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级
搜索文档
对话中诚信指数董事长毛赛:面对AI浪潮不能“躺平”,必须主动拥抱
新浪财经· 2025-10-20 20:38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黄浦豫园之夜 毛赛认为,AI是一场生产力革命,其核心就是大幅提效。"对于我们来说,参考国外的公司,不管是穆 迪还是标普,都是千亿美金的公司,一个做金融服务的公司有1500亿美金公司市值,比茅台还要高。这 几家公司的收入结构里,就一半是传统的评级业务,还有一半是非评级业务,就是做各类信用风险管理 的信息,系统以及咨询服务,这一块在内地市场其实还没有发生,各家评级公司的评级收入基本上占了 80%,利润占了90%以上,传统非评级市场的发展是依仗大量资本和人力的投入,现在伴随着人工智能 对评级行业的大幅提效,并不是说让分析师没活干了,或者说要辞退分析师,而是让分析师有更多的时 间释放自己的精力,减少报告生产中高标准化的重复工作,而是更多的去思考企业的风险,探索新的产 品方向与商业模式。" 因此,在他看来,AI带来的最大机遇不是资本收购,而是通过自身生产力的提升,突破行业产品同质 化的困局,为发展非评级业务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寄语从业者:投身万亿级产业重塑浪潮 最后,毛赛将视角投向了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从业者的发展机遇。"当前,技术带来的已不再是O2O、 消费互联网这类商机,而是 ...
格睿思邓耀华:因区域气候不同、是否有地震带等情况 企业隐含碳、钢用量不一样 评级公平是有相对挑战的
新浪财经· 2025-10-18 16:15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 [1] GRESB评级体系核心特点 - GRESB是一家针对不动产和基础设施行业的全球性主动ESG评级机构 [6] - 评级体系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 [6] - 评级体系背靠50万亿美金的国际资本,旨在帮助参评企业获得投资人青睐 [6] - 评级将参评企业比作奥运比赛,在房地产15大类和基础设施36个小类中分别进行排名 [6] - 最终根据全球3200多家参评企业的表现进行五星、四星、二星的总体排名 [6] 评级体系对区域差异性的考量 - 评级标准每年进行迭代,由全球选出的专家委员会反馈各地市场声音以兼容地方特性 [7] - 全球覆盖260多个绿色认证,包括中国绿色三星和中国绿色仓库等地方标准 [7] - 与CDP对齐,CDP认可的标准和经过见证的材料可直接在GRESB评级中获得分数 [7] - 采用同材比较方式,根据地理位置、规模、上市与非上市状态及赛道选择同比案例进行排名 [7] - 制定可持续金融挂钩贷款指引时广纳金融机构意见以反映地方特色 [7]
全文|中国ESG评级陷“方向雷同结果各异”困局,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刘轶芳呼吁提升区分度
新浪证券· 2025-10-18 16:13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主题为“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汇聚全球智慧力量以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1] - 本届大会在以往四届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基础上进一步升级,邀请约500位中外重磅嘉宾,其中约100位为海外嘉宾,包括政要、前政要、国际组织代表、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及全球500强企业负责人 [1] 中国ESG评级现状与挑战 - 当前中国本土主流的ESG评价方法多为面向宏观、综合性组织层面的整体评价,导致评价目标区分度不高 [3] - 不同评级机构基于相似评价方向却得出不一致结论,造成市场困惑与困扰,削弱了ESG评级的市场公信力和实用价值 [3] - 中国企业在乡村建设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活动,虽从财务影响上看可能是高成本低收入,但能带来更多政策机会及市场认可,这与国际评级标准存在差异 [6] 中国ESG评级体系发展建议 - 破局之道在于学习国际经验,实现评价目标的差异化,例如MSCI和标普的评价体系是面向投资者的综合性评估,而CDP则专注于信息披露的完整度 [3][7] - 构建中国ESG评级体系时,必须首先向市场清晰阐明评价目的,明确是为投资者决策服务、衡量管理绩效还是评估信息披露水平 [3][7] -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作为财政部会计司指导下的外部智库,负责与ISSB国际准则的对接、衔接和传播推广工作,并完成了ISSB准则文件的本土化翻译 [5]
新浪财经ESG:CrowdStrike MSCI(明晟)ESG评级调升至A
新浪财经· 2025-10-18 07:08
公司ESG评级变动 - CrowdStrike(CRWD.US)的MSCI(明晟)ESG评级由BB调升至A [1]
顺丰控股9月营收约270亿元 同比增长8.78% 业务量15.04亿件 同比增超30%
经济观察网· 2025-10-17 20:53
9月经营业绩 - 公司9月实现合计营收270.07亿元,同比增长8.78% [1] - 速运物流业务营收208.54亿元,同比增长14.21%,业务量达15.04亿票,同比增长31.81% [1] - 速运物流业务单票收入为13.87元/票,供应链及国际业务贡献营收61.53亿元 [1] 国内业务与特色经济服务 - 公司在大闸蟹寄递旺季通过增设临时揽收点、配置专项团队及使用智能设备提升效率 [2] - 启用苏州大闸蟹智能转运中心,配备全自动分拣系统,单小时分拣产能突破2万件,单日吞吐量超40万件 [2] - 探索“物流+品牌+流量”模式,迭代包装并联动电商平台提供全链路服务,同时精准服务香港市场 [5] - 在陕西通过搭建三级寄递网络、运用多式联运模式助力“陕果出陕”,拓展生鲜物流市场份额 [5] 国际业务拓展 - 开通“鄂州=芝加哥”国际货运航线,北美航线已覆盖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三大核心城市 [6] - 公司航空全货机机队规模达90架,航线网络覆盖国内、亚洲及欧美市场 [8] ESG表现与长期价值 - MSCI将公司ESG评级从“BBB”提升至“A”,成为中国首家获此评级的物流公司 [10] - 优秀的ESG表现有助于提升品牌公信力,降低长期运营风险,并为海外业务拓展与资本市场表现奠定基础 [10]
