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东方证券十年公益之路:守护文化遗产,培育艺术之苗
券商中国· 2025-05-24 10:11
文化公益展 - 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十周年公益展在上海举办,展示十年公益成果,包括敦煌文化保护与儿童艺术教育项目[1][2] - 展览通过摄影展、书画展、诗歌集等形式呈现"西遇知美|敦煌"五季成果,并设置皮影戏制作、泥板画DIY体验区[2] - 5月20日主题日活动标志着"西遇知美|敦煌"项目新篇章启动[2] 敦煌文化保护 - 基金会2016年联合敦煌研究院发起"西遇知美|敦煌"项目,通过多元创作展现敦煌文化,五季主题分别聚焦玄奘、临摹师、讲解员、研究员及丝路音乐[7][10] - 项目捐赠61窟、96窟、148窟保护设施,并在展览中还原61窟五台山地形图[7] - 未来将从敦煌艺术当代应用与文化代际传承角度深化合作[8] 乡村艺术教育 - 2017年启动"心得益彰艺术教室",在14所乡村小学设立16间教室,覆盖3000余名学生,提供数百节艺术课程[9][12] - 扩展项目包括30个幼儿班、4间梦想中心、10间音乐教室,并举办艺术节、冬夏令营等活动[12] - 云南、喀什等地儿童通过艺术教室创作《九色鹿》《西游记》皮影戏等跨时空艺术对话[13] 非遗传承创新 - 2022年启动"传承非遗·遇见皮影"项目,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海燕开展儿童皮影戏公益活动[12] - 项目在北京、上海等地推广华县皮影戏,推动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12] 十年成果数据 - 累计制作2000片传统泥板、420秒敦煌动画,团队驻扎270天,开展300余节艺术课程[13] - 基金会通过艺术教室与非遗项目连接敦煌文化与乡村儿童,强化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13][14]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人民日报· 2025-05-22 05:59
高质量发展与对外开放 - 坚定信心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构建世界级物流枢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 - 洛阳轴承集团加强新能源汽车轴承等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路线 [2] - 安徽临泉县粮油全产业链产值达57.8亿元,计划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轴承新赛道 [2] -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龙门石窟实现预防性保护 [2] - 林下经济(草珊瑚等中草药)和康养旅游成为优质产业方向 [7]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宁夏黄河干流保持Ⅱ类优水质,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3] - 安徽利用引江济淮工程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缓解旱情 [5][6] 社会治理与基层建设 - 四川眉山提升新兴领域党建质量,引导参与社会治理 [4] - 宁夏同心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4% [4] - 福建加快研究全省诚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4] 民生服务与基层减负 - 河南郑州金水区便民服务中心升级,实现社保医保高频事项一站办结 [8] - 四川成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学习教育,明确113项整治措施 [7] - 基层干部更多投入产业发展(如林下经济),形式主义整治见效 [7]
从历史深处走向更远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回访记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洛阳龙门石窟作为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2] -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如数字化档案、三维扫描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 [13][14]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3][5] - 文化遗产保护需科学专业,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如X射线荧光仪分析颜料成分 [10][11] - 研究院针对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和渗漏水三大病害进行保护修缮,基本解决主要问题 [10] 数字化与科技应用 - 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建立数字化档案,利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留存文物数据 [13] - 三维数字化扫描技术为文物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实现文物可移动展示 [14] - "云上龙门"小程序和"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提供360度文化沉浸体验,吸引年轻游客 [16] 历史文化价值与传播 - 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体现中原文化与大丝绸之路文化交融,如"秀骨清像"和"大唐风范" [15] - 洛阳拥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和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明重要地标 [15] - 通过文化产品挖掘景点历史价值,提升游客学习体验,增强文化自信 [16]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石刻瑰宝一脉传承话古今(文化中国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1 05:44
文化遗产保护 -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宝库,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造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 - 龙门石窟面临围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等病害挑战,1971年首次大规模修复历时15年,2021年再次启动修复工程,采用悬挑架杆、数字化监测等新技术 [3][4] - 修复过程中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并在佛像表面发现彩绘颜料残留,200余天的修复实现了岩体稳固和预防性保护 [4] 数字化技术应用 - 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数字寻亲"项目,联合多所高校对全球散落的石窟碎片进行数字化扫描,2023年《文昭皇后礼佛图》通过AR技术实现"数字复活" [6] - 自2005年起建立"数字档案",采用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采集文物信息,对回归文物进行虚拟"嵌回",实现佛首等造像的"身首合一、复位合璧" [6] - 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等比例数字复位像,相比传统模具翻制方式实现了无损复制,更利于保护研究 [6][7] 文旅融合发展 - 2024年龙门石窟游客接待量达7705万人次,同比增长31%,创历史新高,2024年前4个月接待游客3169万人次,同比增长12%,国(境)外游客增长46倍 [9] - 推出夜游体验、文创产品等新业态,龙门石窟博物馆计划于2025年完工,将展示更多馆藏文物 [8][9] - 开发10门研学课程和特色夏令营,包括泥塑、彩绘、拓印等体验活动,常态化开展"龙门诗韵""石刻里的中国"等教育活动 [9] 中国代表性石窟概况 - 中国现存近6000处石窟寺,以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为代表,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艺术于一体 [11] -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18万余平方米,造像59万余尊 [12] - 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 [13] - 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 [14] - 大足石刻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著称 [16]
