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

搜索文档
探寻少林寺碑碣的申忆密码
河南日报· 2025-05-05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少林寺碑碣(566—1990)》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至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均有“河南元素”,其入选得益于自身独特价值和多方支持,入选后河南将做好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等工作 [1][2][5] 少林寺碑碣入选情况 - 《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国家每轮只能独立申报2项,入选标准高、名额少、难度大 [2] - 《少林寺碑碣(566—1990)》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1] 少林寺碑碣的价值 - 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实物史料,是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缩影,是中国古典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2] - 始于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终于1990年,形成全球罕见的“无断代”石刻文献序列 [2] - 碑碣文字有汉文、蒙文、梵文、八思巴文等多种语言,刻有日本、印度、蒙古等外国僧侣的题记,数量和保存完整程度罕见,全景式反映少林寺宗教文化、对外交流发展过程 [2] - 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记忆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3] 入选记忆名录的原因 - 文物和档案都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林寺碑碣具有文物和档案双重属性 [4] - 世界记忆项目致力于保护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侧重于机构保存的文献记录 [4] - 是历朝历代少林寺与多方交往互动形成的原始记录,内容涉及多方面,是研究中国历代多种史料的独特、原始且系统的史料 [4] 入选后的举措 - 做好保护传承,完善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支持开展“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文化工程,整合全球少林文化研究成果,提供多语言检索与即时调用功能,推动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5] - 做好研究阐释,从499块碑碣中选104块以图文并茂、汉英双语形式集中展示 [5] -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碑碣“留量”增色少林“流量”,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5]
时代专论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01 08:20
文章核心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深入论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有助于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学指引 [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积累和精神文明升华,缺乏先进文化引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前提与目的,相互促进和影响,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物质文明有基础性作用,精神文明有反作用 [4] - “一手硬、一手软”“重硬轻软”做法有违辩证法,未正确处理“两个文明”关系 [5]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6] - 改革开放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更多期待,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不容忽视现象 [7] -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全过程,文化建设蕴含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力量 [8] - 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文化建设助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9][10]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崇高追求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和崇高追求,中国共产党重视正确把握二者辩证关系 [11] -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有不同贡献,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指明道路 [12][13][14] - 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为人类探索更好发展道路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15]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16][17] -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8] - 推动“两个文明”相协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物质基础,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19]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创新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4-30 08:52
中华文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中华文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丰厚滋养 [1]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和文明底色体现在"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 -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1] 新时代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举措 - 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4年修订)为制度保障 [2] -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 - 构建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支持发展"冷门绝学"和中国特色考古学 [2]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文艺创作和日常生活,增强传播力影响力 [2] 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 -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保护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瑰宝 [3]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 [3] - 挖掘文化元素和艺术符号,打造文创品牌和文艺作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3] 中华文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弘扬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精神 [4] -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4] - 通过现代阐释与转化,将中华文脉有机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 [4]
共赴春天的阅读盛宴
人民日报· 2025-04-25 06:27
2024年度"中国好书"评选 -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出42种2024年度"中国好书",涵盖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普生活、少儿等类别 [6] - 2种"年度荣誉图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 [6] - 评选标准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 [6] 主题出版类图书 - 《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以诗词名句为切入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宏阔思考 [7] - 《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北京1949》等图书从不同角度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7] - 《现代化的中国选择》《"村超"的乐子、路子与日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 [7] 人文社科类图书 - 《中国文化之美》《中华文明的形成》等多角度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8] - 《满世界寻找敦煌》《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通古今之变,促文明互鉴 [8] - 《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通过经典民生设计展现国家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的努力 [8] 文学艺术类图书 - 《空城纪》《去老万玉家》《亲爱的人们》以小切口折射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变迁 [9] - 《寻找甘宇》讲述党和政府全力搜救抗震英雄甘宇的感人故事 [9] - 《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从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两方面印证宋代画家美学理念 [9] 科普生活类图书 -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传递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严谨治学精神 [9] -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由无穷小、无穷大两个维度解析科学现象 [9] - 《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介绍多种常见急症的实用急救技能 [9] 少儿类图书 - 《世界里的中国》解读历史与现在的中国,让孩子更好读懂中国 [10] - 《谁在林中歌唱》《云朵上的爸爸》讲述大爱与小爱同谱的温暖故事 [10] - 《珊瑚在歌唱》《我的世界》以孩子视角讲述观察世界、追逐梦想的故事 [10] 《现代化的中国选择》评析 - 该书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被动现代化、20世纪上半叶思想论战、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 [14] - 作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基于国情的"自选动作" [15] - 系统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次飞跃":从"一化三改"到"三步走"战略再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5]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评析 - 该书考察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兴衰史,总结大国兴衰的机制和特点 [19] - 提出世界大国具有四大特征:强劲经济基础、整合国家制度、有吸引力文化、全球战略影响能力 [19] - 认为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重大重组,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1] 《满世界寻找敦煌》评析 - 记录作者40年海外敦煌文献追寻之旅,遍访欧洲各大博物馆、图书馆 [25] - 以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勾勒敦煌学百余年发展脉络 [25] - 既展现学术研究艰辛,又体现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26]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评析 - 丛书包括《小到无穷小:给孩子讲微观世界》《大到无穷大:给孩子讲浩瀚宇宙》两册 [30] - 以"尺度"为跨学科概念,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壁垒 [30] - 用生动案例打破认知惯性,严谨数据揭示万物规律 [30] 《去老万玉家》评析 - 背景为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讲述主人公舒莞屏在磨难中实现身心成长 [34] - 以少年感官审视成长过程,刻画人生磨砺 [34] - 象征历史的交汇点和朝向未来的深刻巨变 [35] 《世界里的中国》评析 - 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铺展开来,展示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40] - 从16个问题出发,如"秦何以一统天下"到"共同富裕何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40] - 拒绝将中国史简化为"冲击—回应"的被动叙事,置于多元文明共振中 [41]
第一观察|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总书记作出五方面部署
新华社· 2025-04-16 22:57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七个聚焦",其中包含"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 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民族复兴大业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 [4] -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特别是应对互联网领域变革 [4] - 我国网民规模超11亿人,形成全球最大数字社会 [4] - 必须落实党管宣传、意识形态、媒体和互联网原则,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 [4]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 - 提高文化原创能力,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 [5]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5]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 - 文化强国的"强"体现在人民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上 [6] - 近年来文化需求不断释放,供给从"缺不缺"向"好不好"升级 [6] - 需要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6] 赓续中华文脉 - 需要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 [8] - 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 [8] - 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8] 提升文化软实力 -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8] - 需要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9]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效发出中国声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