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商业模式

搜索文档
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48
9月12日,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这一改革试点不仅是金融工具的一次 创新,更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重要转型——它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社会资本真正"愿意来、留 得住、有回报",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当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仍需警惕可能的风险。比如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或资本逐利 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浙江强调的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正是为此设置红线。唯有在严格监管下,才能确 保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浙江的实践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生态修复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 制设计,让社会资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基金投资范围既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也延 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这种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 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从首批签约项目可以看出两大创新路径:一是"生态修复+产业导入",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 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让原本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二是"生态修复+权益 打包",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这两种模式都在 ...
被在华留学生吐槽身份认证难!夸克回应
犀牛财经· 2025-09-16 15:35
近日,夸克启动面向全国近7000万高校师生的"教育计划",旨在为师生提供免费会员权益及专属优惠。 然而,不少在华留学生在社交平台、官方应用商店等渠道反映,他们无法完成身份认证,进而无法领取免费会员权益。 这一情况使得"夸克忘了我们"的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甚至一些海外官方机构也呼吁夸克为在华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同等的服 务与支持。 对此,9月11日,夸克在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教育计划留学生权益的情况说明》。 夸克称,对于在华外国留学生,原则上可通过学信网完成认证,享受与国内学生同样的教育计划权益。但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学籍 信息录入存在时间差,可能导致认证失败,遇到此类情况,建议留学生联系所在高校相关部门确认信息更新。 而对于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学生认证依赖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学信网),目前无法完成认证,夸克已启动新的认证通道开 发工作,力求覆盖每一位师生。 近日,夸克推出独立教育App"夸克学习",主打拍照解题、作业批改、个性化资料等六大功能,并打出"0元随时问"的口号,试图用"工 具免费+AI精准"切入家庭学习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夸克学习"上线后,或改变当前科大讯飞、字节、作业帮瓜分教育赛道的格 ...
超2亿补贴已发放!内蒙古多措推动新型储能电站加快建设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5 17:32
内蒙古新型储能政策与商业模式 - 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型储能可持续商业模式 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发放放电量补偿金额超2亿元[2] - 建立"放电量补偿+现货价差"双维收益模式 储能电站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2] - 对纳入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按一年一定原则实施10年补偿 2025年及以前投产项目补偿标准为0.35元/千瓦时[2] 补偿机制实施进展 - 内蒙古能源局督促电网企业按月转移支付补偿金 两家电网企业累计支付补偿金额达20875.16万元[3] - 补偿政策明确后有效提升投资业主建设运营信心 推动新型储能电站加快建设[2] 储能市场发展机遇 - 新型储能在提升新能源消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目前多数储能电站面临盈利难题[2] - 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 通过峰谷电价差赚取收益[2] - 内蒙古电力集团正在筹划储能业务板块上市 显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7] 储能项目规模与政策支持 - 内蒙古发布第三批独立储能项目清单 规模达800MW/3.2GWh[7] - 容量补偿政策首批补偿费用总规模接近1亿元 2025年补偿标准为0.35元/千瓦时[7] - 政策支持采用10年补偿期限 为储能项目提供长期稳定收益保障[2][7]
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如何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18 18:27
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 - 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厘清项目合规性基础,针对不同改造模式设计分类工具与政策方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3][7] - 城中村改造面临进程缓慢、参与主体权责失衡、资金期限错配、土地权属不明及审批冗长等挑战,需针对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方式探寻系统化改革路径[7] - 金融创新需贯穿制度设计、工具开发与生态构建全过程,匹配财政性资金、金融性资源与社会资本,形成差异化融资结构[12] 政策与制度优化方向 - 需构建科学清晰的流程框架,优化土地权属、审批流程等基础制度安排,增强资本可操作性[8] - 建议探索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机制,推动原住民补偿从一次性安置向长期权益性收益转变,动态调整规划以发展长租公寓等产业形态[9] - 需加强现行改造路径的规范性研究,明确法律依据与政策边界,评估"做地"改造等实践的合规风险[10] 金融工具与商业模式创新 - 建议设立国家层面城市更新引导基金,吸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引导商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利率[9][10] - 金融工具创新需结合实证案例成效,以可持续改造模式为基础,推动流程与政策系统优化[10] - 可结合养老、康养等新兴产业拓展功能空间,通过产业融合盘活存量资产,构建持续运营能力[11] 区域差异化实践 - 需针对不同城市财政能力与市场预期差异,设计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11] - 深圳实践表明需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权属瑕疵,平衡整治提升模式与法规冲突,基于量化指标制定策略[11] - 改造决策应结合城市历史与社区特性,避免一刀切[11] 行业参与方观点 - 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强调需摆脱依赖房地产增值和地方举债的旧模式,构建新商业模式[12] -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建议通过优化土地收益分配、税收优惠弥补收支缺口[9][10] - 建设银行提出需围绕核心难点设计适配性工具组合,提升落地效率[11]
深度研讨|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如何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
凤凰网财经· 2025-07-17 10:20
会议背景 -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举办《城中村改造的金融创新》课题中期研讨会,聚焦政策协同、工具创新及模式闭环推动良好生态构建 [2] - 会议总结破解城中村改造瓶颈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厘清项目合规性基础,设计分类工具与政策方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 [2] - 参会人员包括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张其光、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等20余位专家及行业机构领导 [2][4] 城中村改造现状与挑战 - 城中村改造面临进程缓慢、参与主体权责失衡、资金期限错配、土地权属不明及审批冗长等挑战 [4] - 当前改造模式面临涉及面广、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 [6] - 原有依赖房地产增值和地方举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需构建新的商业模式破解制度与资金双重瓶颈 [9] 金融创新方向 - 需针对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不同改造方式,探寻系统化改革路径 [4] - 建议探索集体土地直接入市机制,推动补偿机制向长期权益性收益转变,优先发展长租公寓、养老公寓等产业形态 [6] - 金融创新应贯穿全过程,包括制度设计、工具开发与生态构建,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体系 [9] 政策与工具建议 - 需构建科学清晰的流程框架,加强项目微观层面统筹规划,明确财政、金融资金在各阶段功能定位 [5] - 建议系统性研究商业模式,优化土地收益分配、提供专项税收优惠,探索设立国家层面城市更新引导基金 [6] - 应结合实证案例分析金融产品成效与局限,推动改造流程与政策系统优化 [7] 区域差异化策略 - 需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期和财政能力设计差异化金融支持机制 [8] - 建议将城中村改造与养老、康养等新兴产业结合,拓展房地产业功能空间,推动存量资产盘活 [8] - 决策应基于住房缺口、改造成本等量化指标,并考虑城市独特历史与社区特性制定差异化策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