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

搜索文档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悠悠文脉续华章 白山黑水谱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2 09:05
文化保护与考古发现 -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发现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建筑遗存,出土红山文化体量最大的玉龙等百余件玉器,与凌家滩、良渚玉器形态意蕴相近 [6] - 沈阳故宫实施太庙建筑群、师善斋、文溯阁等专项修缮工程,2025年将迎来营建400周年,修缮现场开放展示传统工艺 [8]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更新"理念修复建筑,保留历史特色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靖宇街老字号重张 [10][12]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 -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由第一净水厂改造而成,保留工业遗址如摇臂钻床雕塑,融合生态景观与历史记忆 [14][16] - 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引入潮流店铺和网红打卡点,"老字号"回归,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39万人次 [30][33] - 长影旧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角色互动和红色舞台剧,年接待超百万人次,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地标 [28][30] 红色教育与非遗传承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通过AI虚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展情景教学党课 [16] - 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烈士信息查询系统,已为7937位烈士找到安葬地,500余位找到亲人 [18] - 赫哲族伊玛堪技艺通过社交媒体创新传播,"90后"传承人用电子音乐混编传统曲调,黑龙江设立6处传习所,拥有8名代表性传承人 [20] 文旅融合与产业创新 - 漠河北极村依托"最北"地理特色发展生态科普、极地探索等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5.8万元 [24][26] - 内蒙古锡林郭勒那达慕大会结合VR直播技术,前五天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10.8亿元 [26][28] - 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推出80余部文艺作品,如《草原之子》,近70年坚持基层演出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 [22]
中共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在西安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8-12 06:54
文化强省建设 -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 [1] - 强调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2030年和2035年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3] - 提出坚持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传声六大实施路径 [4] 文化产业发展 - 明确要推动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 [4] - 要求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5] - 提出擦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 [4] 经济工作部署 - 强调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8] - 提出紧盯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工业稳定增长,加快服务业扩容升级 [9] - 要求完善"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9]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抓好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9] - 提出一体深化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9] - 要求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9] 区域协调发展 - 提出统筹抓好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9] - 强调推动关中陕北陕南联动发展,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9] - 要求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提升协调发展水平 [9]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不断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陕西日报· 2025-08-12 06:54
文化强省建设战略部署 - 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并部署重点任务 [1] - 锚定2030年和2035年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2] - 坚持以文铸魂、以文传脉等六大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3] 文化领域改革措施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3] - 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3] - 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协同 -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支撑文化建设 [1] - 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1] - 以文化项目建设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4] 规划与实施保障 - 高水平编制"十五五"规划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 [5] - 完善文化建设领导管理体制机制 落实党管宣传等原则 [3][4] - 通过细化任务清单和完善推进机制确保建设成效 [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悠悠文脉续华章 白山黑水谱新篇
新华社· 2025-08-11 21:55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红山文化体量最大的玉龙等百余件玉器 具有重要文明源流研究意义 [5][7] - 沈阳故宫实施太庙建筑群 师善斋 文溯阁等专项修缮工程 2025年迎来营建400周年 [9]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更新理念保护历史建筑特色 同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12][14] 工业遗产转型与城市更新 - 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改造为水文化生态园 保留工业遗址建筑与机械 将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生活 [14][16] - 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9月开街后热度攀升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39万人次 老建筑群融入潮流店铺与网红打卡点 [35][37] 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 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 已为7937位烈士找到安葬地 为5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 [19]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采用AI成像虚拟技术开展情景教学 增强红色教育互动性与感染力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 - 赫哲族伊玛堪艺术建立6处传习所 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 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人100余人 [21] - 90后创作者用电子音乐混编伊玛堪曲调 通过社交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21]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牧骑近70年坚持基层演出 推出《草原之子》《老哥俩》等80余部文艺作品 [24]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漠河市2024年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 同比增长81% 北极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8万元 [29] - 锡林郭勒盟那达慕活动前五天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带动经济收入108亿元 [32] - 长影旧址博物馆成为超百万人次参观的文旅地标 通过沉浸式角色互动 红色舞台剧等形式活化电影文化 [34]
新华全媒头条·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悠悠文脉续华章 白山黑水谱新篇
新华社· 2025-08-11 15:46
