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ESG
搜索文档
供应链ESG转型卡在中小微企业: 资金与标准两道坎待破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5:39
中小微企业ESG转型的挑战 - 中小微企业ESG转型面临资金与标准两大难题,存在贷款难和缺乏统一数据报送标准的问题 [1] - 企业对ESG认知滞后,实践框架未建立,存在纸面合规和选择性披露问题 [2] - 全球ESG披露标准碎片化,国内供应链ESG管理缺乏统一框架,导致企业重复适配成本增加 [2] - 数据孤岛和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链上企业的沟通成本,使供应链风险管理和协同治理面临挑战 [3] - 中小微企业受资金与技术双重制约,ESG转型所需的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投入成为沉重负担 [3] - 部分企业将ESG视为外部要求而未内化,导致企业与供应链ESG脱节,资源无法协同 [3] 链主企业在构建ESG生态中的作用 - 链主企业通过标准共建、技术共享、生态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突破瓶颈 [4] - 应推动龙头引领、链上协同、平台赋能的ESG生态体系建设,鼓励核心企业将ESG标准延伸至供应商 [4] - 天合光能建立了涵盖管理目标、实施方案、评价考核的供应商ESG管理体系 [4] - 链主企业需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如中国五矿集团推动构建金属矿业ESG发展共同体 [5] - 平高电气建立绿色技术溢出机制,通过联合创新工作坊帮助供应商优化工艺,使一家供应商产品合格率从92%升至100% [5] - 国网国际在巴西的项目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超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超1.8亿吨,并向当地分享特高压输电等技术 [5] - 京东推出行业首个获四大国际认证的供应链碳足迹管理平台,填补零碳物流、碳足迹核算空白 [5] - 东风汽车集团牵头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40余家企业攻关,量产首个国产高性能MCU芯片 [5] -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设立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基金,以基金方式使用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贷款,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污染防治 [6] 金融工具与政策对ESG转型的支持 - 需金融工具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让中小微企业ESG转型有资可融 [7] - 需加快完善ESG法规体系、评价机制与激励政策,并加强ESG专业人才培养 [7] - 中国节能为超过100家银行提供从双碳规划、投融资核算到绿色运营支持的专业服务 [7] - 全球ESG ETF规模已超8000亿美元,截至6月末全球可持续基金规模超3.5万亿美元 [8] - MSCI ESG评级为AAA的企业所吸引的指数型基金是评级为CCC企业的15倍 [8] - 上交所联合中证指数公司累计发布164条ESG等可持续发展指数 [8] - 上交所推出专项行动方案,从评级指导、信息披露等六方面帮助企业提升ESG价值 [8] - 沪市上市公司单独披露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的比例已达到57% [8] - 通鼎集团将ESG指标纳入高管考核,以供应链准入标准培育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上百家企业绿色转型 [9]
供应链ESG转型卡在中小微企业:资金与标准两道坎待破
中国证券报· 2025-11-03 04:16
"改造设备降碳却贷不到款,报送ESG数据却没有标准。"近期,不少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微企业反映, ESG转型卡在了资金与标准两道坎上。 随着ESG从企业个体行为转向全链协同,如何让供应链上的"小字辈"跟上转型步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 点。从链主企业的标准输出到金融工具的精准对接,一系列实践正试图打通供应链ESG的"最后一公 里"。 ● 本报记者 吴杨 中小微企业的ESG转型难题 如今,供应链ESG不仅是企业步入高端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响应"双碳"战略的必由之路。然而,大量 中小微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因能力与资源所限,已成为供应链ESG绩效提升的瓶颈,这不仅使全链 协同效能难以释放,也为供应商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认知与能力双滞后,让中小微企业ESG转型不知从何下手。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ESG中国·创新年会 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突破瓶颈 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困境,越来越多链主企业开始扮演领航者角色,通过标准共建、技术共享、生态 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突破瓶颈,构建供应链ESG新生态。 统一的标准是供应链ESG落地的基础。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刘明忠认为,应以全链协 同打造ESG实践的创新路径,推动龙头引领、 ...
