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型社会转型

搜索文档
2025山东校招,临沂威海淄博,会整活儿的城市赢麻了
齐鲁晚报· 2025-07-04 19:31
行业与城市招聘需求变化 - 2025年山东校园招聘岗位需求量经历"上升-回落-调整"周期 降幅缩小0 71个百分点 释放企稳信号 传统行业岗位缩减 人工智能 新能源 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积极吸纳高质量毕业生 [5] - 青岛和济南合计贡献超30%招聘需求 占比略有下降但绝对优势稳固 临沂招聘需求占比达7 56% 提升2 27个百分点 超越潍坊 济宁跻身前四 [7] - 临沂增长主要来自商贸物流 直播电商 跨境电商等新兴行业 物流与供应链 电子商务与运营岗位合计占比31 3% 智能物流规划师 跨境供应链专员等新兴岗位占比显著提升 [9][10] - 临沂2024年物流总额1 1万亿元 市场交易额6538亿元 连续五年蝉联"中国物流枢纽城市"榜首 直播电商赛道爆发 2024年网络零售额756 6亿元 同比增长11 6% [13] - 临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占GDP比重52 4% 第三产业占比51 2% 在"物流+电商"双轮驱动下冲进前四 [14] 城市吸引力与产业特点 - 威海以黑马姿态闯进毕业生就业城市偏好前六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3% 为山东省最高 医疗器械研发工程师等岗位月薪1 2万-1 8万元 [17] - 淄博稳固第七位置 网红城市流量加持提升大学生好感度 超过济宁 [17] - 大学生择业更看重城市"烟火气" 生活品质 生活成本与便利性 公共服务等因素深度影响就业目的地选择 临沂 威海 淄博通过流量优势或特色产业赢得年轻人青睐 [18] 县域经济与人才吸引力 - 胶州 龙口 荣成三市以合计47 59%人才吸纳占比领跑山东百强县 胶州依托青岛都市圈打造千亿级临空经济 高端装备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提供航天航空制造工程师等高薪岗位 [23] - 龙口通过南山集团推动铝业升级和省级化工产业园创造高质量岗位 材料研发工程师等岗位月薪1万-1 5万元 [24] - 寿光跃升为农业硅谷 孕育智慧农业工程师 生鲜电商运营等新兴职业 邹城突破传统煤炭依赖 崛起智能制造高地 [24] - 山东县域民营企业高端人才薪资待遇不低于济青两地 邹平大学毕业生可领县市两级政府人才补贴3000元 县域民企普遍使用猎头服务寻求高端人才 [25] 毕业生就业流向 - 2025届山东高校毕业生留鲁率72 36% 得益于产业升级 人才政策优化和省内环境提升 济南 青岛等核心城市能级跃升提升吸引力 [28] - 省外流向呈现结构性调整 北京13 26% 上海12 47%仍居前两位 但毕业生加速向杭州9 63% 深圳7 94% 南京7 42%等新一线城市分流 杭州吸引力超过深圳 [28] - 2024年杭州常住人口较2023年增长10 2万人 从全国各地吸引超10万人 超过北京和上海 仅次于深圳 [28]
消费第一城,为何把"增收"放首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4 23:41
上海消费市场现状 - 上海1-4月社消零总额5355.46亿元同比下降0.3% 重庆5385.43亿元同比增长4.4% 差距缩小至约30亿元 [1] - 去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8.84万元居全国第一 但增速4.2%在前十省份垫底 较2023年下降2.3个百分点 [6] - 去年上海人均消费支出5.27万元同比仅增0.4% 社消零总额下降3.1% 仅食品类商品实现1.6%正增长 [12] 上海促消费政策亮点 - 首提"悦己消费"概念 涵盖健康养生/兴趣课程/二次元等新兴业态 契合年轻人消费趋势 [1][13] - 将城乡居民增收和消费能力保障列为首要行动 明确"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的底层逻辑 [1][3] - 服务消费成为重点提质领域 2023年服务消费增势迅猛 与社消零放缓形成反差 [16][18] 政策差异化布局 - 技能培训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 同步解决用工结构性矛盾与能力转型 [5] - 探索增加育儿假和陪产假 建设高质量幼儿园 在普惠基础上满足更高层次养育需求 [5] - 对比广东侧重外来务工就业 浙江强化企业稳岗作用 上海更强调面向未来的能力建设 [3][4][5] 消费结构深层分析 - 京沪消费偏重大宗商品和高端服务 经济下行时汽车/奢侈品等品类受冲击更显著 [12] - 存在"高净值人群有消费能力无意愿"与"普通人群有意愿无能力"的双重矛盾 [12][13] - 政策重点瞄准后者 通过就业扩容提升基础消费能力 同时培育"质价比"到"心价比"转变 [13] 转型路径探索 - 借鉴德国/新加坡培训奖励机制 建议对参训人员发放生活费以提升参与度 [14] - 开发实习等间接就业岗位 完善职前准备环节形成就业环境闭环 [15] - 服务消费潜力释放成为关键 上海有望借公共服务优势探索消费社会新模式 [18]
