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改革

搜索文档
注资346亿!2025全国首单中小银行专项债落地吉林,支持组建省级农商行
新浪财经· 2025-07-23 08:46
债券发行与资金用途 - 吉林省财政厅将于7月22日招标发行260亿元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利率预估2.10%,期限10年 [1] - 该债券为2025年全国首单中小银行专项债,资金将注入正在筹备中的吉林农商银行 [1] - 吉林省将调整2021年已使用的86亿元专项债券和2023年1月获批但尚未使用的260亿元专项债券用途,合计346亿元全部注入新组建的吉林农商银行 [1] 债券具体条款 - 债券名称为2025年吉林省政府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一期)和2025年吉林省政府专项债券(九期) [3] - 计划发行规模260亿元,实际发行规模260亿元,发行期限10年,票面利率1.76% [3] - 付息频率为半年,每年1月23日和7月23日付息,后5年等额还本 [3] 农信改革路径 - 吉林省选择组建省级农商银行并实施统一法人制度作为农信改革路径 [4] - 346亿元专项债资金将由吉林省财政厅划至吉林金控集团,再由后者入股吉林农商银行 [4] - 改革完成后,吉林农商银行股本预计达到400亿元 [5] 资金回报与退出机制 - 346亿元专项债券对应的股本十年内预计可分得股利合计68.17亿元 [6] - 吉林金控集团将在2027年逐步转让持有的吉林农商银行股权,86亿元专项债券对应股权将在调整用途后第三年至第七年每年市场化转让20%,260亿元新发专项债券对应股权将于发行后第六年至第十年每年转让20% [6] - 股权转让价格预计从2027年的每股1.21元逐步提升至2035年的1.74元,股权转让收入总额预计达529.51亿元 [6] - 加上股利收入,项目总收入预计597.68亿元,可覆盖346亿元本金和55.79亿元利息 [6] 吉林金控集团背景 - 吉林金控集团成立于2015年2月,注册资本152.81亿元,吉林省财政厅持股96.40%,资产总额高达7600亿元 [8] - 该集团已形成"4+N"金融牌照格局,包括银行、信托、公募基金、期货等4类金融牌照,以及担保、地方AMC、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N"项类金融牌照 [8] - 吉林金控集团目前持有吉林银行22.7945%股份,位列第一大股东,同时控股吉林信托、吉林省盛融资产等金融机构 [8] 吉林农信系统现状 -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3年,2004年5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 [10] - 全系统下辖法人机构52家,其中农商行39家,农村信用联社13家,营业网点1,624个,员工2.7万人 [11] - 部分农商行面临经营压力,九台农商行2024年预计净亏损17亿至19亿元,2024年公布年报的七家吉林农商行中,净利润在-3457万元到610万元之间 [11] 全国农信改革趋势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12] - 上半年已有河南农商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内蒙古农商银行四家省级机构相继落地 [12] - 各地改革模式呈现分化,江西、江苏选择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保持两级法人地位;河南、内蒙古则选择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模式 [12] 吉林农商银行未来规划 - 吉林农商银行未来将坚守"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三大定位 [13] - 将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吉林省高质量发展 [14]
入股2家农商行获批,山西农商联合银行“上参下”投资达7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23:09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改革进展 - 公司近期获批收购山西清徐农商行93 2%股权和山西柳林农商行22 68%股权[1] - 公司是2021年以来第四家完成省联社改革的农商联合银行 注册资本50亿元 山西省财政厅持股94%[1] - 公司采用"上参下"模式改制 计划通过分步参股基层机构形成风险防御联合体[1] 参股扩张情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7家农商行参股 其中2024年入股2家 2025年入股5家[2] - 2025年4月参股灵石农商行 五台农商行 榆次农商行 持股比例分别为1 46% 1 31% 1 46%[2] - 2024年12月收购侯马农商行44 25%股权 参股尧都农商行9 84%股权[2]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总资产645 75亿元 同比下降14 28% 负债581 18亿元 下降16 21% 所有者权益64 57亿元 增长8 19%[2] - 2024年营业净收入9 27亿元 同比增长10 36% 利润总额4 05亿元 增长47 27%[3] -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管理费收入及其他收入占比达43% 资产规模下降对资金业务影响较小[3] 2025年经营目标 - 计划存款净增1000亿元 贷款投放750亿元 其中普惠贷款400亿元[3] - 目标实现收入735亿元 拨备前利润226亿元[3] - 计划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3 5%以内 不良贷款率3 4%以内 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09%[3]
村镇银行纳入省级农商银行重塑区域金融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6-15 22:07
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 - 内蒙古农商银行通过整合121家涉改机构(包括农信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区内村镇银行)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纪录 [1] - 新银行以建设现代特色金融企业为目标,计划全方位革新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目标是成为内蒙古金融行业的顶梁柱 [1] 改革模式与资源配置 - 将辖内众多村镇银行纳入省级农商银行体系尚属首次,这一举措对服务区域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1] - 省级农商银行凭借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更广泛的业务网络,能够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提供更合理的资金调配方案 [1] - 资金整合后可以更精准地流向区域内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 [2] 金融服务能力提升 - 