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信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海选!多家银行,发布招募令!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12:22
农信改革进展 - 今年以来河南、内蒙古、江苏、江西等四地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挂牌营业 国内由农信改革诞生的新省级机构已达10家 [1] - 浙江、辽宁、海南、江西等地多家省级机构近期发布社会招聘公告 涵盖高管、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等领域 [1] -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在挂牌营业一年半后首届党委领导班子近期组建完成 [1] 省级机构招聘动态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7月底面向全省市场化选聘3家成员农商行副行长岗位(桐庐、嘉善、龙游各1名) 该行成立于2022年4月 采用"下参上"股权模式 下辖82家县级农商银行及农信联社 [2] - 辽宁农商银行公开招聘19名管理人员 包括总行中层管理岗8人(覆盖金融市场、计划财务、授信审批等部门)及市级机构副职11人(含公司金融类5人、零售类2人、风险管理类4人) [2] - 海南农商银行6月招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公司金融团队负责人等岗位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5月招聘本部管培生12名及辖内农商银行730名员工(含专业技术、税收筹划、信息科技等岗位) [3] 改革模式与人才需求特征 - 10个省级行政区农信改革落地 形成两种模式:辽宁/河南/海南/内蒙古4家采用统一法人模式 浙江/山西/四川/广西/江西/江苏6家采用联合银行两级法人模式 [4] -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显著增长 原因包括: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农信系统原有科技储备弱于全国性大行、改制后对全系统科技服务能力要求提升 [4] - 人才战略呈现数字化与专业化双轨导向:高层增设CIO及科技决策岗(要求大型金融机构经验) 基层科技岗规模扩张(部分校招占比近40% 薪资高于管培生) [5] 人才招聘趋势分析 - 除金融科技外 专业技能类与高管类人才需求同步增加 内部培养难以满足需求 社会化招聘比例预计提升 [6] - 市场化招聘高管成为趋势 驱动因素包括:监管政策要求、改革时效压力(筹建期通常6个月)、原有高管缺乏数字化与跨区域风控经验、需打破区域封闭性引入新理念 [6][7] -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提出五年发展目标:建立全系统股权纽带、完善治理架构、提升风控与科技能力 2030年实现规模指标全国领先、质量指标进入中上游 [7]
海选!多家银行,发布招募令!
券商中国· 2025-08-05 12:20
农信改革加速推进 - 今年以来河南、内蒙古、江苏、江西等四地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挂牌营业 国内由农信改革而生的新省级机构已达10家 [1] 省级机构人才招聘动态 - 浙江、辽宁、海南、江西等地多家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发布社会招聘公告 涵盖高管、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等领域人才 [2]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面向全省市场化选聘三家成员农商银行副行长岗位 共3个职位 [3] - 辽宁农商银行公开招聘管理人员19人 包括总行中层管理岗位8人及市级机构副职管理岗位11人 [3] - 海南农商银行招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岗、公司金融条线团队负责人等岗位 [4] -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招聘本部管培生岗12名及辖内农商银行730名员工 岗位含专业技术岗、信息科技岗等 [4] 农信改革模式与人才需求特点 - 10个省级行政区农信改革成果落地 其中辽宁、河南、海南、内蒙古农商银行为统一法人模式 浙江、山西等6家为联合银行的两级法人模式 [5] - 新成立省级机构加速招聘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尤为突出 [5] -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增大原因包括: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农信系统原有科技人才储备较弱、改制后对全系统科技服务能力要求提升 [6] - 人才战略呈现数字化与专业化导向 形成高层技术管理岗与基层科技岗双轨格局 部分机构校园招聘中金融科技岗占比近40% [6] - 农信社科技投入原多用于系统运维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改制后需自建技术底座应对竞争 [7] 市场化招聘趋势深化 - 除金融科技人才外 对专业技能类及高管类人才需求增加 [8] - 三类人才较为匹配机构需求:金融科技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从业经历丰富的高级管理人才 [8] - 农信系统高管原以内部选拔为主 但因内部培养难度大速度慢 改制后对社会化招聘依赖度提升 [8] - 市场化招聘高管成趋势 基于政策导向、改革时效压力、转型能力缺口及突破区域封闭性四方面需求 [9] - 通过社招可吸纳成熟人才避免内部培养周期过长 并引入新管理理念应对国有大行下沉竞争 [9] 机构治理与发展目标 - 山西农商联合银行首届党委领导班子近期出炉 [2] - 该行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全系统股权纽带关系建立、公司治理架构完善、风控能力提升及科技赋能优势发挥 [11] - 计划到2030年确保规模类发展指标保持全国农信领先 质量效益安全指标进入中上游梯队 [11]
改革加速 多家农信社省级机构招兵买马
证券时报· 2025-08-05 02:49
