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经济
搜索文档
 打出“新质+时尚+X”组合拳,华强北双节这样抢抓流量
 南方都市报· 2025-09-29 11:44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华强北的节日氛围已率先升温。记者走访发现,为抢抓这波超长黄金周红利, 商家们早早进入"备货""备活"状态,忙碌程度远超往年。今年,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尤为醒目——"时 尚"。街道办更是打出"新质+时尚+X"的最In组合拳。 与此同时,华强北主街将开展"智联全球・机聚福田" 机器人展演月活动,每天下午,市民朋友可与机 器人、机器狗实现零距离互动。 时尚潮玩:沉浸式乐园与古风盛宴齐亮相 节日期间,华强北潮玩市集、快闪活动轮番登场,成为年轻人假期必去的"潮玩打卡地"。 茂业百货化妆品专柜的小李告诉记者,受今年股市行情带动,华强北商户普遍看好此次"双节"假日消 费,优惠力度和活动密度都比往年更大,力求在"双节"期间打响一场时尚热潮。 时尚电子:新质科技点亮假日体验 假日消费舞台上,华强北的新质生产力代表——"黑科技"电子产品同样抢眼。一系列智能硬件新品, 把"未来感"与"时尚感"巧妙结合。凭借功能领先、价格亲民,成为全球游客青睐的"科技伴手礼"。 在华强北各大电子市场,AI眼镜以实时翻译、AR实景导航等功能成为旅行者的"终极装备",智能手表 凭借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认证,化身随身的"健康管家",而创新 ...
 锚定“此刻”奔赴“未来” 中国商业创新正当时
 搜狐财经· 2025-09-26 17:42
 大会概况 - 第十二届中国商业创新大会将于2025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 [1] - 大会主题为“此刻即未来:创新领航商业新征途” [1] - 大会由主论坛和案例揭晓盛典两大核心环节构成,包含政策解读、案例分享、趋势研判、圆桌对话四个单元 [5]   政策与宏观环境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推进,为商贸流通领域带来发展机遇 [1][3] - 一揽子政策持续发力,消费市场平稳增长,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4.1% [11] - 商务部将在约50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建设 [11]   行业创新趋势与业态 - 商贸流通领域正全面进入数智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阶段 [3] -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商业场景深度融合 [3] - 直播电商、智慧物流、即时零售等新业态蓬勃兴起 [3] - 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及各类融合业态蓬勃发展 [3]   代表性企业与案例 - AI领域:DeepSeek与Manus在全球舞台表现突出 [4] - 文化领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引领中国文化出海 [4] - 零售行业:永辉、物美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转型 [4] - 新消费领域:泡泡玛特成为现象级品牌 [4] - 电商平台:淘宝、京东积极探索外卖业务新增量 [4]   消费需求变化 - 消费者需求从“物质满足”向“品质体验”升级 [3] - 个性化、场景化、绿色化消费趋势日益凸显 [3]
 九部门联手解决服务消费堵点卡点问题
 金融时报· 2025-09-18 10:06
 政策核心与框架 - 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共提出五方面19项任务举措,包括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新增量、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等 [1] - 政策制定以推动扩大服务消费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服务消费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提出让经营主体有真切获得感的增量政策 [2]   政策指导原则 - 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提出打造精品赛事、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等举措,既满足民生需求又释放消费潜力 [2] - 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端提出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从需求端提出加强消费信贷支持、举办促消费活动等 [2] - 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对外开放方面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对内放开方面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限制 [3]   行业提质扩容方向 - 推动企业向“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鼓励企业打造消费新场景 [4] - 推动行业向“优”,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在托育、养老、家政、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 [4] - 推动市场向“活”,清理整治市场准入壁垒,发挥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 [4]   文旅消费发展重点 - 产品更新增加新供给,支持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和旅游演艺精品,办好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展会 [6] - 活动创新赋能新场景,持续开展全国文旅消费促进活动,贯穿全年举办文旅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 [6] - 业态焕新满足新需求,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发展,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打造文化旅游套餐 [7] - 服务贴心扩大入境游,丰富入境旅游产品,落实好离境退税政策,增设退税商店 [7]   金融支持政策与成效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目前金融机构申报近600亿元,涉及经营主体近4000家、贷款5700多笔 [8] - 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从5000亿元扩大至8000亿元,今年上半年支持住宿餐饮、文体教育、旅游领域等项目近100项,签订贷款合同约119亿元 [8] - 指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9] - 截至7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04万亿元,比年初新增346亿元,同比增长5.34% [9] - 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今年1至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10]
