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平衡
icon
搜索文档
为什么说俄罗斯不能赢,乌克兰也不能败?
搜狐财经· 2025-09-05 12:17
俄乌冲突已持续三年之久,国内舆论场上的俄粉与乌粉之争也从未停歇。一方高举正义大旗,另一方则 高呼爱国口号,双方唇枪舌战至今仍难分高下。但值得深思的是,这场战争最理想的结果或许并非简单 的胜负之分,而是维持一种微妙的战略平衡——让双方都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看似矛盾的立场背 后,实则暗藏深意,因为这场远在东欧的战争早已与中国的发展利益紧密相连。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堪称中国的战略资源宝库。这个1.4亿人口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粮食资 源。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34%的进口原油、28%的煤炭和16%的天然气都来自这个 北方邻国。俄罗斯的持续存在不仅提供战略缓冲,更是实实在在的资源保障。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中 俄关系虽密切却并非军事同盟。三年来俄方多次抱怨中国支持力度不足,但若俄罗斯取得全面胜利,对 中国未必有利。短期能源优惠难以抵消长期战略风险。一旦乌克兰战败,俄罗斯势力西扩,必将引发欧 洲恐慌。战前马克龙曾称北约脑死亡,但冲突爆发后,芬兰、瑞典火速入约,德国军费翻倍,波兰疯狂 采购美制武器。 若俄罗斯吞并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国家必将争先恐后加入北约,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将要求 美 ...
战略打击全景:巨浪3东风5C等核导弹参阅 陆海空全面发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9-03 22:46
阅兵活动与战略导弹展示 - 北京天安门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 这是中国时隔6年再次举行大规模阅兵 也是继2015年之后第2次举行抗战胜利纪念阅兵[1] - 多型号战略导弹亮相阅兵式 包括核导弹、核常兼备导弹、液体导弹 不同技术和载体的战略导弹定位分工不同 共同组成战略打击的一环[1] - 战略导弹是大国间战略平衡的压舱石 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手段 当前已拥有涵盖陆基、空基、海基的战略武器 具有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能力[1][3] 战略导弹技术特点与能力 - 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使用液体燃料 推力最大、效率更高 可装载10枚分导弹头 每枚分导弹头都可打击远中近程目标 具备机动变轨能力 适合使用弹道导弹发射井发射作为警戒之用[2] - 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射 能够车载机动发射 具有小快灵的特点 可躲避卫星侦察和地面监视 在山区快速发射 有更强生存能力 用于二次战略打击[2] - 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具有极强隐蔽性 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可在太平洋、印度洋甚至大西洋潜航 最难被发现和摧毁[3] 战略打击体系构成 - 战略导弹包括车载导弹、井基导弹和空射能力导弹 每种导弹都有特定用途 具备一次打击能力、二次打击能力和战略核反击能力[3] - 陆基、空基、海基战略武器共同形成高低远近搭配使用的完整核打击体系 包括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能力[1][3] - 核导弹方队首次集中展示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包括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1]
中印都买俄油,为何美国的态度不同?美财长看破说破揭了莫迪底裤
搜狐财经· 2025-08-22 19:22
地缘政治关系动态 - 美国对印度施加压力推动印度缓和与中国关系 中印双边关系转向积极主动状态[1] - 印度总理莫迪与中国外长王毅会晤 着重强调合作及边境问题管控等实质性话题[3] - 中印关系迎来历史性机遇 但美国财长言论引发印度不满[3] 能源贸易格局变化 - 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比从冲突前不足1%激增至目前42%[8] - 印度部分最富家族通过转售俄罗斯石油赚取160亿美元超额利润[10] - 中国石油进口保持稳定未出现激增现象 与美国对印度态度形成对比[10] 美印贸易争端焦点 - 美国针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提出高额关税计划[3] - 印度强调进口行为由市场因素驱动 并将其与能源安全挂钩[12] - 美国与印度贸易协议因关税问题谈判破裂[12] 印度反制措施 - 印度通过向中国靠近平衡美国压力[3] - 印度暂停购买美国武器计划 试图通过军火商向美国政府施压[15] - 印度国内出现反美声音 针对美国公司的言论攻击持续发生[15] 政策立场与影响 - 莫迪表态将保护印度农民利益 绝不妥协于美国关税政策[13] - 美国财长贝森特数据披露旨在打破质疑 显示美对印强硬态度[10] - 美印关系可能遭受近年来最猛烈冲击[10]
7年来首次!莫迪或于8月底访华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2:57