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
新华网· 2025-05-21 00:15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 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干部群众奋勇争先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 神为遵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鼓足干劲,自觉做推动高质 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坚持创新引领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机器轰鸣中,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忙碌作业。9大类型、3万余种产 品在这里制造,应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机械、风力发电等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说,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 路子。这坚定了我们做好制造业、挺起民族轴承工业脊梁的决心。"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王新莹表示,企业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提升核心竞争力,让轴承这 一机械设备的核心基础零部件更好服务于各产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跃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是推动高 ...
修复尼泊尔九层神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06:02
中尼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 - 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于2017年开工,2022年通过中期验收,2024年通过竣工验收 [6] - 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震后重建一揽子中长期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震后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7] - 项目受中国商务部委托,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技术指导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整体修复任务 [7] 项目修复成果 - 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后,在罗汉院布设了中国援助尼泊尔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永久展览 [6] - 3700余件雕刻构件按原型制重做补配,老旧构件利用率达到85% [11] - 80余名当地技艺精湛的木雕工匠与泥瓦匠受聘开展构件的精细修复、利用与预拼装等工作 [11] 修复技术挑战 - 九层神庙建筑群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约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 [8] - 东南角塔整体向西南方向歪闪,严重倾斜,80%的墙体因为地震造成的挤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开裂 [8] - 建筑局部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排水不畅等问题 [8] 修复技术方案 - 项目工作队首先对墙体进行支撑加固,减少墙身荷载 [9] - 对屋面及出现漏水、渗水的地方做临时防水层,在罗汉院内院与建筑外圈分别搭设内、外满堂脚手架 [9] - 采用金属绳索对结构薄弱节点进行加固,这种柔性材料能够很好地与硬质娑罗木配合 [13] 中尼文化合作 - 项目工作队专门聘请了世代在王宫工作的传统木匠和尼泊尔专家参与修复,严格遵循纽瓦丽建筑的传统工艺做法 [13] - 中方团队和尼泊尔文物保护同行以及当地传统工匠互学互鉴,互帮互助,顺利完成九层神庙震后修复 [14] - 尼泊尔考古局原局长高塔姆称赞修复项目保护了九层神庙建筑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4] 后续合作项目 - 目前中国团队正在尼泊尔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开展修复工作 [15] - 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一期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的第二个项目 [15] - 该项目将使该遗产各要素得到真实、完整的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尼泊尔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交流 [15]
记者手记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战火淬炼的文明守护
新华网· 2025-05-18 13:42
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将古老遗产呈现于世界舞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2006年至2021年间将231件 (套)国家珍宝——包括巴克特里亚时期的金器——送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展出,其中就包括 中国。"我们计划恢复阿富汗文物的国际巡展,尤其是在中国,希望向中国观众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古代 文明。"穆希布扎达说。 阿富汗临时政府多次重申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承诺,严令禁止持有或走私历史文物,防范文物失窃与遏 制非法交易。据阿临时政府信息与文化部的数据,自2021年8月临时政府上台以来,已有超过5000件文 物被转移至国家博物馆,另有2000多件藏品得以修复。 当记者在下午闭馆前走出博物馆大门,回头望向这座历史超百年的国家博物馆,不禁感慨恰恰是阿富汗 充满辉煌与苦难的历史,让这座灰白双层建筑有了穿越时空的厚重——这里为外人熟知的可能是挫败一 次次列强入侵的"帝国坟场",但其实这里更应该是提醒世人战争与和平的"文明花园"。 在40多年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约70%的藏品已被掠夺、毁坏或走私出境,不过仍有 数万件珍贵文物,见证着阿富汗与多种文明的历史关联,承载着这一地区在政治、宗教和艺术领域千百 年的历史脉络,努 ...
