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兴边富民
icon
搜索文档
兴边富民 人才是关键
经济日报· 2025-11-22 06:35
近来,黑龙江省组织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万人计划"等活动,推动一批批 优秀干部人才深入基层、扎根边疆,以人才资源推动兴边富民,助力产业发展,得到当地干部群众一致 好评。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近几年,我国边境地区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开放水平稳步提 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其中,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援边干部带来新思路、新观念, 改变着边境,鼓舞并感动着边境地区群众。 以人才助力边境地区发展,建立人才交流的桥梁,还可让边疆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援边干部人才 不仅提供技术和经验,更带来观念和思路的启发。他们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影响着边境干 部的观念,更带动许多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投身援边工作。这种"输血"与"造血"的结合,为边境地区留 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兴边富民,人才是关键。期待以更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更精准的供需对接模式,带动更多人才服务边 疆,绘就边境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美丽画卷。 边境地区缺少医疗和教育资源,就选送医生、老师到边疆支援,边境地区产业发展不振,就选派专业干 部、产业人才前往协助把脉,助力边疆 ...
黑龙江人才金钥匙开启边疆振兴门
经济日报· 2025-11-09 06:22
人才引进与培养 - 黑龙江省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通过选派挂职、公开招引等方式推动优秀干部人才服务边疆 [1] - 为18个边境县(市、区)招录“万人计划”到村任职大学生1710名,分批选派173名省市直优秀年轻干部到边境县乡挂职 [5] - 累计选派792名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产业等专业技术人才开展援边帮扶 [5] 农业技术升级与产业振兴 - 援边工作队针对嘉荫县酿造高粱种植难题,引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成功筛选出克杂19、克杂23、克杂三个高产抗倒伏品种 [1] - 搭建“院县合作”桥梁,选派6名本地农技人员前往省农科院跟班学习,并柔性引进大豆专家推广大垄密植化控技术 [2] - 绥东村引进日光取暖新技术解决冬季设施农业发展难题,建成花卉智慧农业基地和果蔬种植基地 [3][4] 乡村旅游发展与经济成效 - 饶河县小南河村借黑龙江省首届边境旅游联盟大会机遇,升级旅游项目与基础设施,培训200余名乡村旅游从业者 [2] - 小南河村发展特色农家乐,使经营户收入翻番,村集体经济增收超9万元 [3] - 绥东村通过农文旅融合,村集体经济自2021年以来年均增长23.86%,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 [4] 本土人才回流与社区激活 - 乡村发展吸引“返乡潮”,本地大学生董锦辞去外地工作回乡发展,带动更多年轻人回流 [3] - 返乡创业大学生曲向亮担任绥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小而精”的特色产业 [3] - “万人计划”成员徐聪担任小南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承诺承担风险以鼓励村民创办农家乐,成功激活本地经济 [2][3]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显成效 兴边富民取得新突破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3:34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 - 全省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已完成,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试点建设成效明显 [1][3] - 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1元,分别比2021年增长24%和18% [3] - 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38元 [3] 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 - 全省8个民族自治州中有6个已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 [4] - 全省通航运营机场达15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11个 [4] - 农村电网实现民族自治地方全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通宽带网 [4] 旅游发展与民族融合 - 打造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开展“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3000余场 [4] - 通过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发展乡村旅居,吸引数字游民,培育茶咖小馆、乡村小厨、直播小院等旅创工坊 [4] - 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列入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沿边产业园区、沿边城市带建设成效显著 [3]
西藏筑牢高原边疆幸福线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09
