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心技术自主化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商务部通告全球: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将于10月24至27日举行,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3 18:11
谈判的战略背景与本质 - 此次中美高层磋商由何立峰副总理率团,规格极高,自10月24日起为期四天,被视为两大经济体在历史关口的战略摊牌[1] - 谈判本质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力量关于未来发展权的激烈争夺,美国对华战略已从“接触”转向“规制”,意图通过芯片禁令、新能源车调查、生物技术限制等手段截停中国产业升级[3] - 谈判结果将作为风向标,预演未来五年全球经济秩序,其影响远超简单的关税数字或商品清单[3] 中方的核心战略与筹码 - 中方代表团由素以务实著称、曾主导多项国家级战略规划的经济掌舵人何立峰副总理挂帅,预示其做好了充分准备[4] - 中方的谈判筹码聚焦于长期战略利益,包括核心技术自主化的趋势、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主动权以及多边贸易规则重塑中的话语权[6] - 中方立场清晰坚定,即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发展的权利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自信源于完备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11] 具体谈判议题与潜在突破点 - 在有限的72小时有效谈判时间内,可能的突破点涵盖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时间路线、关税壁垒的阶段性化解方案、高科技领域投资的正负面清单以及新能源产业标准的互认框架[6][7] - 每项议题都关乎千万企业的生死,牵连亿万民众的福祉[6] 对全球行业与经济的深远影响 - 谈判结果将直接影响全球通胀曲线的陡峭程度、产业链迁移的速度与方向、技术标准体系的割裂或融合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路径[9] - 全球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连夜调整经济增长预期,跨国企业董事会紧急召开风险评估会议[3] - 东南亚国家、欧洲巨头和发展中国家均密切关注,谈判将重新定义全球化规则,影响全球市场的准入信号和贸易环境的稳定[9]
147亿半导体资产被无理“锁喉” 闻泰科技的困局和应对
中国经营报· 2025-10-14 16:45
公司事件概述 - 荷兰政府于9月30日发出指令,要求冻结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的资产、知识产权等不得进行调整,为期一年 [2] - 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股权,并要求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职务 [2] - 闻泰科技开盘即跌停,报41.83元/股,此前股价历史高点为171.88元/股,市值突破2000亿元 [2] - 闻泰科技发布声明,称荷兰政府的干预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 [2] 法律程序与公司治理变动 - 安世半导体外籍高管向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提交申请,请求启动对公司调查并采取临时措施 [5] - 企业法庭裁决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并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 [5][6] - 企业法庭将安世半导体除一股之外的所有股份,出于管理目的托管给指定人员,意味着原控股股东裕成控股暂时失去投票权和治理权,但经济收益仍在 [6] - 安世半导体日常经营持续运转,但面临决策链条临时变更、资源配置灵活度下降等影响运营效率的情况 [6] 业务背景与战略调整 - 2025年1月,闻泰科技将产品集成业务(ODM)以6.16亿元对价出售给立讯精密,当前大部分资产已交割,公司业务重心转为“ALL in 半导体” [3][8] - 安世半导体2024年营收规模约为147亿元人民币,原为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件业务部门,专注于车规级半导体产品 [2][8] - 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收购后,其营收于2022年达到23.6亿欧元的峰值,毛利率从2020年的25%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42.4% [9] - 至2024年10月,安世半导体已还清所有前期债务,公司实现“零负债”运行 [9] 行业地位与市场影响 - 安世半导体在功率分立器件多个细分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小信号二极管和晶体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IC全球第二、ESD保护器件全球第一等 [10] - 分析指出,若荷兰政府的禁令不能解除,将造成功率市场波动,安世半导体的市场份额可能下降,国际巨头如英飞凌、安森美等将加速填补市场空白 [10][11] - 长期可能利好国产本土功率晶体管企业填补替代,但需突破技术壁垒与认证门槛,并非短时间内能实现转移 [10][11] 地缘政治与行业解读 - 事件被市场普遍指向“技术保护主义”,安世半导体的产品涉及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欧洲敏感领域 [7] - 分析认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从“效率优先”走向“安全优先”,中国公司通过并购获取关键产能的路径并未关闭,但交易逻辑必须升级为“地缘政治项目管理” [12] - 跨国并购中,目标公司治理结构、注册地与法律管辖权可能成为外部干预的突破口,未来需强化对并购标的控制权设计 [11]
