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杨善洲精神让云岭“绿富同兴”落地生花
环球网· 2025-10-11 15:14
生态效益与水资源转化 - 善洲林场将5.6万亩荒山变为绿洲,形成显著生态效益 [1] - 库容108万立方米的善洲水库保障了7200亩土地灌溉,并带动全乡大牲畜存栏翻番 [2] - 水库引水滋养1.6万多株咖啡树,成活率达100%,促进咖啡等产业兴起 [2] 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 - 善洲水库直接支持畜牧养殖业,有农户卖出15头牛收入20多万元 [2] - 林场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160多万元 [3] - 大田坝村发展坚果种植8400余亩,今年30%坚果树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400吨、产值超300万元,未来产值能突破千万元 [4] 创新机制与利益分配 - 林场推行“721”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占70%净利润,林场与林农占20%并享受每亩35元年租金,村集体占10% [3] - 该机制将企业、林场、农户和村集体结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3] - 下一步计划扩种林下中草药3000亩,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百姓 [3]
以科技攻关支撑耕保实践创新——关于南方山区耕地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10 13:35
耕地保护创新探索 - 践行“大食物观”需在保障口粮田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多元化食物需求 [1][3] - 通过推广耕地复合经营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收”以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守住耕地保有量 [3] - 探索“以用促保、以质创效”新路径将低效田转变为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良田 [1][4] 耕地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 - 南方山区耕地保护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相结合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1][5] - 针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探索空间置换复绿机制对陡坡耕地有序引导恢复为林草地 [5] - 推动耕地保护从单一地块管控转为全面融入区域生态安全大格局 [1][5] 科技与人才支撑 - 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7] - 系统开展科研攻关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包括研究非粮化适应性管控等关键技术 [7]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8]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 - 推动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关键路径已探索出多元化利用模式 [10][11] - 山西晋中灵石县将2万亩废弃煤矿区修复后发展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养殖奶牛4800多头并计划扩容至1.3万头 [11] - 河北邯郸紫山矿区引入滋阳河水建成水域景观种植树木8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16%提升至96%并带动周边9个村1500多户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2万元 [11] 废弃矿山利用挑战与对策 - 废弃矿山资源化利用面临技术、资金、政策等制约尾矿综合利用率不足30%且高端建材转化率更低 [13] - 建议通过技术攻坚、政策创新、金融赋能和产业融合将废弃矿山转化为资源安全与区域振兴的绿色引擎 [13][14] - 深化EOD模式探索作价入股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并发行矿山修复专项债券以破解经济可行性困局 [14] 旅游用地政策优化 - 旅游用地类型全面多样且具有复合性但缺乏统一分类标准与土地供给刚性约束矛盾突出 [17][19] - 建议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三区三线”管控下预留旅游业发展空间 [18][21] - 探索混合用途供地模式并实施分期供地和弹性出让政策以适应旅游项目分阶段开发需求 [18][21]
北京的树——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新华社· 2025-10-09 08:42
北京森林城市建设成就 - 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升至2024年底的44.95% [7][16] - 2012年以来累计新增造林约245万亩,相当于238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7] - 纳入名录的公园总数达110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92% [7][15] 重点区域绿化项目与成效 - 大兴区建成万亩以上片林9处,千亩以上片林41处,70余个公园串联成生态服务圈 [5] - 西城区打造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朝阳区构建将府公园生态廊道,东城区营建三里河公园 [7] - 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约667万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超过85% [12] 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结合 - 北京园博园通过生态修复将垃圾坑变为大型城市公园,2024年举办灯会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5000万元 [9][10] - 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总面积约134万平方米,已有几十家企业入驻 [11] - 亮马河滨水空间修复后连通周边23个小区,全市建成700余处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北京的树
新华社· 2025-10-09 08:41
入秋,北京东城雨儿胡同的9棵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实,有的已经泛黄。穿过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不远处是前圆恩寺胡同,这里还保留着成片 的四合院,一眼望去,一棵棵老槐树静静地矗立着。 要选一种代表北京的树并不容易:有让春天热闹起来的海棠,有为秋天涂抹色彩的银杏,还有给冬日增添生机的油松……但这并不妨碍胡同、 四合院、槐树、柿子树,一起构成了许多人的北京记忆。它们见证的不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古都发展的日新月异。 2025年7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我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 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的乡愁很多都与树有关。"202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 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年年履行与春天的"绿色约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造林绿化,建成全域 国家森林城市,整个北京正在成为一个大花园。 新增造林相当于238个奥森公园 "这些年,我家附近的公园越来越多了!"家住北京大兴西红门镇的李炳霖说,"现在推门就见绿,真舒服!" 2016年4月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北京的树
新华社· 2025-10-08 20:29
北京的树 新华社记者董素玉、叶前、罗鑫 入秋,北京东城雨儿胡同的9棵柿子树上挂满了果实,有的已经泛黄。穿过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 不远处是前圆恩寺胡同,这里还保留着成片的四合院,一眼望去,一棵棵老槐树静静地矗立着。 要选一种代表北京的树并不容易:有让春天热闹起来的海棠,有为秋天涂抹色彩的银杏,还有给 冬日增添生机的油松……但这并不妨碍胡同、四合院、槐树、柿子树,一起构成了许多人的北京 记忆。它们见证的不仅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古都发展的日新月异。 2025年7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一位非洲国家 领导人和我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我是在北京长大的,我的乡愁很多都与树有关。"202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 记这样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3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年年履行与春天 的"绿色约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北京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造林绿化,建成全域国 家森林城市,整个北京正在成为一个大花园。 新增造林相当于238个奥森公园 "这些年,我家附近的公园越来越多了!"家住北京大兴西红门镇的李炳霖说, ...
