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海战术
搜索文档
高端难破低端受压 荣耀Q3销量降幅在主流厂商中最大
犀牛财经· 2025-11-12 08:34
公司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销量同比下降8.1%,在主流厂商中降幅最大[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市场份额降至14.4%,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五[1]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未能进入前五名[4] - 公司同品牌用户留存比例仅为18.8%,低于部分安卓同行水平[10] 公司产品策略与成效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至少推出6-10款新品,覆盖不同价位区间[4] - 荣耀400系列全球累计激活量已突破300万台[4] - 高端机型Magic7主打“中国首部AI智能体”概念,但未能帮助品牌在2024年进入中国高端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价位段)前三行列[5] - Magic 8系列开售5天销量超12万台,仅为上代同期的65%,其中Magic 8占比约50%约为上代同期的60%,Magic 8 Pro占比超50%约为上代同期的70%[7]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约6846万台,同比下降0.5%[4] - 公司入门级市场X70系列凭借大容量电池、快充功能及耐用性取得一定成绩,但中端机市场面临OPPO Reno、华为Nova14和vivo S30等机型的有力竞争[4] - 公司高端机型在影像算法、系统生态等核心领域缺乏独家技术,品牌溢价能力难以与华为、苹果抗衡[7] - 公司低端市场受Redmi、realme价格挤压,高端市场难以突破华为、苹果壁垒[10]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成为首个对外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安卓手机厂商[10] - 2025年5月公司官宣人气艺人肖战担任数字系列代言人,试图提升品牌影响力[10]
4999元起?iPhone 17e全面曝光,苹果要玩机海战术了?
36氪· 2025-10-10 08:03
iPhone 17系列产品策略 - iPhone 17于2025年9月10日发布,硬件升级解决多项短板,存储容量从128GB提升至256GB,获得良好口碑和销量 [1] - iPhone 17e作为入门级产品,在iPhone 17发布近一个月后曝光,预计起售价为4999元 [1][2] - iPhone 17e采用6.1英寸屏幕,小于iPhone 16 Pro/17/17 Pro的6.3英寸,并有较明显屏幕黑边 [5] - iPhone 17e采用灵动岛设计,终结苹果刘海屏时代 [8] iPhone 17e硬件配置 - 芯片采用缩水版A19,保留6 CPU核心,GPU缩水至4个,搭配60Hz屏幕以保证动画流畅度 [8] - 内存维持8GB,NPU为16核,以满足Apple Intelligence准入门槛,存储空间128GB起步 [10] - 提供USB 2.0传输速率和18W充电速率,采用铝合金机身和单摄像头布局,可能提供纯eSIM版本 [10]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iPhone 17e定位为用低成本挽留即将离开iPhone阵营的摇摆用户,与iPhone 17形成中低搭配 [11] - 策略是阻止用户流失至安卓阵营,并加速偏好iPhone用户的换机速度 [11] - iPhone 17e继承SE系列回收旧模具换新芯片传统,使命更明确,在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和安卓中端机型体验增强的背景下防守市场 [13] - 针对仍在用iPhone 11、XR等老机型却不愿花六千元升级的用户,最大意义是能相对不卡顿运行iOS 26并连接5G网络 [15] 苹果产品线扩张与市场挑战 - 苹果产品线将涵盖最入门e系列、走量数字系列、轻薄Air系列、旗舰Pro系列和顶配Pro Max系列,折叠屏iPhone未来也将加入 [16] - 全球高端市场iPhone份额触顶,美国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定60%,中国市场受华为、小米等品牌挤压,增长空间受限 [18] - 为维持营收增长,公司寻求更高单价产品如折叠屏,或开拓新用户群如入门市场,但产品线过长可能难以维持一体化体验优势 [18] - e系列若不能解决体验一致性问题,可能稀释品牌形象,使iPhone从高端变为需精挑细选的大众手机 [21] - 折叠屏面向未来豪赌,17e针对当下市场止血,构成2027年前双保险,在Apple Car项目流产、Vision Pro无疾而终、Apple Intelligence货不对板背景下,保守成为最不易出错做法 [22]
现在新手机起的名字,是怕我买到对的吗?
