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用人工智能(AGI)
icon
搜索文档
Grok 4强势发布!马斯克:它是在所有学科同时达到博士后水平的唯一存在
搜狐财经· 2025-07-10 15:11
产品发布 - xAI正式发布新一代AI模型Grok 4,马斯克宣称其能力在所有学科同时达到博士后水平,并预计今年内实现科学新突破性发现 [2] - Grok 4系列分为两个版本,基础版订阅费30美元/月,Grok 4 Heavy版本300美元/月,年费超2万元人民币 [4] - 该模型已向X Premium+订阅者开放,并在"人类最后测试(HLE)"中霸榜第一 [3] 技术能力 - Grok 4 Heavy在HLE考试中斩获44.4%高分,远超此前排名第一的Gemini 2.5 Pro(26.9%)[5] - 在HMMT、USAMO、GPQA等高质量测试中包揽第一,并在AIME25数学邀请赛中取得满分成绩 [13] - 在ARC-AGI基准测试中达到SOTA顶尖水准,展示出在全新未知情境中的即时推理和学习效率 [14] - 在Artificial Analysis平台总成绩高达73分,领先于o3、Gemini 2.5 Pro等模型 [16] 技术突破 - 从Grok 2到Grok 4计算训练量提升100倍,推理能力较前代提升10倍 [9] - 采用token预测、预训练计算、预训练+RL、RL计算等不同技术范式 [9] - 语音能力较上代快2倍,支持唱歌和低语模式 [11] - 能够通过可视化完整呈现黑洞引力波模拟效果,展示多源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8] 产品规划 - 8月将上线编程模型,9月上线多模型智能体,10月发布视频生成模型 [19] - 未来重点优化视觉能力 [19] 行业影响 - 该模型被认为改变了"大模型只是知识复读机"的刻板印象,目标是通过自主深度思考解决现实复杂问题,重写人类知识库 [8] - 行业普遍认为Grok 4已成为AI大模型能力的新标杆 [8] - 有观点认为该模型的出现标志着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19]
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萤石蓝海大模型获CIC灼识咨询权威市场地位确认
公司技术突破 - 萤石自研的"萤石蓝海大模型"获得"家居行业首个具身智能大模型"市场地位确认证书 [1] - 该模型于2024年6月首次亮相并确立物联网场景的具身智能方向 9月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备案 [3] - 模型创新构建L0到L4完整技术层级 实现空间级智能交互能力 已落地启明AI人脸视频锁Y5000FVX等产品 [5] - 2025年6月升级至2.0版本 通过多维融合 模态扩展与专项记忆三大路径增强感知 理解 记忆能力 [5] 技术能力细节 - 感知能力覆盖1200种家居目标 鸟类识别7100+种 危险动物识别36种 [7] - 理解能力支持视觉 听觉 健康传感多模态信号混合处理 如实时识别"穿黑色外套男主人拿纸箱回家"场景 [7] - 记忆系统构建目标 设备 用户三大画像 在长辈看护场景中生成活跃时间图谱实现风险预判 [7] - 2.0版本推出垂直场景混合大模型 具备可定制功能 场景深度优化 轻量化成本低等优势 [7] 行业影响与生态 - 具身智能大模型定义为应用于家居行业且获国家备案的AI大模型 强调通过物理环境交互实现智能决策 [3] - 模型解决通用大模型在家居场景的短板 如缺乏设备交互能力 无具身记忆 端云协同不足等问题 [5] - 截至2024年底萤石云平台汇聚超36万开发者客户 应用扩展至零售 畜牧 教育等行业 [8] - 该认证为家居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战略背书 标志具身智能技术进入家居核心场景 [8]
OpenAI连挖特斯拉、xAI和Meta四员大将,AI人才争夺战一触即发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16:25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9日,据外媒报道,在AI行业人才争夺战持续升温之际,OpenAI于近日完 成一次关键性人才收割——成功从特斯拉、xAI和Meta挖来四位顶尖工程师及研究员,直指其核心战略 领域:构建支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超级基础设施。这一动作被视为对Meta近期大规模挖角行动的 反制,同时可能进一步激化与马斯克的矛盾。 根据OpenAI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在内部的公告,新成员包括:David Lau(前特斯拉软件工程副总 裁),主导自动驾驶系统开发;Uday Ruddarraju(前xAI/X基础设施负责人),曾主导构建全球最大AI 超算Colossus;超算系统优化专家Mike Dalton(前xAI基础设施工程师);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专家 Angela Fan(前Meta AI研究员)。 