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搜索文档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09:2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体现在知国意识、护国觉悟和强国意志,与国同存、为国而亡的自觉心和自驱力 [2]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的坚强意志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2]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中华民族同敌人抗争到底的强者气魄 [3] -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中国人民抗争到底,是抗战精神的灵魂所在 [3]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 激活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基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4] - 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主体价值,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5] - 坚持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方向,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6]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 用政策、制度和法律手段将抗战精神融入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建设实践能力 [7] - 加强抗战精神社会教育,让公众准确认识历史真相和思想真谛 [8] - 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高度宣传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和人类进步价值 [9]
烽火天心阁(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6-21 05:41
这场灾难并未摧毁长沙军民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在日军随时可能发起进攻的情况 下,中国军民迅速展开了生产自救。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此时也在长沙,电报政 治部第三厅所属各部人员赶赴长沙救灾。三厅六处处长田汉见到满城焦土,在片片凄凉中,悲壮地写 下"犹有不磨雄杰气,再从焦土建湖南"。一边抗战,一边救灾,难以想见,当时的长沙人民要经历怎样 的痛苦,才能迎来这座城市的复苏和重生。 图为天心阁远景。 谭 凯供图 我在长沙读书生活已整整20年了,今天我登上天心阁,心中尤为感慨。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天心阁就一直俯瞰着阁楼之下这座城市的芸芸众生和岁月变迁,却毁于抗战时期 的文夕大火。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下一个进攻目标就是湖南。长沙 就在当年11月的"焦土抗战"中变成火海。五天五夜,葬身火海者达3000余人,基础设施尽毁,家园被 焚,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长沙会战中牺牲的将士,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天心阁旁边建起了崇烈门、崇烈 亭、崇烈塔等建筑群。重建的天心阁与抗战纪念建筑群浑然一体,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名片。 如今的天心阁公园,成为长沙百姓娱 ...
郝鹏在省档案馆调研
辽宁日报· 2025-06-19 08:51
档案事业发展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1] - 省档案馆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东北首家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170余万卷(册)[1] - 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辐射东北三省,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高水平档案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7][9] 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 - 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览》,再现14年抗日斗争历史[1] - 抢救性收集"三线建设"档案史料2万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体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的担当[3][6] - 特藏档案室珍藏唐、明、清及近代档案,6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加强珍贵档案研究和有序开发[9] 档案服务与利用 - 接收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档案4万余件,编纂《首战告捷》档案纪实[4][7] - 深入开发档案资源,提高资政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力作[10] - 挖掘档案资源代表性元素开发文创产品,让群众多维度感受档案文化魅力[9]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 - 健全档案收集归档机制,保管利用红色"六地"档案,记录新时代"六地"建设实践[10] - 贯彻落实《档案法》及地方条例,做好档案安全工作,确保实体与信息安全[10] - 完善局馆协同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10]
为时代而歌,“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6 08:06
0:00 文艺工作者构筑的"精神长城",远不止一首战歌。 鲁迅在全面抗战前夕,通过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痛斥"亡国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借台词喊 出"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磅礴唱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些"文化战士"用笔与胶片唤醒四万万同胞。 万众一心:星火燎原的合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2025年5月8日,上海市杨浦区荆州路151号,国歌纪念广场上,阳光抚过 青铜雕塑的棱角,牙牙学语的孩童好奇张望,"大国之声——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主题纪 念活动正在举行。 起来:冲破黑暗的战歌 "九十年前的今天,《申报》《时报》《大美晚报》同时刊发《义勇军进行曲》词谱,这是民族战歌正 式问世的起点。"国歌展示馆馆长陈晨说。 国歌展示馆坐落在国歌纪念广场西南侧。1935年,导演许幸之在这里拍摄电影《风云儿女》,影片结 尾,男主角辛白华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昂首向前的画面名动一时,每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 们!"的歌声响起,观众便自发起身合唱。 在"大国之声"主题展览的尾声,一台红色电话机静静伫立。拿起听筒,按下数字键,耳边就会传来1 ...