虎嗅· 2025-09-19 07:46
行业竞争态势与产品策略 -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年比一年卷,厂商无法维持一年一更的节奏[11] - 为覆盖更多价位段并满足游戏党、拍照党、续航党等不同人群需求,机海战术成为合适选择[11] - 中低端市场盘子最大、价格最敏感、用户换机频率更高,成为命名策略的重灾区[22] 产品命名策略演变 - 早期手机命名简单清晰,通过Pro、Plus、无后缀或“s”来区分产品档位,关系明确[4][5] - 近年厂商推出多个系列,如数字系列、K系列、X系列等,每个系列又细分为多款型号[7] - 命名后缀极度复杂化,Pro之上有Pro+、Pro Max、Ultra等,之下有x、i、SE、Turbo等多种版本[8] - 后缀可进行排列组合,例如Turbo+、Turbo Pro、S Pro、GT Pro等,层层叠加[10] “套娃”机现象与市场影响 - 许多不同型号的手机本质是“套娃机”,通过换壳、微调配置、改名即作为新机推出,并可清理零部件库存[15] - 典型策略为手机发布约半年后,推出其“孪生套娃兄弟”,配置相近或略有缩减,但发布价便宜几百元[16][17] - 先发布机型经过半年市场调整,实际价格可能已低于新推出的“套娃”机型,性价比反而更高[18] - 厂商在有限成本内需覆盖更多价格点并快速迭代,“新瓶装旧酒”或“微调改名”成为高效且偷懒的解决方案[23] - 催生出“青春版”、“活力版”、“极速版”等各种马甲,本质是同一硬件平台的不同命名[24] 命名策略的误导性与消费者选择困境 - 手机型号名称可能存在误导性,例如某些厂商的“至尊版”与“Pro”平级甚至配置更低,与常规认知不符[19] - 不同品牌的机型间,型号名称更无直接可比性[19] - 硬件同质化严重后,命名成为制造差异化噱头最容易的领域[25] - 个别厂商利用眼花缭乱的命名,将区别不大的手机包装成满足细分需求的产品,或混淆配置差距[26] - 手机选择看似丰富,但消费者选购难度反而增大,需花费大量时间理清型号[14][27] - 消费者需仔细比对具体参数才能避免被命名误导,这对不熟悉硬件的用户群体构成挑战[28] 旗舰与中低端市场的差异 - 在旗舰机市场,名称与配置的对应关系相对清晰,因价格和关注度高,厂商较为谨慎[21] - 中低端市场是“命名套娃”现象的重灾区[21][22]
荣耀出货量跌出前五 “机海战术”或走HTC老路?
犀牛财经· 2025-08-19 14:26
核心观点 - 荣耀手机面临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和竞争压力加剧的挑战 主要由于华为回归带来的挤压和自身差异化优势不足 [2][6] - 公司采用机海战术试图覆盖更多价位段 但产品数量增多导致单款竞争力不足和部分产品线出现亏损 [6] 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骤降19% 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5.5%缩水至12.8% 排名滑落至第六 [2] - 市场份额从2024年第一季度17.1%(第一)下滑至第四季度13.7%(第五) 2025年第一季度跌出前五沦为"Others"阵营 [6] - 华为2025年二季度以18.1%市占率稳居榜首 其Nova 14系列热销及高端机型降价直接分流荣耀目标用户 [6] 产品策略 - 拥有6大系列超20款在售机型 包括数字 Magic 折叠屏等系列 [2][6] - HONOR 400系列以2亿像素影像和7200mAh电池成为618期间2.5K-4K价位段销冠 [6] - 折叠屏产品线2024年累计亏损达20-30亿元 [6] - Magic7系列截至今年4月全年销量仅128万台 远低于华为Mate70系列 [6] 竞争环境 - 同级别竞品Redmi K80降价至2099元 形成价格压力 [6] - 缺乏芯片级底层技术支撑 导致差异化优势薄弱 [6]
手机厂商更新惹争议:老用户一夜成牛夫人,都是机海战术给逼的?
36氪· 2025-07-11 13:54
行业趋势 - 用户对手机软件的关注度超过硬件,软件调教问题成为主要吐槽点 [1] - 安卓手机寿命延长至3-5年,但厂商对老机型的功能适配滞后引发用户不满 [15] - 高端手机市场持续增长,成为厂商重点发力领域 [21] 厂商策略与用户矛盾 - 厂商在中端机型推出独占功能以提升竞争力,引发旗舰用户不满 [3][4] - 部分功能通过OTA推送但存在阉割现象,例如负片滤镜缺少参数调节选项 [5][7] - 折叠屏等特殊机型的功能独占未引发争议,因其与硬件设计强相关 [14] 机海战术的影响 - 联发科和高通一年两更策略加速行业竞争,厂商季度内推出超10款机型 [16] - 机海战术导致产品定位重叠,用户选择成本上升并影响品牌忠诚度 [18][19] - 软件适配压力增大,老机型被忽视,高端机型评分从8.6分暴跌至3.6分 [21] 解决方案与行业建议 - 精简产品线、专注精品化路线是厂商突破竞争的关键 [23] - 华为案例显示高端化需技术积累,早期机海战术为后期转型奠定基础 [23] - 手机生命周期应由用户需求而非厂商利润驱动 [15]
OPPO份额起伏之殇,下个路口走向何方?
