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
搜索文档
从小标识读懂大梦想 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标识让家国情怀“直接拉满”
央视网· 2025-10-28 09:59
任务标识设计解读 - 标识核心为昂首挺立的航天员形象 代表中国航天人的奋斗与奉献[5] - 设计采用独特视角 从航天员头盔内部向外看[5] - 面窗显示神舟二十一号与空间站交会对接 背景为星光[7] - 面窗下方展现祖国大地 体现家国情怀[7] - 头盔外圈圆环设计灵感源自古代浑天仪 象征宇宙星球轨道 体现古今探索精神的一脉相承[8] 发射任务信息 -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近日择机发射[1] - 任务将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10] - 飞船将搭载三名航天员前往中国空间站[10]
发射倒计时!多系统守护神舟二十一号出征
央视网· 2025-10-28 00:20
发射任务准备状态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近日择机发射,并于10月27日组织全系统合练 [1] - 当前船箭组合体功能正常、与各系统配合正常,具备发射条件 [1] 电力保障系统 - 区域电网神经感知系统作为航天发射电力保障的智慧大脑,以毫秒级响应、零差错运行为神舟飞船出征太空筑牢能源屏障 [2] - 系统采用锁相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同步监测分析10余路交直流电力电量,实现对关键设施的电能质量监测 [4] - 该系统已连续运行三年,监测到由大风、鸟害等引起的严重电压跌落事件数十次,并采用双回路、多电源及UPS、超级电容等技术确保供电可靠性 [5] - 工作人员在大功率用电情况下确保电网内电压稳定、电流恒定,并对关键设备的供电入口进行高密度无缝隙监测 [2][4] 测控系统升级与部署 - 大树里测控区构建了雷达与光学设备相结合的立体测控系统,为任务提供双保险 [6] - 测控区对固定式单脉冲雷达测量设备实施深度升级,并对多型光学跟踪设备进行图像采集与处理能力优化,运算能力更强,数据采样更高 [8] - 升级后设备跟踪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得到显著提升,承担火箭上升段跟踪测量及向指挥中心发送飞船实时数据的任务 [8] - 光学实况高速记录测量系统布站于多个测量点位,以其高精度成像能力全程捕捉火箭飞行清晰影像,并为后续多站交会的精准定位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10]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场区展开全系统合练
央视网· 2025-10-27 20:28
发射任务进展 - 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已于本月24日转运至发射区,计划近日择机发射 [1] - 10月27日,发射场区组织各单位展开全系统合练 [1] 全系统合练详情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系统全部岗位参加合练 [3] - 塔架、火箭、飞船等分系统在统一调度下进行功能检查,实施从飞行准备到船箭分离的全过程模拟演练 [3] - 航天员系统开展乘组医学检查,并对出征仪式、舱内状态设置、进舱后流程进行1比1演练 [3] - 着陆场系统展开搜救回收演练,准备迎接神舟二十号返回 [3]
人类最大火箭再突破!星舰第11次试飞成功,马斯克现场见证
搜狐财经· 2025-10-16 12:57
试飞任务核心进展 - 星舰火箭于2025年10月13日进行第11次全尺寸试飞 成功完成绕地球半圈飞行 释放模拟卫星 助推器与飞船本体分别安全着陆于墨西哥湾和印度洋 整个任务持续约1小时 [1] - 试飞过程中增加了多项机动操作 旨在为未来实现“返回发射场垂直着陆”进行练习 特别是针对载人飞船舱体的训练 标志着公司向载人航天目标迈进 [3] - 任务未进行部件回收 公司策略为优先稳定飞行和测试环节 再推进回收工作 [5] 与NASA的合作关系 - 星舰的成功对NASA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宇航员重返月球的计划至关重要 其任务是负责将宇航员从月球轨道运送至月球表面并返回 该能力目前其他火箭无法完成 [6] - 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称此次试飞为“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南极的重要突破” 星舰的优势在于其重复使用能力和庞大尺寸 [6] - 双方合作基础深厚 例如公司已利用小型“猎鹰”火箭为国际空间站输送人员和物资 为支持星舰 公司正在改造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 以升级发射台和燃料储存等基础设施 [7] 商业应用与战略目标 - 试飞携带了8颗模拟“星链”卫星 测试星舰作为卫星发射平台的可行性 成功后将大幅降低星链卫星的发射成本 提升商业价值 [8] - 公司通过星链计划(已有超过4000颗卫星在轨)赚取资金以支持航天技术研发 商业逻辑与将人类送上火星的终极探索目标相辅相成 [9] - 星舰的持续进步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力量 推动实现登陆月球南极乃至火星的长期目标 [9]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新时代画卷·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30
高端制造与重大工程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驶向青岛邮轮母港 [2] - 国产C919客机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 [3] - 深中通道是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8] - 河北省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有科技企业调试巡检机器人 [6] 新能源与绿色产业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12] - 陕西省西安市的中欧班列满载光伏组件驶出 [15]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 [18]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18] 宏观经济与创新发展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台阶,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 [18]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8]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18] 区域协调发展 - 2024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 [18] -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全国比重超七成 [18] - 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 [19] 对外开放与贸易 - 我国已成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 [19] - 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占我国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19] - "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覆盖东西南北中 [19]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03
经济总量与实力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2025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 -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 创新能力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1] 区域协调发展 - 2024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经济体量占全国40%以上 [1] -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 [1] - 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规模占全国比重超七成 [1] 绿色发展 -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1]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1]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1] 对外开放 - 十四五时期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覆盖东西南北中 [2] - 已成为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 [2] - 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占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2] 社会发展与共享 -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2] - 截至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 [2] - 十四五以来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2]