澄清三个误区: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经济观察报· 2025-05-03 12:5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需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以缓解内外部压力,转型过程中需澄清认识误区,且转型需要社会观念、政府政策和企业共同努力[1][2] 中国转型消费型社会的背景与必要性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国内需求摆在工作任务之首,美国单方面征收“对等关税”凸显该部署前瞻性,“投资于人”“投资于民生”可补足短板、提振需求、增强动能[1] - 外部贸易摩擦增多,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有提升空间,转型可提振消费需求、提供经济增长动能、缓解压力[1] 转型消费型社会的正确理解 - 转向消费型社会并非不要生产,而是使消费与生产更平衡、可持续;并非不要外需,而是降低对外需依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显示社会通常会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2] 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提升消费占比会导致经济增速下降 - 生产力进步虽需投资推动,但消费需求不振会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大部分供给不会创造新需求,消费不振时过度强调投资会导致供过于求、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经济债务杠杆率上升[5] - 经济增速与消费占比不相关,家庭消费占比高的国家也可取得较高增长,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是全球最低的少数国家之一,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家庭消费占比上升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速下降[7][8][10] - 中国当前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潜力未充分发挥,人均收入水平下消费和投资有提升空间,转向消费型社会可拉动经济高速增长[11] 误区二:强调消费和服务业发展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 从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看,只要经济不停滞,制造业绝对规模会上升,中国应警惕长期需求不足、消费不振导致的产业空心化[12] - 从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经济的占比看,各国制造业占比普遍呈下行趋势,制造业增加值绝对规模增长但占比下降不应视为产业空心化[13] - 从制造业增加值的国际份额看,各国占比由多种因素决定,中国制造业份额高但中长期难以维持,不应过度强调制造业,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消费增长[14] 误区三:加大政府投资见效快,拉动消费见效慢 - 加大政府投资短期见效快但中期边际效果递减,过去几年加大基建投资使政府债务和经济杠杆率攀升、经济运行压力加大[15] -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占比较低,短期提高消费增速是可能的且中长期效果更好,如发达国家发钱刺激消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刺激消费的经验[15] - 激发服务业潜力可短期内提高消费增速、中长期提升消费占比并改善收入分配,政府可降低出口退税额促进服务业发展[15] 转型消费型社会需要合力 社会观念转变 - 充分肯定消费贡献,培育消费文化,消费能满足个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还能满足心理和精神需要[17] - 鼓励中高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破除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以满足其消费升级需求[18] 政府转变 -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制定居民收入增长计划,如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定期提升最低工资水平、号召企业制定员工增收计划[19] - 优化二次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如优化税收体系、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20] - 改革财税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重视消费,适当降低增值税占比、增加消费税占比并让地方分享消费税,发挥公职人员等群体消费中坚作用,建立工资定期调整机制并缩减冗员[21][22] 企业转变 - 提高员工待遇,形成调薪机制,提升工资收入在企业成本中的占比,落实员工法定工作时间和带薪休假,改善消费环境[23] - 注重经营效益和股东回报,减少“内卷”,注重质量、服务和品牌竞争,在质量和服务上竞争推动消费型社会发展[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