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

搜索文档
充场工作室成黑产温床:“日薪300,轻松注册App”背后的惊人秘密
央视新闻· 2025-08-22 10:09
充场工作室运作模式 - 充场工作室通过招聘兼职人员 利用其真实身份信息批量注册新用户账号和完成App下载任务 赚取平台推广佣金 [1] - 不法分子将充场业务转变为贩卖实名网络账号的黑灰产 山东枣庄公安网安部门近期侦破相关案件 [1] - 作案流程分为三步:发布高薪兼职广告吸引人员 收集身份证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 注册账号后通过"号商"中介层层转卖 [3] 网络平台安全漏洞 - 平台账号认证方式存在缺陷 仅通过手机验证码或邮箱验证 无法确保注册信息与实名人员一致性 [10] - 平台对账号注册和使用管理宽松 未有效限制账号囤积行为 导致形成虚假账号资源池 [10] - 平台缺乏对登录设备及网络环境更换的动态监测 无法识别跨设备违法操作 [10] 行业影响与危害 - 虚假实名账号导致用户信任度急剧下降 部分用户因安全性质疑选择离开平台 [6] - 不良商家利用购买账号在电商平台刷好评和销量 制造虚假商品热度 [8] - 不法分子通过账号关联获取明文个人信息(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用于违法犯罪 [8] - 若平台明知而使用问题账号 将构成网络犯罪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 [6]
官方通报“女司机亮证”:女子系民企员工,证件来自其丈夫,他已被立案调查,奔驰车系二手且有贷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3 08:21
事件经过 - 2025年7月22日17时30分许,李某某驾驶白色哈弗SUV与驾驶黑色奔驰SUV的侯某某在防城区江山镇狭窄村道因会车问题发生争议,侯某某亮出"行政执法"证件并要求李某某退行 [1] - 侯某某车上随车人员说出李某某姓氏和住址,李某某事后向有关单位反映未获满意答复,于7月31日将行车记录仪视频上传互联网 [1] 涉事人员身份 - 奔驰车女司机侯某某28岁,系钦州市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员工,非公职人员 [1] - 侯某某丈夫黎某为防城港市上思县某镇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 [2] - 李某某33岁,系南宁市某托育机构个体经营者 [2] 车辆及证件情况 - 侯某某驾驶的奔驰车系2025年1月购买的二手车,购车价17.8万元,首付10万元,贷款7.8万元 [2] - 侯某某所亮证件系其丈夫黎某个人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黎某违反证件管理规定将证件随意放在妻子私家车上 [2] 个人信息争议 - 事发时侯某某车上搭乘人员为其父亲侯某海及年幼妹妹,侯某海与李某某父母为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 [3] - 侯某海在现场认出李某某并告知其家庭信息,不存在通过公安系统查询泄露个人信息情况 [3] 报警处理情况 - 7月24日李某某报警称人身安全受威胁,民警查看行车记录仪后认定为一般纠纷建议协商处理 [3] - 7月31日晚派出所民警陪同侯某某等人前往李某某家中沟通删除视频和道歉诉求未果 [4] 后续处理 - 防城港市消防救援支队已对黎某立案调查 [2] - 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对出警民警严肃批评教育 [5] - 防城港市公安局对宣传科相关人员严肃批评并责令书面检查 [6]
订单信息解密乱象如何治?专家:加大对快递物流合规性监管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10:40
个人信息泄露现状 - 电商平台虽采用隐私面单、虚拟号码等方式加密个人信息,但存在大量"解密"中介提供订单解密服务,每条公民信息仅售2元 [1] - 个人信息泄露频发,背后存在使用电话号码等进行营销的巨大产业利益链条,海外地下市场交易活跃 [2] - 网购涉及多个个人信息处理环节,监管薄弱,部分信息在平台加密前已泄露 [2] 泄露原因分析 - 立法不完备,互联网平台实名制认证存在管理漏洞 [2] - 运营商及软件平台收集用户身份信息、手机号、网络行为特征,部分企业保护不足甚至以此牟利 [2] -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侵犯公民信息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规定存在缺失 [2] 治理建议 - 需排查泄露渠道,技术破解需加强技术监管,行业"内鬼"泄密需强化企业内部合规管理 [3] - 快递及物流公司无必要保留大量用户信息,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其个人信息使用合规性监管 [3] - 应增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处罚(警告、拘留、罚款),明确违法人需承担民事责任,如按500元/条进行惩罚性赔偿以提升违法成本 [3]
揭露快递「涉诈」:不止韵达,涉诈包裹已入侵快递行业
36氪· 2025-03-24 08:10
快递行业涉诈现象分析 - 核心观点:快递行业成为诈骗信息传播渠道的现象日益严重,韵达因加盟商管理漏洞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反映出行业普遍存在的安全监管缺失和网点盈利压力问题 [3][4][11] 诈骗包裹特征与趋势 - 诈骗包裹通常包含廉价物品(湿巾/洗衣粉)和诱导扫码的诈骗传单,收件人多为非主动购物人群 [1][8] - 诈骗形式升级:从简单返利诈骗演变为针对性诈骗(如课程退费),诈骗包裹多从福建/广东/山东/浙江等地区集中发出 [9][11] - 前韵达员工透露:2022年起日均拦截诈骗包裹达十余件,同类问题在其他快递企业同样存在 [11] 行业管理漏洞根源 - 网点盈利压力:电商压价导致单件快递利润低至1-2元,部分网点为冲量对可疑包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4] - KPI考核弊端:总部设定的揽收指标迫使网点通过刷单或承接非常规包裹完成任务 [15] - 检验流程形同虚设:快递员因工作量大、收入低,普遍未执行寄件检验规定 [15] 信息泄露与监管应对 - 近三分之二受害者收到寄往历史地址的诈骗件,反映个人信息通过快递渠道批量泄露 [17] - 韵达回应:已对涉事加盟网点整改,承诺加强培训与查验流程,但未提出具体防泄密措施 [5][19][20] - 行业监管升级:国家邮政局首次因涉诈问题对企业立案调查,释放强化安全管理的信号 [3][4] 行业影响与挑战 - 加盟制管理缺陷:韵达事件暴露总部对加盟商安全管理的失控,需重构责任追溯机制 [4][14] - 成本与效率矛盾:严格查验将增加网点运营成本,需配套激励机制才能落实 [15][20] - 技术防范缺失:行业尚未建立有效的诈骗包裹识别系统,依赖人工拦截效率低下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