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托业务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信托业的新标准与新挑战
金融时报· 2025-11-03 12:21
政策定位与行业影响 - 政策是信托法制“1+N”顶层设计框架下的重要成果,继《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后的又一重磅文件 [1] - 旨在规范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对整个资管行业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1] - 作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为信托公司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划定了明确的展业范围和监管要求 [2] 业务定位与投资者标准 - 坚持非散户化高端私募定位,合格投资者标准更为明确 [2] -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信托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投资者资质要求 [2] - 资产管理信托以产品为导向,在发行、运营、监管及存续期间管理方面追加服务性质的规范,凸显产品服务化要求 [2] 行业转型方向 - 驱动信托公司从“融资平台”向“真正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型,以专业投资管理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3] - 迫使信托公司彻底摒弃“类信贷”惯性思维,转向以“投资”为核心的业务逻辑,通过为投资者创造真实价值获取管理费收入 [3] - 产品形态将呈现“净值化与标准化”常态,投资标的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大规模转向股票、债券等可公允估值的标准化资产 [3] 业务创新与边界 - 划定了清晰的业务创新边界,引导创新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 [3] - 任何创新都必须在规范的资金运用、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内进行 [3] - 鼓励信托公司围绕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和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在符合监管导向的领域创新 [3] 制度协调与特色 - 有效衔接资管信托与服务信托及公益慈善信托的产品和业务“接口”,将后两者明确认定为“机构投资者” [4][5] - 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可成为服务信托与公益慈善信托的配置标的,完成制度规范对接 [5] - 对“非标准化资产”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提及共19处,在产品投向比例限制、投资者资金门槛等多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5] 执行挑战与难点 - 风险匹配精准度不足,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易流于形式,高风险产品投资者资质审核难度较大 [6] - 非标资产缺乏活跃交易市场,净值估值难度较大,公允估值存在挑战,中小机构面临系统建设与成本控制压力 [6] - 信息披露平衡难度高,复杂资产信息碎片化,披露过细可能涉及商业机密,披露不足则无法满足监管细化要求 [6] 未来竞争格局 - 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将是一个“强者恒强”、专业制胜的时代 [4] - 成功关键在于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的受托人文化,并构建相匹配的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 [4]
11万亿资产管理信托新增红线,通道、资金池业务再迎禁令
第一财经· 2025-11-02 20:41
新规出台背景与定位 - 新规旨在补齐信托行业制度拼图,是继2018年资管新规、2023年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后的重要监管文件 [1][2] - 新规将资产管理信托定位为基于信托法律关系的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具有符合资产管理本质、坚持私募定位、严格投资者标准三大特征 [3] - 行业正从传统非标融资业务向资产服务信托与资产管理信托并重转型,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资产管理信托业务规模为11.39万亿元 [4] 投资者与产品管理要求 - 收紧投资者集中度,单个投资者投资同一产品金额不得高于产品实收信托规模的50%,机构及其关联方合计不得高于80% [6] - 首次明确向上穿透合格投资者人数,彻底堵上通过TOT模式规避200人限制的漏洞 [6] - 设定不同类别产品投资门槛,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及商品衍生品类产品最低投资金额分别为3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 [7] - 明确业绩报酬提取比例上限,不得超过计提基准以上投资收益的60% [7] 投资运作与风险控制 - 约束投资资产集中度,单个信托产品投资于同一资产的金额不得超过该产品实收信托的25% [8] - 要求穿透计算投资非标资管产品的比例,防止信托私募投行化,回归资产管理属性 [8] - 设定全公司层面投资上限,全部信托产品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合计不得超过300亿元 [8] - 严禁开展通道类业务和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9][10] 销售管理与整改安排 - 新增销售环节多重要求,强调“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禁止任何形式保本保收益或掩盖风险 [10] - 要求信托公司严格风险揭示,加强销售渠道、文件和人员管理,厘清与代理销售机构责任 [10] - 信托公司需制定存量业务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并有序压降待整改业务规模 [10] - 金融监管总局将把整改进展作为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督促公司稳妥有序整改 [11]
“补血”潮涌,信托机构为何频频增资?
