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阿拉善绿色长城诞生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8:44
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 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1] - 项目区位于阿拉善右旗 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关键节点 阻挡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扩张 [1] - 阿拉善右旗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532.6万亩 锁边林草带建设初见成效 [5] 治沙技术与模式 - 采用"草方格沙障+耐旱植物种植"模式 植入梭梭苗增强抗风沙能力并改善土壤结构 [3]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已形成长350公里 宽5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 [3] - 通过飞播带延伸和联防联治项目填补沙漠锁边空白区 [3][5] 年度治理目标 - 2023年计划完成治理任务470万亩 目前已建设305万亩 完成率65% [5] - 重点围绕宁夏 甘肃边界区域构建环两大基地林草防护带 [5] 社会参与机制 - 采用"劳务雇佣+设备租赁"以工代赈形式 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5] - 当地治沙团队经过10年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形成有效治沙模式 [2][3]
陕西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33
淤地坝建设成效 - 陕西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将淤地坝建设作为破解黄土高原生态与发展难题的核心抓手,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提高农业产出和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载体 [1] -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5万座,占全国总数的58.6% [2] 建设管理措施 - 建立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多部门紧密配合强化要素保障 [1] - 以控制入黄泥沙为目标,重点布局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谋划 [1] -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从勘测设计到竣工验收全面强化各方职责 [1] - 推广水坠法筑坝、土工膜防渗等新工艺新材料,开展新型柔性溢洪道等技术研究 [1] 运营维护机制 - 推行县有技术指导、镇有应急抢险、村有巡查管理、组有义务养护的"四位一体"管护机制 [2] - 在重点淤地坝安装监测设施,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监管 [2] 综合效益 - 累计拦泥58亿吨、淤地90万亩,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 [2] - 通过拦沙淤地强化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加快耕地集中连片改造 [2] - 发展坝地经济作物种植和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 - 拓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
我国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现在怎样了?
新华网· 2025-06-13 08:40
内蒙古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沙漠治理与生态经济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建成2400亩生态经济林,新栽1400亩酸枣林年产10万斤酸枣,形成"绿色围墙" [1][2] - "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模式两年内治理沙化土地2.2万亩,荒漠化土地危害程度下降30% [2] - 乌拉特后旗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模式,流沙固定率提升至85%,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 [3] - 光伏治沙基地年送绿电3亿度,板下中药材形成万亩产业园,生态旅游路线吸引游客20万人次,牧民牧家乐收入同比增长40% [3] 林场智能化与产业升级 - 新华林场造林面积从5000亩增至3.9万亩,沙地面积减少77%,沙尘天气年均减少22天 [4] - 林场年育苗收入超500万元,灌木枝条加工生物质燃料年增收120万元,羊草种植基地带动2000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4] - 2024年启动"绿带行动"造林6358亩,其中6214亩梭梭林形成新防沙屏障 [4]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农业 - 河套灌区实现"量水而行",每亩节水160立方米,向日葵亩产从200公斤增至350公斤 [5] - "咸水虾塘"模式利用3‰含盐量地下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每斤售价30元,收益高于传统种植 [6] - 灌区培育10余个耐盐品种,盐碱化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作物单产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 [6] 科技治沙与机械化应用 - 浑善达克沙地采用沙障播种一体机,作业效率达人工20倍以上 [7] - 牵引式沙障车将治沙效率提升50倍,定制混播方案使植被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 [8] - 无人植树机器人"句芒301"5秒完成单株栽植,无人机日作业量达人工10倍,成本仅30% [8] 草原生态与牧业转型 - 锡林郭勒草原推行"草畜平衡",牧民赛很其木格转型养马+牧家乐,年收入翻两番 [9] - 无土栽培牧草7天产出5倍产量,成本1.6元/斤,与干草混合喂养显著提升牛羊育肥效果 [11] - 全盟建成120个现代牧业园区,30%牧民实现"减畜增收",草原植被盖度提升7个百分点至48.48% [12]
乌梁素海水质净化用上高科技
内蒙古日报· 2025-06-12 11:24
转自:草原云 6月11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乌拉特分中心九排干人工湿地,记者看到一排排太阳能曝气 机正在对排入乌梁素海前的水体进行曝气增氧,加速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工作人员逐一检查设 备,确保曝气机正常运转。 的水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乌梁素海 水域航拍图。王泽浩 摄 九排干人 工湿地太阳能曝气机航拍图。谢佳卉 摄 据了解,乌拉特分中心八排干流域面积71.81万亩,九排干流域面积46.7万亩,拥有自然与人工湿地1066 公顷。今年,乌拉特分中心八排干沟排水所和九排干沟排水所在乌梁素海的上游人工湿地安装了26台太 阳能曝气机,通过对农田节渗水进行水质调节,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逐一检查太阳能曝气机。孙希霞 摄 工作人员 "曝气机分为推流式和喷灌式两种,通过增加水质含氧量,促进水质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自我净化 功能。"九排干沟排水所所长刘永刚说,"等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将水排入乌梁素海,对提升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其水质状况关 乎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而农田节渗水对乌梁素海的水质影响不容忽视。此次安装太阳能曝 ...