逐梦星辰大海!这些“大国重器”蕴含的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央视网· 2025-09-26 11:07
神舟二十号乘组出舱任务 - 任务于25日19时45分开始,26日1时35分结束,持续约6小时,航天员王杰和陈中瑞执行出舱作业,陈冬在舱内提供支持 [1][5][7] - 任务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和舱外设备设施巡检,这是首次由两名第三批航天员共同执行的舱外作业任务 [7][10] - 此次任务首次使用了天和舱机械臂适配器,并采用了优化的路径规划,提高了出舱作业效率 [10] - 随着此次任务完成,空间站问天舱段规划的所有碎片防护装置均已安装完毕 [10] - 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完成4次出舱活动,成为我国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之一 [10]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状态 - 乘组已在轨飞行超过150天,工作饱满,完成了大量科学实验、平台载荷维护、天舟八号分离撤离及天舟九号交会对接等任务 [12][14] - 三名航天员整体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并计划在空间站欢度国庆和中秋佳节 [12][14] 福建舰试验训练进展 - 福建舰近日成功实施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舰载机的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其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 [19] - 此次训练为后续各型舰载机融入航母编队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在我国航母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 - 福建舰试验训练正按计划顺利推进,预示着其正式交付使用的日期临近 [19]
从“3年15次”到“4年20次” “飞天战袍”护航深空探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9:38
舱外航天服技术突破 - 舱外航天服B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 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 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达成此指标的舱外服 [1] - 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原设计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 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通过动态精准评估实现延寿使用 [2] - 新款舱外服D和E已将设计寿命提升至"4年20次"舱外活动 目前已完成解包检测且状态良好 [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突破长寿命 高安全可靠性 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 采用头盔躯干一体化设计 四肢可调节 关节使用气密轴承提升灵活性 [4][6] - 采用多层防护设计:包括衬里 液冷通风层 加压气密层 限制层 隔热层和保护层 应对真空 辐射及高低温极端环境 [6] - 实行"一对多"适体性原则 上躯干为硬结构固定设计 下躯干与上肢采用主动适体性调节 手套分型可调以提升操作性 [6] 产品应用与成效 - 舱外服B已被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 支撑空间站常态化出舱任务 [2] - 中国空间站共配备5套舱外服(A B C D E) 其中新款D E将逐步投入未来任务 [3] 登月服研发进展 - 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 以轻量化 小型化 高安全可靠为目标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并确立总体方案 [7] - 针对月面真空 极端温差 月尘和辐射环境设计 需支持行走 攀爬 驾车 科考等多任务 对工效和集成化要求更高 [7] - 采用模块化 轻量化 多用途一体化设计思路 强调环境防护 功能模块互换性和接口兼容性 以适应不同探测任务需求 [7]
“飞天战袍”护航深空探索(知与不知)
人民网· 2025-09-06 06:22
神舟二十号任务与舱外航天服B - 神舟二十号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王杰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及舱外设备巡检等任务 [2] - 航天员陈冬已完成6次出舱活动,成为目前在舱外执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 [2] - 舱外航天服B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的舱外航天服 [2] 舱外航天服寿命评估与延寿 - 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为第二代“飞天”服,设计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3] - 至2024年初,在轨飞行的舱外航天服已接近“3年15次”的设计寿命极限 [3] - 科研团队通过制定科学评估方案和在轨检测方法,实现动态精准评估,确认舱外服B状态稳定良好,完成中国首次在轨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 [3] - 舱外服B已由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 [3] 新一代舱外航天服部署 - 中国空间站内原配备3套舱外航天服(A、B、C) [4]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今年7月向空间站运送两套新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D、E) [4] - 新款航天服在轨工作寿命由“3年15次”提升至“4年20次” [4] - 舱外服D、E已完成解包检测,状态良好,将在未来出舱任务中投入使用 [4] 舱外航天服技术突破 - 舱外航天服是微型载人航天器,代表高科技领域尖端技术 [4] - 第二代“飞天”服突破了长寿命、高安全可靠性、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 [5] - 航天服采用多层设计应对真空、辐射和高低温环境,包括衬里、液冷通风层、加压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和保护层 [5] - 采用头盔躯干一体化设计,四肢可调节,关节处使用气密轴承以增强活动灵活性 [5] 舱外航天服适体性设计 - 基于空间站空间有限及高成本,航天服采用“一对多”适体性原则,一套服装供多人穿用 [6] - 上躯干为硬结构,采用固定参数包络最大范围;下躯干与上肢采用主动适体性设计,通过调节结构实现局部尺寸调节 [6] - 手套采用被动与主动适体性耦合设计,航天员可根据手部参数选配,手掌围度可调以提升操作性 [6] 登月服研制进展 - 中国登月服外观于去年9月首次亮相,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7] - 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7] - 登月服需应对月面真空、极端温差、月尘和辐射等恶劣环境,支持行走、攀爬、驾车、科考等多种任务 [7] - 未来中国舱外航天服设计思路是模块化、轻量化、多用途一体化设计,强调复杂环境防护、功能模块互换性和接口兼容性 [7] 中国舱外航天服发展历程 - 从实现“4年20次”延寿纪录到登月服研发,标志着中国舱外航天服技术从突破走向成熟 [8] - 舱外航天服是中国航天迈向更远深空的有力见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