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泥反内卷
icon
搜索文档
天风证券:当前水泥反内卷必要性仍然存在 行业盈利底部有较强支撑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7:01
行业格局与集中度 - 24年水泥行业央国企产能占比预计在45%左右,前十大水泥企业中央国企占据前四家,协同动力与方式占优 [1] - 24年行业CR10/CR5/CR2产能集中度分别达到57%/44%/31%,呈现央企主导、集中度较高的竞争格局 [1] 行业效益与价格趋势 - 24年最差时期企业亏损面超过55%,25年上半年利润总额150-160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1亿元) [2] - 截至8月初全国水泥均价同比低43 7元/吨,水煤价格表征的盈利水平回到去年前三季度最差阶段 [2] 供给侧改革历史成效 - 16年政策严禁新增产能后,全国净新增熟料产能从亿吨级降至百万吨/小千万吨级 [3] - 错峰生产政策覆盖北方11省并推广至南方,行业利润从2016年518亿元恢复至2019年1867亿元 [3] - 头部企业兼并重组(如金隅/冀东、中国建材/中国中材)推动集中度提升 [3] 当前供需矛盾与产能现状 - 行业供给总量稳定在18亿吨左右,但24年真实产能利用率仅53%,供给过剩矛盾突出 [4] - 水泥需求端未见底,预计中国需求底在12-15亿吨,较24年仍有18%-34%下降空间 [4] 反内卷治理路径 - 短期错峰生产继续作为行业压舱石,水泥相比玻璃具备更强协同基础 [5] - 中期通过限制超产倒逼企业补产能指标,若全部中小产线参与则实际产能可下降19 5%至17 7亿吨 [5] - 长期碳交易政策收紧后,外购碳排配额将增加单吨熟料成本78元以上,加速落后产能出清 [5]
天山股份(000877):首次覆盖报告:全国水泥产能市占率第一,周期底部价值凸显
西部证券· 2025-08-15 19:51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8.22元/股,对应2025年0.7倍PB [1][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21.5/27.0亿元,营收833/826/821亿元 [1][4] - 当前PB仅0.5x,处于近10年6.92%历史低位,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21][43] 行业分析 - 需求端:2025年水泥需求预计同比下降5-6%,新疆基建政策红利释放将带来区域结构性机会 [2][15][55] - 供给端:错峰生产常态化+产能置换政策趋严,行业供给收缩趋势明确,1543条产线实际利用率仅53% [16][57][62] - 价格端:Q4传统旺季提价可期,2025年高标水泥均价预计255-265元/吨 [17][64][66] 公司竞争优势 - 产能规模全国第一,拥有3亿吨熟料/3.6亿方商混/2.3亿吨骨料产能,市占率持续提升 [25][26][40] - 成本管控成效显著,2024年吨成本下降23元至209元,石灰石自给率提升至87.8% [3][73][77] - "水泥+"产业链协同效应突出,商混/骨料销量降幅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94][102][107] 增长驱动因素 - 海外业务加速扩张,2024年收入8.4亿元(同比+4.4%),毛利率38.5%显著高于国内 [109][112][117] - 引入中材国际战略合作,采用并购为主模式控制风险,哈萨克斯坦3500t/d新产线落地 [107][114] - 资本开支持续收缩,未来三年分红率不低于50%,股东回报政策明确 [87][89][91] 财务预测 - 水泥业务:2025-2027年吨均价255/260/265元,吨成本206/205/204元 [119] - 商混业务:2025-2027年销量增速3%,吨价310元维持稳定 [120] - 骨料业务:聚焦存量产能释放,吨价33元/吨成本23元保持稳定 [117]
雅下水电继续掀涨停潮,建材ETF易方达涨7.91%,基建ETF、建材ETF、基建50ETF、工程机械ETF大涨
格隆汇· 2025-07-22 16:49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影响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元,是西藏年总投资金额的6倍,预计将拉动西部基建开发、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和水电开发 [1] - 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将建设5座梯级电站,体量大、难度高,约为2024年我国全年水利投资的88.7% [1] - 预计水利水电建设、隧道掘进/盾构、民爆、电力设备、地基处理、建材等多方面企业均受益 [1] 相关行业投资机会 - 建材ETF易方达涨7.91%,基建ETF、建材ETF涨超6%,基建50ETF涨超5%,工程机械ETF涨超4% [1] - 雅下水电概念股继续掀涨停潮,海螺水泥、中国能建及铁建重工等二十余股涨停,水泥建材、工程机械、钢铁及水利建设等板块跟涨 [1] - 1.2万亿的总投资会给相关企业带来订单,假设工程历时12年,年均投资可能达到1000亿 [2] 水泥行业影响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项目将直接拉动西藏及周边地区水泥需求,西南区域水泥价格有增长预期,区域水泥龙头企业将显著受益 [3] - 水泥"反内卷"加码,行业供需格局加速优化,2024年下半年水泥企业间协同共识恢复并延续至2025年,协同错峰停产执行情况好转 [3] - 2025年7月1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工作 [3] 钢铁建材行业影响 - 大规模水电站开工提升了钢铁、建材等相关需求,叠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相关行业供给侧改革预期升温 [2] - 钢铁、建材等原材料行业迎来供给收缩、需求提升双重利好 [2] - 水泥行业供给调控力度将加强,企业间协同错峰停产将延续且力度有望加大,有助于实现短期供需稳定 [3]
水泥反内卷:复盘与进展
2025-07-16 08: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水泥行业、建材行业 - **公司**: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冀东水泥、红狮水泥、中建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水泥行业反内卷进展 - **表现较好**:国企占比高使企业对利润诉求强,龙头公司市场份额高且反内卷经验成熟,如2024年一季度未全行业亏损,海螺水泥吨毛利与2015年三季度相当;2024年三季度起通过错峰生产和去产能政策,水泥价格多轮提价,2025年上半年业绩和中报预告向好 [1][3] 市场对水泥需求的预期 - **有期待**:7月政策发布或带动需求,基建发力支撑需求,中央城市经济工作会议引发政策预期 [4][5] - **未来承压**:需供给侧形成合力应对阶段性需求波动 [1][5] 淡季价格波动 - **回落幅度有限**:9、10月旺季价格稳定对全年利润有支撑,淡季涨跌对销量带动有限 [6] 龙头公司业绩和市值预期 - **海螺水泥**:未来均衡性利润预计100 - 150亿,今年业绩90 - 100亿,对应市值1100 - 1400亿,目前市值偏低 [1][7] 港股与A股反应差异 - **港股反应强**: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港股表现优,A股关注需求相关领域,港股投资者更看重供给侧逻辑,长周期底部逐步形成 [8] 建材行业细分分析 - **水泥和玻纤积极**:今年3月分析显示,水泥和玻纤在供给端变化积极且易落实,光伏玻璃执行难度大 [8] 水泥行业去产能情况 - **十三五**:围绕去产量改革,控制新增产能,需求旺盛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9] - **十四五**:需求下降后,去产量策略暴露出弊端,需实质性去产能 [9] 产能置换进展 - **有实质性进展**:去年提升产品标准利于淡季提价,去年底开始产能置换,截至今年6月底,60多条生产线补指标,退出40多条,减少约2000万吨产能 [10] 2025年水泥行业趋势 - **产能出清和市场化整合**:产能出清因宽限期执行缓慢,价格和产能调整滞后;市场化整合方面,冀东、海螺、红狮等企业进行并购 [14] - **需求和供给逻辑**:年初需求乐观,3月正增长,四五月份后供给侧逻辑占主导,长三角价格可能最后上涨,区域价格差异不大,边疆地区受地产或基建影响价差大 [14] 水泥价格走势 - **受多因素影响**:供需平衡上,长三角或最后跟涨,区域价格差异不大,边疆地区价差大;原材料成本下降使吨盈利与去年持平,上游材料支撑有助于价格筑底攀升,目前价格同比低10% [16] 具体公司表现 - **海螺集团**:今年预计利润95 - 100亿,6月表现不佳,7月发货量环比提升,供给端协同形成时市值可能在1100 - 1500亿 [17] - **中建材**:上半年利润20亿超预期,全年目标40亿,涉及水泥和玻纤等,返利券及企业联动积极性高 [17] 区域水泥价格表现 - **呈现分化**:东北地区价格4月以来稳步回升,中南和西南地区均价涨幅高于全国,因资金到位、需求恢复和重大项目支撑 [20] 华新水泥优势和发展 - **国内市场优势**:区位优势,产能所在区域需求恢复明显;成本端优势,煤炭价格下跌,自供原材料比例高,替代燃料使用率超20%;超产治理及能效环保优势,熟料综合能耗低,超60%熟料窑炉达标杆水平 [21] - **海外业务增长**:海外利润占比超40%,非洲市场扩张迅速,计划到2026年海外总产能接近4000万吨,中期目标5000万吨,海外销售单价和吨毛利提升 [2][22] - **海外扩张优势**:大股东是豪瑞,具备混合所有制资源优势;规模和区域布局分散,降低风险;扩张方式以并购为主,获取产能快,可利用原有供应链和渠道;布局区域为非洲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大 [23] - **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2024年在巴西并购骨料生产线,非水泥熟料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到2024年达40% - 50%,骨料产能居国内领先 [24] - **骨料业务重要性**:可灵活生产,华新市场份额提升得益于低成本优势,2025年骨料业务毛利率接近50% [25] 水泥板块表现 - **近期回调**:与需求不确定性和淡季价格维持有关,长期需求呈区域性、点状特征,淡季价格维持和成本下降支撑行业,反内卷下看好华新 [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水泥情况**:产量同比下滑约4%,开工率降至2020年以来最低,价格跌破去年低点,整体价格压力大 [1][18][19] - **建筑工人数量减少**:比水泥需求降幅略小,为20% - 23%,与房地产需求形成对冲,使全行业亏损可能性降低 [12] - **华新未来发展前景**:预计2025年海外利润占比超50%,有望实现15倍以上市盈率,短期和中长期均具优势,值得重点推荐 [28]