供应链ESG元年已至,伊利协同产业链为牛奶减“碳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20:29
核心观点 - 公司以"链主"身份推动乳业全产业链减碳节水,通过制定标准、搭建平台、培育人才三大行动实现绿色转型 [1][2][3] - 公司2024年环保总投入达2 05亿元,拥有5家零碳工厂、6款零碳产品,4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1] - 公司承诺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已发起"零碳联盟"和"低水足迹倡议联盟",分别吸引154家和60家合作伙伴 [3][10] 标准制定 - 公司参与编制1项国际标准(ISO ESG IWA 48)和11项国家标准,覆盖牧场、工厂、物流全链条 [5] - 通过标准制定解决行业数据协同难题,提升中国乳业国际话语权,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全球共识 [6] - 公司探索"碳足迹+水足迹"双足迹解决方案,发布中国食品行业首个"双碳"目标路线图 [3] 技术平台 - 开发中国乳业首个综合性碳管理运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碳排放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 [9] - 平台已覆盖全部工厂,10家供应商入驻,完成12家供应商碳中和核查认证 [9][10] - 与43家供应商开展节能项目,包括设备升级、用能优化等 [11] 水资源管理 - 制定《水管理技术标准》,启动668个节水项目,年节水超200万吨,34家工厂获"节水型企业"称号 [12] - 完成3种产品和5家工厂水足迹认证,水回用率达15 13%,替代水源利用率达7% [12] - 加入联合国《水行动议程》,承诺2030年提高用水效率并确保可持续供应 [11] 人才培养 - 开展碳盘查和碳足迹培训,实现关键岗位员工"持证上岗" [13] - 2024年组织ISO 14068-1:2023等国际标准培训,将"双碳"管理列为供应商高管必修课 [14] - 成立"供应链能力发展中心",为供应商提供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培训 [14] 产品创新 - 推出国内首款环保"双减"纯牛奶,碳足迹减少30 81%,甲烷排放降低20%~30% [16] - 联合蚂蚁森林开展"零碳守护"行动,消费者购买减碳产品可兑换环保奖励 [16] - 与腾讯、联想等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 [16]
供应链ESG元年已至,伊利协同产业链为牛奶减“碳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17:41
核心观点 - 公司以"链主"身份推动乳业全产业链减碳节水,构建中国乳业全球竞争力 [1][4] - 公司通过制定国际标准、搭建区块链平台、培育人才三大行动破解绿色转型难题 [1][6][9] - 公司已取得显著减碳成果:5家零碳工厂、6款零碳产品、4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1] - 公司环保总投入达2.05亿元,节水项目覆盖100%经营场所,年节水超200万吨 [1][8] 标准制定 - 公司参与编制1项国际标准(ISO ESG IWA 48)和11项国家标准,覆盖牧场/工厂/物流全链条 [2][3] - 标准体系解决行业痛点:统一碳核算方法、提升数据可比性、增强国际话语权 [4] - 国际标准制定助力中国方案获得全球认可,打破欧美ESG标准垄断 [4] 技术平台 - 开发中国乳业首个碳管理运营平台,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6] - 平台实现154家核心供应商接入,90%完成低碳转型 [6] - 区块链技术提升碳数据溯源可信度,解决中小企业"碳数据失真"问题 [5][6] 供应链赋能 - 指导154家供应商制定减碳计划,开展4场培训覆盖400余人 [7] - 推动12家供应商获碳中和认证,与43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 [7] - 建立"供应链能力发展中心",将双碳培训列为供应商高管必修课 [9] 水资源管理 - 制定《水管理技术标准》,34家工厂获"节水型企业"称号 [8] - 启动668个节水项目,水回用率15.13%,替代水源利用率7% [8] - 完成3款产品+5家工厂水足迹认证,加入联合国《水行动议程》 [7][8] 产品创新 - 推出6款零碳产品,包括国内首款"双减"纯牛奶(减碳30.81%) [10] - 采用低碳饲料技术使奶牛甲烷排放降低20%-30% [10] - 包装减铝箔减油墨,联合蚂蚁森林推出绿色消费激励 [10] 生态共建 - 发起"零碳联盟"和"低水足迹倡议联盟",吸引214家全球伙伴 [6][7] - 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联合腾讯/联想等企业 [10] - 开展产学研合作,关键岗位员工100%持碳盘查证书上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