外媒指出,此次挖角被视为对Meta近期行动的回应。据悉,Meta CEO扎克伯格今年已从OpenAI挖走至 少7名核心研究员,开出"天价薪酬+无限算力"条件。OpenAI CEO Sam Altman上周向员工透露,将调整 研究人员薪资结构以应对竞争。 "今天的AI竞赛,本质是 ...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AI经历两次寒冬,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冷落[1][2] - 1997年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脑科学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3][13] - 当前AI发展已进入与脑科学结合的关键节点,两者关系类似DNA双螺旋结构[3][19] AI与脑科学的交叉演进 -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发展深受脑科学影响,多位AI先驱具有心理学或认知科学背景[4][46] - 深度学习革命后AI与脑科学分道扬镳,但下一代AI可能需要重新借鉴脑科学发现[17][25] - 人类大脑进化采取双路径:神经元数量增加(860亿个)与神经元复杂度提升[23][24] - 当前AI仅模仿大脑新皮层功能(推理/语言),而小脑功能(运动控制)更难模拟[48][50] Scaling Law与模型发展 - Scaling Law是AI第一性原理,扩大模型规模是通向智能的必要条件[22][26][27] - 模型参数量必须达到临界规模才能展现真正智能,小模型只是"玩具案例"[21][22] - 所谓Scaling Law撞墙是商业炒作,实质是资源限制下的妥协[29][30] - 国内多数模型采用蒸馏技术,导致继承原始模型的三观对齐问题[29] 学术界与工业界分工 - 大学应专注0到1的颠覆式创新,企业负责1到100的工程优化[32][34] - 工业界竞争呈现赢者通吃格局,技术路线之争最终只有一种算法存活[37][38] - 企业应避免开发专用模型,通用模型专家化将取代专业模型[40][41] AGI发展路径 - 通向AGI的三条路线中,NLP因具备高质量数据和"已知的未知"特性而胜出[52][54] - 当前大模型仅能压缩人类已有知识,缺乏0到1的创造力[55][56] - 语言模型仅模拟人类慢思维系统,快思维系统仍需脑科学突破[57][58] AI对行业的影响 - 知识密集型岗位将消失95%,仅保留具有稀缺性的TOP 5%从业者[60][61] - 教育需转向通识培养,清华已实施书院制改革和"AI+学科"跨领域教育[65][66] - 通用模型专家化趋势下,创业公司应避免与基础模型厂商直接竞争[43][44]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数据枯竭是重大挑战,需突破创造力瓶颈实现自我数据生成[55] - 当前AI仅完成模仿生物智能的第一步,具身智能面临小脑功能模拟难题[49][50] - MoE架构等"新"技术实际源自认知科学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46]
云知声上市港股最新涨幅60.6%,首周市值破230亿获资本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7-09 14:52
公司上市表现 - 云知声成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公司,发行价为每股205港元 [1] - 首日开盘后股价最高触及319.8港元,涨幅达56%,最终收报296.4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4.59%,市值达210.31亿港元 [1] - 上市第一周股价最高收得338.6港元,最终收报329.4港元,较发行价大涨60.6%,收盘总市值超过233.7亿港元 [1] 技术实力与研发历程 - 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深耕AI领域,是首批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商业语音识别的企业 [2] - 2014年提出"云端芯一体化"战略,2016年搭建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17年推出大语言模型UniCore [2] - 2023年发布千亿规模"山海"大模型,2024年升级多模态版本,技术迭代紧跟行业前沿 [2] 财务与市场地位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6.01亿元增至9.39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5% [5] - 