国际金融报· 2025-10-31 20:46
行业增资动态 - 东莞信托近期完成增资,注册资本由20.65亿元增至22.20亿元,增加1.55亿元,这是继2024年6月增资约4.09亿元后的又一次资本补充 [1][2] - 天津信托、吉林信托、北方信托已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分别增加16.86亿元、10.55亿元、3.42亿元 [1][2] - 中原信托获监管批复增加注册资本3.19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50亿元 [1][3] - 陕国投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38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目标在2025年将注册资本提升至至少63亿元 [1][3] 增资驱动因素 - 2025年9月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将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从3亿元提至5亿元,并要求实缴,过渡期至2026年1月1日,倒逼机构加速增资 [1][4] - 监管评级中资本要求权重达20%,可能影响业务准入,且注册资本增加10%以上可调增监管初评得分,促使机构主动增资 [1][5] - 行业加速向标品信托、家族信托等本源业务转型,需投入大量人力、系统及运营成本,创新业务需要更高资本支持 [1][4] - 股东需以合法自有资金出资并承诺风险救助,部分公司因风险项目被托管,股东需通过增资履行救助义务 [5] - 行业分化加剧竞争压力,中小信托公司需补充资本以缩小与头部公司的差距,目前67家信托公司平均注册资本达52.03亿元 [5][6] 增资对行业的影响 - 优化行业竞争格局,提升头部信托公司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6] - 驱动行业合规经营,满足监管要求以保障业务持续开展,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6] - 为业务转型提供支持,增资有助于拓展财富管理、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促进行业向主动管理转型 [6] - 提升信托公司风险抵御能力,资本实力增强可直接提升应对市场波动或项目风险的能力 [6]
陕国投A前9月营收净利双增 持续业务转型总资产283亿
长江商报· 2025-10-21 08:04
公司经营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1.61亿元,同比增长7.18% [1][2]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9.96亿元,同比增长6.6% [1][2]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7.43% [2] - 营业收入自2019年17.56亿元增长至2024年29.28亿元 [3] - 净利润自2019年5.82亿元增长至2024年13.61亿元,连续六年增长 [2][3] 业务发展与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末管理信托规模5860.64亿元,较年初增长1.35% [1][4][5] - 信托业务加速向标品化转型,搭建全品类资产管理产品体系 [4] - 2025年上半年“海百合”财富管理品牌产品发行规模同比增幅达19% [5] - 持续提升固有业务与信托业务的协同效应 [1][4] 资产与资本状况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总资产约282.91亿元,较年初增长11.16% [1][6]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净资产攀升至183.57亿元 [6] - 新一轮不超过38亿元的定向增发事项正在有序推进 [6] - 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红利27次,总金额19.79亿元,股利支付率33.82% [6] 行业背景 - 信托行业在多重背景下主动推进战略转型,业务模式向多元化专业化转变 [2] - 行业实现了规模回升与结构优化的双重突破 [2]
标品信托:以提升专业能力增后劲
金融时报· 2025-09-05 11:09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标品信托业务持续增长 2024年7月发行1491款 环比增加141款 涨幅10.44% [1] - 2023年三分类新规成为标品信托发展重要节点 推动行业转型 [1] - 非标信托业务规模在信托资产总规模中占比下降 但仍为部分公司业务组成部分 [2] 公司业务实践 - 中诚信托标品信托规模达8665.80亿元 较年初增长61.79% [1] - 中粮信托标品资管业务规模1260亿元 较年初增长19% [1] - 建元信托加快标品转型 完善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多元产品线 [1] - 金谷信托提升财富营销水平与管理能力 完善标品产品体系 [2] - 昆仑信托召开标品条线工作会议 交流展业思路 [2] 监管政策影响 - 三分类新规明确信托业务边界 禁止以私募基金形式开展资管业务 禁止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 [2] - 新规延续资管新规精神 从源头堵住非标老路 倒逼信托公司发展符合监管导向的资产管理业务 [2] - 资产管理业务更强调主动管理 资产配置倾向组合投资策略 [2] 行业竞争格局 - 转型较早的信托公司已形成先发优势 行业分化加速 [3] - 头部公司与专业特色公司胜出 资本实力雄厚/主动管理能力强/转型快的公司更能适应新规 [3] - 部分中小型公司可能因转型困难被淘汰或兼并重组 [3] - 头部机构依靠投研/科技/生态优势巩固地位 中小机构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和跨界合作寻找生存空间 [3] 战略定位转型 - 57家披露年报信托公司中仅12家未直接提及标品信托 主动提及率79% 显示战略地位重要 [1] - 标品信托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 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1] - 行业需从类信贷中介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转变 成功转型者将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的核心枢纽 [3] - 发展前景取决于专业能力提升 需在严监管背景下找到新的可持续盈利增长点 [3]
