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空心化
icon
搜索文档
美国500%关税威胁难撼中国!中俄合作立法告破分化图谋
搜狐财经· 2025-10-20 03:07
美国对华关税威胁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85名参议员支持授权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加征最高可达500%的关税 [1] - 俄罗斯金融专家保罗·贡恰罗夫认为即使7000%的关税对中国也谈不上威慑作用 [1] - 美方此举被视为在乌克兰议题背景下对华施压,并为11月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准备筹码 [6] 关税的经济学影响 - 当关税超过100%的从价税时,会吞掉绝大多数商品的利润空间,导致交易不再成立 [3] - 价格被税负抬到远离消费者心理锚点的位置会导致需求端塌陷,供给端择路,500%或7000%的关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 [3] - 中方在4月11日公告中指出,对美关税提高到125%后,美国相关输华商品已无市场可能性,此为进口商、渠道和消费者共同给出的极限值 [1] 历史先例与市场反应 - 面对中方125%的反制,美方在5月的关税交锋中只维持了33天,因商业团体和消费者反弹而草草收场 [6]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税会推高手机、家电、衣物等日常消费品价格,加剧美国通胀黏性,导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用脚投票 [15] - 订单波动和库存堆积会最终转化为就业岗位的起伏,体现供应链协同的现实 [15] 欧洲的困境与选择 - 乌克兰战事导致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引发通胀,高能耗制造企业被迫将厂房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美国 [7] - 这种产业迁移推动欧洲的产业空心化,是一次不情愿的“去工业化” [7] - 欧洲对跟随美国制裁中国持谨慎态度,更关注逐项编号的成本清单,因其企业已承受多季账期压力 [7] 中俄战略协作深化 - 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任何“反华联盟”,并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法律形式固定,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层面的承诺 [9] - 这种制度化的“铁合同”使挑拨离间的盘算难有抓手,外部施压者的策略空间收缩 [9] - 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快速上行,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削弱了SWIFT与美元清算的制裁能力 [10] 中国的市场与供应链布局 - 中国身份叠加为“世界工厂”和不断扩容的“全球市场”,美国若关上一扇门,来自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窗口会被推开更多 [12] - 布局方向包括向西通往欧洲的通道、向南的市场增量,以及向内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技术迭代的“内功” [12] - 可供选择的市场与技术路线越多,身段就越灵活,可摊薄单一方向的压力 [12] 关键商品与相互制衡 - 稀土作为高端制造的“维生素”,虽占成本比例不高却牵动整条链条,成为“关键小部件” [10] - 中国之前的稀土出口管制被美方承认“挺见效”,相关产业链股价在消息面下滑 [10] - 油轮贸易与稀土出口体现了“供给路径的替代”和“技术要素的不可替代”两种力量的交织 [10] 贸易转移与替代渠道 - 高关税会催生转口与供应链迁移,越南、墨西哥等成为中间站,但价值链关键环节往往难以彻底替代 [10] - 西方对俄油实施“价格上限”,但乌拉尔原油相对布伦特存在折价,亚洲买家通过长约与折扣消化部分风险 [13] - 只要运输与保险找到替代渠道,价格上限就更像一道“围栏”而非围墙 [13]
拜登预言成真,让特朗普干完这4年,美国或将成为“世界老二”?
搜狐财经· 2025-10-19 13:15
美国目前面临的三大问题——寡头政治、产业空心化和虚假信息的泛滥,实际上都互相关联,涉及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特朗普如果想解决这些 问题,必须采取更加稳妥的策略,然而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拜登已经卸任,但他在2025年1月15日的告别演讲中提到的预言,依然在美国社会中流传并引发讨论。拜登在演讲中指出了美国当前面临的三大严重问 题:寡头政治、产业空心化和虚假信息的泛滥,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美国的民主制度。拜登还根据这些问题对特朗普的执政做出了预判,认为如果特朗普继续 任职四年,美国可能会从"世界第一"滑落到"世界第二"。当时,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随着中美贸易战的进一步升温,拜登的预言开始逐渐变成现实。 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许多人开始质疑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在他的任期内,美国不仅未能变得更强,反而变得更加疲弱。这其中,外界的注意力 常常集中在关税战上,却忽视了关税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像黑纸上的小黑点总是最吸引眼球一样,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看似不显眼的区域 ——也就是关税战以外的事情。在战争的前期,筹谋和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美国接下来可能采取的步骤,而 ...
弃用美元,改用人民币结算,欠债30多万亿的美元霸权还能撑多久?