村镇银行融入省级农商银行后,可借助省级平台资源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并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2] - 省级农商银行拥有更完善的金融产品研发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可将先进的金融理念、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引入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 [2] 风险防控能力增强 - 省级农商银行具有更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处置机制,能够对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展开全面风险管理 [2] - 通过建立统一风险监控平台,可对新机构的各项业务风险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 [2] 品牌与市场竞争力 - 省级农商银行作为统一法人主体,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公信力,村镇银行纳入后可共享省级品牌资源 [3] -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资源和业务合作伙伴,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拓展市场份额创造有利条件 [3] - 省级农商银行可协调政府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关系,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争取更多支持和业务合作机会 [3] 改革意义与行业影响 - 将村镇银行大规模纳入省级农商银行体系是农信改革的一次大胆创新,对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质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 这一模式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121家机构改革一步到位 内蒙古农商银行探索农信改革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6-08 23:14
组建模式创新 - 内蒙古农商银行采用"一步到位"组建模式,一次性整合121家涉改机构成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 [2] - 该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统一法人、品牌和管理 [3] - 对比辽宁农商银行采用渐进式组建方式,目前仍未实现全省统一法人管理 [2] 股东结构多元化 - 公司注册资本达580.17亿元,股东类型包括财政部门、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 [4] - 股东中包含大量当地民营企业,如鄂尔多斯市德运物流有限公司等,相比其他省级农商银行更具多样性 [4] - 多元化股权结构促进公司治理科学性,拓展业务机会和客户群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5] 组织架构与规模 - 总行内设23个职能部门和3个区域审计中心,下辖14家盟市中心支行、103家旗县级支行和2192个营业网点 [5] - 员工规模超3万人,金融服务覆盖城乡县域 [5] 不良贷款管理 - 在开业前夕召开五次会议重点部署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成立次日即召开专题会议 [6] - 清收工作面临债务人跨地区流动、抵押物价值缩水等挑战 [6] - 有效清收可提升资产质量、增强盈利能力、改善资本充足率并增强市场信心 [7] 战略定位与使命 - 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重任,目标建设现代特色金融企业 [2] - 通过体制机制全方位革新,力争成为内蒙古金融行业顶梁柱 [2]
一省级农商银行开业次日部署多项重点工作
证券日报· 2025-05-29 16:21
内蒙古农商银行改革进展 - 公司党委书记刘丰强调农信改革是系统工程 不能依靠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 必须持续深化[1] - 改革重点包括完善公司治理 强化风险防控 树立合规理念 加快业务发展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 - 具体措施包括统筹资产业务发展和负债成本管控 清收不良贷款 强化条线管理 解决股东答疑和涉法问题[2] 内蒙古农商银行组建情况 - 5月27日举行开业仪式 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 速度最快纪录[3] - 采用"一步到位将121家涉改机构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的模式[3] - 是本轮省级农信联社改革启动以来组建的第4家省级农商银行[4] 省级农商银行模式优势 - 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能打破各地农信机构壁垒[4] - 网点遍布城乡 能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服务[4] - 能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4] - 能建立统一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4] 组建成功因素 - 得益于政策支持 改革动力和充分筹备工作[4] - 地方政府推动和监管部门指导提供了有力保障[4]
从获批筹建到挂牌开业,内蒙古农商行仅用了90天
经济观察网· 2025-05-27 23:10
公司成立与改革 - 内蒙古农商行于2025年5月27日正式挂牌开业,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纪录,从获批筹建到正式开业仅用90天 [2] - 公司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旗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26家区内村镇银行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业金融机构 [2] - 改革采用"整体性改革"模式,一次性将农信联社、农信法人机构及其村镇银行设立为统一法人银行,在全国尚属首例 [4] - 公司成立后,原来的120家机构解散,相关债权债务由内蒙古农商行承继,原机构营业网点改设为分支机构,业务不受影响 [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日期为2025年5月17日,注册资本约580.17亿元 [5] - 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435亿元 [6] - 改革前多家机构进行了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包头农商行出现"0元退股"情况,拉卡拉和蒙草生态分别以0元退股方式退出所持股份 [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公司股东中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地位 [7] - 股权结构中自然人股东2.77万户、持有股本110.28亿股(19.01%),法人股东145户、持有股本469.89亿股(80.99%) [7] - 主要法人股东包括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2.93%)、鄂尔多斯市财政局(12.41%)、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12.07%)和内蒙古电力集团(7.76%) [7] - 刘丰任公司董事长,邢爱泽任行长,二人均来自内蒙古农信系统 [7][8][9] 管理层背景 - 董事长刘丰生于1972年12月,曾在多家银行分支机构任职,后任包头市副市长,2020年11月出任内蒙古银行行长,2022年5月升任内蒙古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8][9] - 行长邢爱泽生于1968年7月,曾任内蒙古银行包头分行行长、呼和浩特金谷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等职,2022年4月出任华宸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 [9]
一步到位将120家机构合并 内蒙古最大城商行正式挂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7:34
公司组建与结构 - 内蒙古农商银行由原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旗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及26家区内村镇银行新设合并组建而成[1] - 公司注册资本达580.17亿元,股东总数147位,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比74.4%(内蒙古财政厅21.82%、农村金融学会19.01%、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2.93%、鄂尔多斯财政局12.73%、内蒙古国资委7.91%)[2] - 组织架构包含23个职能部门、3个区域审计中心、14家盟市中心支行、103家旗县级支行及2192个营业网点,员工超3万人[2] 改革特点与战略定位 - 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实现120家涉改机构一步到位组建为统一法人[1] - 战略方向聚焦支农支牧支小,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六个工程""六个行动"[3] - 高管团队延续原省联社架构,原党委书记刘丰出任董事长,强调首府机构需在改革中发挥标杆作用[4] 经营策略与管理要求 - 提出五大执行要点:精准定位经营痛点、强化措施落地、明确用人导向、严守纪律规矩、杜绝形式主义[5] - 重点推进农牧户走访、项目营销、零售业务转型及不良资产清收等具体工作[5] - 要求建立"实干为先"的企业文化,强调业绩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形式[5] 历史背景与治理挑战 - 内蒙古农信系统曾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原两任理事长佟铁顺、杨阿麟被查,导致系统内超400人涉案[6] - 当前改革强调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3]
如何看待农信改革中参控股带来的影响
金融时报· 2025-05-22 11:09
农信社改革模式分析 - 当前农信社改革存在多种模式,包括广东的"1+7"模式、辽宁/海南/河南的统一法人模式、四川的省级联合银行参股地市法人模式等,未来可能出现更多样化改革方式 [1] - 参控股主要通过股权层面补充小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优化经营指标以满足监管要求,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风险处置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 [1] 参控股行为的市场特征 - 县域法人机构参控股属市场化行为,主要包括两类情况:股东退出后引入同省优质农信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或省联社协调下引入帮扶机构缓解经营困境 [2] - 当前改革普遍采取"一省一策",多数省份由国资企业注资省级联社成立省级农商银行/联合银行,需考虑投资回报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 改革成本与效益矛盾 - 广东部分采用专项债方式,由金控平台联合头部农商银行注资小法人机构,但头部农商行近年效益下滑导致偿债压力凸显 [3] - "大控小"帮扶逻辑可能使原本经营良好的头部机构承受过大压力,改革成本效益比需进一步验证 [3] 参控股的实际效果局限 - 村镇银行发展实践表明,主发起行控股难以解决异地经营问题,本地化运营需要长期积累,参控股仅解决股权问题而非经营问题 [4] - 部分经营良好的农信机构被强制"统一法人"后可能丧失本土化优势,信贷资金流向变化将影响县域金融服务 [4] 高管派遣机制的影响 - 参控股方通常派遣高管至被投资机构,但外来管理人员可能存在"水土不服",与农信机构强调的"本土化"经营特性产生冲突 [5] - 相比省联社主导的高管流动(基于全省农信整体考量),参控股方派遣的高管普遍缺乏法人机构一把手经验,履职效果存疑 [6] 改革策略争议 - 部分资产质量良好、县域优势明显的农信机构面临被整合,其自主经营地位丧失可能削弱原有服务"三农"和小微的能力 [4] - 农信机构"人熟地熟"的核心优势在统一法人体系下可能被削弱,数字化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服务方式 [4]
内蒙古最大地方法人银行诞生:由120 家机构合并成立省级农商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2:28
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 - 内蒙古农商银行正式成立 注册资本达580 17亿元 成为内蒙古规模最大 网点最多 服务最广泛的地方法人银行 [1] - 公司由内蒙古农信社联合社 93家农信法人机构及26家村镇银行新设合并组建 共120家机构统一为单一法人 [1][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5年3月批复同意筹建 改革涉及拉卡拉 蒙草生态等股东以退股方式退出原有农商行持股 [1] 改革背景与历史沿革 -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于2005年 由88家农信联社和5家独立法人农信社组成 [2] - 截至2024年末 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 但曾因数据漏报 高管任职违规等问题在2022年被罚100万元 [2] 管理层与战略规划 - 法定代表人刘丰曾任工商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内蒙古地区高管 并担任过包头市副市长 2024年7月起任农信联社党委书记 [2] - 公司坚持"支农支牧支小"定位 强调防控风险 服务"三农"小微 聚焦"两重""两新"领域金融需求 [2] - 2025年3月筹备组会议要求确保新机构如期挂牌 改制不改向 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