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收益指数
icon
搜索文档
基准新规划定过渡期!近75%基金“及格线”或需调整
搜狐财经· 2025-11-02 13:24
基金基准调整概况 - 截至10月31日,年内已有超过180只基金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 [1][2] - 其中70多只基金是在今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公布后进行的变更 [2] - 基准新规对不符规则的存量产品给予1年或6个月的过渡期 [1] 基准调整方向与案例 - 基准调整朝着投资策略和风格清晰化方向推进,由宽基指数转向细分行业指数 [1][2] - 例如,一只体育文化休闲股票基金的基准由“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中债综合指数收益率×20%”变更为“中证申万传媒行业投资指数收益率×70%+中证体育产业指数收益率×10%+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税后)×20%” [2] - 债基基准从宽泛指数转向更聚焦的中债系列指数,例如一只债基基准由“中证全债指数100%”变更为“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850%+中证可转换债券指数收益率×5.00%+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税后)×10%” [3] - FOF基金在新基准中新增了非传统资产,大部分引入黄金相关指数,部分纳入了中证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标普全球大中盘指数 [3] 价格指数与全收益指数的差异 - 当前国内有近75%的基金基准是价格指数,股票和混合基金几乎未使用全收益指数作为基准 [1][5] - 价格指数未考虑红利回报和再投资回报,其回报一般低于全收益指数回报 [1][4] - 过去20年,中证全指全收益和价格指数的年化回报分别为10.84%和9.31%;中证综合债券财富指数和净价指数的年化回报分别为4.19%和0.39% [5] - 以沪深300为例,过去5年,使用价格指数作为基准的偏股主动基金跑赢基准的比例为68%,而使用全收益指数的比例为55% [4] 基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 使用更易跑赢的指数作为基准会降低基金业绩“及格线”,掩盖基金运作中的费率损耗,使业绩评价真实性打折扣 [1][6] - 部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投资策略脱节,无法充分反映行业配置或风格特征,传统基准多为静态单一指数,对市场变化适配性不足 [7] - 提升基准锚定效果需考虑四方面因素:风险收益特征匹配、策略匹配度、可理解性与透明度、市场代表性 [8]
不慌!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小白也能看懂的投资导航
Morningstar晨星· 2025-10-01 08:35
文章核心观点 -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投资者建立理性投资认知的第一步,对确定产品定位、明晰投资策略、表征投资风格、衡量产品业绩、约束投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1] - 监管层已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性与指导性提升至新高度,要求其在产品运作中发挥核心作用 [1] - 投资者可通过分析业绩比较基准来判断基金的投资方向、风格和策略,并以此评估基金的真实管理能力,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2][3][5] 业绩比较基准的作用与解读 - 业绩比较基准传达了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的重要信息 [2] - 以沪深300指数为基准的基金投资组合偏向大盘蓝筹,追求长期稳健收益;以中证500指数为基准的基金更侧重大中盘股机会;以沪深300相对成长指数为基准的基金具备鲜明成长属性 [2] - 基准可识别基金的投资区域和主题,如包含恒生指数或标普500指数表明投资范围涵盖香港或美国股票,而以半导体指数等细分行业为基准的基金则高度集中于特定赛道,收益与风险均呈现高弹性特征 [2] 合成基准与业绩评价 - 合成基准如“沪深300指数50% + 中证全债指数50%”代表股债均衡配置策略,更复杂的合成方式则能体现跨市场(如A股、港股)和资产类别的配置策略 [3] - 业绩比较基准是过滤市场风格、识别基金经理真实管理能力的有力工具,单纯关注绝对收益容易产生误判 [3] - 举例说明:2025年截至8月末,某基金收益20%但基准(沪深300相对成长指数)上涨24.85%,表明其落后市场;2023年某基金下跌10%但基准跌幅达16.96%,反而体现其风险控制与选股能力 [3] 被动指数基金与费率机制 - 对纯被动指数基金而言,业绩比较基准至关重要,其投资组合构建、调整和仓位控制均需围绕基准展开,投资者可通过跟踪误差与跟踪偏离度判断其追踪指数能力 [4] - 在浮动费率机制下,业绩比较基准成为费率定价的核心锚点,基金经理薪酬与基准强关联 [4] - 规则要求: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应明显下降;业绩显著超过基准的,可合理提高其绩效薪酬 [4] 投资者应用指南 - 第一步是通过基准判断基金是否匹配自身偏好:宽基指数基准适合追求分散投资的投资者;细分赛道指数基准需评估了解程度与风险承受能力;合成指数基准需关注股债比例、跨市场配置比例 [5] - 第二步是通过基准评价基金真实管理能力:观察基金经理管理期间基金收益率与基准收益率的长期差距,若长期稳定跑赢基准且投研团队能力强、费用不高,则具备较好投资价值 [5] - 需警惕基金风格漂移现象,这会导致配置目标落空、风险超预期、资产分散化失效 [5] 基准适配性与调整 - 投资者需关注业绩基准的适配性,当前不少基金采用价格指数而非全收益指数作为基准,这会降低超额收益的实现难度,误导对真实管理水平的判断 [6] - 过去十年观察显示,沪深300指数的股息回报在总收益中占比高达70.65%,凸显分红在长期投资中的重要性,全收益指数能更完整反映实际回报 [6] - 业绩比较基准并非一成不变,当基金投资范围调整时,基金公司会公告变更基准,投资者需及时关注并评估调整后的投资方向是否仍符合自身需求 [7]
国信证券:如何配置高股息资产?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6:58
高股息策略核心法则 - 配置高股息资产需遵循"坚持长期主义 兼顾质量因子 规避筹码拥挤 重视预期股息"法则 长期持有在风格均衡市场中效果良好 [1] - 策略上可精选指数 构建"高股息+低换手率"组合以降低波动并捕捉超额收益 需规避煤炭等强周期行业的股息率陷阱 [1] 高股息策略收益本质 - 收益包含资本利得和股息收入两部分 本质是投资成熟期企业 这类公司投资回报有限但盈利韧性强 ROE显著更高 现金流保障能力突出 [1] - 分红形成"稳定盈利-持续分红-提升ROE"正向循环 是增厚ROE的重要路径 支撑策略高胜率 [1] 高股息策略工具分类 - 主流高股息指数包括纯红利指数 宽基红利增强和Smart Beta红利策略 在加权方式 选样约束 成分个数和行业分布上差异显著 [1] - 红利低波和中证红利指数挂钩产品规模最大 纯红利策略股息率高 Smart Beta策略长期表现和回撤控制更优但股息率通常低于4% [1] 高股息策略认知偏差 - 不仅是"熊市避风港" 在牛市 震荡市和牛熊转换期均可能跑赢大盘 [2] - 利率上下行对策略整体影响不显著 利率上行期和下行期均存在占优逻辑 [2] - "填权行情"并不显著 除权除息后短期内正收益概率常低于50% 超额收益需更长时间窗口显现 [2] 现金奶牛企业特征 - 需同时关注现金存量和现金流量 本质取决于商业模式 包括资源配置模式(资产负债表)和盈利驱动模式(利润表) [2] - 资源配置模式由固定资产占比等决定 盈利驱动模式包括品牌驱动 产品驱动或渠道驱动 三者共同决定现金流创造能力 [2] 现金奶牛行业范式 - 重资产高负债行业(如煤炭 公用事业)依赖资产规模与质量形成护城河 呈现"赢家通吃" 杠杆周期领先ROE周期1-2年 [3] - 重资产低负债行业更依赖成本管控驱动盈利 轻资产品牌+渠道驱动行业(如食饮 纺服 医药)ROE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3] - 轻资产产品+渠道驱动行业(如计算机 军工)研发销售投入大 竞争格局不稳定 自由现金流更易受压 [3] 现金奶牛投资方法 - 四类范式编制的全收益指数均具防御性 重资产高负债型在下跌周期最抗跌 品牌+渠道驱动型收益斜率稳定 重资产低负债型弹性最大 [4] - 最佳布局时点在产业周期由成长期向出清期切换时 优选基本面龙头 长线投资需在产业成熟时淘汰走弱者 二次成长时淘汰未转型者 [4] - 自由现金流指数存在年报信息滞后 小市值个股权重过高 因子考核周期过短等问题 自下而上甄选效果优于现金流ETF [4]
“淡化”3500点
中银国际· 2025-07-10 18:21
报告核心观点 - 应淡化对上证指数整数关口的关注,其“站上”3500点主因金融行业股价强势及“反内卷”政策效果预期,后续“更进一步”需“反内卷”等增量政策落地效果展现,行业方面建议关注相对低位的科技成长方向 [2] 对上证指数整数关口关注的分析 - 关注上证价格还是全收益指数方面,全收益指数更能客观反映上证真实收益表现,上证(全)收益指数收盘价自6月26日已录得近年来新高,但市场及舆论对其关注度低 [2] - 上证“站上”整数关口原因,截至7月8日,上证指数年内涨幅4.2%中金融业贡献2.8%,银行与保险成分股年内优秀表现是核心原因 [2] - 量能关注方面,后期上证指数能否“站稳”3500点,部分投资者认为需关注市场整体成交额水平,但上证年内表现主要由金融行业贡献,更需观察金融行业指数上涨是否需成交额配合,银行行业指数量价关系呈“成交额平稳则小幅稳步上行,成交额放大则加速上行”特征,市场整体成交额对上证中枢影响有限,应关注金融行业指数后续走势 [2] “反内卷”政策影响 - 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定调的行业“反内卷”,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及价格因素改善有助力,助于A股在行业层面实现“权重搭台,科技成长唱戏”经典结构,使指数实现“进二退一,中枢抬升”效果 [2] 行业建议 - 近期行业轮动速度较快,情绪指标绝对读数高位,在“上行风险”和“控制回撤”双重约束下,建议关注相对低位的科技成长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