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 (AI)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2nm晶圆厂,要过三关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日本半导体复兴计划 - 日本政府与民间合资成立Rapidus公司,目标2027年实现2纳米逻辑芯片量产,以重振衰退的先进芯片制造业 [1] - 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主导全球芯片市场,但目前在先进逻辑芯片领域落后领先水平约20年 [1] - 战略动因包括供应链脆弱性(疫情暴露)、地缘政治风险(两岸关系、中美竞争)及AI技术驱动的经济增长需求 [1] Rapidus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2年,由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联合丰田、索尼、软银等8家龙头企业共同出资 [2] - 2023年4月在北海道启动试点生产线,计划7月交付首批原型芯片 [2] - 技术路径:从IBM获得GAA架构授权,派遣150名工程师赴美培训,并与欧洲IMEC合作极紫外光刻技术 [6] 核心挑战一:资金缺口 - 量产需5万亿日元(345亿美元),目前仅获政府补贴1.72万亿日元+私人投资730亿日元,本田、富士通等正跟进投资 [3] - 资金缺口超3万亿日元,部分股东因公司缺乏制造业绩而犹豫追加投资 [3] - 日本新法律允许政府提供贷款担保,但公共资金介入引发纳税人争议 [3] 核心挑战二:技术障碍 - 日本当前最佳制程为40纳米,需跨越至2纳米技术,涉及GAA架构复杂工艺及极紫外光刻技术 [6] - 原型到量产面临"死亡之谷"风险,需依赖IBM、IMEC合作及日本本土设备/材料供应链支持 [7] 核心挑战三:客户获取 - 尚未建立稳定客户群,2023年在硅谷设子公司拓展科技公司客户,与博通合作测试原型芯片 [8] - 台积电、三星计划2025年量产2纳米芯片,比Rapidus早两年,市场竞争激烈 [8] - 公司计划通过缩短交付周期(2-3倍)切入利基市场,避免与巨头直接竞争 [9] 项目进展与评估 - 2024年7月原型交付将成关键节点,影响政府、投资者及客户的后续决策 [10][11] - 高管团队可能根据原型结果调整量产时间表或技术目标 [11]
350亿美元的收购完成,EDA行业里程碑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新思科技收购Ansys交易获批 - 中国监管机构批准新思科技以350亿美元收购Ansys的交易 为7月17日完成交易扫清最后障碍 此前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已批准但附加特定条件 [1] - 合并后公司保留新思科技名称 将成为提供涵盖芯片和实际设备全设计领域工具的强有力企业 为行业打开新大门 [1] - 新思科技CEO表示合并是公司转型里程碑 将Ansys系统仿真和分析解决方案纳入后 可最大限度发挥工程团队能力 激发从硅片到系统的创新 [1] 交易的战略意义 - 分析师认为交易对新思科技至关重要 有助于构建全栈EDA解决方案 实现芯片和系统级多物理场仿真 超越传统独立芯片设计工具 [2] - 收购带来核心多物理场专业知识和汽车专用虚拟测试能力 为航空航天 汽车和工业设备领域打开新增长机遇 扩大潜在市场和业务组合 [2] - 合并将巩固新思科技技术领先地位和在半导体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 公司业务互补性 - 新思科技以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闻名 支持半导体电路 芯片和多芯片系统级封装设计验证 Ansys专注于仿真工具 模拟产品在现实世界中的性能 [3] - 合并后公司将提供从晶体管级芯片设计到物理系统分析与仿真的全设计领域工具 创建统一平台开发复杂多领域产品 [4] - 工程师可在设计周期早期仿真优化半导体和系统行为 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增强设计信心 工具来自同一来源将增强市场吸引力 [4] 技术整合优势 - 合资公司优势在于将仿真数据与AI加速EDA工具融合 实现跨领域更智能自动化协同设计 全面优化设备功耗 性能 热性能和可靠性 [5] - AI赋能的EDA工具和先进仿真能力相辅相成 帮助工程团队管理复杂性 更早发现问题并加速开发 实现从硅片到系统持续协同优化 [5] - 新思科技正将仿真功能添加到EDA堆栈中 特别有利于多芯片设计 预计2026年上半年推出首套集成功能 [6]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继续改进Ansys工具 使其更灵活应对下一代挑战 扩展和巩固工程和仿真解决方案组合 [6] - 合并后将拥有独特优势 为半导体 高科技 汽车 航空航天 工业等行业提供全新整体系统设计解决方案 [6] - Ansys品牌将保留一段时间 定位为"Synopsys的一部分" 继续利用其在仿真领域良好声誉和传统 [7] 行业影响 - 合并减少主要EDA和工程仿真厂商数量 若整合成功 Cadence将面临更激烈竞争 可能引发进一步并购或生态系统变革 [7] - 尽管交易可能引发反垄断担忧 但欧美和中国监管机构已批准 附加特定条件如不强制捆绑销售 确保与竞争对手解决方案互操作 [8] - 合并后公司将影响关键系统和系统设计工作流程 可能面临来自政府更严格审查 出口限制 国家安全规则和跨境知识产权管理将更复杂 [8]
处理器架构,走向尽头?