36氪· 2025-06-20 17:50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一季度欧洲市场折叠屏手机份额中,OPPO同比下跌63%,从第三名滑落至第七位 [1] - 2025年Q1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中OPPO出货量下滑5%-9%,中国市场以15.7%份额位列第三但增速显著落后竞品 [1] - 2023年Q1国内市场份额19.6%位居第一,两年内下滑至第四名,反映行业洗牌加剧 [2] - 一加品牌市场份额从2021年2%萎缩至2024年0.9%,接近被归为"others"类别 [7] 产品战略与挑战 - 采用"本分文化"坚持下沉市场策略,2015-2025年构建K/A/Reno/Find四大主系列及一加、realme子品牌,形成行业最庞大产品矩阵 [5] - 早期凭借VOOC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和时尚设计快速崛起,但当前中低端机性能同质化导致竞争壁垒失效 [5][7] - 机海战术面临瓶颈:2024年行业年出货量降至2.8-3亿部(较峰值腰斩),多品牌导致研发资源分散,内部产品线出现同质化竞争 [7][8] - Find X8系列首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66%,带动4K+价位段机型2024Q4出货量同比大增32%,但发布后渠道价格快速跳水数百元影响溢价 [10] 高端化突破困境 - 2024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六(前五为苹果/华为/小米/vivo/荣耀),折叠机份额显著低于华为小米 [11] - 自研芯片战略受挫:2023年关停哲库芯片公司致上百亿研发投入打水漂,缺失核心差异化竞争工具 [11] - 渠道结构与高端化矛盾:6.5万家门店中"夫妻店"占比过高(偏好低价走量),虽2024年新增2000家购物中心门店但核心商圈已被竞品占据 [12] AI技术转型进展 - 2024年成立AI中心并入股波形智能,Find X7/X8系列搭载70亿参数安第斯大模型,实现AI通话摘要等创新功能 [13] - ColorOS 15推出AIOS三阶段演进路径,2024年450-500美元中高端机型份额全球第一 [13] - 行业竞争白热化:vivo重构AI操作系统、荣耀开发AI智能体、苹果升级Siri,尚未出现现象级AI手机产品 [14] 行业趋势演变 - 竞争逻辑从硬件参数转向软件生态,卫星通话/防摔等旗舰技术下探加剧中端市场竞争 [7][10] - 渠道结构变迁:购物中心零售占比升至30%,传统社区门店持续萎缩 [12] - 新能源车行业品牌整合浪潮或对手机行业机海战术形成启示 [8]
vivo守城:血战中端机
36氪· 2025-06-03 20:48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端机竞争格局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近10亿用户中有5亿使用2k-4k价位的中端机,成为出货量主战场[2] - 2025年Q1前五大厂商出货量:小米1330万台(186%)、华为1290万台(180%)、OPPO1120万台(157%)、vivo1030万台(144%)、苹果980万台(137%)[2] - vivo市场份额从2024年Q1的146%下滑至2024年Q1的144%,同比增幅仅23%[2] vivo的市场地位与挑战 - 中端机占vivo产品结构的核心盘面,对其出货规模至关重要[3][9] - vivo线下门店超25万家,覆盖直营店、代理商体验店及经销商加盟店,远超华为小米[9] - 面临华为回归(2025Q1出货同比增10%)、换机周期延长、供应链效率见顶等挑战[2][11] vivo的历史成功因素 - 采用机海战术形成Y/S/iQ系列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层级需求[6] - 2019年确立影像等四条长赛道,组建超千人影像团队,推出微云台防抖、自研V1芯片等技术[7] - 通过下沉市场渠道布局构建规模壁垒,提升中端机覆盖面和激活量[8] 当前行业竞争态势 - 2024年中国市场上市新机型达396款,中端机占多数导致性能过剩[11] - 华为nova13系列出货6563万部,远超vivo S20系列的2769万部[14] - 618期间超2000款手机参与促销,部分中端机价格降至上市价5折[12] 差异化竞争策略 - 荣耀GT Pro主攻电竞赛道,首销获3-5K档销量冠军[16] - Redmi Turbo 4 Pro以超大电池为卖点引爆市场[16] - vivo启动"蓝极星计划"重点招募影像人才,持续强化影像差异化优势[17] - 行业趋势转向精准解决用户细分需求,而非通用性能竞争[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