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异地就医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居保结余猛增400亿,医保金状况好转了吗?
虎嗅· 2025-07-17 09:00
医保基金运行状况 - 2024年居民医保当期结余519.4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加407.36亿元 [2][7] - 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4119.75亿元,较上年减少16%,为2021年以来首次下降 [8] - 个人账户当期结余510.18亿元,较上年几乎翻倍 [8] - 医保基金总支出增速从2023年的14.7%降至2024年的5.5% [2][36] - 医保基金总收入34913.37亿元,增速4.2%,为近4年最低 [19] 参保情况 -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13.27亿人,参保率巩固在95% [18]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增长2.3%,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减少1.6% [18] 住院率与床位扩张 - 2023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住院率均突破20%,2024年涨幅有所放缓但未公开具体数据 [24] - 2023年全国医院床位数突破1000万张,每千人口床位超7张 [27] - 2024年顶尖医院中有7家扩建新院区 [29] - 2021-2024年各地公立医院合并重组事件超10起 [31] 异地就医 - 2024年全国异地就医总人次3.97亿,同比增长63.2% [43] - 异地就医总费用7867.74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医保基金总支出比例升至6.56% [43][46] - 部分省份40%-50%医保基金流向省外 [47] 费用控制措施 - 2024年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监管震慑效应显著 [14] - 地方医保局被禁止编制赤字预算 [14] - 部分地区通过监管药占比(>80%标记为低标入院)和15天内再入院率(降至4%)控制住院率 [34][35] - 安徽省调低异地就医报销比例15-20个百分点 [50] 医疗费用趋势 - 2024年职工/居民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分别降至11707元/7408.08元 [52] - 人均医疗费用持续上涨,与老龄化、新技术应用及床位扩张正相关 [53][54] - 2025年上半年参保人员医药总费用出现下降趋势 [39]
职工医保基金支出近2万亿,全国医保最新“年报”透露哪些信息
新京报· 2025-07-16 18:47
医保基金运行情况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662.08万人,参保率巩固在95% [2] - 2024年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34913.37亿元,总支出29764.03亿元,当期结存4639.17亿元,累计结存38628.52亿元 [2] - 职工医保基金支出19102.54亿元,同比增长7.6%,收入23732.47亿元,同比增长3.5% [2] 职工医保参保结构 - 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7948.34万人,同比增长2.3%,其中灵活就业等其他人员参保6615.91万人,同比增加555.91万人 [2] - 2024年职工医保待遇享受53.08亿人次,同比增长9.9%,其中药店购药22.71亿人次占比最高 [3] - 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医药总费用20587.46亿元,同比增长3.6% [3] 城乡居民医保与生育保险 - 城乡居民医保参保94713.73万人,基金收入11180.91亿元,次均住院费用7408.08元(三级医院11956元最高) [4] - 生育保险参保25299.52万人,同比增长1.6%,待遇享受3690.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基金支出1402.93亿元 [4] - 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4] 长期护理保险与异地就医 -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参保18786.34万人,待遇享受人数从2020年83.5万人增至2024年146.25万人 [5] - 2024年异地就医3.97亿人次(职工医保2.62亿人次),费用7867.74亿元,2020-2024年人次从8238万增至39657万 [5] 药品集采进展 - 国家已开展十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第十批集采涉及62种药品,第五批高值耗材集采覆盖外周血管支架等 [6] - 第十一批集采启动,拟采购55种药品,聚焦抗感染、抗肿瘤等领域,要求企业具备2年以上生产经验 [6][7] - 集采规则优化:限制过低报价,要求最低价中选企业发布"低价声明",强化质量监管 [7]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 连续7年调整医保目录累计新增835种药品,2024年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报销2.8亿人次 [8] - 2024版医保目录收载药品3159种(西药1765种),新增91种,2025年调整首次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 [8][9] - 商保创新药目录聚焦临床价值显著但超出医保保障能力的药品,与医保目录同步调整 [9]
相隔百公里,治疗差价几十万!一批患者涌到大城市看病
第一财经· 2025-05-10 13:21
新技术与高值耗材的医保报销差异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上海可报销80%,自费仅6000元,而江浙地区需全自费3万元 [6][7] - 人工心脏在上海无报销封顶线,浙江报销封顶2~4万元,两地差价可达几十万元 [11][12] - 心脏主动脉瓣膜在上海无报销限制,浙江有3万元封顶线,江苏不纳入报销 [13] 异地就医的虹吸效应 - 长三角医保结算一体化使上海周边患者就医更便捷,加速医保基金外流 [6][8] - 2024年全国人工心脏植入量779例,浙江仅20余例,患者集中流向上海、北京 [11][12]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国仅上海纳入医保,导致江浙患者年初集中赴沪手术 [7][9] 医疗资源与医保基金的区域不平衡 - 超一线城市医保基金结余更充裕,新技术纳入速度更快且报销政策更优 [14][15] - 2024年全国医疗总费用增速11.2%,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仅4.36%,收支矛盾加剧 [15][16] - 浙江部分城市居民医保已出现赤字,政策制定需权衡全省经济差异 [15][16] 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挑战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台采购价2000~3000万元,年维护费超150万元 [9] - 上海仅限4类手术可报销达芬奇机器人费用,其他术式需全自费 [16] - 北京对手术机器人支付标准较低,固定报销8000元且不限制手术类型 [16]
新技术引发「异地就医潮」:相隔百公里 差价几十万
第一财经· 2025-05-09 08:08
新技术和高值耗材的医保报销差异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仅在上海、北京纳入乙类医保支付范畴,上海报销80%,江浙地区需自费[1][6] - 人工心脏在上海无报销封顶线,浙江设有2~4万元封顶线,两地差价达几十万元[1][10][13] - 心脏瓣膜在江苏不纳入报销,浙江有3万元封顶线,上海无封顶线[14] 异地就医的虹吸效应 - 长三角医保结算一体化使跨省就医更便捷,患者可跳过备案直接刷卡结算[3] - 2024年全国人工心脏植入量779例,浙江仅20余例,大量患者流向上海、武汉[10]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装机量超460台,但非京沪地区需依赖自费患者[6] 医疗资源与医保基金流动 - 患者外流导致当地医保基金外流,浙江医保基金直接支付给外地医院[15] - 上海、北京因医保基金实力强,新技术纳入速度更快且报销政策更优[14][15] - 2024年全国医疗总费用增速11.2%,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仅4.36%,收支矛盾加剧[16] 新技术应用的商业影响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采购价2000~3000万元,年维护费超150万元[7] - 人工心脏企业将价格从90万元降至49.9万元,手术费用降至70万左右[9] - 北京对人工心脏实行甲类医保报销,治疗费用可从70万降至20~30万[13] 政策调整与行业动态 - 浙江自2025年5月1日起取消部分高值耗材支付限额,但人工心脏除外[17] - 上海限定达芬奇机器人仅4类手术可报销,北京不限手术类型但支付标准较低[16][17] - DRG支付方式改革对新技术激励有限,受制于医保基金总额框架[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