农信改革进展 - 今年以来河南、内蒙古、江苏、江西等地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已挂牌营业 国内由农信改革而生的新省级机构达到10家 [1] - 10个省级行政区的农信改革成果已落地 包括辽宁农商银行、河南农商银行等4家统一法人模式银行 以及浙江农村商业联合银行等6家联合银行模式 [3]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于2022年4月 由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制设立 采用"下参上"股权模式 目前下辖82家县(市、区)农商银行、农信联社 [2] 人才招聘动态 -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面向全省市场化选聘3家成员农商银行副行长各1名 [2] - 辽宁农商银行招聘总行中层管理岗位8人 市级机构副职管理岗位11人 涵盖金融市场部、信息科技部等部门 [2] - 海南农商银行招聘涉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零售金融条线模型建设等岗位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招聘专业技术岗、信息科技岗等 [2] - 多家新成立的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明确表达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 [3] 金融科技人才需求 - 行业数字化转型走向深水区 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量大 农信系统原有金融科技人才储备与全国性大行相比存在弱势 [4] - 统一法人模式的农商银行旗下机构变为分支机构 对全系统金融科技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4] - 人才战略呈现数字化与专业化导向 形成"高层引领+基层扩容"双轨格局 高层增设首席信息官等岗位 基层科技岗规模显著扩张 [4] - 部分机构校园招聘中金融科技岗占比近四成 薪资较同期管理培训生有明显上浮 [4] 市场化用人趋势 - 除金融科技人才外 对专业技能类、高管类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这三类人才靠内部培养较有难度 [5] - 改制完成后 农村信用社省级机构对社会化招聘依赖度提升 未来将保留内部培养与社会化招聘两条路径 但社会化招聘比例会增加 [5] - 市场化招聘高管成为新趋势 基于政策导向、改革时效、补齐转型能力缺口和突破区域封闭性四方面现实需求 [6] - 社招可直接吸纳成熟人才 避免内部培养周期过长影响改革进程 并可引入新管理理念和资源整合能力 [6]
全国第五家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即将在吉林诞生
证券日报· 2025-08-03 23:13
行业改革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吉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 标志着全国第五家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即将诞生 [1] - 这是深化全国农信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 为全国农信改革模式创新和实施探索出更成熟的示范样本 [1] - 自2022年省联社深化改革启动以来 多个省份陆续组建省级农商银行或农商联合银行 [1] 改革模式分析 - 本轮农信社改革重点探索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与省级农商银行两种模式 吉林农商银行采用省级农商银行模式 [1] - 省级农商银行模式股权清晰 有利于集中配置资源 增强资本实力 发挥规模优势 [1] - 统一法人模式相比两级法人模式有助于提升经营管理合力和执行力 提高风险管理和化解能力 打造统一品牌形象 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1] 公司转型成效 - 吉林农商银行通过改革摒弃农信社省县两级体制机制不顺 县域法人分散经营 单体抗风险能力偏弱等弊端 实现从"小散弱"到"大而强"的结构性转型 [2] - 统一法人后在体制机制 资本实力 经营管理 风险防控 科技水平 品牌塑造等方面较以往更具优势 [2] - 将成为吉林省内资本实力最强 服务范围最广 支农支小力度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2] 改革路径特点 - 吉林农商银行是在农信体制内完成"减法+重构"的组合改革 [2] - 农信机构需坚持差异化战略定位和路径 加快转变体制机制 处置风险 引进培养人才 完善公司治理 深化数字化转型 [2]
注资346亿!2025全国首单中小银行专项债落地吉林,支持组建省级农商行
新浪财经· 2025-07-23 08:46
债券发行与资金用途 - 吉林省财政厅将于7月22日招标发行260亿元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利率预估2.10%,期限10年 [1] - 该债券为2025年全国首单中小银行专项债,资金将注入正在筹备中的吉林农商银行 [1] - 吉林省将调整2021年已使用的86亿元专项债券和2023年1月获批但尚未使用的260亿元专项债券用途,合计346亿元全部注入新组建的吉林农商银行 [1] 债券具体条款 - 债券名称为2025年吉林省政府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一期)和2025年吉林省政府专项债券(九期) [3] - 计划发行规模260亿元,实际发行规模260亿元,发行期限10年,票面利率1.76% [3] - 付息频率为半年,每年1月23日和7月23日付息,后5年等额还本 [3] 农信改革路径 - 吉林省选择组建省级农商银行并实施统一法人制度作为农信改革路径 [4] - 346亿元专项债资金将由吉林省财政厅划至吉林金控集团,再由后者入股吉林农商银行 [4] - 改革完成后,吉林农商银行股本预计达到400亿元 [5] 资金回报与退出机制 - 346亿元专项债券对应的股本十年内预计可分得股利合计68.17亿元 [6] - 吉林金控集团将在2027年逐步转让持有的吉林农商银行股权,86亿元专项债券对应股权将在调整用途后第三年至第七年每年市场化转让20%,260亿元新发专项债券对应股权将于发行后第六年至第十年每年转让20% [6] - 股权转让价格预计从2027年的每股1.21元逐步提升至2035年的1.74元,股权转让收入总额预计达529.51亿元 [6] - 加上股利收入,项目总收入预计597.68亿元,可覆盖346亿元本金和55.79亿元利息 [6] 吉林金控集团背景 - 吉林金控集团成立于2015年2月,注册资本152.81亿元,吉林省财政厅持股96.40%,资产总额高达7600亿元 [8] - 该集团已形成"4+N"金融牌照格局,包括银行、信托、公募基金、期货等4类金融牌照,以及担保、地方AMC、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N"项类金融牌照 [8] - 吉林金控集团目前持有吉林银行22.7945%股份,位列第一大股东,同时控股吉林信托、吉林省盛融资产等金融机构 [8] 吉林农信系统现状 -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3年,2004年5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正式成立 [10] - 全系统下辖法人机构52家,其中农商行39家,农村信用联社13家,营业网点1,624个,员工2.7万人 [11] - 部分农商行面临经营压力,九台农商行2024年预计净亏损17亿至19亿元,2024年公布年报的七家吉林农商行中,净利润在-3457万元到610万元之间 [11] 全国农信改革趋势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12] - 上半年已有河南农商银行、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内蒙古农商银行四家省级机构相继落地 [12] - 各地改革模式呈现分化,江西、江苏选择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保持两级法人地位;河南、内蒙古则选择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模式 [12] 吉林农商银行未来规划 - 吉林农商银行未来将坚守"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三大定位 [13] - 将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促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吉林省高质量发展 [14]
村镇银行纳入省级农商银行重塑区域金融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6-15 22:07
内蒙古农商银行成立 - 内蒙古农商银行通过整合121家涉改机构(包括农信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区内村镇银行)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纪录 [1] - 新银行以建设现代特色金融企业为目标,计划全方位革新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目标是成为内蒙古金融行业的顶梁柱 [1] 改革模式与资源配置 - 将辖内众多村镇银行纳入省级农商银行体系尚属首次,这一举措对服务区域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 [1] - 省级农商银行凭借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更广泛的业务网络,能够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提供更合理的资金调配方案 [1] - 资金整合后可以更精准地流向区域内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 [2] 金融服务能力提升 - 村镇银行融入省级农商银行后,可借助省级平台资源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并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2] - 省级农商银行拥有更完善的金融产品研发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可将先进的金融理念、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引入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 [2] 风险防控能力增强 - 省级农商银行具有更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处置机制,能够对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展开全面风险管理 [2] - 通过建立统一风险监控平台,可对新机构的各项业务风险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 [2] 品牌与市场竞争力 - 省级农商银行作为统一法人主体,具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公信力,村镇银行纳入后可共享省级品牌资源 [3] - 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资源和业务合作伙伴,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拓展市场份额创造有利条件 [3] - 省级农商银行可协调政府部门及各类金融机构关系,为村镇银行改革后的机构争取更多支持和业务合作机会 [3] 改革意义与行业影响 - 将村镇银行大规模纳入省级农商银行体系是农信改革的一次大胆创新,对提升金融服务区域经济质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 这一模式可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121家机构改革一步到位 内蒙古农商银行探索农信改革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06-08 23:14
组建模式创新 - 内蒙古农商银行采用"一步到位"组建模式,一次性整合121家涉改机构成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 [2] - 该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统一法人、品牌和管理 [3] - 对比辽宁农商银行采用渐进式组建方式,目前仍未实现全省统一法人管理 [2] 股东结构多元化 - 公司注册资本达580.17亿元,股东类型包括财政部门、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和自然人股东 [4] - 股东中包含大量当地民营企业,如鄂尔多斯市德运物流有限公司等,相比其他省级农商银行更具多样性 [4] - 多元化股权结构促进公司治理科学性,拓展业务机会和客户群体,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5] 组织架构与规模 - 总行内设23个职能部门和3个区域审计中心,下辖14家盟市中心支行、103家旗县级支行和2192个营业网点 [5] - 员工规模超3万人,金融服务覆盖城乡县域 [5] 不良贷款管理 - 在开业前夕召开五次会议重点部署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成立次日即召开专题会议 [6] - 清收工作面临债务人跨地区流动、抵押物价值缩水等挑战 [6] - 有效清收可提升资产质量、增强盈利能力、改善资本充足率并增强市场信心 [7] 战略定位与使命 - 肩负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重任,目标建设现代特色金融企业 [2] - 通过体制机制全方位革新,力争成为内蒙古金融行业顶梁柱 [2]
一省级农商银行开业次日部署多项重点工作
