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三驾马车
icon
搜索文档
郑永年:新质生产力爆发期亟需机制适配优化
中国证券报· 2025-07-08 04:5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基础科研主体为大学和研究机构 属于兴趣和自由密集型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科研能力突出 [1] - 应用技术转化主体为企业 尤其依赖高质量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可利用香港科研优势在深圳广州实现技术转化 [1] - 金融服务是技术转化关键支撑 但当前长周期风投体系欠缺 技术转化落地周期需8-15年 地方国资产投创投难以满足需求 [2] - 产业政策应双轨并行:既要支持新生产力创造 也需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业态 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赛道 [2] 企业创新与监管 - 企业创新需监管松紧适度 环保质量等红线需严格把控 但对技术探索应放宽限制 政府重点营造营商环境 [3] - 中小企业虽受地缘政治冲击较大 但具备显著韧性和灵活性 专精特新企业应成为政策扶持重点 建议采取"抓小放大"策略 [3] - 生物医药领域存在创新落地瓶颈 全球20%创新药由中国企业研发 但受风投缺位及审批定价等因素制约难以商业化 [2] 企业出海战略 - 出海需聚焦高质量创新产品 避免低端市场竞争 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且高端化能力提升 应注重产品社会价值融入当地 [3][4] - 国企民企出海需分工协作 国企主导大型基建项目 民企发挥民生经济领域优势 强化本地化融合 [4]
上财报告:中国经济在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
新华财经· 2025-07-07 16:49
宏观经济形势 - 2025年中国经济在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转型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 供给侧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样"产业成为增长新动能 但煤炭、多晶硅等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价格下行与利润收缩并存 [1] - 需求侧缓慢恢复但尚不牢固 消费复苏乏力 家庭部门倾向于"增存款、降负债、慎消费" 对宏观经济需求侧产生长期影响 [1] 政策建议 - 货币政策需沿用降准降息等常规工具与结构性工具相结合 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 扩大国内需求 稳定预期 [1] - 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 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 支持高端制造 完善社会保障降低预防性储蓄 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 [2] - 应打破市场分割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 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 [2] 产业动态 - 工业行业普遍存在"成本下降 但利润下降得更快"现象 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 政策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 [2] - 需重视"新三驾马车"即基础研发、产业升级、科创金融 深度研判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 上海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等领域优势显著 [2]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7-06 15:38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之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 刘元春观点 - 当前世界处于深刻变革阶段,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3] - 研究中国经济需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并高度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5] - 宏观经济治理需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5] - 当前宏观经济首要关切点是持续低迷的价格水平,供给侧冲击扮演关键角色,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但企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5] - 破解低价与"内卷"现象需全面启动微观治理,政策思路应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6]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稳步提升国内需求,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8][10]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10] - 释放消费潜力需在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10]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11]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13]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15]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何时重启仍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前景难料[15] - 中国需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等保持稳中有进态势[15]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17]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通缩压力仍在[19] - 政策需多管齐下应对挑战,房地产领域需推进保交楼、企业破产出清等,消费方面需推进社保改革[19]
刘元春、张军、连平、陆挺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7-06 15:26
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核心观点 - 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需在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间寻求平衡,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1] 刘元春观点 - 传统宏观研究模式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关注"新三驾马车"——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 [3][5] - 建议宏观经济治理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 [5] - 当前价格水平低迷原因包括需求侧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下滑)和供给侧冲击,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近90%,"新三样"成本大幅下降,但许多行业利润率降至历史低点 [5][6] - 建议政策思路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新模式,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 [7] 张军观点 - "十五五"时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不确定性,需以自身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是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 [8][9][11] - 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需推动政府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11] - 释放消费潜力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尽快定型社会保障机制,形成全国统一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1] - 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需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12] 连平观点 - 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 [13][14] - "三个确定":世界经济复苏压力显著增大,关税驱动美国通胀反弹,多重因素推动美元继续走弱 [16] - "三个不确定":对等关税谈判悬念留存,美联储降息重启时间存变数,地缘政治风险多点共振 [17] - 中国凭借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政策空间和创新动能有望保持稳中有进 [17] 陆挺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 [18][19] - 挑战包括出口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尚未真正出清、清理产能过剩力度加大等 [21] - 建议房地产领域借压力出清债务问题,推进保交楼和企业破产出清,消费方面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 [21]
把握宏观经济治理大脉络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
经济日报· 2025-05-14 05:49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GDP增长率达5.4%,超出市场预期,体现经济向好态势 [2] - 消费领域亮点突出:发展型消费(冰雪、文旅)和服务性消费(通信、信息)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应用 [2] - 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亮眼,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速达两位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 [3] - 出口表现强劲,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展现新旧动能转换趋势 [3] 政策调整与效果 - 2023年9月增量政策(稳经济、稳楼市、稳股市)和12月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推动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 [4] - CPI目标从3%下调至2%,增强政策可信度,明确扩张性政策将持续至CPI回升 [6] - 财政赤字率提高至4%,新增政府债务规模增加2.9万亿元,中央政府杠杆率低于国际水平,具备扩张空间 [7] - 债务结构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再平衡,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债务再平衡,资金向新兴产业和高效率企业倾斜 [8] 消费提振措施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30条措施聚焦增收减负、供给质量、消费环境优化 [9] - 发展型消费(文旅、冰雪)和服务性消费(医疗、教育)成为新增长点,兼具人力资本投资属性 [10] - 收入增长为核心:稳股市楼市拓宽财产性收入,稳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强化教育医疗养老保障 [10] - 消费供给能力提升: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试点 [11] 宏观治理创新 - 政策组合拳强调时度效:能早则早、力度超预期、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 [12][13] - 增量与存量思维结合:盘活社会财富存量(土地、保障房)支撑消费,弥补收入增量不足 [15][16] - 新"三驾马车"主体侧重:居民发展型消费、民营企业投资(科技创新)、地方政府活力激发 [22] 行业驱动因素 - 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驱动+科技驱动",高科技投资兼顾发展与安全需求 [21] -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实施,民营企业座谈会推动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和出口中发挥更大作用 [2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破除地方保护,政府职能回归公共产品供给和宏观稳定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