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融合
搜索文档
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四五”跑出加速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0 14:57
京津冀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成就 -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从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2669公里,实现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 [2] - 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1万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形,"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 [2] - 京哈高铁北京朝阳至承德段开通使北京至承德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50分钟,京唐城际和京滨城际宝坻至北辰段开通标志着东部高效客运通道成形 [2] 重点线路规划与建设进展 - 京港(台)高铁雄商段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组成部分计划2026年9月建成通车,雄忻高铁连接雄安新区与忻州市计划2027年建成 [4] - 石雄城际铁路于2024年12月开工建设,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客运主轴之一,将形成环绕核心城市的"城际走廊" [4] - 京雄城际铁路将北京西站至大兴机场时间缩短至最快28分钟,实现空铁联运无缝衔接 [6] 市域铁路与枢纽建设 - 北京通过改造既有铁路线路已开通4条市郊铁路共400公里,加速构建中心城与新城的"0.5小时通勤圈" [6] -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计划年内投入运营,将实现15分钟到首都机场、35分钟到大兴机场和唐山站、1小时到雄安和天津滨海新区 [6][9] - 北京将形成"八站两场"枢纽新格局,实现铁路、地铁、公交立体换乘 [6] 通勤服务与民生影响 - 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已开通燕郊、固安、廊坊、武清等11条主线39条支线,日均客运量达5800人次,助力打造"1小时环京通勤圈" [7] - 截至2024年底首都通勤圈已涵盖13个环京区县,38条跨省公交线路覆盖河北17个环京县市 [9] - 京津冀三省市已发行"交通联合"互通卡700余万张,实现336个全国城市互联互通,北京地铁乘车二维码与天津等多城市联通 [7] 经济协同发展成效 - 2024年京津冀区域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北京、天津、河北GDP同比分别增长5.2%、5.1%和5.4% [9] - 雄安新区启动区主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北京企业总部和科研机构沿京雄城际"黄金走廊"加速聚集 [10] -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津秦高铁、京津城际延伸线形成吸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高铁经济带" [10] 未来发展规划与愿景 - "十五五"期间重点将从"主体建成"转向"优化完善",着力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 [13] - 将广泛应用北斗导航列车控制系统、智能票务、5G车地通信等技术,智慧物流案例显示可降低运营成本约15%,减少人工成本约50% [13] - 将探索使用氢能源等清洁能源动车组,深化"交通+产业"融合模式,如雄安新区依托京雄快线打造"轨道经济带" [14][15]
解码山东城市工作会|增强济青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9-19 14:21
会议核心观点 - 山东省明确以增强济南和青岛的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开创山东特色城市发展新局面 [1] - 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被视为破解大城市病 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关键路径 [1] - 济南和青岛都市圈的“强强联合”与协同联动是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大势所趋 [4] 战略与规划 - 山东已研究制定推动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实施方案 旨在更好发挥济青“双圈”主引擎和动力源作用 [3] - 战略重点包括圈内同城化与“双圈”联动 通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协同引导目录 塑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新优势 [3] - 未来城市布局将趋于均衡 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强化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 [4] 重点项目与投资进展 - 方案谋划实施了130项重点工程 包括聊热入济 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等 [3] - 今年前8个月这些重点工程已完成投资1166亿元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扎实推进 [3] - 下一步将突出抓好44个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包括济滨高铁 董家口至五莲货运铁路 胶东核能供暖等 [3] 产业发展与配套措施 - 将制定“双圈”产业协同发展引导目录 并布局一批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 [3]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是强化城市群整体协同格局的关键一环 [4] - 推动都市圈高频政务事项跨域通办 以提升联动效率 [3]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 “济青快线”已实现两城最快1.5小时直达 [3] - 专家建议加快推进高速铁路 城际铁路 市郊铁路 城市轨道“四网融合” [4]
远景胡洋谈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推动未来城市新基建
新浪财经· 2025-08-30 10:40
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技术架构 - 采用"四网融合"架构 包含超快充网络 储能网络 智能微网和虚拟电厂网 [1] - 通过城市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秒级数据采集 高效策略运算与调度执行 [4] - 智能微网调控终端接入可调可控智能设备资产 配合云端AI算法实现最优运行 [3] 电网协同关系 - 定位为城市新型能源系统新基建 与政府和电网建立合作关系 [1] - 解决电网配网侧终端"最后一公里"的毛细血管问题 [1] - 聚合多元分布式可调资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与辅助服务 响应电网调度需求 [1][2] 商业模式与收益 - 充电和储能场站收益关键在于持续稳定现金流 [3] - 可通过金融资产打包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酝酿新模式和新金融产品 [3] - 资本积极考虑进入该领域 因其具有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特性 [3] 项目落地进展 - 示范项目已在四川成都 吉林白城 内蒙古鄂尔多斯 江苏盐城和南通落地 [4] - 未来将扩展至上海 川渝 江苏 内蒙古 广东 河南等区域 [4] - 项目类型包括"光储充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储充网络+虚拟电厂"两种模式 [4] 系统效益 - 有效缓解电网压力 显著提升资产效率 能源效率 系统效率和经济收益 [2] - 实现削峰填谷与能量时移 缓解超充对电网的冲击 [1] - 通过聚合网络平台进行优化 调度和响应 [2]
《双流电力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成都市双流区电力产业供应链生态合作大会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7 20:06