*ST亚振2025年10月17日跌停分析
新浪财经· 2025-10-17 09:48
股价表现 - 2025年10月17日,*ST亚振股价触及跌停,跌停价为38.94元,涨幅为-5% [1] - 公司总市值为107.28亿元,流通市值亦为107.28亿元 [1] - 截至发稿时,总成交额为2684.98万元 [1] 跌停原因分析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商道融绿ESG评级为B-,评级较上期下降,影响投资者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2] - 公司股价于10月16日创下43.04元的历史新高,涨幅达4.86%,股价处于高位存在回调风险 [2] - 三季报尚未发布,业绩不确定性较大,部分投资者出于谨慎考虑在高位选择卖出 [2] - 游资的短期激进操作在推动股价上涨后可能选择获利了结,导致资金流出 [2] - 公司于10月16日新增“年度强势”概念,但该概念热度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若缺乏实质业绩支撑则易引发回调 [2]
*ST亚太2025年10月17日跌停分析
新浪财经· 2025-10-17 09:43
股价表现 - 2025年10月17日*ST亚太触及跌停,跌停价为10.75元,涨幅为-5.03% [1] - 公司总市值为35.98亿元,流通市值为35.98亿元,总成交额为5291.54万元 [1] 财务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23,722,119.05元,同比下滑67.13% [2]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8,903,855.83元,同比下降187.12% [2] - 公司2024年净资产为负,若2025年净资产状况未改善将面临终止上市风险 [2] 公司治理与法律风险 - 公司处于预重整阶段,但预重整不代表正式重整,存在重整失败被宣告破产的风险 [2] - 控股股东存在高比例质押、冻结股份情况,同时存在控制权争议仲裁 [2] - 股东股份被司法处置,增加了公司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 ESG表现 - 2025年三季度商道融绿ESG评级为B-,且较上期有所下降 [2] - ESG评级下降反映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有所退步 [2] 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向 - 公司多重风险可能导致资金流出,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悲观 [2] - 近期股价受负面因素影响引发跌停 [2]
证监会:不断优化可持续披露制度 不盲目追求披露家数 综合考虑扩大覆盖面的节奏
中国证券报· 2025-10-17 07:33
政策方向与监管框架 - 证监会将按照新"国九条"要求,坚定不移支持引导上市公司做好高质量的可持续披露 [1] - 证监会将指导沪深北交易所以披露指引为依据,适时丰富编制指南,并做好2026年强制披露后的政策评估,以不断优化披露制度 [1][4] - 监管原则为"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彰显特色",不盲目追求披露家数,而是基于政策评估和企业实践能力综合考量扩大覆盖面的节奏 [4] 当前披露进展与成效 - 2024年共有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报告,整体披露率达34.7%,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2] - 披露公司的市值占到全市场的七成左右,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市场已有近半数公司较系统地披露可持续相关信息 [2] - 披露内容更翔实客观,99.3%的披露公司在报告中披露了量化指标,其中超八成企业披露的量化指标超过25个 [2] - 气候信息披露显著提升,62.1%的公司披露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65.9%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上年的57.5%显著提升 [2] - 企业可持续治理进一步夯实,67.3%的披露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构,63.9%的公司披露战略信息,44.0%的公司制定并披露了定量可持续相关目标 [2] - 可持续评级提升,截至2024年底,沪深两市有三分之一的公司MSCI ESG评级有所提升,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由五年前的0提升至7.2% [3] 强制披露安排与执行基础 - 目前交易所披露指引要求个别重要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强制披露,涉及约400多家公司,其市值占全市场半数以上 [4] - 强制披露公司需自2026年首次披露,其中95%的公司已提前披露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执行指引有很好基础 [4] - 对于尚未披露的强制披露范围公司,证监会将督促交易所加强针对性指导,同时有上千家公司自愿披露可持续报告 [4] - 对于不在强制披露范围的中小企业,鼓励量力而行,不作强制要求 [4] 未来工作重点 -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指导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协会加强培训,提供案例,帮助企业识别和披露重大风险与机遇 [5] - 持续规范可持续披露,加强监管,督促如实披露,实现内容更均衡、重点更突出 [5] - 披露议题更加聚焦和更具实质性,指引出台后,应对气候变化、反不正当竞争、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受关注度大幅上升 [3]
