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收购

搜索文档
72小时瓦解200亿独角兽
投中网· 2025-07-18 14:10
有人狂欢,有人遭"背刺"。 作者丨 张雪 来源丨 投中网 创始人出走、核心团队被挖、产品打包出售 —— 估值曾高达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0 亿元)的明星初创 Windsurf , 在 72 小时内迎来了戏剧性终局。 7 月 15 日凌晨,人工智能编码代理 Devin 背后的初创公司 Cognition 宣布,收购人工智能编码初创公司 Windsurf ,但具 体收购价格还未公布。 就在上周五,谷歌刚以 2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72 亿元)反向收购的方式挖走了 Windsurf 的首席执行官瓦伦 · 莫汉( Varun Mohan )、联合创始人道格拉斯 · 陈( Douglas Chen )以及其他研究负责人。这笔交易发生在 OpenAI 30 亿美 元收购 Windsurf 报价到期的几个小时后。 至此,这家 AI 编程初创公司的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这绝对称得上是今年最具戏剧性的一起收购案,毕竟它有着超越艺术的 戏剧性 ——72 小时之内, 200亿独角兽一分两半,惨遭"瓦解"。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两次反转 Windsurf 最早被传出收购消息是在今年五月初,当时原 ...
中国人撑起全球AI“半边天”,扎克伯格豪掷千亿狂揽华人AI大牛
36氪· 2025-07-17 19:50
一觉醒来,整个硅谷圈的顶尖AI人才都被扎克伯格挖空了,被"偷家"的OpenAI奥特曼和苹果库克都如坐针毡。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Meta从OpenAI至少挖走了14名核心研究人员,其中8名是华人,签约奖金达1亿美元。随后,Meta又以超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4.36亿元)的薪酬包,把苹果核心AI高管Ruoming Pang(庞若鸣)挖走,这9名华人人才都将归入由扎克伯格领衔的"超级智能梦之队"。 OpenAI坐不住了。"有人闯进我们家偷东西。"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如此形容挖角行为,但也不得不应对。于是,OpenAI从Meta、特斯拉、xAI连 抢四名大将。 苹果并没有跟进,因为2亿美元远超苹果高管的薪酬水平,其中,库克2024年公开薪酬为7460万美元。苹果的危机感达到了顶峰,苹果服务主管Eddy Cue 发起内部警告:"如果不能迅速适应AI时代,苹果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黑莓或诺基亚。" 在这场迄今为止最激烈的"抢人"大战背后,华人AI人才的崛起成为新焦点。 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中国人,你无法阻止他们推进AI发展。" 这场人才大战中,一位95后正搅动美国AI圈。 ...
一级市场反向并购开启?
36氪· 2025-07-10 08:20
反向收购案例 - 智元机器人拟以21亿元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至少63.62%股权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恒岳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CEO邓泰华 核心团队包括彭志辉等 [2] - 智元机器人否认"借壳上市"说法 称仅为收购控股权 未来12个月内无改变上市公司主业计划 [3] - 星空科技以9.64亿元总对价收购中旗新材29.98%股份 交易于6月落地 实际控制人贺荣明计划推动上市公司转型为半导体设备为主的企业 [4][5]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智元机器人反向收购引发市场对热门赛道项目资本运作路径的想象 一级市场人士认为该模式或为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新上市通道 [2] - 上纬新材公告后股价20cm涨停 中旗新材此前被星空科技收购时也曾六日内四次涨停 显示市场对硬科技反向收购的乐观情绪 [6] - 一级市场投资人士透露多家科技创业企业正在研究反向收购路径 该模式适合未达IPO门槛但需拓展融资渠道的高成长科技企业 [5] 操作路径与监管要求 - 反向收购需满足资金实力、政策支持产业方向及市场声量三大条件 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具备智元同等势能的项目稀少 [2] - 智元收购面临监管审批及经营数据达标等变数 星空科技案例显示需完成多轮股权融资(如8亿元融资)支持收购 [2][4] - 科创板与创业板对行业协同性和财务门槛要求更严 监管可能随案例增多重新设限 [5] 业务协同性 - 上纬新材回应称现有业务部分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具体协同方案将在整合后公布 [5] - 星空科技计划通过中旗新材加速半导体设备资产注入 显示反向收购后业务整合是常见路径 [4][5]
中颖电子易主:致能工电溢价20%收购 武岳峰资本幕后操盘
巨潮资讯· 2025-06-11 10:13