半导体芯闻· 2025-07-17 18:32
处理器架构效率提升的挑战与机遇 - 行业从单纯追求性能转向性能与功耗平衡,小幅性能提升若伴随不成比例功耗增加可能被放弃[1] - 乱序执行等传统性能提升技术因增加电路复杂度和功耗,在当前设计中接受度下降[1] - 22纳米工艺比28纳米能耗特性显著改善,12纳米成为高效设计流行节点[1] 工艺与封装技术创新 - 3D-IC在功耗表现上介于单片芯片与PCB方案之间,优于传统多芯片PCB连接方案[2] - 共封装光学器件(CPO)因高速数字通信需求增长而经济可行性提升,技术成熟度改善[2] - 异步设计因时序不可预测性和触发器功耗增加问题,尚未成为主流设计方法[3] 架构层面的功耗优化 - 分支预测器规模与性能呈非线性关系:小型预测器提升15%性能,复杂版本提升30%但面积增加10倍[9] - 编解码器重构减少5%分支数量可带来5-15%性能提升,典型程序中20%指令为分支[9] - 推测执行与乱序执行总开销约20-30%,成功预测可提升30%以上指令执行效率[9] 并行计算的潜力与局限 - 主流处理器通过多核架构(最高约100核)和核心内多功能单元实现有限并行[10][11] - 数据中心服务器多核主要用于多任务并行而非单程序加速,编程复杂度阻碍普及[11][13] - 分形计算等算法可通过像素级并行实现加速,但阿姆达尔定律限制串行代码段[11] 专用加速器的效率突破 - 定制NPU相比通用NPU可实现3-4倍能效(TOPS/W)提升和2倍以上利用率改善[18] - 专用MAC阵列针对特定数据类型优化的NPU,比可配置计算单元方案更高效[17][18] - AI训练/推理加速器通过非阻塞卸载机制,允许CPU执行其他任务或进入休眠[15] 未来架构演进方向 - 简单CPU阵列需配合并行编译技术突破,AI可能推动自动化并行工具发展[14] - 处理器子系统效率接近极限时,需考虑新架构但受限于现有生态系统惯性[19]
新型的3D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9 08:50
氮化镓半导体技术突破 - 氮化镓(GaN)作为下一代高速通信和数据中心电力电子设备的关键材料,因高成本和集成难度限制了商业化应用 [2]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低成本、可扩展的制造方法,将GaN微型晶体管集成到标准硅CMOS芯片上,兼容现有半导体代工厂 [2][4] - 新工艺通过切割240 x 410微米的GaN晶体管(小芯片),采用铜柱低温键合(<400°C)替代传统金键合,降低成本并避免污染 [5] 技术优势与性能提升 - 混合芯片仅需少量GaN材料,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提升性能,包括更高信号强度、效率和带宽 [2][4] - 功率放大器演示显示:相比硅晶体管,新器件增益更高,芯片面积小于0.5平方毫米,可改善智能手机通话质量、无线带宽和电池寿命 [2][7] - 分立晶体管设计降低系统温度,兼容英特尔16 22纳米FinFET工艺,集成硅电路元件(如中和电容器)进一步优化性能 [8] 应用前景与行业影响 - 该技术可改进现有电子设备并支持未来量子计算应用,因GaN在低温条件下性能优于硅 [3] - 异质集成突破当前技术界限,为无线技术、AI平台提供统一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半导体行业持续微型化和能效提升 [8] - 研究获得美国国防部及DARPA支持,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纳米中心等设施完成制造,具备商业化潜力 [8]
马斯克要建封装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6 09:12
SpaceX的芯片封装布局 - 公司计划在德克萨斯州建造芯片封装工厂,向扇出型面板级封装(FOPLP)领域扩张 [1] - 目前大部分芯片封装由意法半导体完成,部分订单转包给群创光电 [1] - 已在德克萨斯州巴斯特罗普开设美国最大印刷电路板(PCB)制造工厂,旨在建立垂直整合的卫星生产线以降低成本 [1] - FOPLP工艺与PCB制造有相似性,如镀铜、激光直接成像等技术 [1] 垂直整合的战略意义 - 公司拥有7600颗在轨卫星(全球最大网络),计划再发射32000颗以实现全球覆盖 [2] - 与美国政府签订多项卫星制造合同,芯片本土化可确保供应链安全 [2] - 台积电、英特尔、格芯等企业也在美国扩建封装产能,台积电计划2025年投入420亿美元扩建 [2][3] FOPLP技术应用前景 - 该技术更适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和航天工业,可将半导体转化为可安装的芯片 [3] - 封装厂在半导体供应链中至关重要,虽不如晶圆厂引人注目 [3] 面板级封装(PLP)市场现状 - 2024年PLP市场收入达1.6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27% [5] - 扇入(FI)PLP占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扇出(FO)和HD FO占剩余三分之二 [5] - 三星电子主导市场,主要生产移动和可穿戴设备的PMIC和APU [5] PLP行业竞争格局 - 三星通过收购SEMCO生产线主导PMIC和APU封装 [8] - PTI、SiPLP、意法半导体、ASE等企业已进入量产阶段 [8] - 中国PLP制造商数量较多,但全球产量仍较低 [8] PLP技术优势与挑战 - 可替代WLCSP、2.5D有机中介层等晶圆级封装,成本效益显著 [11] - 提供更大设计灵活性、更优热性能和电气性能 [11] - 面临技术和经济障碍,尚未广泛应用 [11]