基础设施发展 - 边境地区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和5G网络全覆盖所有村居 [2] - 主电网延伸到全部边境乡镇 21个边境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84.5% [4] - 投资超5亿元完成曲玉柏油公路改建 实现村村通邮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4] 民生改善 - 墨脱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20年1.2万元增长至2024年2.5万元 [2] - 边境一线村和边境村边民补助分别从2016年1700元/年、1500元/年提升至1.5万元/年、8000元/年 增幅约7.8倍和4.3倍 [5] - 康马县投入210余万元在每个行政村建设公共澡堂 人均居住面积超40平方米 [4][5] 产业发展 - 2024年墨脱县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是当地人口的40多倍 [2] - 察隅县猕猴桃产业产值突破2700万元 受益群众超2000人 [6] - 墨脱县茶旅融合产业接待游客5.2万人次 带动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 [6] - 2024年西藏边境小额贸易额35.32亿元 边民互市贸易额4400万元 [6] 边防建设 - 护边员队伍规模显著扩大 萨嘎县巡边队从1人发展为223人的"高原铁骑"护边队 [9] - 全区护边员补助标准从2020年人均1.2万元/年提升至1.8万元/年 [9] - 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边境联防体系 [7]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林芝“三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15:13
经济发展成就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67.78亿元 为2021年1.28倍 年均增速超8% [1]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1亿元 为2021年1.23倍 年均增速超7% [1]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1亿元 为2021年1.33倍 年均增速超10%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亿元 为2021年1.21倍 年均增速超6% [1] 居民收入增长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621元 为2021年1.2倍 年均增速超6% [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27元 为2021年1.26倍 年均增速超8% [1] - 边境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2] 基础设施建设 - 公路总里程达7462.6公里 G219林芝段全线推进 G318波密至鲁朗段启动升级 [1] - 林芝米林机场改扩建一期完成 通航城市超10个 [1] - 形成三位一体立体交通网络 成为进藏核心枢纽 [1] 边境地区发展 - 建设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16个 [2] -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处 包括红色小牧屋等特色项目 [2] - 边境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 [2]
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聚焦吉林:各族人民相亲相爱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人民网· 2025-08-14 08:46
旅游行业增长 - 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511万人次 同比增长70% [7] - 旅游收入746亿元 同比增长71% 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 [7] - 边境村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 [12] - 民俗园周边旅拍店从2022年3家增至200余家 [12] 农业与特色产业 - 边境村实施47个农业产业项目 完成投资7.2亿元 [12] - 建成9个种植养殖基地和18个农特产村 [12] - 人均收入1.8万元/年 村集体年收入60余万元 [11] - 发展"6+1"特色农业集群(畜牧业/人参中药材/木耳菌类/水产/民族食品/林产及乡村旅游) [13] 文化建设项目 - 创作墙体绘画2万余平方米 覆盖20余个村庄 [14] - 开展基层宣讲6000余次 组建三支专业宣讲队伍 [15] -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 [15] - 歌舞诗《五彩阿里郎》演出场场爆满 [14] 跨境贸易与交通 - 珲春口岸年入境帝王蟹超150万只 通过"复兴号"列车运往全国 [13] - 推动互市贸易落地加工 带动22个边境村8253名边民就业 [12] - 吉林省持续推进对俄"滨海2号"运输走廊建设 [13] 社会融合工程 - 实施互嵌交融工程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9] - 邀请全国25城100户家庭体验民族文化 2024年计划扩展至1000户 [7] - 社区组建民族艺术团 开展"民族长鼓""文化汇演"等融合活动 [8]
各族人民相亲相爱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5:50
旅游行业增长 - 2024年延边州接待游客4511万人次同比增长70% 旅游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71% 较2015年实现翻倍增长 [3] - 暑期光东村单日游客量超千人次 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 [3] - 边境村旅游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36个边境村具备旅游接待功能 2024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9] - 朝鲜族民俗园周边旅拍店从2022年3家爆发式增长至200余家 [9] 特色产业发展 - 东阿拉村通过电商直播销售农产品 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 人均年收入1.8万元 [8] - 全州建成9个种植养殖基地和18个农特产村 实施47个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7.2亿元 [9] - 发展"6+1"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包括畜牧业、人参中药材、木耳食药用菌等 [11] - 珲春口岸年入境帝王蟹超150万只 通过"复兴号"列车运往全国 [10] 文化融合工程 - 实施"五个一批"文化行动 包括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发掘文物古迹价值等 [14] -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累计创作2万平方米墙体绘画 覆盖20余个村庄 [13] - 组建三支宣讲队伍开展基层宣讲6000余次 包括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团队 [13] - 朝鲜族歌舞诗《五彩阿里郎》演出场场爆满 形成文化品牌效应 [12] 基础设施投资 - 2024年边境村新建续建59个农业产业项目 [10] - 推进敬信小镇等9个边境村文旅项目开发 [9] - 加快"滨海2号"对俄运输走廊建设 [10] - 实施十年绿美吉林生态保护修复计划 [11]
