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卷化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治理“内卷化”竞争,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7-08 11:05
宏观经济治理新维度 -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建议在现有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 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 [1] - 当前宏观经济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 原因包括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和供给侧冲击 其中供给侧冲击更为关键且复杂 [1] 供给侧冲击的双重表现 - 中国正经历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供给冲击 过去十余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 [1] - 许多行业在技术升级的同时财务指标恶化 企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 主要因"内卷性定价模式"导致恶性竞争 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润下降更快"现象 [1] 微观治理新思路 - 破解低价与"内卷"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 政策思路应从行业自律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 将竞争政策置于核心地位 [2] - 需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 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2] 宏观经济短期矛盾 - 当前主要短期矛盾是供需不平衡 已从生产端蔓延至需求端 影响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关键领域 [2] - 供给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突出 企业利润下滑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 投资需求走弱 [2] - 企业利润下滑传导至居民部门 收入增长受阻导致内需乏力 居民消费低迷难以拉动增长 外需不确定性加重供需失衡 [2]
刘元春:应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快讯· 2025-07-06 18:52
宏观经济价格水平 - 当前宏观经济首要关切点为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 [1] - 价格偏离趋势值原因包括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和供给侧冲击 [1] 供给侧冲击分析 - 供给侧冲击扮演关键且复杂角色 [1] - 中国正经历由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驱动的"美好"供给冲击 [1] - 过去十余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 [1]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 [1] - 新生产模式蕴含在"新三样"行业中 [1]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7-06 15:38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之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 刘元春观点 - 当前世界处于深刻变革阶段,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3] - 研究中国经济需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并高度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5] - 宏观经济治理需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5] - 当前宏观经济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供给侧冲击扮演关键角色,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但企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5] - 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政策思路应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6]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稳步提升国内需求,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8][10]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10] - 释放消费潜力需在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10]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11]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13]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15]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何时重启仍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前景难料[15] - 中国需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等保持稳中有进态势[15]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17]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通缩压力仍在[19] - 政策需多管齐下应对挑战,房地产领域需推进保交楼、企业破产出清等,消费方面需推进社保改革[19]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7-06 15:26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1] 刘元春观点 - 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 [3][5] - 建议宏观经济治理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5] - 当前价格水平低迷原因包括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和供给侧冲击,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但许多行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 [5][6] - 建议政策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 [7]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 [8][9][11]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11] - 释放消费潜力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形成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1]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12]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 [13][14]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 [16]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重启时间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 [17] - 中国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政策空间和创新动能有望保持稳中有进 [17]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 [18][19]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等 [21] - 建议房地产领域借压力出清债务问题,推进保交楼和企业破产出清,消费方面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