证监会,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10-16 22:20
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 证监会已形成以交易所披露指引为强制性要求、以编制指南为参考性规范和典型实践推荐的可持续披露制度体系 [2][4] - 国内首个系统规范上市公司可持续披露的强制性规则已由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制定 [4] - 目前已印发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应对气候变化两份具体指南,并就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三份议题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4] 上市公司披露现状与成效 - 2025年共有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可持续报告,整体披露率达34.7%,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披露公司市值占全市场七成左右 [2][5] - 市场已有近半数公司较系统地披露可持续信息,包括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 [5] - 披露内容更翔实客观,99.3%披露报告的公司披露了量化指标,其中超八成企业披露的量化指标超过25个 [5] - 气候信息披露显著提升,62.1%的公司披露了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65.9%的公司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上年的57.5%有所提高 [5] - 企业可持续治理进一步夯实,67.3%披露报告的公司搭建了治理架构,63.9%披露战略信息,44.0%制定并披露了定量可持续相关目标 [5] - 披露议题更加聚焦实质性,应对气候变化、反不正当竞争、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关注度大幅上升 [6] - 截至2024年底,沪深两市有三分之一公司MSCI ESG评级提升,全球领先评级(AAA、AA级)上市公司家数占比由五年前的0提升至7.2% [6] 未来政策方向与实施策略 - 证监会将按照新"国九条"要求,坚定不移支持引导上市公司做好高质量的可持续披露 [7][8] - 政策制定遵循"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彰显特色"原则,既与国际规则衔接,又对难度较大指标预留弹性空间 [9][10] - 实施策略为区分重点、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目前强制披露要求涉及400多家重要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其市值占全市场半数以上 [11] - 强制披露公司需自2026年首次披露,其中95%已提前披露报告,另有上千家公司自愿披露 [11] - 政策核心是引导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披露,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持续规范披露并加强监管 [12]
证监会最新发声!坚定不移支持引导上市公司做好高质量的可持续披露
期货日报网· 2025-10-16 18:46
政策方向与制度建设 - 证监会将指导沪深北交易所适时丰富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并优化披露制度 [1] - 国内已形成以交易所指引为强制性要求、编制指南为参考性规范的可持续披露制度体系 [2] - 制度建设遵循积极借鉴、以我为主原则 加强国际规则衔接的同时避免照抄照搬 [4] - 政策推行策略为区分重点、试点先行、循序渐进 目前强制披露要求涉及约400多家公司 [4] - 对于不在强制披露范围的中小企业 鼓励量力而行而不作强制要求 [5] 当前披露成效 - 2024年共1869家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报告 整体披露率达34.7% 较前两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 [2] - 披露公司市值占全市场七成左右 另有612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近半数公司系统披露可持续信息 [2] - 披露内容翔实客观 99.3%公司披露量化指标 其中超八成企业披露量化指标超过25个 [2] - 62.1%公司披露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类型 65.9%公司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较上年57.5%显著提升 [2] - 企业可持续治理进一步夯实 67.3%公司搭建治理架构 63.9%披露战略信息 44.0%制定定量可持续目标 [3] 披露质量提升 - 披露议题更加聚焦实质 指引出台使企业披露更有针对性 降低学习其他标准成本 [3] - 应对气候变化、反不正当竞争、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议题关注度大幅上升 [3] - 截至去年底 沪深两市三分之一公司MSCI ESG评级提升 全球领先评级公司占比由五年前0提升至7.2% [3] - 证监会将引导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加强培训并提供案例以识别重大风险和机遇 [5] - 持续规范披露并加强监管 督促如实披露以实现内容更均衡、重点更突出的披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