山东国信半年报出炉!营收逆势增近8%,固有收入占比扩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1:5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7.8% 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减少 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 但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及投资收益同比增加抵消 [3] - 信托业务收入2.28亿元 固有业务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28% 分别占总收入35.9%和64.1% [4] 行业对比分析 - 53家信托公司营业收入315.91亿元同比下降1.98% 净利润163.74亿元同比下降2.83% [3] - 行业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38% 固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72% [4] - 公司业绩表现优于行业整体水平 [3] 业务结构变化 - 信托业务收入占比下降 固有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与行业趋势一致 [4] - 固有业务增长主要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从2.42亿元增至3.19亿元 投资收益从4200万元增至8400万元 [4] 创新业务发展 - 家族信托存续规模619.27亿元较年初增长19.3% [5] - 落地山东省首单特殊需要服务信托 拓展FGT/FNGT信托等创新架构 [5] - 慈善信托累计交付金额1.89亿元较年初增长16.7% 新增签约12单 [5] 战略布局进展 - 获准开通CFETS同业存款业务权限并落地首单业务 [5] - 投向山东省内存续信托规模338.91亿元 "引资入鲁"存续规模176.48亿元 [6] - 设立服务信托部 推出"睿晟系列"账户管理服务信托落地8单受托规模3.6亿元 [6] 专项领域拓展 - 落地山东省首单数据科技知识产权服务信托 [6] - 绿色信托存续规模42.29亿元同比增长22.4% [6] - 积极拓展银行券商等新战略合作渠道 [5]
鲁伟鼎掌权,600亿万向信托高管“洗牌”
新浪财经· 2025-08-20 14:06
核心观点 - 鲁伟鼎获监管核准担任万向信托董事长 标志着公司13年来首次董事长职位调整 同时3位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获批 公司正面临业绩连续亏损 资产质量恶化及信托产品违约等问题 新任管理层需推动风险化解与业务转型 [1][3][4][8][10] 高管变动 - 2024年8月19日浙江金融监管局核准鲁伟鼎万向信托董事长任职资格 其同时兼任万向信托监事长 为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之子及万向系实际控制人 [1][4][5] - 同日唐林林 于建强 吴仲春3位独立董事任职资格获批 独立董事职责包括监督公司合规经营及维护受益人权益 [3][7] - 2024年11月至12月期间公司解聘斯伟波 余勇文 陈浩三位副总裁及董事会秘书职务 其中余勇文与斯伟波自2017年任副总裁 陈浩2023年8月升任副总裁 [3][7] - 2025年1月16日监管核准王波 李元龙担任副总裁 谢赟担任董事会秘书 三人此前均在万向信托或关联机构任职 [7] 股权结构 - 万向信托2012年8月成立 注册资本13.39亿元 控股股东为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持股76.5% 其他股东包括浙江烟草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14.49% 北京中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3.96%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86% 浙江省创新投资集团持股2.19% [5] - 鲁伟鼎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持股比例67.76% [5] 经营业绩 - 2023年公司亏损2.03亿元 2024年亏损0.47亿元 两年总计亏损2.5亿元 [3][8] - 2024年营业收入1.83亿元 较2023年下降37.57% [8] - 信托资产规模从2023年底831.25亿元缩水至2024年末639.32亿元 减少191.93亿元 [3][8] - 信托资产中房地产业务占比44.75% 金额286.1亿元 较2023年53.47%占比及444.44亿元金额显著下降 [8] 资产质量与风险 - 2024年末自营不良率达37.71% 不良资产规模44.8亿元 较2022年68.19%及2023年78.75%有所改善但仍处高位 [3][8] - 2023年起多款信托产品出现延期停息 累计金额达数十亿元 涉及地产989号 地产980号及基建215号等产品 [9] - 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公司存在信息披露违规 如地产989号产品披露"投资标的运行正常"与事实不符 基建215号产品未披露垫付利息及风险提示 [9][10] - 2024年8月监事会指出公司存在重大亏损及大额减值事项 要求彻查管理失职与内控漏洞 [3][6] 战略方向 - 公司将风险防控和处置作为经营管理核心任务 调整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加强对风险项目的集中管理 [10] - 当前处于化解存量风险和探索信托业务转型关键期 需推动差异化发展 [10]