股权转让交易 - 威朗国际向致能工电转让31,718,000股(占总股本8 31%)Win Channel向致能工电转让16,767,396股(占总股本5 89%)合计转让48,485,396股(14 20%股权)[1] - 交易价格25 677元/股(较市价溢价约20%)总对价12 45亿元(威朗国际获8 14亿元 Win Channel获4 31亿元)[1] - 威朗国际将剩余31,392,176股(9 20%股权)的表决权委托给致能工电 委托期24个月[2] 控制权变更 - 交易完成后致能工电直接持有中颖电子14 20%股份 通过表决权委托控制9 20%股权 合计控制23 40%股权(79,877,572股 剔除回购股份后占比23 53%)[2] - 中颖电子控股股东变更为致能工电 但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2] 收购方背景 - 致能工电是一家以市场化机制运营的中国高端智能工业电子产业平台 专注于工业及汽车芯片领域的产业布局与生态建设[2] - 致能工电控股股东致能合伙的出资方包括上海科创投资集团引导基金 武岳峰科创以及徐州市政府出资平台等政府背景机构[2] - 致能工电实际由国内半导体行业头部投资机构武岳峰资本主导运营[4] 交易特点与战略意义 - 中颖电子停牌前市值达73亿元 12 45亿元收购14 2%股权的交易溢价20% 显著区别于常见的低市值控制权交易案例[4] - 中颖电子核心价值在于"工业+消费级"MCU芯片业务持续贡献稳定收益(2024年预计10亿元收入+1亿元利润)[4] - 致能工电通过此次反向收购获取优质上市平台 并与中颖电子业务形成互补(工业+消费+汽车) 强化半导体产业全领域竞争力[4]
子公司吸并大股东背后: “强者为王”的市场逻辑
证券时报· 2025-05-28 01:55
核心观点 - 子公司海光信息反向收购母公司中科曙光 体现持续创新和资本市场"强者为王"逻辑 [1] - 子公司吸收合并母公司案例在A股市场并不罕见 如万华化学、双汇发展等 多数为实现业务整体上市 [2] - 大公司积极培育新业务可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新业务反向并购是创业成功的一部分 有助于资本市场保持创新活力 [2] 公司发展情况 - 中科曙光成立于2006年 2014年上市 同年联合多方设立海光信息并持股32 10% [1] - 海光信息市值达3164 12亿元(5月23日) 远超中科曙光的905 72亿元 [1] - 海光信息为中科曙光上游 其CPU DCU芯片是中科曙光服务器 算力平台的核心底层支撑 [1] 业务协同与战略 - 中科曙光沿产业链向上游延伸 抓住产业转移风口 [1] - 企业发展需牢守主业但需跟随主业寻找新机会 新业务可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1] - 新浪微博案例显示 子公司可能超越母公司成为现象级产品(2009年上线 两年后市值破百亿美元) [2] 行业并购案例 - 万华化学2018年作价522 12亿元吸收合并烟台万华化工 [2] - A股其他案例包括双汇发展吸收双汇集团 江南嘉捷吸收江南集团 东软股份吸收东软集团 [2]
一个子公司反向吸收母公司
小熊跑的快· 2025-05-25 21:20
公司动态 - 子公司B反向发行股份收购原母公司A [2] - B公司上市后表现优异 成为当红企业 主要受益于AI风口 [4] - A公司自2020年起已不在行业C位 收入 利润 增速 市值均远不如B公司 [4] - 收购完成后将补齐组装环节 同时为资本市场提供新模式案例 [4] 行业变迁 - 事件代表中国制造业从纯粹组装制造向掌握核心自主产权产品设计制造的转变 [6] - 行业毛利率从13%提升至63% 体现中国制造业升级 [6] - 该案例是中国制造业微观缩影 预示未来将出现更多高毛利率产品和企业 [6] 历史对比 - 十年前A公司炙手可热 独占鳌头 而B公司知名度较低 [4] - 十年间行业格局发生巨变 B公司实现逆袭 [4] - 事件标志着一个曾经行业红人的落幕和一个新贵的确立 [5]
新股消息 | 开辟港股18A资本新赛道!亿腾医药换股反向收购嘉和生物-B(06998)
智通财经网· 2025-04-16 08:24
公司动态 - 嘉和生物-B(06998)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亿腾医药通过换股方式反向收购嘉和生物 合并后公司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 - 摩根士丹利和浦银国际为新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 [1] - 嘉和生物将向亿腾医药股东发行新股作为对价 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 [1] - 这是自香港交易所颁布18A规则以来首个创新药企反向收购案例 [1] 公司业务 - 亿腾医药是一家综合型的专业生物制药公司 通过向跨国公司收购品牌药物资产 从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授权引进创新专利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 [1] - 公司已建立富竞争力 市场潜力巨大的原研药及创新药组合 [1] - 产品组合包括五款主要产品 其中三款原研产品(稳可信 希刻劳 亿瑞平) 两款创新产品(Vascepa Mulpleta) 已全部实现商业化 [1] - 产品针对大型或快速增长的治疗领域 包括抗感染 CVD及呼吸系统疾病 [1] 产品管线 - 原研产品稳可信 适应症JIRSA 作用机制糖肽 来源礼来 市场覆盖中国 意大利 [2] - 原研产品希刻劳 适应症草兰氏阳性/阴性头孢菌素细菌感染 来源礼来 市场覆盖中国 [2] - 原研产品亿瑞平 适应症哮喘 作用机制ICS 来源GSK 市场覆盖中国 荷兰 [2] - 创新产品Vascepa 适应症持续CV风险2.3 作用机制EPA 来源Amarin 市场覆盖大中华地区 已在美国 黎巴嫩 阿联酋 加拿大 欧盟 巴林及英国获批 [2] - 创新产品Mulpleta 适应症CLD伴发TCP 作用机制TPO-RA 来源盐野义 市场覆盖中国 香港 已在日本 美国及欧盟获批 [2]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20.738亿元 2023年23.038亿元 2024年25.460亿元 呈现稳步增长 [5] - 销售额增长主要归功于产品组合的强劲表现及潜力 [5] 战略发展 - 整合嘉和生物创新研发资源 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和市场推广 [5] - 嘉和生物即将上市的CDK4/6抑制剂来罗西利能与亿腾医药现有HDAC抑制剂景助达形成联动效应 [5] - 合并为双方未来海外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