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创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稀土集团“两创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会在深圳南山举行
南方都市报· 2025-11-10 17:23
会议概况 - 中国稀土集团在深圳举行"两创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会 [1] - 会议旨在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是集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举措 [1] - 会议有院士专家 政府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会 [1][3] 公司战略与成果 - 中国稀土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新增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1] - 集团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 与重要伙伴开展深度合作 [1] - 会议集中开展了"五个一批"活动 包括战略合作 协同创新项目 科技创新成果发布 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平台 [2] 行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会议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 创新平台揭牌 创新项目签约等活动 [2] - 活动携手重点院所 企业 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集成创新 共同构建稀土技术创新生态圈 [2] - 汇川技术 比亚迪等企业围绕永磁电机 稀土陶瓷 新能源汽车应用等作专题报告 [2] 区域发展与产业支持 - 深圳正发挥稀土"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应用场景高地"作用 [2] - 深圳将依托科技计划五大专项 打造最优科创生态与一流人才环境 [2] - 与会专家探讨稀土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与稀土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 [2]
创新驱动 聚能发展|中国稀土集团“两创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会在深圳成功举行
搜狐财经· 2025-11-07 23:45
会议背景与核心目标 - 会议是中国稀土集团推动稀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举措 旨在为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1][5] - 会议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启的关键节点举行 聚焦高质量发展 推动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 [1] - 会议汇聚了院士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 共同分析全球稀土科技与产业发展新趋势 [3][25] 公司战略与成果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新增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 [5] - 公司开展"五个一批"活动 包括一批战略合作、一批协同创新项目、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一批高层次人才、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 [11] - 公司明确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 坚定不移扛起"两创融合"示范者和引领者的职责使命 [13] 行业发展趋势与重点 - 中国稀土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布局 未来需推进高质量发展 强化技术攻关 坚持绿色化智能化 [7] - 行业需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更多新成果 以支撑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7] - 会议专题论坛探讨了永磁电机、稀土陶瓷、新能源汽车应用等方向 为战略新兴产业能级提升贡献智慧 [25] 合作与生态构建 - 深圳正发挥稀土"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应用场景高地"作用 将依托科技计划专项打造最优科创生态与人才环境 [11] - 中国稀土学会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构建标准体系、培育人才等举措推动产学研用融合 [9] - 公司与重点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开展协同集成创新 共同构建稀土技术创新生态圈 [11][15][17][19]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在武汉举办
搜狐财经· 2025-10-22 18:13
会议概况 - 10月21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 [1] - 会议聚集两地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及专家学者 [1] - 围绕双碳目标下产业机遇、技术创新和跨区域合作路径进行交流 [1]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规划 - 片区规划面积达98.6平方公里 [3] - 依托翔安国际机场、空港综保区、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三大核心载体 [3] - 重点构建绿色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核心产业集群的3+2+3产业体系 [3] 产业发展支持措施 - 厦门市创新完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为项目投资、科研攻关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1] - 厦门市科技局详细解读针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专项支持措施 [3] - 片区推动场景+基金+政策组合招商策略,开放科研平台、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政策服务 [4] 具体应用场景 - 发布包含18个场景机会的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场景清单 [3] - 场景分为五大类:低碳园区、氢能交通、氢能电力、新能源示范站、新材料应用 [3] - 新材料应用于低碳建筑、光伏一体化、海洋防护及水处理领域 [3] 企业与机构参与 -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将发挥能源建设、技术研发等优势深化与片区战略合作 [3] - 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提出四链融合及产学研用协同推动氢能商业化的路径 [4] - 参会企业代表感受到片区综合实力与独特优势,增强深化合作与投资布局的信心 [5]
鹭岛江城汇双新 绿动未来共潮生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在汉举办
搜狐财经· 2025-10-21 21:30
活动概况 -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在武汉举办“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约150名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 [1] - 活动由临空指挥部与央企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共同举办,阳光电源、雪人股份、武汉长兴等龙头企业参与 [1] - 活动围绕“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发展机遇、技术创新方向及跨区域合作路径进行交流 [1] 片区规划与产业基础 -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规划面积达98.6平方公里,依托翔安国际机场、空港综保区、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三大核心载体 [4] - 片区重点构建“3+2+3”产业体系,绿色能源新材料是三大核心产业集群之一 [4] - 片区已汇聚储能、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构建起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在核心材料研发、系统集成、智慧管理等领域形成技术与规模优势 [4]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厦门市通过科技计划资助、研发费用补助支持企业创新,并依托“双百计划”、“群鹭兴厦”计划引育产业人才 [4] - 对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级创新平台给予奖补,构建“企业有支持、平台有激励、人才有保障”的政策生态 [4] - 片区构建临空基金片区产业基金,目标打造百亿级体系,投向涵盖制造和材料等领域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 [5] 应用场景与技术创新 - 发布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场景清单,包含18个场景机会的五大类体系:低碳园区、氢能交通、氢能电力、新能源示范站、新材料应用 [5] - 氢能应用前景覆盖绿氢制备、长时储能等领域,提出以“四链融合”、“两创融合”及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商业化 [6] - 能源技术创新实践包括煤电绿色转型、海洋能源、氢基燃料、高空风能、特高压输电及多类型储能等技术 [6] 合作与发展展望 -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将充分发挥在能源建设、技术研发、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深化与厦门临空经济片区的战略合作 [3] - 未来片区将推动“场景+基金+政策”组合招商策略,开放科研平台、拓展应用场景、优化政策服务,吸引优质企业与人才落户 [6] - 参会企业代表对片区的产业基础、专项政策及百亿级产业基金支撑表示认可,增强了深化合作与投资布局的信心 [7]
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2025—2027年)
机器人圈· 2025-06-27 18:05
天津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案 核心目标 - 到2027年实现"两创融合"显著成效:产生1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全市科创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5]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生物制造、脑机交互等未来产业集聚 [5] 科技供给强化 -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应用类科技项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专家占比不低于60%的项目验收标准 [7] - 推广"揭榜挂帅"模式:企业牵头产学研项目,市级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由企业主导 [7] - 试点企业主导验收机制:企业出资超50%的项目可主导验收流程 [7] 科技成果转化 - 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每年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少于500项,灵活采用收益分成等机制 [7] - 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2027年前新增20家概念验证中心、20家中试平台、30家检验检测平台 [7] - 京津冀协同对接:每年引进100项中科院成果,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推动千个团队与企业对接 [8] 企业创新培育 - 梯度培育体系:2027年目标为4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8] - 研发投入激励: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显著提升,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3% [8][9] - 产学研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 [8] 载体平台建设 - 天开高教科创园: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推动南开、天大科技园升级国家试点 [8] - 京津冀协同载体:强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平台,推动"京津研发、区域转化" [9] - 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采用会员制服务中小企业技术需求 [9] 生态体系优化 - 科技金融联动: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并购"投资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10] - 人才机制创新:每年选派800-1000名科技特派员,扩大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培养规模 [10] - 应用场景驱动:每年发布100项技术创新场景清单,包括无人驾驶、具身智能等领域 [10] 机器人行业动态 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成为焦点:院士及专家探讨微纳感知、人形机器人智能发展挑战 [13] - 仿生技术突破:松鼠仿生机器人解决复杂地形跨越问题 [13] 市场表现 - 上市公司分化:2024年75家机器人企业年报显示业绩承压,部分企业领跑港股赛道 [13] - 量产趋势:人形机器人价格战爆发,产业重构加速 [13] 国际进展 - 创新应用: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新型装置涌现 [13] - 前沿研究:折纸制造厘米级四足机器人、昆虫级变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