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效应

搜索文档
套了三年的基金终于回本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搜狐财经· 2025-08-28 15:31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行为 - A股市场近期回暖 上证指数不断刷新近十年新高[1] - 股票型基金规模7月增长1925.94亿元但份额减少114.65亿份至3.44万亿份[3] - 混合型基金规模7月增长1385.56亿元但份额减少370.59亿份至3.00万亿份[3] 投资者心理特征 - 投资者存在处置效应 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资产而过久持有亏损资产[2] - 投资者通常以买入价为"锚"作为衡量盈亏的唯一基准[2] - 部分投资者在基金回本后出于落袋为安心理选择赎回[2][4] 基金评估维度 - 需评估基金长期业绩是否持续跑赢业绩基准及同类产品[9] - 需考察持仓结构与当前主流热点(如AI、先进制造、高股息)的契合度[10] - 需分析投资风格(成长/价值、大盘/小盘)在当前市场的适应性[10] - 需评估基金经理历史业绩及经验背景[10] - 需考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可能失去灵活性 低于2亿存在清盘风险)[10] 投资策略建议 - 若基金投资风格符合市场且风险偏好较高 可继续持有或加仓[12] - 若风险偏好较低 可选择逐步减仓或全部赎回[13] - 投资决策应从对过去成本的执念转向对未来价值的预判[13]
写在新高之后:盈利的持仓何时考虑止盈?又该如何止盈?
天天基金网· 2025-08-20 19:27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行情 板块轮动明显 投资者需根据持仓估值和行业趋势理性判断止盈时机[4][8][15] - 止盈本质是风险管理和实现收益 而非预测市场 需平衡阶段性获得感与持仓结构分散化[7][15][33] - 提供三种科学止盈方法论:目标止盈法 回撤止盈法 指数估值分位止盈法 并建议止盈后资金再平衡或寻找新机会[17][22][26][30] 市场结构性分化特征 - 市场结构性分化明显 相同仓位下投资者收益差异显著 AI和创新药板块涨幅可观 消费和地产板块仍在底部徘徊[4][8] - 历史牛市行情中存在显著波动 2007年上证指数站上3600点后经历4次调整 其中1次超15% 1次超20% 2015年58个交易日内出现2次超10%回撤[8][10] - 政策面支撑明确 稳增长政策延续性强 但短期市场积累风险 未来震荡幅度或扩大[15] 止盈的底层逻辑 - 投资本质是低买高卖 但受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影响 投资者常低时不敢买 高时不想卖[6][7] - 止盈需评估持仓资产估值水平和行业趋势 估值处历史高位时减仓或转向防御性资产 估值合理时保持耐心[15] - 对已获可观收益且估值透支板块 应量力而行锁定利润 逐步兑现收益[15] 目标止盈法策略 - 设定目标收益率(如15% 20% 30%)达到后卖出部分或全部仓位 适合经验较浅投资者[17] - 缺点为止盈目标设低可能踏空后续行情 设高可能无法触发 可结合市场估值调整目标或分批止盈改进[20][21] 回撤止盈法策略 - 设立最大回撤阈值(如-10% -15%)触达后卖出锁定收益 需结合基金类型和风险偏好设定比例[22][25] - 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最大回撤-39.95% 年化波动率16.80% 股票基金指数最大回撤-45.11% 年化波动率19.94%[25] - 成熟投资者可结合趋势线操作 如短线跌破5日线或10日线止盈 中长线跌破20日线止盈[25] 指数估值分位止盈法策略 - 以历史估值分位作为止盈参照 主要针对指数基金 PE常用 PB适合周期性行业[26] - 估值百分位80%以上属高估区间 低于20%-30%属低估区间 操作建议包括买入 持有 分批卖出等[26][27] - 估值止盈侧重安全角度 不能绝对指征市场涨跌 低估值不一定上涨 高估值不一定下跌[28] 止盈后资金配置方向 - 适度再平衡:股票仓位因上涨偏离时(如从50%被动升至70%)卖出部分 重新平衡至债券 黄金等低相关性资产[30] - 寻找新机会:分析市场状况 寻找低估板块切换机会 如"高切低"策略[31] - 建立现金储备:持币等待市场更好机会出现时迅速出手[32]
[7月23日]指数估值数据(回本了,要不要卖掉呢)
银行螺丝钉· 2025-07-23 21:57
市场表现 - 大盘盘中一度上涨接近4.6星,但收盘回落,中证全指下跌0.29%,仍处于4.7星水平 [1][2] - 大中小盘股整体微涨微跌,价值风格小幅上涨,成长风格微跌 [3][4][5] - 港股表现强于A股,整体上涨,科技股领涨,但港股科技类指数估值已回归正常 [6][7][8] 行为金融学现象分析 - 投资者存在“回本出”行为,即基金回本后立即卖出,源于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 [9][10] - 损失厌恶倾向导致投资者不愿在亏损时卖出,而倾向于等待回本,这种决策忽略资产实际价值 [11][12] - 历史案例显示,2019年市场反弹时,2017-2018年成立的股票基金因投资者“回本出”而份额减少 [13][14][17] - “回本出”可能导致错过后续上涨,部分投资者在2021年高估时再次追涨,形成反复操作失误 [20][21][22] 投资策略建议 - 投资决策应基于资产价值而非成本价,避免非理性“回本出”行为 [15][24] - 止盈策略可参考历史直播课内容,包括星级止盈、高估止盈、收益率止盈等方法 [25][26][27] - 定投策略需长期坚持,市场波动是常态,时间复利效应显著 [33][34] 工具与数据更新 - “今天几星”小程序新增中证A500、港股科技等指数估值数据,支持宽基、策略、行业等分类筛选 [28][29] - 指数详情页提供历史估值走势及对应基金购买链接,便于投资者直接操作 [30][31] - 债券估值表新增久期、收益率等指标,覆盖短融、国债、政金债等多类债券品种 [40] 指数估值数据 - 中证价值市净率1.71,ROE 15.59%,中证800市净率1.75,ROE 11.49% [36] - 港股科技市净率3.56,股息率0.61%,纳斯达克100市净率8.20,ROE 27.58% [36] - 债券类中,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96%,年化收益12.21%,最大回撤-16.37% [40]
