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
搜索文档
我就帮忙投个票,怎么钱包空了?
环球网· 2025-07-20 09:58
诈骗案例 - 张女士因点击QQ好友发来的"帮孩子投票"链接并输入农业银行支付密码等信息 导致京东账户被盗刷 购买39个高价鼠标共计25018 49元 [1][4] - 王先生点击同一链接并在京东APP输入密码和验证码 随后京东白条绑定银行卡被分期扣款14725元 [5][7] 诈骗手法 - 伪装性强 通过盗取社交账号向好友列表群发"投票链接" 利用熟人关系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10] - 获取权限 钓鱼网站诱导输入支付密码 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从而控制受害者账户 [10] - 盗刷额度 批量购买高价商品套现 并利用分期功能扩大损失 [10] 应对措施 - 转发警示信息给中老年群体 该群体因热心助人更易成为目标 [10] - 遭遇诈骗后立即报警 保存聊天记录和链接作为证据 [11]
当心!快手、淘宝等平台出现诈骗店铺,故意发错货实施诈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2 13:49
新型电商诈骗模式分析 - 诈骗分子通过开设网店故意发错货或寄送劣质商品 以售后补偿名义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私下联系[1][2] - 典型话术包括看短剧做任务返利(案例中事主被骗数万元)[1] 投资黄金高额返利(案例中事主被骗5万元)[2] 以及威胁影响征信等恐吓手段(案例中事主被索要86000元)[3] - 涉诈店铺集中在抖音 快手 淘宝 番茄小说等平台 商品涵盖日用品到电子产品 营业执照多为个体工商户[3] 平台监管漏洞 - 诈骗团伙利用平台监管盲区 通过扫描快递内二维码 添加私人微信等方式规避平台监控[1][2] - 涉诈店铺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反映出平台对商户资质审核和日常巡查存在不足[3] - 警方建议平台需在客服界面增设防诈骗提示 并加强店铺开设审核机制[4] 消费者行为特征 - 诈骗成功率高的原因包括:前期小额返利建立信任(案例中事主通过短剧任务获得初期佣金)[1] 全额退款+好评返利等组合拳降低戒备心(案例中洗衣液买家)[2] - 典型诈骗流程为:发错货→引导脱离平台→小额返现→大额诈骗 平均单案损失达数万元[1][2][3] - 消费者普遍存在脱离官方平台操作的行为 包括下载陌生软件 添加私人联系方式等[3]
想靠刷单赚钱反被骗?小心掉进诈骗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7-02 01:38
消费者投诉事件 - 消费者吴女士在参与"兼职刷单"活动时被骗,通过某加油平台App充值4700元后被异地消费3151 71元 [3][4][5][8] - 诈骗分子通过指导操作获取了吴女士的登录密码、支付密码等信息,导致资金被盗 [9][10] 涉事平台回应 - 平台工作人员表示交易支付需消费者本人同意,推测吴女士泄露了手机验证码和交易密码 [9] - 平台注册和油卡开通流程需实名认证,正常情况下操作安全,但消费者在受控状态下信息被套取 [10] 行业安全建议 - 商家应在App页面设置防诈骗提示,提醒消费者保护登录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10] - 消费者需警惕"刷单"陷阱,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垫资刷单活动 [11] - 避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防止诈骗分子窃取密码和账户资金 [11]
不法分子利用手机NFC功能进行盗刷 守护“钱袋子” 这些关键信息要牢记↓
央视网· 2025-06-30 15:15
信用卡盗刷案件分析 -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信用卡盗刷案进行二审宣判 多名被害人信用卡未被丢失或复制 却在异地被盗刷100多万元 [1] - 被害人张先生信用卡在海南产生多笔大额消费 累计达7万多元 信用卡额度被刷光 [1][3] - 两天内40多名群众信用卡在海南被盗刷 盗刷金额累计达100多万元 [3] 犯罪手法分析 - 犯罪团伙将被害人信用卡绑定在犯罪嫌疑人名下电子钱包 实施集中盗刷 [5] - 犯罪团伙购买大量具有NFC功能手机 激活电子钱包 通过群发"ETC异常需登录恢复"等诈骗短信诱导被害人填写银行卡信息 [5] - 通过钓鱼短信获取信息后 犯罪嫌疑人能将信用卡信息绑定到已开通NFC功能的手机电子钱包 [7] 电子支付安全风险 - 电子钱包是流行快捷支付方式 绑定银行卡后使用NFC功能手机靠近支付终端即可完成支付 无需输入密码或签名 [9] - NFC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 除套取银行卡信息远程绑定电子钱包外 还有利用屏幕共享功能远程控制手机进行隔空盗刷 [9] - 新型诈骗场景中 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将银行卡贴近具有NFC支付功能手机 远程完成交易支付 [11] 安全防范建议 - NFC功能本身不存在安全风险 关键在于守好个人信息 不要轻易点击安装不知名App [13]