三江源头玉树州完成退化草原修复超770万亩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7:59
中新网西宁6月7日电(祁增蓓) "'十四五'期间,玉树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累计完成 54.91万亩国土绿化、773.6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6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 长郭启龙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说。 资料图为2023年8月4日,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城区。(无人机照片) 马铭言摄 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亚洲 水塔"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覆盖全境,发育和保持着最原始、大面积的高 寒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 截至目前,玉树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2.4%,森林蓄积量达35.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7%,三 江源区水资源量由十年前的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408.9亿立方米;隆宝湖黑颈鹤由22只增加到220余 只,藏羚羊由不到2万只增加至7万只,野牦牛恢复至5000多头,雪豹增加到1000只左右,隆宝滩跻身国 际重要湿地名录。 在污染防治方面,玉树州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推进"国土绿化""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 项行动,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境内探矿权全 ...
四道 “防线”阻黄沙
内蒙古日报· 2025-06-05 12:52
转自:草原云 "沙上房顶住不成,十年种地九年空,家家户户往外逃,黄沙漫漫无影踪。刮得沙山没了顶,刮得沟壑 填了个平,刮得碾盘翻烧饼,刮得碌碡耍流星。"这首流传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民歌,是群众对库 布其黄沙肆虐的形象描述。 蒙西基地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资料图) 库布其沙漠东西直线长400公里,南北平均宽40公里,如一条黄龙蜿蜒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 黄河南岸,与九曲黄河并行。历史上,库布其沙漠以每年10米的速度持续北侵,极端年份向黄河输沙量 高达1.6亿吨,严重危及黄河安澜。 仲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记者乘车顺着沿黄公路由准格尔旗向杭锦旗一路西行。放眼望去,一行行高 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生姿,绵延的网格沙障延伸到天际,成片的沙柳和柠条等固沙植物高低错落、吐出 油绿的新芽。眼前这条将沙漠与黄河隔开的"绿色长城",就是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敖特更花带着治沙工人团队正用"微创气流植树法"和"螺旋钻孔植树法"栽种沙 柳。"以前人工挖坑种树,一天种不了几棵,现在用这新技术,效率提高十倍。"敖特更花擦着汗笑着 说。 达拉特旗 沿黄公路左侧是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右前方是光伏治 ...
以自然之力恢复生态环境,以生态颜值激活经济价值 兴隆湖有片“水下森林”
四川日报· 2025-06-05 08:42
兴隆湖生态治理成效 - 兴隆湖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Ⅱ类,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3][4] - 湖区种植198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构建多层次"水下森林",形成11种水深梯度[4][5] - 采用"林水一体"模式实现岸线生态与水生态无缝衔接,形成完整食物链[5] - 厌氧型底泥占比从23%降至良性循环状态,从"藻型浊水"转为"草型清水"[4][5] 生物多样性提升 - 观测记录鸟类181种(水鸟70种),雁鸭类水禽单次统计最大数量达4537只[2][6] - 极危物种青头潜鸭连续3年到访,黑颈鹤、棉凫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现身[6] - 成为成都平原重要水鸟越冬栖息地[2][6] 文旅经济发展 - 举办环湖跑、龙舟赛等活动100余场,单日游客量峰值达10万人次[2][8] - 建成8.848公里环湖慢跑绿道,配套儿童艺术中心、极限运动公园等设施[8] - 开放水上活动区域,打造健康运动、亲子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8] 产业集聚效应 -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创新企业因环境优势在周边布局[8] - 形成产业集聚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公园城市格局[8] 四川省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345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0] - 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创监测新低,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均进全国前100[10] - 生态质量指数70.95同比上升0.09,86.9%县域生态质量达一二类标准[11]
呼伦贝尔多维发力打造生态治理“北疆样本”
内蒙古日报· 2025-05-29 17:07