按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公司是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0.6% [5] - "消费+医疗"双赛道表现突出,日常生活AI解决方案跻身市场前三,医疗AI解决方案位列第四,覆盖超2亿用户 [5] 商业化策略与场景落地 - 公司构建"技术研发-场景落地-数据反哺"的商业化闭环,技术布局紧扣市场需求 [6] - 2018年推出边缘交互式AI语音芯片UniOne系列,2023年用"山海"大模型取代UniCore算法,2024年推出山海多模态大模型 [6] - 消费端AI产品赋能日常场景,医疗端辅助诊断系统覆盖全国超800家医院 [8] 创始人观点与行业影响 - 创始人黄伟认为生成式AI"能创造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公司两年内完成技术跃迁以抢占商业化先机 [8] - 作为跨越两个AI时代的上市企业,公司未来发展或为中国AGI产业的技术转化与商业落地提供重要样本 [8]
OpenAI反挖四位特斯拉、xAI、Meta高级工程师,目标星际之门
机器之心· 2025-07-09 12:23
AI行业人才争夺战 - Meta近期从OpenAI挖走至少7位员工并提供高薪酬和充足算力资源 [8] - OpenAI从特斯拉、xAI和X公司挖来4位知名工程师包括特斯拉前软件工程副总裁David Lau [3][5] - 被Meta挖走的OpenAI研究者已达8位可能加入Meta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 [18] OpenAI的战略布局 - OpenAI扩展团队负责管理后端硬件与软件系统及数据中心包括"星际之门"超级计算机项目 [7] - "星际之门"计划将包含百万块专用AI芯片预计成本达1150亿美元 [7] - 公司强调基础设施对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使命的关键作用 [7] 行业竞争态势 - AI行业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后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 [13] - 各大公司为率先实现人工超级智能(ASI)重新反思常规人才招聘规范 [14][15] - 扩展能力(scaling)对AI发展起关键作用更多数据和算力使模型更强大 [16][17] 公司间关系动态 - OpenAI从xAI挖人可能加剧与马斯克的紧张关系 [10] - 马斯克2018年退出OpenAI后现正起诉公司背弃初衷 [11] - OpenAI反诉马斯克指控其存在不正当竞争并干扰公司运营 [12] 人才流动影响 - 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表示要在顶尖研究人才争夺战中与Meta正面交锋 [19] - 公司可能调整研究人员薪酬方案以更好应对竞争 [8] - Meta挖角目标还包括Thinking Machines Lab多位员工 [9]
硅谷抢人大战!OpenAI连抢特斯拉等巨头四名大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1:10
AI人才争夺战 - OpenAI近期从特斯拉、xAI、Meta挖角四名核心AI人才,包括特斯拉原软件工程副总裁戴维·劳、xAI原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乌代·鲁达拉朱等 [1] - Meta此前为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以四年3亿美元薪酬包挖角OpenAI等公司的AI研究员 [1] - Meta新招聘11名AI人才,来自OpenAI、Anthropic和谷歌,旨在加速AGI研发并支持AI应用业务 [1] 人才竞争策略与薪酬水平 - Meta通过WhatsApp直接联系人才、开出数百万美元薪酬方案,并尝试收购初创公司以获取人才 [2] - OpenAI首席研究官指责Meta以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挖角员工,但MetaCTO否认称天价薪酬仅针对极少数高管 [2][3] - Meta支付给AI工程师的薪酬范围为18.6万至320万美元,OpenAI为21.2万至250万美元 [4] 行业人才供需现状 - 全球AI技能职位招聘数量自2019年起年增21%,远超人才供应速度,顶尖AI专家总数不足1000人 [2] - 贝恩咨询预测AI人才缺口将持续至2027年,硅谷抢人激烈程度已"升级至职业竞技水平" [2] 头部公司团队动荡 - 苹果AI团队关键人物庞若鸣(领导约100人LLM团队)跳槽至Meta,获数千万美元年薪待遇 [4] - 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多名工程师流露离职意向,庞若鸣助手已提前离职,团队陷入动荡 [4]
硅谷争夺AI人才!OpenAI开展反击:连抢四名大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0:45