三星3nm,太惨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5-29 18:22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现状 -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部门近期获得包括任天堂在内的AI芯片设计公司7纳米和8纳米订单 产能利用率有所提升 [1] - 3纳米制程良率目前仅50%左右 量产已进入第三年仍维持低良率状态 远低于台积电90%以上的良率水平 [1] - 谷歌Tensor芯片原计划采用三星3纳米制程 现可能转向台积电 高通、AMD等大客户也将三星排除在代工名单外 [1] 台积电技术优势与客户动态 - 台积电3纳米制程(N3P)已获苹果、高通、NVIDIA、联发科等主要客户采用 这些厂商计划2026年过渡到2纳米工艺 [2] - 谷歌Tensor G5芯片将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纳米工艺生产 以提升SoC性能与能效 [2] - 多家原与三星洽谈先进制程的公司 在测试阶段发现问题后转向台积电 [2]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芯国际在5纳米和7纳米领域接连获得订单 对三星电子传统优势领域形成竞争压力 [1] - 半导体行业客户更倾向于选择良率高、可靠性强的代工厂 台积电凭借技术稳定性巩固市场地位 [1][2] - 三星电子因高端制程良率问题面临客户信任危机 行业认为其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2]
HBM4,三星率先量产?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三星电子HBM4战略与业绩表现 - 三星电子正与Nvidia、Broadcom和Google等AI加速器开发商讨论定制第6代高带宽内存(HBM4)的合作,目标最早于明年上半年交货 [3] - 公司计划抢在SK Hynix等竞争对手之前开始量产定制HBM4,以颠覆市场格局 [3] - 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达79.140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0.1%),营业利润6.685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2%) [3] - 移动体验(MX)和网络部门合并营业利润4.3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2.5%),半导体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营业利润下降47.6%至1.1万亿韩元 [3] 三星电子业务展望与HBM交付计划 - 公司预测若美国关税政策等不确定因素解决,业绩将在年底前改善 [4] - 副总裁朴淳哲表示随着下半年AI服务器投资增加,存储器半导体需求将改善 [4] - 计划在2024年第二季度向客户交付改进的第5代HBM(HBM3E) [4] 半导体行业动态 - 文章提及半导体行业多个热点话题,包括先进封装、RISC-V、AI、汽车电子、Chiplet、硅光、设备材料、功率半导体等细分领域 [8] - 推荐阅读内容涉及华为芯片、ASML光刻机、英伟达竞争对手、芯片价格波动、EUV光刻替代方案等行业焦点话题 [10]
晶体管,新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4-03 18:12
神经形态计算技术突破 -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证明单个标准硅晶体管可通过特定操作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行为 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硬件的高度可扩展性和节能性 [1] - 该技术利用商用CMOS工艺 通过调整块体终端电阻控制穿透碰撞电离和电荷捕获现象 无需复杂晶体管阵列或新兴材料 [4] - 团队开发的双晶体管单元NS-RAM具备低功耗(<1μW/操作)、周期稳定性(>10^6次)和器件一致性 满足实际ANN硬件需求 [4] 技术原理与优势 - 人类大脑通过900亿神经元和100万亿突触连接实现高效计算 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基础 [3] - NS-RAM单元通过物理电子现象直接模拟神经放电和突触权重变化 相比软件ANN节省90%以上能耗 [3][4] - 该方案兼容现有半导体制造流程 采用28nm工艺即可实现 较传统方案节省50%芯片面积 [4] 行业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使紧凑型AI处理器成为可能 可应用于边缘计算设备 处理速度提升10倍以上 [4] - 当前ANN系统功耗高达100W 制约移动端部署 新方案有望将功耗降至mW级 [5] - 神经形态芯片市场预计2025年达50亿美元 CAGR 35% 该技术具备先发优势 [1][4]
半导体2025,前景几何?