 文旅部: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文旅消费 释放职工消费潜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03:27
 政策支持与行动计划 -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全国总工会支持扩大职工文旅消费,释放职工消费潜力 [1] - 深入实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旅消费行动计划,引导资金和资源投向文旅消费 [1] - 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多项举措涉及文旅消费 [1] - 政策举措包括支持精品创作、利用现有场馆打造文化设施、培育文化活动和赛事品牌、挖掘传统文化IP价值、鼓励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创新 [1] - 鼓励引进国外高水平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赛事,打造精品赛事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1]   文旅消费现状与趋势 - 随着改善型消费快速发展,文旅消费已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长为主导型消费 [2] - 行业呈现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局面 [2]   扩大文旅消费的具体措施 - 通过产品更新增加新供给,包括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和舞台艺术精品、旅游演艺项目、优秀动漫作品,举办重要展会 [2] -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提高景区、度假区、街区发展水平,改善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2] - 发展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开展“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培育新消费热点,打造国潮时尚产品 [2] - 依靠活动创新赋能新场景,持续开展全国文旅消费促进活动,贯穿全年举办消费周、月、季 [3] - 下周将启动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发放超过3.3亿元消费补贴,举办2.5万余场活动 [3] - 通过业态焕新满足新需求,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创新发展文商旅等融合业态 [3] - 发展夜间经济,鼓励文博场馆和景区延长开放,优化预约,推出特展,支持数字艺术和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3] - 建设国际邮轮母港消费设施,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跨界联动套餐 [3] - 2024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监测的511场重点赛事带动消费超160亿元,场均拉动超3000万元 [3]   入境游发展 - 2024年我国入境游客达1.32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97.2% [4] - 将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持续开展推广活动,丰富入境旅游产品,增设特色线路 [4] - 推动在境外游客集聚区增设退税商店,推广“即买即退”,增加非遗、文创和消费电子产品供给 [4] - 商务部优化离境退税政策,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 [4] - 截至8月底,全国离境退税商店已超1万家,是2024年年底的3倍 [4] - 1—8月享受离境退税人数同比增长248%,退税销售额增长98% [4] -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超19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其中免签入境1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4% [4] - 入境消费仍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但也意味着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5]
 以高质量服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聚焦扩大服务消费系列政策举措
 新华社· 2025-09-17 23:51
 政策核心亮点 - 政策措施体现"三个坚持"原则: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相结合、坚持优化供给和激发需求相结合、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放开相结合 [2] -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增加优质文旅、体育等消费资源供给,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2] - 将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在全国选择50个左右试点城市 [2]   服务消费供给优化 - 推动企业向"新"、行业向"优"、市场向"活",激发创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 [3] - 加力支持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 [3] -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提高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发展水平 [3] - 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时尚经济发展,创新发展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 [3]   金融支持举措 - 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设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拓宽金融机构融资渠道等举措支持服务消费 [4] - 今年5月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5]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 [5]   服务消费市场现状与前景 - 去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6.1% [6] - 服务消费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3%,将逐步成为主导型消费 [6] - 入境消费是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之一,有很大增长空间,需优化入境免签政策 [6]   近期促消费活动 -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应季应景优质产品、特色活动和优惠措施应对国庆中秋假期 [6] - 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将于下周启动,活动期间将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7] - 启动"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三年行动计划,协调推出消费券、支付满减等优惠及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措施 [7]
