
司美格鲁肽长期体重管理效果 - STEP 5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2.4mg可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观察期达108周,为STEP系列最长[2] - 3b期随机双盲试验显示,304名肥胖无糖尿病患者使用2.4mg司美格鲁肽104周后,体重变化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 - 司美格鲁肽组减重达-15.2%,安慰剂组仅-2.6%,差异显著[4] - 77.1%司美格鲁肽使用者减重≥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4%[4] 临床试验设计细节 - STEP 5试验采用1:1随机分组,每周皮下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或安慰剂,持续104周[3] - 主要终点包括体重变化百分比和减重≥5%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减重≥10%或≥15%比例[3] - 受试者为BMI≥30或≥27且伴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成年人[3] - 全球3a期计划包含四项试验,共招募约4,500名超重/肥胖成年人[8] 代谢健康改善效果 - 司美格鲁肽组腰围减少-14.4cm,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5.2cm[7] - 收缩压降低5.7mmHg,优于安慰剂组的1.6mmHg[7] - 同时改善舒张压、HbA1c、空腹血糖、胰岛素、炎症指标和血脂参数[7] 安全性与治疗意义 - 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呕吐等)[6] - 5.9%司美格鲁肽使用者因不良反应停药,略高于安慰剂组的4.6%[6] - 肥胖患者平均尝试减肥7次才会寻求医疗帮助,且易反弹[6] - 司美格鲁肽实现两年持续减重15%,突破传统疗法效果递减局限[6]
2025最新体重标准:打破"瘦才美"迷思,重新定义健康身材
GLP1减重宝典· 2025-07-01 17:02
体重认知误区 - 女性常误认为"体重过百"即为肥胖,忽视身高差异和健康状况[3] - 175cm男性145斤属标准范围,健身人群因肌肉含量高需特殊评估[4] - 163cm女性115斤仅为标准水平,追求"两位数体重"可能损害健康[4] 科学评估标准 - 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²,超过24为超重,28以上属肥胖[5] - 标准体重表显示175cm男性标准体重72.9kg,健身者可达80kg以上[6][4] - 女性160cm标准体重56.2kg,微胖警戒线为64kg[7][8] 健康管理方法 - 三餐规律+高蛋白早餐可提高食物热效应,加速代谢[9] - 每日饮水2升+绿茶/黑咖啡促进代谢循环[9] - 力量训练增肌+有氧运动燃脂,双重提升基础代谢率[9] - 避免久坐+增加日常活动量维持代谢活力[9] - 早睡习惯优化身体恢复与代谢状态[9] 行业权威数据 - 《柳叶刀》发布4类减重方式及5大体重管理要点[12] - 梅奥诊所研究显示2周可减重9斤的饮食方案[14]
火车上开始提供“减肥餐” 长三角铁路上线79款全新餐食
贝壳财经· 2025-07-01 12:23
铁路餐饮服务升级 - 长三角高铁列车上线79款全新餐食,包括24款冷链餐食、48款热链餐食和7款烘焙产品 [1] - 新增餐食涵盖轻食系列、儿童套餐、地域风味等多元品类 [1] - 新增7款烘焙单品,包括肉松面包、全麦吐司、提拉米苏蛋糕等,满足旅客多时段用餐需求 [5] 健康轻食系列 - 推出10款健康轻食系列套餐,其中8款冷链、2款热链 [4] - 轻食套餐参照中国烹饪协会《轻食营养配餐设计指南》研发,确保食材多样性与营养均衡 [4] - 每份轻食套餐包含谷薯类主食、蔬果类、肉蛋类优质蛋白和大豆坚果类,融合不少于六种食材 [4] - 8款冷链轻食套餐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适度碳水特点,包括"秘制牛肉香煎巴沙鱼荞麦面"等 [4] - 2款热链轻食依托5个高铁站点自营"华东印记"主题餐厅厨房制作 [4] 地方特色与素食选择 - 新增2款冷链素食套餐,包括"本帮卤素鸡菌菇"和"黑胡椒菌菇面筋" [5] - 在14个高铁站点热链厨房新增46款地方特色套餐 [5] - 旅客可通过扫描座椅扶手处二维码或前往列车餐车现场选购地方特色套餐 [5]
市西溪医院第五季多学科减脂营开营
杭州日报· 2025-07-01 10:48
行业趋势 - 我国超重人群比例超过50%,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2] - 杭州市西溪医院构建涵盖营养膳食、运动医学、内分泌代谢等十大学科的闭环管理体系 [2] - "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网络全面贯通,数字化糖肝共管中心社区分中心落地留下、三墩社区 [2] 项目亮点 - 第五季"享瘦家"减脂营吸引1000余人咨询,筛查发现63人BMI大于24 [2] - 项目采用AI体脂秤等智能设备实时监测代谢指标,提供24小时健康监护 [2] - 课程体系融入"心理饥饿干预""代谢修复食谱"等专利技术 [2] - 提供私人定制化服务,包括一对一检测评估和线上建群答疑 [2] 运营模式 - 由世界冠军傅园慧出任体重管理健康大使,分享科学减重方法 [2] - 医院十大学科专家组成体重管理联合门诊 [2] - 减脂营特色包括脂肪肝专家指导、非药物干预、个性化方案 [2]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6-30 15:46
低碳水饮食研究核心观点 - 哈佛大学研究颠覆传统认知,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取决于食物质量而非单纯碳水摄入量 [5][7][12] - 高质量低碳水饮食(植物蛋白、健康脂肪、全谷物)显著优于低质量版本(红肉、加工食品) [5][7][8] - 研究覆盖12万余名受试者,追踪24年发现低质量低碳水饮食组体重反弹甚至超过普通饮食人群 [5][12] 饮食质量与减重效果 - 以动物蛋白和精制脂肪为主的低碳水饮食减重效果有限且易导致体重反弹 [5][7] - 植物性蛋白(豆类、坚果)、不饱和脂肪(橄榄油)和全谷物的组合可实现健康持续减重 [5][8][12] - 红肉和加工食品为主的低碳水饮食组体重增长幅度超过普通饮食组 [5][7] 个性化减重策略 - 植物性低碳水饮食对超重人群(BMI 25-30)效果最显著,对肥胖和正常体重人群影响有限 [10][12] - 超重人群采用优质低碳水饮食可优化代谢功能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10][12] - 研究局限性:数据依赖自我报告且样本以白人健康专业人士为主,结论普适性需验证 [10] 行业启示 - 研究推动营养科学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未来饮食方案需结合代谢差异定制 [12][8] - 食物质量取代碳水数量成为科学饮食新标杆,预计将重塑全球饮食指导原则 [8][12] - 临床实践需进一步评估饮食对身体成分(内脏脂肪、肌肉量)的具体影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