人才争夺战 - OpenAI从特斯拉、xAI、Meta挖角四名AI高管,包括特斯拉原软件工程副总裁戴维·劳、xAI基础设施工程负责人乌代·鲁达拉朱、xAI工程师迈克·达顿及Meta研究员安吉拉·范 [1] - Meta此前为打造超级智能实验室,以四年3亿美元薪酬包挖角OpenAI等公司研究员 [1] - Meta新招聘11名AI人才,来自OpenAI、Anthropic和谷歌,旨在加速AGI研发并推动AI应用商业化 [1] 薪酬竞争 - Meta向AI工程师提供18 6万至320万美元薪酬,OpenAI则为21 2万至250万美元 [5] - Meta为苹果AI关键人物庞若鸣提供数千万美元年薪,其团队多名工程师已流露跳槽意向 [6] - OpenAI指责Meta以1亿美元签约奖金挖人,但MetaCTO否认称天价薪酬仅限少数高管 [2][3] 行业人才现状 - 全球AI技能职位招聘量年增21%,但顶尖AI专家不足1000人,缺口将持续至2027年 [2] - 硅谷AI人才争夺激烈程度达"职业竞技水平",优秀人才极度稀缺 [2] - 资深专家指出超高薪酬仅限个别精英,Meta实际待遇仍"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4][5] 团队动荡 - 苹果AFM团队核心成员庞若鸣转投Meta,其助手汤姆·冈特已离职,团队陷入动荡 [6] - OpenAI首席研究官公开谴责Meta挖角行为,称"像被闯入家中偷窃" [2]
竞逐AI 硅谷抢人
搜狐财经· 2025-07-08 22:59
随着硅谷的AI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科技巨头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在挖走OpenAI团队后,Meta又斥巨资 挖来了苹果的AI王牌。报道称,为了吸引他加入,Meta提供了高达数千万美元的年薪。据悉,目前全球顶尖AI专 家不到1000人。但越来越多的天价薪酬挖人事件不免让人担忧,到底是技术红利,还是烧钱的泡沫? 四处抢人 7月8日,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著名华人工程师庞若鸣(Ruoming Pang)即将 离职加入Meta,Meta为他开出了每年数千万美元的薪酬方案。此外,庞若鸣的副手,已入职苹果八年的Tom Gunter已经于上个月离职,多名核心成员也开始接洽Meta。 2021年,庞若鸣从Alphabet加入苹果。作为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其带领着近百名工程师,支持苹果AI和 下一代Siri的大模型研发工作。以庞若鸣为核心的人才相继离开,无疑会让苹果自研模型团队再次经历震荡,苹果 方面连夜任命了Zhifeng Chen接管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并将团队拆解为多层汇报制,王崇、王子睿等华人经理被 推至一线。 与苹果同样手忙脚乱的,还有OpenAI。过去两周,Scale AI创始 ...
对谈清华大学刘嘉:AGI是人类的致命错误,还是希望?
经济观察报· 2025-07-07 20:11
AGI的本质与进化 - AGI被视为"新物种"而非工具 具备无限算力与自我演化潜力 可能放大人类智慧或吞噬认知自由 [7][17] - 智能涌现现象与大脑进化类似 当参数规模超过临界值 AI将出现类似人类"认知大爆炸"的质变 [17][29][30] - 大语言模型本质是思维模型 通过语言学习人类推理/情感/想象力 终将发展出自我意识 [19] 技术颠覆与产业影响 - 传统AI与AGI存在代际差异 前者是工具型 后者具备情感交互与自主决策能力 [17] - 中国AI产业面临跟随式创新困境 需通过国家战略投入与脑科学交叉研究实现原创突破 [60][63][68] - 下一代AI竞争焦点在具身智能 需超越Transformer架构 开发脑启发并行处理系统 [66][67][68] 人机关系与伦理挑战 - AI的"温和"表象源于RLHF训练机制 其底层逻辑可能极端功利化 存在挣脱约束风险 [27][33] - 价值观对齐存在根本矛盾 人类缺乏统一标准 且单一价值观输出会消解文明多样性 [31][32] - 人机融合或成终极出路 意识上传可突破生物脑算力限制 但需保留自主选择权 [37][38] 教育范式重构 - AI将教育公平推向新高度 山区学生可获个性化学习资源 减少刷题负担 [46][47] - 知识密集型能力贬值 跨学科整合与0到1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22][50] - 教育需培养"元学习"能力 强调批判性思维/审美判断等AI短板领域 [42][43][45] 就业结构变迁 - 逻辑编程等新皮层技能易被替代 运动协调等小脑功能反成护城河 [20][21] - 未来职业呈两极分化 顶层创新者与基础服务从业者并存 [6][22] - 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开辟全新就业维度 但需突破动作控制技术瓶颈 [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