人口外流,家门口的外贸饭怎么吃 ——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8-05 06:07
边境城市发展现状 - 黑河市人口从2010年167.4万人减少至2020年128.6万人 十年间减少近40万人 [1] - 多个边境城市面临人口外流与产业待兴的双重挑战 [1] 边民互市贸易模式 - 创新实施"落地加工+区内交易"双轨模式 保障传统功能同时延伸产业链 [6] - 边民通过互市贸易享受单人单日8000元以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4] - 黑河市自2020年政策实施以来实现贸易额1.46亿元 参贸边民达1.95万人次 [8] 跨境基础设施建设 - 全球首条跨境跨江索道全长976米 单向年运输能力达260万人次 [10] - 黑龙江大桥实现全年365天通关 设计年过客能力285万人次 过货能力620万吨 [11] - 黑河公路口岸日均进出境货车约260辆 最高峰达317辆 [11] 产业集聚效应 - 丰德恒泰粮油年加工大豆30万吨 通过互市贸易采购俄罗斯大豆 [7] - 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每年节省600万元成本 采用"交三抵九"增值税机制 [8] - 国源生物年加工俄罗斯大豆10万吨 每吨采购成本节约200-300元 [12] 数字化升级进展 - 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完成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测试 [13] - 系统将贯通贸易申报 海关查验 物流运输 落地加工等全链条环节 [13] 政策与制度挑战 - 现行政策依据1996年《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 缺乏系统化更新 [17] - 部分群体如低保人员 应届毕业生 公职人员被限制参与互市贸易 [17] - 商品种类有限和原材料供应不足制约落地加工企业扩大再生产 [17]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西藏隆子县“四黑”产业绘就边境县兴边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7-25 21:49
隆子县"四黑"产业发展概况 - 隆子县围绕黑青稞、黑白花奶牛、黑藏鸡、黑藏猪四大特色产业深耕细作,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 - "隆"特产品实现出藏入湘,推动兴边富民 [1] - 通过产业升级改造,黑青稞种植面积从1.3万亩扩展至3.1万亩,单产从490斤/亩跃升至650斤/亩,年总产量达1.67万吨 [2] - 黑白花奶牛存栏量达10734头,改良率高达95% [4] - 黑藏鸡存栏3.32万羽,年均产蛋量达115吨 [5] - 黑藏猪产业从传统家庭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5] 黑青稞产业发展 - 黑青稞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4)、"国际商标博览节"金奖(2018)、"世界最大黑青稞种植基地"认证(2023) [2] - 产业链延伸至黑青稞精酿、青稞片、爆米花、青稞酒、啤酒等产品 [3] - 3家合作社每年消耗600吨以上黑青稞,产值接近3000万元 [3] -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与黑白花奶牛并称县域产业升级"双引擎" [2] 黑白花奶牛产业发展 - 2007年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黄牛改良种源基地县" [4] - 全县47个黄牛改良点配备65名技术人员 [4] - 2018年以来投入9775.95万元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场 [4] - 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融合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有机肥生产及人工种草等多元经营 [4] - 奶牛平均日产奶量30斤,同比增长240% [4] - 养殖场现存栏890头,日产鲜奶5.5吨 [4] - 2024年出栏60头,销售奶制品760吨,年创收约1320万元,带动39人就业 [4] 黑藏鸡与黑藏猪产业发展 - 黑藏鸡存栏3.32万羽(散养0.75万羽、集中养殖2.57万羽) [5] - "忙错藏黑鸡""堂徒藏鸡蛋"获注册商标及绿色食品证书 [5] - 2022年培育出西藏全区首个富硒产品——隆子绿色富硒鸡蛋 [5] - 黑藏猪产业通过"外援+内生"模式实现突破,借助湖南省常德市对口援助及引进区外企业投资 [5]
吉林延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日报· 2025-05-31 06:16
民族团结与文化建设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建设11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观念 [1] - 组建1800余人的"石榴红"基层宣讲队伍,通过故事讲述民族团结情谊 [1] - 打造以州博物馆为核心、县市馆区为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 [2] 产业发展与兴边富民 - 延边发展海产品加工和跨境电商产业,推动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业,带动22个边境村8253名边民就业 [2] - 2024年边境村实施47个农业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 [3] - 东阿拉村通过直播销售特产,2023年人均年收入1.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60万元 [3] 文旅融合与社区共建 - 延边歌舞团推出大型原创歌舞诗《五彩阿里郎》,成为文化旅游新名片 [2] - 2024年延边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3] - 建设189个"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促进多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3] 特色经济与民族交融 - 延吉市民昌社区通过民族团结促进会、"暖心驿站"等举措促进民族交往 [3] - 各民族传统美食如饺子、打糕、参鸡汤等成为社区交融的载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