证券日报· 2025-05-29 16:21
内蒙古农商银行改革进展 - 公司党委书记刘丰强调农信改革是系统工程 不能依靠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 必须持续深化[1] - 改革重点包括完善公司治理 强化风险防控 树立合规理念 加快业务发展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 - 具体措施包括统筹资产业务发展和负债成本管控 清收不良贷款 强化条线管理 解决股东答疑和涉法问题[2] 内蒙古农商银行组建情况 - 5月27日举行开业仪式 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 速度最快纪录[3] - 采用"一步到位将121家涉改机构组建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的模式[3] - 是本轮省级农信联社改革启动以来组建的第4家省级农商银行[4] 省级农商银行模式优势 - 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能打破各地农信机构壁垒[4] - 网点遍布城乡 能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服务[4] - 能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4] - 能建立统一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4] 组建成功因素 - 得益于政策支持 改革动力和充分筹备工作[4] - 地方政府推动和监管部门指导提供了有力保障[4]
从获批筹建到挂牌开业,内蒙古农商行仅用了90天
经济观察网· 2025-05-27 23:10
公司成立与改革 - 内蒙古农商行于2025年5月27日正式挂牌开业,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纪录,从获批筹建到正式开业仅用90天 [2] - 公司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旗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及其发起设立的26家区内村镇银行基础上,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业金融机构 [2] - 改革采用"整体性改革"模式,一次性将农信联社、农信法人机构及其村镇银行设立为统一法人银行,在全国尚属首例 [4] - 公司成立后,原来的120家机构解散,相关债权债务由内蒙古农商行承继,原机构营业网点改设为分支机构,业务不受影响 [3]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日期为2025年5月17日,注册资本约580.17亿元 [5] - 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达88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7435亿元 [6] - 改革前多家机构进行了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包头农商行出现"0元退股"情况,拉卡拉和蒙草生态分别以0元退股方式退出所持股份 [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公司股东中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地位 [7] - 股权结构中自然人股东2.77万户、持有股本110.28亿股(19.01%),法人股东145户、持有股本469.89亿股(80.99%) [7] - 主要法人股东包括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2.93%)、鄂尔多斯市财政局(12.41%)、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12.07%)和内蒙古电力集团(7.76%) [7] - 刘丰任公司董事长,邢爱泽任行长,二人均来自内蒙古农信系统 [7][8][9] 管理层背景 - 董事长刘丰生于1972年12月,曾在多家银行分支机构任职,后任包头市副市长,2020年11月出任内蒙古银行行长,2022年5月升任内蒙古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8][9] - 行长邢爱泽生于1968年7月,曾任内蒙古银行包头分行行长、呼和浩特金谷农村商业银行党委书记等职,2022年4月出任华宸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 [9]
一步到位将120家机构合并 内蒙古最大城商行正式挂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7:34
公司组建与结构 - 内蒙古农商银行由原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93家旗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及26家区内村镇银行新设合并组建而成[1] - 公司注册资本达580.17亿元,股东总数147位,前五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比74.4%(内蒙古财政厅21.82%、农村金融学会19.01%、内蒙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2.93%、鄂尔多斯财政局12.73%、内蒙古国资委7.91%)[2] - 组织架构包含23个职能部门、3个区域审计中心、14家盟市中心支行、103家旗县级支行及2192个营业网点,员工超3万人[2] 改革特点与战略定位 - 创造了全国农信改革"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纪录,实现120家涉改机构一步到位组建为统一法人[1] - 战略方向聚焦支农支牧支小,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六个工程""六个行动"[3] - 高管团队延续原省联社架构,原党委书记刘丰出任董事长,强调首府机构需在改革中发挥标杆作用[4] 经营策略与管理要求 - 提出五大执行要点:精准定位经营痛点、强化措施落地、明确用人导向、严守纪律规矩、杜绝形式主义[5] - 重点推进农牧户走访、项目营销、零售业务转型及不良资产清收等具体工作[5] - 要求建立"实干为先"的企业文化,强调业绩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形式[5] 历史背景与治理挑战 - 内蒙古农信系统曾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原两任理事长佟铁顺、杨阿麟被查,导致系统内超400人涉案[6] - 当前改革强调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