“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人民网· 2025-10-06 11:09
保护区生态资源概况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全球最高的金钱松以及古树名木5615株 [1] - 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通过出台专项条例等举措,初步构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至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抢救保护体系 [1] 生态保护与科研成就 - 针对一度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目铁木,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功解决其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借助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天目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相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 - 保护区联动周边乡镇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3] - 2024年仅天目山镇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小香薯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当地村民通过开办高端民宿等业态参与生态经济,部分民宿投资300多万元并实现两年回本,几乎天天满房 [2][3]
习言道丨这条“绿围脖”,习近平牵挂在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5 15:39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 - 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于2024年11月28日实现锁边合龙,为33.7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戴上绿围脖 [3] - 该工程填补了此前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60多万人次500多个日夜的奋战完成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面积相当于2个河南或3个浙江,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丘最高达300米左右 [3] 新疆生态环境挑战与治理 -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强烈风沙活动和最严重风沙灾害区 [3] - 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而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气温可达六七十摄氏度,土地盐碱化严重 [3] - 2023年6月,国家提出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 [3] 生态治理政策导向 - 国家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 [5] - 政策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5] - 2024年9月再次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沙产业发展与经济收益 - 新疆沙产业年产值突破43.7亿元,在黄沙间种出了苹果、红枣、核桃、杏子等作物 [6] -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创造出戈壁变果园的绿色奇迹 [5][6]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经济日报· 2025-10-05 06:08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导向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美丽中国建设置于强国复兴的突出位置 [1] - 推动从重点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1] - 以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4]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北京市前8个月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2%,优良天数198天同比增加20天 [2]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 -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3]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阻沙防护带 [4] - 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全地域覆盖和差异化准入 [4] - 大熊猫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北京市门头沟区炭厂村转型生态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转型前增长近两倍 [5][6] - 山东省烟墩角村通过保护环境、大天鹅和海草房,成功发展文旅产业 [6]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7] -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7月底风光装机达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风电装机连续15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连续10年世界第一 [8] - 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向京津冀提供清洁电能93亿千瓦时 [7]
修复生态发展文旅 浙江千年矿洞生财有道
中国新闻网· 2025-10-04 17:06
乘坐复古小火车颠簸进入矿洞,一股凉意顿时袭来。导游指着岩壁上的排排凹坑,娓娓道来。"古人 用'烧爆法'采金。判断岩石中含有黄金时,就在岩石底部堆柴烧火,待高温时泼冷水,利用热胀冷缩使 矿石崩裂。" 烧爆留下的凹坑深浅不一,有些还留着烟熏的痕纹。 中新社丽水10月4日电 题:修复生态发展文旅 浙江千年矿洞生财有道 作者 周健 位于浙江丽水遂昌县的遂昌金矿,有"江南第一矿"之称。这个有逾千年历史的金矿,如今转型发展文 旅,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 高涨的人气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据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统计,遂昌金矿直接吸收周边劳动力 就业530余人,并带动周边区域间接就业3000多人。 传统金矿转型展现了工业遗产的无限可能,在中国这类案例不在少数——淮北原大唐发电厂打造机械巨 兽大秀,蒸汽朋克美学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杭州杭钢公园里废弃厂区改造为融合工业记忆与现代美学的 公共空间,人气十足……这些曾经的经济发展根基,如今正创造出新的价值。(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遂昌金矿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上元年间,至宋代设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为中国最 大矿银产地。著名戏曲家 ...
三省共签协议,黄河流域豫晋陕段协同治理再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 2025-09-30 08:12
协议签署与治理模式转变 -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共同签署《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标志着协同治理进入新阶段 [1] - 治理模式从“各管一段”转变为“共治一河”,从“生态修复”延伸到“绿色发展” [1] - 协议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黄河经验” [1] 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于2019年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续有黄河保护法实施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 [1] - 政策体系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有力保障,并将保护生态作为流域各省区谋划发展的基准线 [1] -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与沿黄省份构建协调机制,实现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常态化,推动支流劣Ⅴ类断面清零 [1] 补偿机制设计与创新 - 协议创新性提出“双维度补偿标准”:水质达Ⅰ类则下游河南补偿上游山西、陕西共6000万元 [2] - 年度水质在Ⅱ类基础上每恶化一类,则上游山西、陕西共补偿下游河南6000万元,关键污染物指数变化与月度补偿挂钩 [2] - 山西、陕西作为共同上游各承担50%权责,与下游河南形成紧密生态联动体,机制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担责”原则 [2] 资金用途与未来执行重点 - 补偿资金明确用于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领域,是对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的精准落地 [1] - 协议签署后,执行与监督是关键,需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2] - 未来需加强技术合作与信息共享,攻克生态保护难题,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民共治氛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