信托业务转型良好 一季度68家信托公司利润总额180.59亿元
北京商报· 2025-08-14 07:12
行业整体业绩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利润总额为180.59亿元,较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73%,扭转了负增长局面 [1]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实现经营收入285.92亿元,较2020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1.84% [3] - 信托业务收入是经营收入主要来源,2021年一季度实现信托业务收入213.04亿元,同比增长11.78% [3] 信托资产规模变化 -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0.38万亿元,较2017年四季度末的历史峰值下降5.87万亿元 [1] - 2021年一季度信托资产规模环比增速为-0.55%,同比增速为-4.46%,但较2020年四季度的环比增速-1.79%和2020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5.38%均有所收窄 [1] 资金投向结构转型 -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余额为2.17万亿元,同比下降15.75%,占比降至13.60%,为资金信托投向的第4位 [4] - 投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99万亿元,同比下降17.13%,占比为12.49% [4] - 工商企业稳居资金信托投向第一位,证券市场跃居第二位 [3] 业务模式转变 - 资金信托运用方式中,贷款占比大幅下降6.24个百分点 [4] -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占比分别上升4.57个百分点和1.97个百分点 [4] - 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 [4] 历史业绩回顾与未来展望 - 行业利润总额自2018年以来出现下滑,从2017年的824.11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583.18亿元,较2019年下降19.79% [2] - 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利润总额增速持续落后于经营收入增速,反映出营业成本有较大幅度增长 [2] - 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在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及内部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 [1][6]
信托行业首份2023年度业绩快报出炉 陕国投A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0%
新华网· 2025-08-12 13:4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3年营业总收入27.35亿元同比增长42.03%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89亿元同比增长30.05% [1] - 扣非净利润10.45亿元同比增长39.56% [1] - 管理信托规模5432.61亿元较2022年末2833.42亿元增长91.73% [1] 业务发展策略 - 通过非公开发行增强资本实力 自有资金多元化运作效益良好 [1] - 资产管理信托规模突破2000亿元 资产服务信托规模达3000亿元 [2] - 为陕西省重点项目提供资金496.2亿元支持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等项目建设 [2] 行业整体状况 - 2023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22.64万亿元较二季度增加9580.46亿元 [3] - 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幅7.45% 连续6个季度正增长 [3] - 2023年前三季度行业经营收入651.23亿元同比下降3.31% [3] - 利润总额406.20亿元同比增长6.61% [3] 收入结构分析 - 2023年前三季度信托业务收入387.38亿元占比59.48%同比下降21.84% [3] - 投资收益221.06亿元占比33.95% 利息收入33.64亿元占比6.20% [3] - 融资类信托3.25万亿元同比增长5.57% 投资类信托10.69万亿元增长16% [3]
五矿资本业绩快报: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25亿元 同比下降41.47%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17:45
公司业绩 - 五矿资本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3 3亿元 同比下降14 11% [1] - 归母净利润5 25亿元 同比下降41 47% [1] - 基本每股收益0 08元 [1] 业绩变动原因 - 信托业务转型导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 [1] - 子公司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