细颗粒度量价系列之二:留存筹码比率选股因子
华西证券· 2025-05-29 17:53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留存筹码比率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分钟级交易数据,通过计算过去一段时间内各时刻至选股日的留存成交金额,衡量投资者换手意愿和筹码堆砌程度,因子值越高代表筹码堆砌程度越高,可能预示趋势行情[4][5][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取单只股票1分钟级成交量及成交金额数据,计算分钟级换手率 2. 以15分钟为间隔(如9:45、10:00等),计算各时刻往前推15分钟的换手率之和及成交金额之和 3. 计算各时刻至选股日收盘的留存成交金额: $$RA_{t-n} = Amount_{t-n} \times (1-TR_{t-n+1}) \times (1-TR_{t-n+2}) \times \cdots \times (1-TR_{t})$$ 其中$Amount_{t-n}$为t−n时刻成交金额,$TR$为换手率 4. 累积过去20个交易日的留存成交金额,并除以同期累积成交金额,得到因子: $$\text{留存筹码比率} = \frac{\sum_{n=1}^{N} RA_{t-n}}{\sum_{n=1}^{N} Amount_{t-n}}$$ - **因子评价**:因子与流动性和波动性略相关,但与其他风格因子无明显相关性,能有效捕捉筹码堆砌带来的趋势效应[21][24] 2. **因子名称**:纯净留存筹码比率 - **因子构建思路**:对原始留存筹码比率因子进行风格正交化处理,剥离beta、市值、估值等常见风格因子的影响[21][35]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使用Barra多因子模型对原始因子回归,取残差作为纯净因子 - **因子评价**:正交化后因子稳定性提升,与风格因子的相关性显著降低[35] 3. **因子名称**:复合细颗粒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结合留存筹码比率与量价相关系数、振幅量价背离、成交金额波动、成交量波动四个因子,正交化后等权复合[6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对五个因子分别进行正交化处理 2. 等权加权生成复合因子 - **因子评价**:复合因子在多个指数中表现稳健,兼具选股和增强效果[63][66]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留存筹码比率因子** - **中证800**:RankIC=5.67%,多空年化收益=46.16%,IR=1.09[12] - **中证1000**:RankIC=7.38%,多空年化收益=74.41%,IR=1.56[25] 2. **纯净留存筹码比率因子** - **中证800**:RankIC=4.59%,多空年化收益=40.88%,IR=1.07[21] - **中证1000**:RankIC=5.90%,多空年化收益=55.49%,IR=1.08[35] 3. **复合细颗粒度因子** - **沪深300**:RankIC=5.51%,多空年化收益=38.26%,多头年化收益=15.83%,IR=1.52[63] - **中证500**:RankIC=7.02%,多空年化收益=50.02%,多头年化收益=16.83%,IR=2.19[63] - **中证1000**:RankIC=7.70%,多空年化收益=60.89%,多头年化收益=19.31%,IR=2.93[63] --- 量化模型与应用 1. **模型名称**:留存筹码比率-指数增强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以最大化组合留存筹码比率因子值为目标,控制权重偏离和预期收益偏离,结合Barra模型预测收益[41][48][5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优化目标:最大化因子暴露 2. 约束条件:个股权重偏离≤1%,预期收益偏离基准≤5% - **模型评价**: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均实现稳定超额收益[41][48][55] 2. **模型名称**:复合细颗粒度因子-指数增强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将复合因子应用于组合优化,控制风险敞口[66] - **模型评价**:增强效果显著,信息比率优于单一因子模型[66]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留存筹码比率-沪深300增强组合** - 累计超额=64.49%,年化超额=5.17%,IR=1.14,月胜率=57%[41][46] 2. **留存筹码比率-中证500增强组合** - 累计超额=120.97%,年化超额=10.09%,IR=1.67,月胜率=59.60%[48][53] 3. **留存筹码比率-中证1000增强组合** - 累计超额=121.36%,年化超额=11.78%,IR=1.44,月胜率=58.94%[55][61] 4. **复合细颗粒度因子-指数增强组合** - **沪深300**:年化超额=6.76%,IR=1.36[66] - **中证500**:年化超额=11.82%,IR=2.21[66] - **中证1000**:年化超额=11.02%,IR=2.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