中印关系转暖 - 印度总理莫迪计划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若成行将是其7年来首次访华 [1] - 莫迪上次访华为2018年4月武汉非正式会晤和6月上合青岛峰会 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导致关系紧张 2022年10月金砖喀山峰会为双边关系定调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2] - 2023年6月印度外交部宣布加快恢复中印直航航班 7月24日起印度时隔5年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 [2] - 2023年6-7月印度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及外长相继访华 均为五年内首次 形成高级官员规模性访华态势 [2][3] 经济合作重启 - 印度财长表示将放宽资本限制 经济智库建议允许中国实体无需审批收购印度公司24%股份 理由是中国占全球电子制造产能60% 完全排除不现实 [3] - 印度政府《2023-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支持邀请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生产出口产品 [3] - 分析人士指出领导人互动创造积极叙事氛围 推动双边会谈和关系正常化 [3] 地缘政治调整 - 印度转向中国战略部分源于美印关系跌至特朗普上台以来最低谷 美国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25%关税使总税率达50% 涉及80亿美元对美出口产品 [4][5] - 印度20%出口商品面向美国(占GDP2%) 受影响产业包括宝石珠宝、服装纺织品及化学品 [5] - 印度国内舆论反对对美让步 前财政部长认为美印在关税能源等多领域分歧大 和解可能性小 [6] 多边合作探索 - 印度前劳工部长表示正通过英国欧盟自贸协定等多边路径寻求突破 强调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可缓冲外部冲击 [7] - 分析认为莫迪访华将向西方霸权发出信号 凸显发展中国家合作意愿 [7]
特朗普加税大棒砸向印度?8月3日,美印贸易战传来最新消息
搜狐财经· 2025-08-04 09:33
美国对印度关税政策 - 美国对印度实施25%关税上调 并附加条款将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苏式装备和西伯利亚石油纳入制裁范围 [2] - 该政策旨在打破印度在美俄之间的战略平衡 尤其针对印度与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和军火贸易 [4][14] - 特朗普政府采用"先友后敌"策略 先拉拢印度参与印太战略 再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其就范 [2][10] 印度应对措施 - 印度在全球范围内紧急寻找替代石油供应来源 波斯湾油轮成为关键选项 [6] - 莫迪政府调整对华政策 包括放宽旅游签证和降低中资企业投资门槛 以对冲西方压力 [6] - 印度采取"又要又要"策略 既参与围堵中国的四方对话和稀土联盟 又向中俄示好获取谈判筹码 [6][10] 行业影响 - 印度石油行业面临供应链重构 俄乌冲突后宣称的"能源主权"立场被迫调整 [8][18] - 军火贸易受二级制裁威胁 采用卢比结算的石油贸易可能中断 [4][12] - 底层工商业受冲击 关税博弈可能导致工厂停工和民生受损 [16] 地缘战略博弈 - 印度试图维持"非此即彼"的冷战式平衡术 同时获取俄罗斯廉价军火和美国战略红利 [12][14] - 美国制裁手段与历史上打压日本半导体、欧洲汽车产业的模式高度相似 [10] - 二十一世纪地缘博弈核心转为实际筹码置换 印度过时的平衡策略显露破绽 [12][16]
美菲关税协议的本质是菲中开战?菲军大骂:绝对不让美国说了算
搜狐财经· 2025-07-27 13:34
美菲军事合作升级 - 美军在菲律宾的基地数量从5个扩张到9个,其中4个是马科斯政府今年新增的[3] - 美国正在巴拉望岛西岸靠近仁爱礁的区域修建舰艇维修设施,位置直接对准南海争议海域[5] - "堤丰"中程导弹系统部署计划已提上日程,该系统射程可覆盖南海和台海[5][11] 军事经济影响 - 菲律宾防务支出大幅攀升,美国军火商从中获利[7] - 美菲协议明确要加强美国对菲律宾的军售,实际是让菲律宾购买美国即将淘汰的装备[5] - 后续维护、培训和技术支持费用形成长期财务负担[7] 战略意图分析 - 军事演习内容针对性越来越强,明显在为未来军事行动做准备[7] - 菲律宾新增的9个军事基地中有3个明确面向台海,远超本土防御范畴[11] - 部分菲律宾高层公开宣称"将协助美军应对台海局势",主动介入中国内政[11] 国内政治分歧 - 菲律宾军方内部出现公开争执,围绕国家路线选择存在明显分歧[15] - 亲美派主要由军方高层和部分政治精英组成,与美军利益集团形成稳定链条[17] - 务实派更关注经济现实和民生福祉,形成"安全靠美国,饭碗靠中国"的格局[17] 经济贸易数据 - 中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菲对外贸易总额近20%[18] - 菲律宾农业从业者高度依赖中国香蕉进口市场,旅游业也从中菲友好关系中获益[17] - 美国对菲律宾关税从20%降到19%,菲律宾对美国产品实行零关税[3] 地区战略比较 - 新加坡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既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也不放弃与任何一方合作[21] - 泰国、马来西亚采取类似策略,在大国竞争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1] - 民调显示超过60%菲律宾人希望在中美之间保持等距离外交[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