水泥中报预告改善显著,反内卷有望更进一步
华泰证券· 2025-07-14 18: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建材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水泥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维持)[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同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相关意见,水泥行业反内卷有望加速推进,反内卷或推动行业供需再平衡及盈利改善,中长期一体化和全球化是水泥企业对抗周期波动、实现增长的关键,重点推荐华新水泥A/H、海螺水泥A/H、中国建材[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历史上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供需矛盾下水泥行业反内卷呼声再起 - 上一轮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始于2016年,采用行业自律和错峰生产等“去产量”手段,缓和了供需矛盾,16 - 20年间新投产水泥熟料生产线较11 - 15年间减少4.5亿吨/年,降幅78%,全国水泥均价由16年2月的255元/吨涨至19年12月的473元/吨,涨幅85%[2] - 22年以来受市场需求下滑等影响,水泥市场竞争加剧,25年4月以来全国水泥价格持续下跌,截至7月11日全国水泥均价352元/吨,同比-11.5%,当前价格和吨毛利已跌破24年低点,供需矛盾下反内卷呼声再起[2] 水泥反内卷政策框架逐步完善,超产治理有望成为25H2主要抓手 - 24H2以来,工信部相关政策及水泥行业纳入碳排放市场等政策相继发布,反内卷政策框架逐步完善,25年规范超产产能、26年以后利用碳总量限制约束,有望成为“去产能”政策推动力[3] - 截至25年6月全国水泥行业补齐60余条生产线产能,退出至少40条生产线,相抵实际退出产能超2000万吨,预计超产治理加速推进将成25H2反内卷主要抓手,行业整合并购推动的集中度提升也值得关注,2024年以来已呈小幅加速趋势[3] 25H1水泥企业业绩预告亮眼,一体化+全球化助力中长期成长 - 截至7月13日已有5家水泥企业发布25H1业绩预告,福建水泥、塔牌集团、宁夏建材等预计25H1归母净利上限同比翻倍或以上增长,中国建材预计25H1归母净利13.5亿元,较24H1亏损20.18亿元大幅改善,天山股份同比亦大幅减亏,24H2以来反内卷成效有所体现[4] - 反内卷背景下,水泥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规模、成本、能效等优势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中长期全产业链一体化和全球化布局是水泥企业对抗周期波动、实现增长的关键[4] 重点推荐 |股票名称|股票代码|投资评级|目标价(当地币种)| | ---- | ---- | ---- | ---- | |华新水泥|600801 CH|买入|15.11| |华新水泥|6655 HK|买入|11.26| |海螺水泥|600585 CH|买入|32.97| |海螺水泥|914 HK|买入|31.85| |中国建材|3323 HK|买入|4.79|[8] 重点推荐公司最新观点 - 华新水泥25Q1收入/归母净利71.6/2.3亿元,同比+1.1%/+31.8%,水泥价格改善带动收入及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在出海发展和节能降碳方面有领先优势,A/H均维持“买入”,目标价下调主要因可比估值下降[15] - 海螺水泥25Q1营收/归母净利190.51/18.10亿元,同比-10.67%/+20.51%,盈利改善好于收入,因水泥熟料成本下降及销量上升,虽短期全国水泥提价节奏趋缓,但看好经济大省释放核心区域经营弹性,行业供给侧变革有序展开,2025年有望实现经营弹性,维持“买入”评级[15] - 中国建材24年全年收入1813.01亿元,同比-13.8%,归母净利23.9亿元,同比-38.2%,4Q24单季度营业额470.67亿元,同比-7.05%,环比-7.3%,全年收入承压因水泥板块受供需失衡扰动,但新材料及工程技术服务板块增长势头不减,维持“买入”,上调2025 - 2026年EPS,引入2027年预测,目标价上调以反映水泥需求中长期下行预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