行业动态 - 成都市双流区举办电力产业供应链生态合作大会,主题为"链接绿色能源电力·共创产业生态未来",旨在推动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能源转型注入动能 [1] - 双流区采用"订单招商+产业链协同"模式,与特锐德川开电气重点配套企业签订投资协议,同时促进本地供应链企业合作 [1] - "成都市双流区电力产业园区"正式授牌,采用"国企+链主企业+产业链商会"创新运营模式,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支持体系 [1] 公司发展 - 特锐德川开电气是中国最大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西南最大智能电气设备研发制造基地,2016年在双流扩大投资建设西南最大输配电装备技术研发基地 [2] - 特锐德川开电气产值从10亿元跃升至32亿元,实现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能提升的全面升级 [2] 产业规划 - 《双流电力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为电力产业未来10年发展标定路径,提出"安全可靠、市场导向、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四大原则 [2] - 蓝皮书针对新能源消纳瓶颈与技术"卡脖子"问题,提出"四网融合"发展方案(柔性储能网、有序充电网、智能配电网、低碳微电网) [2] - 双流区核电装备、智能电网、氢能储能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区域战略 - 双流区深化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服务品牌,通过"政策+场景+生态"组合拳向"全国区域新型电力系统标杆"目标迈进 [3]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分析
联合资信· 2025-05-20 17: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政府支持力度大,行业整体风险较小 [20] - 未来行业将由建设主导的高速发展期转为运营主导的平稳发展期,企业或面临运维成本上升、债务负担加重等挑战 [20] - 积极探索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打造智慧型地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的企业可获得长足发展 [20] 各部分总结 行业概况 -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快速、准时等特点,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地铁经济带” [4] - 行业特点为投资巨大、专业技术要求高、对城市发展影响重大 [4] 行业政策 - 2024 年以来多单位出台系列政策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 [5] - 《关于加强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监督管理的意见》支持线路换乘衔接和直通运营 [6]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城轨发展指南》提出“1 - 9 - 3 - 5 - 5”融合发展体系 [6] -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四网融合” [6] - 《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实行)》明确设施资产范围,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6] -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规范规划衔接、用地供给和票价机制 [6] -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规范设施设备管理 [6]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规范运营安全管理 [7]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关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财务可持续理念和七项工作 [7] 行业运行情况 - 2024 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扩张,区域布局不均衡,客运量增长,但运营成本压力大、依赖政府补贴 [8] - 新增运营线路 18 条、区段 27 段、里程 748 公里,年末运营里程 10945.60 公里,地铁和轻轨占比 86.59% [8] - 27 个城市线网规模达 100 公里及以上,“京津冀”等四大城市群运营线路占 61.03%,呈“东密西疏”特点 [11] - 完成客运周转量 2670 亿人次公里,同比增长 10.4%;客运量 322.4 亿人次,同比增长 9.5% [13] - 客运量排名前五城市合计占比 49.25%,日均客运总量 8813.45 万人次,同比增长 8.06%,平均客运强度 0.61 万人次/公里·日,同比增长 10.25%,中低运能线路利用率低 [13] - 平均每车公里运营收入 17.26 元,同比增长 1.05%;平均每人次公里运营收入 0.79 元,同比下降 12.22%;平均单位票款收入 0.25 元/人次公里,同比变化不大 [16] - 平均每车公里运营成本 33.42 元,同比下降 2.28%;平均每人次公里运营成本 1.60 元,同比下降 11.11%;平均运营收支比 57.85%,同比下降 5.49 个百分点 [16] 行业投资建设情况 - 2024 年行业建设投资延续下降趋势,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大,需多元化融资等破解瓶颈 [17] - 在建线路 226 条,涉及 44 个城市,建设总长 5833.04 公里,地铁占比 68.82% [17] - 在建项目可研批复投资累计 44979.55 亿元,2024 年完成建设投资 4749.41 亿元,同比下降 8.91% [17] - 完成车辆购置 776 列,投资 248.55 亿元,同比下降 12.40% [17] - 建设项目资金由政府专项资金投入部分资本金,企业筹措其余部分,引入社会资本模式减轻财政压力、提高效率 [19] 未来发展 - 行业将由建设主导转为运营主导,企业面临运维成本上升、债务负担加重等挑战 [20] - 积极探索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打造智慧型地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的企业可获得长足发展 [20]
解码广铁全面退出珠三角城际:大湾区城际将迎一体化革新
南方都市报· 2025-03-25 20:12
股权结构变更 - 广铁集团全面退出珠三角城际公司 原持股13.6172%由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10.0809%)、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3.0401%)和深圳地铁集团(0.4962%)承接 [2][3][4] - 广州地方政府持股达77% 其中广州市政府持股42.04%为第一大股东 广州地铁集团持股32.50%为第二大股东 [2][3] - 深圳地铁集团以0.49%持股比例新进入股东行列 [1][2] 运营主体调整 - 广州地铁集团全面接管珠三角城际铁路运营 取代原国铁集团下属广铁集团的运营角色 [1][6][8] - 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作为广州地铁全资子公司 具体负责城际线路运营管理 [7][8] - 2024年1月广州地铁正式接管佛肇城际和莞惠城际 并取得广佛南环和佛莞城际运营资质 [8] 线路运营进展 - 2024年12月28日广清城际北延线正式开通运营 由广州地铁集团建设、广东城际运营公司运营 [1] - 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与既有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实现贯通 四条线路总里程达258公里 [8][10] - 当前广东城际运营线路共4条(广清/广肇/广惠/广州东环) 连接6个城市 在建线路6条(段) [10][11] 行业改革方向 - 突破国铁传统运营模式 首次实现城际铁路由地铁公司运营 在全国属首创案例 [8][9] - 推行"地铁+城际"一体化运营 目标打造"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大湾区轨道运营模式 [6][10] - 国家铁路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 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 [10] 区域协同发展 - 城际公交化运营促进珠三角区域人流高速流动 加速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进程 [10][12] - 深圳地铁集团入股0.49% 为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新的合作空间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