一根转子,如何凿穿核电国产化壁垒
新浪财经· 2025-09-23 11:51
核心技术突破 - 攻克超大钢锭冶炼、晶粒细化、材料均匀性控制等世界级难题 [1] - 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转子锻件加工精度达0.015毫米(发丝直径1/5) [2] - 创造53种锻造方法及41项锻造技术,填补国内50多项行业空白 [7] 产品性能与规格 - 研制世界最大钢锭(600吨)、最重毛坯(323吨)、最大截面(φ2.79米×11.43米)锻件 [6] - 转子材质为30Cr2Ni4MoV特种钢,承受1500转/分钟高速运转及极端工况 [2] - 国产转子实现100%国产化率,单根长度达16米,每小时发电超百万度 [8][10] 成本与市场影响 - 将转子单价从进口价8000万-1亿元降低75% [1][11] - 高端石化容器从20万美元/吨降至7万元/吨 [11] - 技术应用于40余座核电站,福清机组年发电超100亿度 [10] 产业化进展 - 2012年通过新产品鉴定,装备与质保体系满足批量生产要求 [6] - 2025年与哈电汽轮机签约批量化转子供应第三代核电机组 [10] - 从技术突破延伸至民用领域,助力印尼镍矿绿色开发 [13] 行业地位与意义 -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1] - 推动中国核电装备从"分段焊接"迈入"整体锻造"时代 [8] - 成为高端装备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基石 [10][13]
中国又一科技迎重大突破!用3年打破垄断,造出3.6万吨钢铁巨兽!
搜狐财经· 2025-08-22 23:45
行业背景与痛点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能源和航空领域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高端无缝钢管被美国德国垄断且定价高达每吨2万美元[1] - 无缝钢管在深海油田 核反应堆及战斗机引擎等极端环境下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一体成型结构能承受超高压和超高温环境[3] - 国外厂商实施严格技术封锁 仅出售设备使用权并控制后期维护与升级 形成技术殖民态势[3][5] 技术突破历程 - 国家牵头组建顶尖工程团队 从零开始研发垂直挤压机技术 通过反向推算参数和反复实验攻克技术难关[7] - 2009年7月北方重工成功研制3.6万吨垂直挤压机 采用自主预应力钢丝缠绕技术 吨位超越美国3.15万吨级设备[9] - 该设备实现无缝钢管一体化挤压成型 产品质量与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 市场影响与成果 - 国产化使无缝钢管价格从每吨2万美元断崖式下降至6000美元 彻底打破国外厂商定价权[9] - 在核电和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实现70%至80%的自主率 从完全依赖进口转为具备国际竞争力[9] - 技术自主推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的战略转变[9][11]
国产乙丙橡胶技术突破记   
中国化工报· 2025-05-21 10:15
公司技术突破 - 吉林石化成功研发国产乙丙橡胶催化剂,打破进口依赖,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当且价格更具优势 [1][3] - 国产新型钒催化剂在2024年4月首次工业化试验中稳定运行60小时,生产50余吨合格产品,2025年2月第二次试验产出高质量三元乙丙橡胶 [3] - 团队解决56项关键技术难题,制定102项风险消减措施,形成工业化生产试验方案 [3] 研发历程 - 2020年底商务部反倾销调查后,公司启动国产催化剂研发,联合吉林石化研究院筛选国内科研成果 [2] - 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经过20余次技术交流和数百次小试实验,历时3年完成技术攻关 [3] - 研发原则为"现有装置不大改、产品质量能提升",适配性和安全性论证耗时1年 [2] 市场拓展 - 产品成功打入车用海绵条、密封条等高端市场,8家头部企业同意试用 [4] - 车用密封条龙头企业率先认可并签订采购协议,打破国外产品垄断局面 [5] - 公司采用"产销研用"一体化机制,联合销售公司主动推广新产品 [4] 行业影响 - 公司成为国内首家使用国产催化剂生产三元乙丙橡胶的企业 [3] - 技术突破重塑乙丙橡胶产业链格局,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5] - 作为国内唯一同时具备二元、三元乙丙橡胶生产能力的企业,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