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谣言
icon
搜索文档
造谣“大熊猫被虐”,假“猫粉”敛财17万
券商中国· 2025-07-27 16:00
涉大熊猫谣言案件调查 - 核心观点:网络"大V"利用大熊猫话题编造谣言煽动情绪,通过直播打赏和募捐牟利,形成黑色产业链 [1][2][5] - 案件细节:白某某、徐某夫妇通过10多个社交群散布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万次,牟利17万元 [5][6] - 获利模式:线上直播打赏获利3万元,线下组织应援募捐14万元 [6][7] 谣言制造手法 - 无中生有:编造"电击取精""活体实验"等骇人听闻的虚假信息 [7] - 移花接木:剪辑大熊猫日常行为视频,配煽动性标题如"国宝被虐"吸引流量 [8] - 制造事端:故意在敏感场所直播,策划"碰瓷"相关机构 [10][11] 行业影响与治理 - 粉丝群体特征:大熊猫粉丝年龄跨度10-80岁,部分缺乏理性认知易被煽动 [14] - 平台监管漏洞:对谐音字、图形化不当内容识别不足,审核机制滞后 [16] - 法律完善需求:现行直播管理规定需要与时俱进,建议加强立法执法 [16] 司法判决结果 - 白某某获刑1年6个月,徐某获刑1年2个月,均构成寻衅滋事罪 [13] - 判决已于7月12日生效,被告当庭表示服判 [13]
华熙生物: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中国基金报· 2025-07-26 16:31
华熙生物回应网络谣言事件 - 公司针对部分网络平台用户发布的不实信息发布严正声明 称相关内容纯属捏造 恶意歪曲事实 涉嫌诽谤犯罪 [1][2] - 不实信息发布于境外网站 部分内容涉及政治谣言 性质极其恶劣 [2] - 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将依法追究造谣者及恶意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1][2] 事件背景及公司处理措施 - 信息发布者李某曾任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 在华熙工作18个月 [2] - 2018年李某通过个人注册第三方公司骗取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 后因券商查看年报发现该笔款项而败露 [2] - 事发后华熙昕宇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安机关以职务侵占罪立案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提起公诉 [2] - 李某在侦查期间写下道歉信 公司坚持依法办事 拒绝其除退还侵占款外额外赔偿的要求 [2] 公司股价情况 - 7月25日华熙生物股价报收53.83元/股 最新市值为259亿元 [2]
天府机场一辆汽车失控?比亚迪紧急辟谣
证券时报· 2025-07-24 23:24
事件概述 - 7月24日网传成都天府机场停车场一辆比亚迪汽车失控绕行数十圈 [1] - 比亚迪回应称车辆刹车系统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车主自行安全停靠未造成碰撞事故和人员伤亡 [1][6] - 四川机场公安通报驾驶员蒋某因联系不上客人情绪急躁驾车绕行排除酒驾毒驾未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 [2][4] 比亚迪回应 - 公司通过新闻打假办公室澄清车辆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无关 [1][6] - 公司表示已对网络谣言全面取证将采取法律途径追责造谣及传播者 [6] 警方调查 - 机场公安接警后迅速处置涉事车辆主动停靠 [2][4] - 调查显示驾驶员因情绪问题绕行车上无其他人员排除酒驾毒驾 [2][4] - 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关情况仍在核查中 [3][4]
冲上热搜!“汽车疯狂转圈失控”?最新回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22:16
事件概述 - 7月24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停车场内一辆黑色比亚迪·汉轿车在停车场内不停绕行,视频显示车辆转了至少30圈,引发网民质疑汽车失控 [2] - 比亚迪失控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2位,在榜时长1小时45分钟,阅读量达1791.9万 [2] 比亚迪官方回应 - 公司核实确认该车刹车系统功能正常,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 [4] - 车辆由车主自行安全停靠,未造成任何碰撞事故和人员伤亡 [4] - 公司已对网络谣言全面取证,将采取法律途径追究造谣及传播者的责任 [6] 警方调查结果 - 驾驶员蒋某因长时间联系不上到蓉客人导致情绪急躁,驾车在停车场内绕行 [6][7] - 车上仅蒋某一人,绕行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7] - 已排除蒋某酒驾、毒驾嫌疑,相关情况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6][7]
冲上热搜!“汽车疯狂转圈失控”?最新回应!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22:06
事件概述 - 网传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停车场内一辆比亚迪·汉轿车失控绕行至少30圈 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 [2] - 比亚迪失控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在榜时长1小时45分钟 阅读量达1791 9万次 [2] 比亚迪官方回应 - 公司通过新闻打假办公室官微声明 经核实涉事车辆刹车系统功能正常 事件与车辆本身无关 [2] - 车辆由车主自行安全停靠 未造成任何碰撞事故和人员伤亡 [2] - 公司已对网络谣言全面取证 敦促相关方删除不实信息 并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责造谣及传谣者 [4] 警方调查结果 - 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通报显示 驾驶员因联系不上客人情绪急躁导致绕行行为 [4] - 车上仅驾驶员一人 排除酒驾毒驾可能性 绕行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 事件具体情况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4] 舆论影响 - 事件视频在社交平台形成病毒式传播 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讨论 [2] - 公司迅速通过官方渠道澄清事实 表明对品牌声誉维护的强硬态度 [2][4]