生态保护措施 -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执法震慑与生态修复多措并举,为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林地湿地构筑立体化保护网 [1] - 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严厉打击毁林毁草毁湿违法行为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重要议题定期研究部署 [1] - 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党政同责、全域覆盖",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形成"当一方林长、保一方生态"工作常态 [1] 执法与监管体系 - 构建"源头预防—动态巡查—联合惩戒"体系,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提升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 [1] - 创新推出"领导干部—管护员"四级责任体系,实行24小时专班巡护和田间驻守,实现重点地块监管全覆盖 [1] - 运用无人机定时巡航和遥感影像比对,构建"天空看、地面查"立体监测网络,精准锁定违规开垦地块 [2] 执法成效与案例 - 今年以来全市毁林毁草毁湿行政立案640起,查处人员314名,移交公安机关涉嫌刑事案件63起 [2] - 分批次曝光毁林毁草典型案件,首批通报5起案例,通过遥感影像对比追溯2019-2023年间毁林行为并处罚 [2] - 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敲门行动",发放告知书1万余份,设立"违法禁耕"警示牌 [2] 生态修复与治理 - 实施网格化巡护,严查超载放牧、禁牧区违规行为,同步推进"一地一档"生态修复管理 [3] - 对受损湿地开展科学评估,制定个性化复湿方案,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恢复 [3] - 组织专业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检查,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 [3] 综合治理创新 - 7414名护林员、731名草管员担任"前哨员",对重点地区实行24小时监管 [2] - 从单兵作战到多部门联动,从典型案例曝光到全民共治,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北疆样本" [3] - 推动牧区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引导基层和农牧民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3]
从“沙阻路”到“路通沙止” 杭锦旗“以路治沙”模式亮眼
内蒙古日报· 2025-05-28 21:08
项目概况 - 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S215穿沙公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平铺式条带状、立式网格状与草方格沙障相结合的模式,对流动沙地与半固定沙地实施分类治理 [4] - 项目针对库布其沙漠东南部沙化治理难点与现有成果巩固需求,融合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措施,对S215道路两侧7公里范围内、总长60公里的56.7472万亩沙化土地展开综合治理 [4] - 该工程总投资约4.78亿元,目前主体工程正有序推进,即将进入收尾阶段 [4] 技术方法 - 通过科学配置乔灌草植被,构建稳固的防风固沙体系,逐步消除道路两侧流动沙地 [7] - 项目不仅要减少库布其沙漠南部沙化面积、降低沙化程度,更要为黄河安澜筑牢生态屏障 [7] - 这一实践是鄂尔多斯"以路治沙"模式的生动延续 [7] 历史背景 - 1998年内蒙古首条穿沙公路(锡乌公路)通车,开创了"以路治沙"的新形式 [9] - S215线南起锡尼镇,北跨黄河,串联起独贵塔拉镇、工业园区与新能源示范区 [9] - S215、S316、G242等线路构成的"两横四纵"穿沙路网总里程达930公里,已带动完成约600万亩生态治理 [9] 经济影响 - S215穿沙公路在承担资源外运功能的同时,正创新开发沙漠越野旅游新场景 [9] - 全力构建"交通+产业+文旅"深度融合的复合型经济走廊 [9] - 穿沙路网为加快沿黄经济带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及沿线旅游业发展、沙漠治理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9] 战略意义 - 鄂尔多斯创建了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新模式,探索出"路通沙止"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10] - 库布其沙漠公路两侧植被葱郁,沙漠经济蓬勃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10] - 杭锦旗以路网规划为先导,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 [10]
从“夺命口”到绿洲:新疆托里县书写生态治理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53
生态治理 - 老风口特殊地形构造形成"狭管效应",冬季最大风速达40米/秒,年均8级以上大风150余天[1] - 2000年启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种植近2000万株抗逆性乔灌,建成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5-3公里的生态屏障[1] - 采用"乔灌草立体防护+林间经济作物"模式,防风阻雪效率提升70%,道路封闭次数由年均50次降至个位数[1] 生态经济 - 实施退化林改造,种植白蜡、沙棘和山桃等经济价值较高树种,利用3万亩林间地进行饲草轮作、红花等矮秆作物间种[3] - 生态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中生、湿生植被覆盖率增长45%,野生动物种群扩大3倍[3] - 2023年实施国有资源市场化运营改革,发展林下复合种植、特色禽类养殖等产业[3] 新能源开发 - 依托年均6.0米/秒风能资源,规划建设总容量218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5] - 华能集团50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10兆瓦级智能风机,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2500万千瓦时[5] - 在建536万千瓦风电项目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技术,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县域总装机的78%[5] 数字转型 - 利用自然风力散热优势建设绿色智算中心,数据中心PUE值控制在1.19以下,较传统机房节能40%[5] - 规划建设算力规模66000P(FP16)的绿碳智算产业园区,总签约金额超200亿元[7] - 绿电直供电价成本降至0.32~0.35元/度,吸引密合数字、鹏博士等行业头部企业入驻[7] 综合发展 - 形成"绿电-智算-产业"协同闭环,打造"AI+地矿装备""AI+生物医药"等七大垂直应用场景[7] - 在建万P级机房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相比传统液冷方案节水60%,预计2025年底形成年产值20亿元数字经济集群[7] - 演绎"环境改善-资源增值-产业升级"的价值循环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