荟聚在昆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6 06:11
依据当代城区道路,可将现存与西南联大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相 关的纪念馆、陈列馆等,串联为城市记忆遗产景观体验线路。 (本版图片由《西南联大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系统性阐释与呈现研究》课题 组提供) 制图:康雨帆 修缮前(左图)后(右图)的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旧址。 回望往昔峥嵘岁月 20世纪30年代强寇来犯之际,中国高校陆续迁徙到西南、西北"大后方"继续办学。内迁高校保存了教育 火种,仍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在此期间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后 续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内迁高校还因地制宜,参加开发建设,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民众也竭尽所能提供帮 助,形成了"校地互动"特色。其中,又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的名望最高,社会 影响力最大。 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与北碚老城隔江相望。1938年 复旦大学西迁至此,至1946年返沪。 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6月,位于夏坝的"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校园现为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制图:赫永皓 在云南8年间,西南联大共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叶笃正、吴征镒等5 ...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 2025-06-15 20:08
中哈音乐家友谊与文化传承 -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在1942年阿拉木图相识,拜卡达莫夫收留贫病交加的冼星海并共同生活,形成跨国兄弟情谊 [1][2] - 冼星海在哈期间创作《阿曼盖尔德》交响史诗,改编自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并教授乐理、举办音乐会,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4][7] - 拜卡达莫夫家族持续推动冼星海遗愿,1986年联系其女冼妮娜,2023年促成《阿曼盖尔德》管弦乐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 [3][4][5] 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六天六夜完成简谱版,后在苏联补写管弦乐总谱,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象征 [5][6] - 《黄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之际,哈萨克斯坦拜卡达莫夫合唱团用中文演唱该作品,引发武汉观众热烈反响 [8] - 《阿曼盖尔德》与《黄河大合唱》均体现民族抗争精神,前者基于哈萨克民歌改编,后者激发中国抗战斗志 [7][9] 文化交流与当代影响 - 阿拉木图设有冼星海大街与拜卡达莫夫大街相邻,纪念碑铭刻其作为"中哈友谊使者"的贡献 [9] - 拜卡达莫娃计划2024年8月捐赠冼星海遗物至广州,并携外孙女探访其故乡,推动情谊代际传承 [9] - 哈萨克斯坦音乐界高度评价冼星海作品,认为其跨越文化隔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典范 [7][8]
未完的“讲述”
辽宁日报· 2025-06-13 10:20
王梓熠,沈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部部长,自2015年起,他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 档案,并实施数字化保护。"近十年间,我们整理并汇总了馆藏抗战档案",王梓熠介绍,核心成果主要 涵盖3个方面:其一为《1911至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该批档案于今年国际档案日入选 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聚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奉天地区(今沈阳)的残暴统治; 其三则是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史料。 其中,东北抗日义勇军及抗联战士的口述档案尤为珍贵。这批档案总计122件541页,收录了200余位亲 历者的讲述,其中重要人物超过百位,现已结集出版为《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东北抗日义勇军、抗 日联军亲历者口述档案汇编》。 翻开这本厚重的汇编,记者发现,档案内容广泛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抗战图景:既有"流亡学生"投笔 从戎,以青春热血书写报国之志;也有士绅变卖全部家产,全力支持抗战;还有工农群众携手并肩、东 北军旧部奋起抵抗、绿林武装投身抗日洪流。这些鲜活片段,从多维度勾勒出黑土地上不屈的民族精 神。 纸页间,这些名字,应当铭记—— 王梓熠与同事一起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馆藏抗战专题档案。 本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8场在辽宁沈阳举办 宣讲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
新华网· 2025-06-12 21:5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提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不朽的战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太行山剧团历史背景 - 太行山剧团组建于87年前的5月,寓意像太行山一样雄伟坚强,与军民团结抗日[2] - 剧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组建,旨在争取抗日最后胜利[2] 《在太行山上》创作历程 - 冼星海在汉口火车站送学生阮章竞加入桂涛声的投笔从戎小队,目的地华北前线[3] - 1938年6月桂涛声完成《在太行山上》歌词创作,冼星海在武昌为其谱曲[4] - 歌曲于1938年7月7日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首演[4] 歌曲传播与影响 - 阮章竞立即在太行山剧团教唱该曲,8月编入正式演出节目[5] - 1938年10月剧团开展3个月2500里巡回演出,覆盖11县30多个城镇[6] - 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泛传唱,成为八路军战士的精神动力[6][7] 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 歌曲凝聚全民族抗战钢铁意志,发出时代强音[7] - 成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重要音乐标志[7] - 至今仍被视为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7]
抗日战场上,他的军号始终嘹亮(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1 08:15
马章锁与志愿者一起包粽子。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张文摄 站在烈士陵园台阶下,面对一座座烈士墓碑,马章锁昂首挺胸、抬起右手,做出吹号的姿势。此时,耳 畔仿佛又响起那嘹亮的军号声,一幕幕抗战场景浮现眼前。 每次来到烈士陵园,马章锁都会将所有勋章整齐地戴在胸前。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浓缩在一枚枚勋章 上,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司号员肩负什么责任? "司号员与司令员只是一字之差,身后同样是千军万马" 1924年,马章锁出生在宁夏盐池县一户贫苦农家。1936年,红军解放盐池县,红十五军团在各村宣传抗 战形势,动员群众参军保家卫国。当时才12岁的马章锁以给地主家放羊为生。他看到红军军纪严明、官 兵平等,还教穷人读书识字,便报名参加了红军。 机灵好学的马章锁,很快就在部队里学会了骑马、吹冲锋号、包扎伤口等技能,于是被分到骑兵营做司 号员。 马章锁在学习。 马章锁从此一门心思练本领,想方设法熟悉军号的吹奏。无论寒暑,当战友们还在睡梦中,马章锁已早 早起身爬上山头,迎着曙光练习。他的嘴唇被军号磨破皮、出了血,依然坚持练习。在此后的战斗中, 马章锁的号声始终嘹亮,再没出过一次差错。 第一时间冲锋会害怕吗? "越是危险,我就越要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