文化保护与考古发掘 -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积石冢出土红山文化体量最大的玉龙等百余件玉器 具有重要礼制文明研究意义 [3] - 沈阳故宫实施太庙建筑群 师善斋 文溯阁等专项修缮工程 2025年将迎来营建400周年 [4]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采用微更新理念保护历史建筑特色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6] 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 - 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改造为水文化生态园 保留历史建筑与工业遗址 融入现代生活与生态景观 [7] - 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融合潮流店铺与网红打卡点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39万人次 [19] 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通过AI成像虚拟技术开展情景教学 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 [7][8][9] - 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全国首个东北解放战争革命烈士信息查询系统 已为7937位烈士找到安葬地 为500余位烈士找到亲人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赫哲族伊玛堪通过电子音乐混编等年轻化方式传播 建立6处传习所 拥有8名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12][13] - 内蒙古乌兰牧骑近70年坚持基层演出 推出《草原之子》等80余部作品 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 [14]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漠河市2024年接待游客358.4万人次 同比增长81% 北极村依托地理特色发展极光观测与民俗文化体验 [15] - 锡林郭勒盟那达慕活动前五天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同比增长17% 带动经济收入10.8亿元 [16] - 长影旧址博物馆通过沉浸式角色互动与红色舞台剧吸引超百万人次游客 成为影视文旅融合地标 [17][18]
从溯源到实践:浸润人心的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8-11 10:28
文化工程建设 -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20年 已出版百余部专著 承担4个重大项目及84项子课题 填补多项学术空白[2] - 南宋史研究中心出版50卷《南宋史研究丛书》 改变宋史研究"重北轻南"格局 助力杭州成为全球南宋史研究中心[2] - 贺知章文化IP系统打造 连续举办文化节 编撰出版相关书籍 开发主题文创 提升文化影响力[3] 文化标识培育 - 宋韵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上城区作为宋韵文化核心区域推动文化可观可感融入生活[3] - 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登上央媒 探索文化+路径 让文化气韵流动 提升游客体验[3] - 跨湖桥遗址八千年独木舟文化保护 贺知章研究会成立 形成传承研究合力[3] 文化经济融合 - 传统文化与经济结合打开新空间 从悟空一棒到水袖一挥 从西湖一景到村咖一杯[4] -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建议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基地 培育文化科技项目 打造融合消费场景[4] - 培育文化科技跨界人才 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4] 生态文明实践 - 安吉余村案例展示"两山"理念实践 杭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无废指数连续3年全省第一[5] - 文化特派员制度全国首创 专业人才下沉乡村 开展文艺活动 挖掘文化遗产 激活乡村文化活力[5] - 文化特派员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乡村 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5] 公共文化服务 - 20年来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6] - 杭州图书馆打造"一键借阅"平台 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系统线上可借 书店可借及数字阅读[6] - 创建银龄友好和视障阅读空间 提供无差别服务 讲好西湖传说 活化馆藏古籍[6] 基层文化阵地 - 社区文化家园作为基层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提供丰富文化活动与精神滋养[7] - 天新社区以"汇・新三馆"为载体 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促进社区和谐[7] 文化教育融合 - 浙江中医药大学创作中医药主题舞台艺术作品 大型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推动文化多元传播[8] - 中医药文化校园浸润 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精髓 探索中医药特色美育创新路径[8]
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市委宣传部以系统观念一体推进学查改 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解放日报· 2025-08-11 09:37
互联网内容创作扶持政策 - 上海发布九条扶持政策 涉及资金激励 人才政策 场景建设 出海扶持等内容 受到创作者普遍欢迎 [1] - 政策明确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 创作者评价资源触手可及 想象都能实现 [1] 宣传系统学习教育成效 - 市委宣传部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学习机制 各级领导班子举办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和读书班518场 开展专题研讨476场次 [1] - 基层党支部组织专题学习研讨3835次 全市宣传系统600余名处级以上干部接受集中培训 [1][2] - 依托红途平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3832场次 服务全市党员530万余人次 [2] 媒体系统性变革进展 - 上海报业集团启动全方位全链条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推动五位一体改革 被中宣部列为标杆样本 [3] -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新闻栏目数量 播出时长 制播能力上保持全国省级广电机构首位 [3] - 三家媒体项目入选第五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案例 包括AI超级平台 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 一站式对外信息服务平台CNS [3] 文化事业产业推进 - 上海加快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创新培育工程 深化新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4] - 持续深化文旅商体展联动 统筹制定全市核心重点联动活动安排 [4] - 成功举办上海车展 上海国际电影节 古埃及文明大展 推出《万里归途》《长安三万里》等上海出品电影 [4]
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5-08-08 09:46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释。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 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 义。"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 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源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凝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 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精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5-08-08 09:11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释。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 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 主义。"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 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新时代的苏州绣出一幅人文经济的"双面绣",一面经 济繁荣,一面人文鼎盛。总书记点赞:"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 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如何和谐共生?答案呼之欲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 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泥人张等不少"老字号"坐落于此,绵长文脉浸润 城市。总书记在这里指出:"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8-08 06:40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阐释。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 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 义。" 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的文化根基"。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新时代的苏州绣出一幅人文经济的"双面绣",一面经济繁 荣,一面人文鼎盛。总书记点赞:"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 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如何和谐共生?答案呼之欲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 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泥人张等不少"老字号"坐落于此,绵长文脉浸润城 市。总书记在这里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