 商务部:将在50个左右城市试点开展服务消费“新探索”
 新京报· 2025-09-17 18:30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涵盖5方面19项任务举措 旨在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并创新消费场景 [1] - 2024年服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46.1% 对消费增长贡献率达63% 2024年1-8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1% 较商品零售额增速高0.3个百分点 [1] - 将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好的城市作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 [1][2]   消费场景创新与供给优化 - 试点城市将增加优质服务消费供给 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针对年轻群体体验式需求、银发群体养老需求及农村消费升级诉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 - 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 发展首发经济 打造商旅文体健融合消费新场景 [2] - 鼓励热门文博场馆及景区延长营业时间 优化预约方式并推行免预约制度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改善体验 [3]   文旅消费促进措施 - 发展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 培育非遗消费新热点 开发国潮时尚产品 推动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融合业态 [3] - 扩大入境游 开展"你好!中国"海外推广活动 增设境外游客集聚区退税商店 推广"即买即退"措施 上海已上线文旅场景退税商店位置信息 [4] - 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将开展超25000场文旅消费活动 包括演唱会、音乐节、非遗展销及国潮市集等 [5][6]   财政与金融支持 - 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各地将发放超3.3亿元消费补贴 山东推出文旅优惠大礼包 河南推出"全省一码通"年票 浙江发放文旅惠民卡 广东发放2000万元消费券 青海发放文旅消费券 [6] - 启动"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三年行动计划 协调银联、金融机构及平台企业推出消费券、支付满减优惠及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措施 [6]   区域协同与特色场景 - 京津冀推出区域联动文旅消费活动 川渝推出"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特色场景 [6] - 在线旅游平台推出"跟着影视去旅行"迎国庆线路及线上线下融合惠民活动 推广非遗美食特色旅游线路 [6]
 鎏金天河四十载:从荒野僻壤到全国榜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2:47
 经济发展   - 2024年天河区GDP总量为6615亿元,连续18年蝉联全市第一,以占全市仅1.8%的面积贡献21%的GDP [1]   - 位列2024赛迪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二、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第二,五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1]   - 2017年"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商品销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万亿元级商圈 [2]     商业与消费   - 天河城是国内第一座超大型购物中心,1996年开业后带动天河路商圈崛起,日均客流150万人次,商业面积240万平方米 [2][3]   - 2025年太古汇商城推出华南地区境外旅客购物"店内即买即退"线上办理首单,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降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提高至2万元 [1][3]   - 正佳广场试点"乐企联用开票"服务,顾客扫码支付后自动推送发票,降低企业开票成本 [3]   - 2024年"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位列全国商圈商业力TOP100榜单第三,高级次商业载体入驻数量全国第一 [4]     科技创新   - 五山科技街曾是广州科创产业"黄埔军校",孕育网易、酷狗、荔枝等企业 [5][6]   - 科韵路被誉为"中国游戏第一街",聚集YY、三七互娱、4399等龙头科创企业 [6]   - 佳都科技从IT分销转型为人工智能企业,2022~2024年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550万元 [7]   - 小鹏汽车选择天河智慧城作为总部,2024年8月将新建"AI智慧园区+大型科技综合体" [7]   - 2024年天河区技术发明奖占全市70%,10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4家上榜胡润全球独角兽 [9]     产业生态   - 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汇聚大湾区50%双一流高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孵化TCL、七喜等企业 [7]   -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实现"创新测评—解决方案—匹配派单—跟踪评价"全流程服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8]   - 天河区税务部门为孵化基地企业提供"零基础入门课",辅导研发费用归集 [7][8]     国际化与人才   - 珠江新城聚集全市80%外国领事机构及1.3万国际友人,形成"江景社交+民俗活化+顶流商业"的国际化都会区 [13]   - 广州东站设立全国首部高铁站内"政务+税务"湾区通办智能柜台,可办理超500项跨境服务 [12][13]   - 2024年天河区企业总量突破60万户居广州首位,超万家"四上"企业及30万科技人才聚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