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

搜索文档
科技新犁,深耕吉林黑土地(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8 06:02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1] - "梨树模式"在梨树县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约1亿亩,连续10年应用此模式的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3] -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6%,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 [3] 农业科技创新 - 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一次作业可完成多道工序,效率翻倍,每亩节省80元 [3] - 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高效运转,110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种子出苗率高达97.75% [3] - 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位于公主岭市 [3] 农产品加工与品牌建设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将鲜食玉米从论斤卖转为论穗卖,身价倍增,一季度销售2000多万穗鲜食玉米,带动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5] -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不同口感的木耳产品,精准对接细分市场,成功牵手盒马、海底捞等商家 [5] - 长白山人参开发成30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吉林大米溢价率超过30% [5]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 - 马鞍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7] - 延边和龙市光东村蹚出农旅融合新路,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约两番 [7] - 光东村千亩稻田发展观光农业,文创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完善 [7]
哈尔滨,为何如此重视农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6 10:02
核心观点 - 哈尔滨作为农业大市,粮食产量占全省近六分之一,以科技赋能、产业延伸和规模种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促进乡村振兴 [4][5][8][13] 科技赋能农业 - 五常市依托黑土肥沃、光照充足等自然禀赋,年产优质大米14亿斤,通过精育良种和精耕细作打造"五常大米"品牌 [5] - 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2万台智能农机终端构建数字化农耕网络,玉米单产示范区亩产超1000公斤且节本增效200元/亩 [6][7] - 方正县采用绿色植保技术集成,水稻单产提升10%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现"健身抗病"模式 [7]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 - 形成水稻、玉米等八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2家,营收1233.5亿元,加工转化率77.1% [9] - "五常大米"品牌价值713.6亿元居全国地标大米首位,全市打造地理标志品牌35个及企业品牌196个,177款产品获"黑土优品"授权 [11] - 定制农业模式覆盖有机蔬菜、小龙虾等品类,"小园玉米"通过云认养直供深圳,带动农家小菜园订单化发展 [9][10] 规模种植与土地改造 - 尚志市通过"小池改大池"格田化改造,水稻种植效率提升67%(50亩/日 vs 30亩/日),亩增产近200斤 [13] - 2024年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1914万亩(同比增114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1240万亩占基本农田45%,玉米亩产达"吨粮"水平 [14] - 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推广增产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超95%,黑土地保护项目持续改善土壤肥力 [14]
品质优才能品牌强
经济日报· 2025-06-30 06:11
品牌农业的重要性 - 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体现 农业强国无不是农业品牌强国 全球农业竞争格局已从规模转向高品质和差异化品牌 [1] - 国内农产品季节性滞销问题突出 绝大多数滞销产品缺乏品牌 没有强势品牌难以改变农业弱势格局 [1] - 农产品交易会上出现精心设计的广告词 体现企业和地区对品牌建设的重视 例如重庆奉节脐橙、新疆薄皮核桃、冀张薯12号 [1] 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 我国品牌农业处于分水岭 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增强 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数量增长 [2] - 部分品牌影响力局限在局部地域和有限时间 存在产品同质化、产销对接不畅、品牌忠诚度不足问题 [2] - 一些曾经口碑良好的品牌因保护机制不健全 缺乏传承与创新 导致影响力下滑 [2] 品牌与消费者关系 - 品牌代表信任 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 能够带来产品溢价空间 [2] - 农产品供应丰富 消费者选择多样 品牌已成为市场"通行证"而非"锦上添花" [2] - 农产品难以标准化 但消费者注重品质稳定 品牌意味着可追溯的质量标准 例如猕猴桃的单果重量、硬度、VC含量 草莓的酸甜度、外观、香味 [2] 政府与区域品牌建设 - 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培育品牌总数达226个 涵盖粮油、果品、畜禽、蔬菜等类别 [3] - 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品牌的主要形式 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效应 成功的区域品牌可庇护企业品牌 [3] - 区域公用品牌存在"泛用"和"滥用"问题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需加强经营维护 [3] 丹东草莓的实践经验 - 科学规划品牌发展战略 强化认证与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品牌创新与保护 [4] - 依托数字技术 通过消费者画像、内容"种草"等方式 构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 [4] - 提升供应链效率 做好产后包装储运 引导产业链向加工、旅游、文创等环节延伸 [4]
丹东草莓的成长烦恼
经济日报· 2025-06-30 06:06
丹东草莓市场现状 - 丹东草莓在去年末至今的产销季遭遇量价过山车,价格落差、品质参差、认证不足等问题集中爆发 [1] - 春节前丹东草莓最高售价达百元以上/盒(不足1斤),节后价格腰斩至五六元/斤 [2] - 正宗丹东红颜草莓收购价维持在7元/斤以上,沈阳零售价至少10元/斤 [2] - 外地草莓贴牌现象严重,东港市作为核心产区仅占丹东草莓总产量的零头(绿色认证产量5238吨 vs 总产量28.8万吨) [7] 品牌建设挑战 - 丹东草莓区域品牌价值达390亿元,但分散化、粗放式产业生态导致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6] - 高标准种植面临成本压力:采摘雇工成本20元/人/小时,每亩临时用工成本年均数万元 [7] - 防伪追溯体系推进困难,2024年绿色认证面积仅2100亩(占总种植面积8.75万亩的2.4%) [7] - 地方性法规《丹东草莓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正在制定,计划通过产地认证、质量分级、电商打假三套措施保护品牌 [8] 产业转型方向 - 全国草莓种植面积超220万亩,产量近400万吨(占全球1/3),竞争加剧倒逼转型 [10] - 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君桦生态果业年购销1.5万吨草莓直供山姆超市 [11] - 发展精深加工和跨境物流:草莓通过"草莓专机"48小时内运抵迪拜,出口价达100元/300克 [11] - 顺丰速运提升20%运输能力,日运力峰值达数百吨,实现"陆铁空"多式联运 [12] 核心竞争优势 - 产地独特性:北纬40°黄金生长带,微酸性棕壤土造就糖分积累优势 [3] - 种植技术改良:采用"疏果"法(每枝保留1果)提升品质,否认使用膨大剂 [2][3] - 绿色种植实践:高温闷棚(70℃以上)杀虫灭菌,减少农药使用 [4] - 头部企业示范效应:规模化企业通过统一育苗、药肥、检测实现标准化输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