邵某豪,编造虚假通报,造谣余杭“粪水”,被刑拘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08:21
自来水异味事件 - 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初步查明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 [2] - 相关部门启动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切换水源,供水水质得到有效控制,出厂水质安全 [2] 网络谣言传播 - 有网民在互联网传播虚假"警情通报",谣称"主城区13处水路接驳下水粪水排污管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和误解 [2] - 网民邵某豪为博取关注、吸引眼球,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该虚假"警情通报",造成谣言传播扩散 [3] - 邵某豪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4] 公安机关提醒 -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言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对自身言行负责 [4] - 公安机关将持续加大网络谣言打击力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震慑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4]
杭州余杭区政府致歉!自来水气味异常原因初步查明
证券时报· 2025-07-19 16:48
水质事件通报 - 杭州余杭区自来水出现异味 初步查明为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 [2] - 余杭水务集团启动应急预案 切换水源并对管网进行冲洗 16日13时30分出厂水质恢复 16时30分主管网恢复 [3] - 水务公司完成对各支管和二供水箱的冲洗 仁和街道 良渚街道水质已恢复 用户可正常使用 [4] - 水务公司将对排放"存水"水费予以减免 给予7月份每户5吨水费的减免 [3][4] 网络谣言澄清 - 网传"粪水"污染为谣言 警方已依法查处 [2] - 网传"杭州水务集团干部刘某某将主城区13处水路接驳下水排污管网后潜逃出境"为不实信息 [5] - 网传农夫山泉良渚生产基地受影响 知情人士称公司无该生产基地 生产经营与事件无关联 [5] - 祖名股份表示生产企业在杭州市滨江区 与事发地距离较远 [5] 企业应对措施 - 余杭水务集团公布客服热线96390 供用户反馈其他情况 [4] - 余杭区政府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管理 确保供水安全 [2]
汛期来临,网警公布打击整治涉汛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央视网· 2025-07-18 19:39
防汛期间网络谣言治理 - 重庆多地因强降水面临严峻防汛形势,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1] - 个别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编造或夸大灾情,包括行道树倒塌致死、小区淹死三人、暴雨致15人死亡等不实信息 [1][2][3] - 涉事谣言发布者年龄分布为19岁至60岁,动机均为博取眼球 [1][2][3] 公安机关执法案例 - 南岸区龚某(60岁)发布"行道树砸死几人"谣言,被行政处罚 [1] - 丰都县秦某(57岁)编造"小区淹死三人"虚假视频,被行政处罚 [2] - 酉阳县邓某(19岁)利用往年图片捏造"暴雨致15人死亡"数据,被行政处罚 [3] 谣言传播特征 - 所有案例均通过短视频平台扩散,内容涉及人员伤亡数字夸大 [1][2][3] - 谣言文本均使用肯定性表述如"当场打死几个人""淹死了三个"以增强可信度 [1][2] - 部分谣言配发现场视频或历史图片作为"证据" [1][3]
网信公安联合打击网络谣言 整治AI制假信息 清理“韦东奕”仿冒账号 拘留处罚恶意造谣者
快讯· 2025-07-09 15:06
网络谣言整治行动 - 网络谣言主要聚焦社会热点、灾情事故、伪科普等领域,造谣手段包括移花接木、AI生成、伪科学包装等 [1] - 相关部门通过权威信息发布、跨部门联动执法等措施惩治造谣传谣行为 [1] - 中央网信办整治AI技术滥用,第一阶段处置违规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1] 仿冒账号清理 - 北京清理假冒仿冒"韦东奕"个人账号超5000个 [1] - 网警依法处置仿冒"高考扁担女孩"的虚假账号 [1] 违法犯罪打击 - 上海警方开展"砺剑""净网"专项行动,打击涉企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等违法犯罪活动 [1] - 3名造谣者因散布"幼儿园大火""特大暴雨致山体滑坡""爆炸致50人死亡"等虚假信息被依法行政拘留及处罚 [1]
网信公安联合打击网络谣言 整治AI制假信息
快讯· 2025-07-09 15:05
网络谣言治理 - 2025年6月网络谣言主要涉及社会热点、灾情事故、伪科普三大领域 [1] - 造谣手段包括移花接木、AI生成技术、伪科学包装等虚构或夸大事实的方式 [1] - 谣言传播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显著干扰 [1] - 相关部门采取权威信息发布和跨部门联动执法双重措施进行打击 [1] - 治理行动持续强化网络空间清朗防线建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