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持续商业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如何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8 18:27
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 - 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厘清项目合规性基础,针对不同改造模式设计分类工具与政策方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3][7] - 城中村改造面临进程缓慢、参与主体权责失衡、资金期限错配、土地权属不明及审批冗长等挑战,需针对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探寻系统化改革路径[7] - 金融创新需贯穿制度设计、工具开发与生态构建全过程,匹配财政性资金、金融性资源与社会资本,形成差异化融资结构[12] 政策与制度优化方向 - 需构建科学清晰的流程框架,优化土地权属、审批流程等基础制度安排,增强资本可操作性[8] - 建议探索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机制,推动原住民补偿从一次性安置向长期权益性收益转变,动态调整规划以发展长租公寓等产业形态[9] - 需加强现行改造路径的规范性研究,明确法律依据与政策边界,评估"做地"改造等实践的合规风险[10] 金融工具与商业模式创新 - 建议设立国家层面城市更新引导基金,吸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引导商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利率[9][10] - 金融工具创新需结合实证案例成效,以可持续改造模式为基础,推动流程与政策系统优化[10] - 可结合养老、康养等新兴产业拓展功能空间,通过产业融合盘活存量资产,构建持续运营能力[11] 区域差异化实践 - 需针对不同城市财政能力与市场预期差异,设计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11] - 深圳实践表明需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权属瑕疵,平衡整治提升模式与法规冲突,基于量化指标制定策略[11] - 改造决策应结合城市历史与社区特性,避免一刀切[11] 行业参与方观点 - 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强调需摆脱依赖房地产增值和地方举债的旧模式,构建新商业模式[12] -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建议通过优化土地收益分配、税收优惠弥补收支缺口[9][10] - 建设银行提出需围绕核心难点设计适配性工具组合,提升落地效率[11]
深度研讨|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如何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
凤凰网财经· 2025-07-17 10:20
会议背景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举办《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课题中期研讨会,聚焦政策协同、工具创新及模式闭环推动良好生态构建 [2] - 会议总结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厘清项目合规性基础,设计分类工具与政策方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 [2] - 参会人员包括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张其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等20余位专家及行业机构领导 [2][4] 城中村改造现状与挑战 - 城中村改造面临进程缓慢、参与主体权责失衡、资金期限错配、土地权属不明及审批冗长等挑战 [4] - 当前改造模式面临涉及面广、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 [6] - 原有依赖房地产增值和地方举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破解制度与资金双重瓶颈 [9] 金融创新方向 - 需针对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改造方式,探寻系统化改革路径 [4] - 建议探索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机制,推动补偿机制向长期权益性收益转变,优先发展长租公寓、养老公寓等产业形态 [6] - 金融创新应贯穿全过程,包括制度设计、工具开发与生态构建,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体系 [9] 政策与工具建议 - 需构建科学清晰的流程框架,加强项目微观层面统筹规划,明确财政、金融资金在各阶段功能定位 [5] - 建议系统性研究商业模式,优化土地收益分配、提供专项税收优惠,探索设立国家层面城市更新引导基金 [6] - 应结合实证案例分析金融产品成效与局限,推动改造流程与政策系统优化 [7] 区域差异化策略 - 需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期和财政能力设计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 [8] - 建议将城中村改造与养老、康养等新兴产业结合,拓展房地产业功能空间,推动存量资产盘活 [8] - 决策应基于住房缺口、改造成本等量化指标,并考虑城市独特历史与社区特性制定差异化策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