半导体芯闻· 2025-03-21 18:40
行业核心观点 - 半导体行业面临人才获取、地缘政治紧张和供应链脆弱性等持续挑战,人才和关税被列为未来三年最大问题 [1] - 86%高管预计公司收入将增长,46%预计增长超过10%,行业整体收入增长预期达92% [1][27][28] - 人工智能首次成为推动半导体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应用,预计2025年AI半导体支出达1740亿美元 [23] - 72%受访者计划增加研发支出,63%预计增加资本支出,反映对创新和技术领导地位的承诺 [2][31][33] 行业挑战 人才问题 - 人才风险与关税并列行业最大问题,40%高管将其列为主要挑战 [5][13] - 37%公司通过员工培训计划应对人才缺口,美国更侧重有竞争力的薪酬,欧洲注重员工保留,亚太侧重校企合作 [13][14] - 非传统公司(如科技巨头)进入半导体领域加剧人才竞争,预计美国到2030年将新增10万个岗位但面临6.7万缺口 [15][35] 地缘政治与关税 - 武装冲突和关税被列为最令人担忧的地缘政治问题,35%高管关注供应链中断 [3][4] - 美国可能对中国半导体加征25%关税,2025年或实施新出口管制 [6][8] - 47%公司通过增加供应链地域多样性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43] 增长动力 技术驱动 - GPU、数据中心存储方案和传感器/MEMS被列为关键增长领域,微处理器/GPU位居增长机会首位 [1][22] - 云计算/数据中心首次成为收入驱动因素第二位,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4850亿美元 [25] - GenAl在IT和研发部门渗透率已达28%,供应链管理和营销领域明年实施率将达35% [20][21] 财务表现 - 77%高管预计行业盈利能力提升,高于去年的70%,但汽车等终端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利润率 [29][30] - 欧洲资本支出乐观度较低(59%),亚太最高(68%),政府补贴是乐观因素之一 [31][32] - 62%公司计划增加劳动力,小型企业扩张意愿更强(77%) [35][37] 供应链策略 - 47%公司优先减少库存应对经济环境,欧洲比例达56% [40] - 29%高管认为当前库存已过剩,37%预计未来四年出现过剩,但比例较去年下降8% [41][42] - 53%公司计划在未来13-36个月内通过地域多元化提升供应链弹性 [43] 区域差异 - 欧洲更关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亚太更关注全球税收改革 [3] - 美国GenAl实施领先,欧洲研发支出增加比例最低(59%) [20][33] - 亚太对材料成本担忧更显著,欧洲更关注客户需求不确定性 [38][39]
HBM的大赢家
半导体芯闻· 2025-03-20 18:26
SK海力士推出第六代HBM4存储器 - 公司于3月19日推出第六代高带宽存储器HBM4,将用于Nvidia下一代AI加速器[1] - 已向Nvidia和Broadcom等主要客户提供首批HBM4 12层样品[1] - HBM4提供超过2TB/s带宽,比前代HBM3E快60%以上,并改善散热稳定性[1] - 技术垂直堆叠内存,1秒可处理400部5GB全高清电影[1] HBM技术路线图与市场地位 - 公司计划2025年上半年量产HBM3E 16层,下半年量产HBM4 12层,2026年量产HBM4 16层[1] - 2024年已推出HBM3E 8层和12层版本[1] - 2023年占据全球HBM市场65%份额,三星32%,美光3%[2] - 仍是Nvidia最新AI芯片主要供应商[2] 与Nvidia的合作进展 - Nvidia下一代AI芯片"Rubin"预计配备8-12个HBM4单元[2] - 在GTC 2025展示HBM4原型、HBM3E 12层芯片及Nvidia GB200超级芯片[2] - 公司将HBM4量产计划提前约一年以配合客户需求[2] 第六代DDR5 DRAM技术突破 - 成功开发全球首个1c工艺DDR5 DRAM,采用10纳米级精细工艺[3] - 1c技术可提高内存性能并降低功耗,对HPC和AI发展至关重要[4] - 技术突破有望提升HBM性能,通过缩小DRAM单元尺寸增加容量[4] - 芯片小型化对HBM热管理产生积极影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