《富春山居图》:跨越时空的命运传奇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10:19
(原标题:《富春山居图》:跨越时空的命运传奇) 如今,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数字化技术将 "剩山图" 和 "无用师卷" 合璧,让人们能够完整地欣 赏到这幅传世之作的魅力。《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传奇,也将激励着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 化遗产,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幅画承载着 岁月的沧桑,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其坎坷命运令人动容。 然而,《富春山居图》的命运却充满了坎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幅画几经转手,历经了无数人的收藏 与品鉴。到了明朝末年,它落入了收藏家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对这幅画爱不释手,视若珍宝。在他生 命垂危之际,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下令将《富春山居图》焚烧殉葬。当火焰燃起,这幅 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画卷即将毁于一旦时,幸好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从火中抢救出 了这幅画。但可惜的是,画已经被烧成两段。 前段较小,被称为 "剩山图",它虽然残缺,但依然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如今,"剩山图" 静静地躺在浙 江省博物馆中,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与磨难。后段画幅较长,名为 "无用师卷 ...
“中塞人民友谊70年——文化遗产的桥梁”主题展在贝尔格莱德开幕
新华社· 2025-05-16 21:0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中塞人民友谊70年——文化遗产的桥梁",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吸引上百名当地民众参与 [1] - 展览由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和塞尔维亚手工业者协会联合举办,展出了百余件中塞两国手工艺品,涵盖编织、刺绣、陶艺等多个工艺门类 [1] 展品内容 - 塞方展品包括被列入塞尔维亚国家遗产名录的地毯、编织袜、传统毛巾、字母图案等 [1] - 中方展品包括服饰、刺绣等,所有展品均体现两国工匠智慧与历史文化基因 [2] 合作与交流 - 塞尔维亚手工业者协会计划与中方开展更多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 [1] -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将塞方手工艺品纳入常设展陈,并致力于两国文化遗产传承 [1][2] 文化意义 - 展览被描述为"技艺的对话"和"跨越山海的文明握手",传递两国人民的精神共鸣 [1] - 活动被视为中塞友谊的象征,强调文化既是历史记忆也是未来希望 [1]
中华文化主题展精彩亮相巴黎博览会(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第121届巴黎国际博览会概况 - 第121届巴黎国际博览会于5月11日闭幕,为期12天,是法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之一 [2] - 博览会设置全球文化展、家居装饰展、汽车出行展以及巴黎市集等多个主题展区,吸引超过40万名观众参观 [2] - 自1904年创立以来,巴黎国际博览会致力于向欧洲观众展示全球文化,今年恰逢欧中建交50周年 [5]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 - 中国外文局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的"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以"中国风·中国潮"为主题,荟萃近2000件各具特色的展品 [2] -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山西、河南、浙江、深圳等地的10家文化机构和30家科创企业组团参展,中国主题馆面积较去年增加1倍 [2] - 展品涵盖剪纸、陶瓷、刺绣等传统工艺,动漫IP《哪吒》等文创产品,以及"AI数字人"等前沿科技产品 [2] 中国文创产品展示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藻井冰箱贴、裸眼3D敦煌明信片、点翠嵌珠金龙凤冠饰品等文创产品 [3] - 河南展台展示以丝路文化为灵感的"马卡龙"配色唐三彩工艺品,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 [3] - 洛阳城市礼物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系列文创产品更贴近年轻人的文化审美和兴趣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制茶、剪纸、泥咕咕、台州刺绣等传统技艺 [4] - 山西中阳剪纸"镂空留线"核心技艺被演绎,剪纸服装系列将非遗技艺与时装剪裁结合 [4] - "牟氏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演示制茶过程,向观众介绍中国茶特色 [4] 深圳特色文旅项目推介 - 深圳首次参展巴黎国际博览会,重点推介"前海冰雪世界"和"湾区之眼"两个特色文旅项目 [5] - "湾区之眼"聚焦五大亮点,以近10万种精选好书的新型阅读空间为驱动,连接超2万平方米屋顶星空花园及近3万平方米商业通廊等 [5] - 项目计划8月开业运营,将重点打造"湾区发布厅",策划国际文学季、双城科幻对话等国际交流单元 [5]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介绍,中国已有59项文化遗产和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 [5] -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表示,希望通过博览会平台以贴近公众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6]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表示,"遇鉴中国"主题展旨在让博览会成为欧洲民众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