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警惕冒充老师诈骗新套路,守护财产安全
财富在线· 2025-06-13 15:57
网络诈骗事件分析 - 诈骗分子冒充老师通过企业微信群发送虚假绩效补贴通知 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并泄露银行卡信息 造成每人损失1000-4000元不等 总金额超6万元 [1] - 诈骗手法包括精准获取师生个人信息 伪造带学校标识的钓鱼网站 设置领取截止日期制造紧迫感 群发伪装成官方通知的诈骗信息 [2] 防范措施建议 - 核实信息真实性需通过学校官网或辅导员等正规渠道确认 避免轻信非官方平台发布的补贴申领信息 [2] - 严格保护银行卡密码和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任何情况下不向他人透露关键财务数据 [2] - 主动学习常见诈骗手法识别技巧 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信息辨别能力 [3] - 遭遇诈骗后应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处理 配合执法部门开展调查工作 [3] 事件影响范围 - 案例发生在昆明某校 涉及多名在校学生 诈骗金额达6万元规模 [1] - 诈骗分子利用企业微信等办公通讯工具实施犯罪 突破传统社交平台诈骗模式 [2]
支付过程露马脚 揭秘新型“演唱会内部票”骗局
北京商报· 2025-06-12 15:06
演唱会门票诈骗手法 - 诈骗分子在闲鱼等平台发布"内部票""原价转让"等虚假信息,声称通过官方票务平台录入身份信息转让门票,仅收取50元手续费[2] - 通过QQ语音指导受害者操作,伪造"银联在线支付"页面,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及邀请码,并展示虚假票务平台营业执照增强可信度[2] - 支付环节跳转至非官方渠道,被银行风险提示拦截后,诈骗分子提供支付宝"特殊通道"二维码要求分多笔小额付款[3][5] - 支付成功后显示"出票失败",谎称资金被银监会拦截,诱导受害者联系仿冒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客服[5][6] 诈骗资金转移路径 - 受害者支付宝订单显示收款方为游戏公司完美世界子公司天津亚克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商品说明为"完美国际-黄金"[9] - 行业人士指出"黄金"实为游戏内货币,诈骗分子利用游戏代币充值提现渠道转移资金,逃避追查[10] - 游戏代币二手交易频繁,该手法可混淆资金流向,支付平台难以直接追踪[10][11] 行业应对措施 - 完美世界回应已启动溯源调查,掌握涉案账号信息并配合警方协查,强调对利用旗下产品实施诈骗行为"零容忍"[11] - 支付机构需强化商户准入管理,针对小额高频异常交易加强监测,优化游戏类目资金流向预警机制[12] - 专家建议支付平台在跳转页面增加风险提示,消费者需核对商户名称与商品说明是否匹配[12]
起底疯狂的盗号黑产:单个账号标价888元,最快1小时完成
齐鲁晚报· 2025-06-12 11:58
6月10日,知名财经自媒体"远方青木"发文《犯罪分子攻破人脸识别,替换法人身份盗取大V账号密码》,作者在文中详细叙述了其名下小号突然大量群发 诈骗信息的异常情况。 经查,盗号者首先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原法人身份信息,随后用技术手段成功突破工商系统的人脸识别验证。 为什么近期会出现盗号事件?这些账号究竟是如何被盗的?又是通过什么手段逃过人脸识别检测的? 蓝鲸记者调查发现,盗号事件频发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分工明确,已经形成成熟的运作模式。 连日来,蓝鲸记者以买家身份暗访了多个盗号服务商,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盗号的部分流程。当前盗取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市场价为888元,批量下单可享优惠 至800元/个。整个盗号流程最快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慢则不超过24小时。 一位商家表示:"不便透露过往案例细节。"当蓝鲸记者试图了解具体技术细节时,对方直接回怼:"我就靠这个吃饭,几百块钱就想套技术?" 经过多方打探,另一位相对"健谈"的服务商向记者披露了部分盗号流程: 1、客户只需提供目标公众号名称及账号主体公司信息; 无独有偶,近期,湖南湘潭警方端掉了一个集盗号、养号、贩卖微信号于一体的涉黑灰产链条团伙。公安机关查明 ...
冒充老中医在线问诊皮肤病,诱骗患者2000余元买普通膏药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11:15
诈骗团伙作案手法 - 冒充知名中医世家传人进行线上诊疗 通过虚假成功案例吸引患者[1][2] - 使用固定话术对患者病情进行"专业解读" 虚构治疗效果获取信任[2] - 以"一人一方""独家秘方"为噱头 诱导患者购买1000-2700元高价药品[2] 涉案产品与成本 - 所谓"独家秘方"实为普通抑菌膏药 网上售价仅百余元[2] - 药品成本不足售价十分之一 所有患者使用相同产品[2] - 供货商直接发货给患者 谎称经过第三方鉴定规避质疑[3] 案件侦破情况 - 团伙13名成员全部落网 涉案金额超100万元[1][2] - 主犯蒋某卫某无医疗资质 通过投放网络广告引流[2] - 11名客服人员冒充中医进行点对点诈骗[2] - 主犯已被刑事拘留 其他成员采取强制措施[3] 受害者案例 - 上海市民唐女士支付2000余元购买疗程 收到包装粗糙且无效的产品[1] - 诈骗流程:广告吸引→添加联系方式→照片问诊→推销高价药品[1][2]
内容审核形同虚设,工具开发缺少投资,Meta成诈骗温床遭多方质疑
新浪财经· 2025-05-19 09:19
社交媒体巨头Meta面临的网络诈骗问题 核心观点 - Meta旗下平台"脸书"和"照片墙"成为全球诈骗团伙主要作案平台,虚假广告、假冒商家和跨境欺诈问题严重,暴露公司在内容监管上的系统性漏洞 [1] 商家沦为诈骗"背书工具" - 美国亚特兰大郊区公司"半价批发"的老板埃德加·古兹曼遭遇诈骗团伙盗用公司信息发布虚假广告,导致客户财产损失和业务负面评价 [3] - 过去一年中超过4400条不同广告盗用古兹曼公司地址,而实际仅15条为真实发布 [3] - 诈骗广告运营者多位于越南和菲律宾,通过盗用真实企业照片和地址增加可信度 [3] - 近期出现使用老年人照片的诈骗账户发布虚假免费赠送广告,诱导用户填写信用卡信息后连续盗刷 [3] 监管体系失灵 - 2022年Meta分析报告显示平台上70%的新活跃广告主推广骗局、非法商品或"低质量"产品 [5] - 2023年夏季至2024年夏季期间,摩根大通通过Zelle支付的诈骗案件中近半数与Meta平台有关 [5] - 英国和澳大利亚监管机构发现Meta平台上的欺诈行为已达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5] 反诈措施不力 - Meta允许金融诈骗广告主积累多次违规记录后才予以封禁,封禁门槛较高 [6] - 二手交易平台Marketplace因点对点交易模式成为骗子温床,但未采取足够措施遏制 [6] - 前检察官艾琳·韦斯特指出Meta不作为助长东南亚"杀猪盘"等有组织犯罪发展 [6] - Meta发言人表示已删除200多万个与有组织欺诈相关账户,近70%违规广告主账户在一周内被发现 [8] - 公司在美国法院辩护称对平台欺诈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8] - 2022年内部文件显示Meta在开发自动反诈工具方面"缺乏投资",资源更多用于处理人口贩卖和自杀自残内容 [8]
内容审核形同虚设,工具开发缺少投资,Meta成诈骗温床遭多方质疑
环球时报· 2025-05-19 06:45
平台诈骗问题严重性 - Meta旗下Facebook和Instagram成为全球诈骗团伙主要作案平台,虚假广告、假冒商家和跨境欺诈问题肆虐 [1] - 过去一年中超过4400条广告盗用亚特兰大某公司信息进行诈骗,而该公司实际仅发布15条广告 [2] - 诈骗手段升级:近期出现利用老年人照片发布虚假"免费赠送"广告,诱导用户支付运费后实施信用卡盗刷 [2] 监管漏洞与数据佐证 - 2022年Meta内部报告显示其平台上70%的新活跃广告主在推广骗局或非法商品 [3] - 2023-2024年摩根大通通过Zelle处理的诈骗案件中近半数与Meta平台相关 [3] - 内部文件显示Meta允许金融诈骗广告主多次违规后才封禁,二手交易平台Marketplace成为诈骗温床但缺乏有效管控 [3] 公司应对措施与争议 - 2022年下半年起增加反诈骗投资,2023年删除200多万个有组织欺诈账户,70%违规广告主账户在一周内被发现 [4] - 测试人脸识别技术并增加用户警告提示,但与银行/科技公司的合作效果存疑 [4] - 法律立场引发争议:公司在美国法院辩称对平台欺诈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4] 资源分配失衡 - 2022年内部文件显示自动反诈工具开发"缺乏投资",更多资源被分配给处理人口贩卖和自杀自残内容 [5] - 前检察官指出Meta不作为直接助长东南亚"杀猪盘"等有组织犯罪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