搜狐财经· 2025-10-17 10:53
中美经济互动的黄金时期 - 中国提供丰富工业产能和勤奋劳动力支撑全球市场 美国提供全球最强大消费市场和美元主导的贸易结算体系 [2] - 该模式带来两国共赢 中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产能已超过战后美国 并完成国家财富积累和民众阶层跃升 [2] - 美国通过货币超发实现财富积累并控制通货膨胀 华尔街与硅谷巨头借助中国生产能力实现企业市值从数百亿跃升至万亿级别 [2] 互动模式的负面影响 - 中国面临美元外汇储备剧增带来的货币税压力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稀释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价值 [4] - 中国对外出口和外资依赖度较高引发经济安全担忧 通过调整美债持有量和采购大宗商品缓解风险 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左右 [4] - 美国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 中部地区沦为铁锈地带 贫困问题加剧 侵蚀其工业基础和整体国力 [4] 美元霸权的基石与动摇 - 美元霸权核心支柱依赖美元的不可替代性及全球对其合理使用金融权力的信任 [5] - 俄乌冲突后美国将美元武器化 频繁通过SWIFT体系冻结资产和实施制裁 动摇信任基石 [7] - 中国国力和工业实力快速提升 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国家信用稳步提升 削弱美元的不可替代性 [7] 中美两国的核心目标与诉求 - 美国目标为实现再工业化以弥补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 但面临金融利益集团阻碍 难以实现 [9] - 中国目标为在无额外关税和制裁环境中稳步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保持谨慎步伐 避免金融过度扩张和产业空心化风险 [10] - 中国核心诉求是保障经济安全 凭借强大工业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11] 中美关系博弈与未来展望 - 中美关系本质为两大经济体实力博弈 其他国家如欧盟和日本已难以参与核心决策 [10] - 美国谈判诉求为中国扩大市场开放 增加农产品进口 投资美国中西部工业 但需改变强硬姿态通过平等协商换取合作 [10] - 长远看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将改变 中国掌握时间优势 不急于求成 台湾等问题将随实力提升而解决 [11]
韩国沦为美国“经济提款机”?赴美投资遭制裁,芯片数据被迫上交
搜狐财经· 2025-10-11 18:02
资本游戏:美国周期与韩国"被动开放" 1970年代,韩国十大财阀雄踞本国经济半壁江山,但美国早已将"资本目光"锁定这片市场。90年代初, 美联储降息,韩国企业抓住机会大量举债扩张,短债激增。 当美联储利率再度上调,韩企资金链骤然紧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一度濒临国家破产,只能向 IMF求援。 危机过后,韩国资本市场全面开放,外资持股比例短短三年翻倍,三星、大宇、现代等巨头的控制权逐 步分散。 2025年9月,佐治亚州现代-乐金合资厂突遭美国移民局突袭,300多名韩国工程师被带走。 表面上,这是一次针对"非法用工"的执法,但细细梳理这两年美韩之间的产业、政策、资本流转,疑问 层层叠加:为何韩国在对美投资创新高的同时,反而受制于签证、资本、产业等多重困局? 韩国与美国之间的深度绑定,会不会是一场"零和游戏"?而美国力推制造业回流,韩国的经济安全感究 竟还剩多少? 与此同时,美国对韩国企业的签证限制持续收紧。2025年H-1B拒签率高达35%,韩企在美建厂却无法 顺利调配技术人员。 9月的佐治亚州突袭,300名持B-1、ESTA等短期商务签证入境的韩籍工程师被拘捕,暴露出韩企在美 国用工的"制度困境"。 "提款机 ...
人民币明明被低估,为啥汇率不“疯”?
虎嗅· 2025-10-11 07:2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的视界,作者:卡夫卡不忙了,原文标题:《聊聊汇率》,题图来自:视 觉中国 论起真实购买力,RMB肯定是被远远低估了。 如今国际实物贸易里,RMB已经是第一货币了,很可惜,实物贸易在国际结算里占比也就5%,终究是 金融玩法才是来回捯饬的大头。 我们一直都说摸着石头过河,美帝这个老石头,都快被盘包浆了。好好的全球第一工业王国搞成现在这 样,连军工都不能自主可控,你还真不能怪别人。 强如美帝,没有谁能从外部害了它,把它拖到今天这个尴尬地步的就是该死的金融。 看起来搞新殖民模式,通过美元来向全球征收铸币税美滋滋,但实际上,想要保证美元全球流通就必须 先让全世界有美元。 美帝如果还是全球最大工业国,常年保持贸易顺差,请问谁手上有美元呢? 人家都没有美元了,自然不会用美元,好容易弄到点美元,那不得跟宝贝一样收藏起来,那美元也就没 办法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了。 所以你看,美国的贸易顺差跟黄金美元崩盘几乎是同一时间发生的。 现在美帝瞄准东大打贸易战,40年前美帝瞄准日本打贸易战,民间仇恨到华裔被认为日本人在酒馆活活 打死,凶手竟然还能在民意保护下只判了三年缓刑(陈果仁事件)。 所以你看,老美一贯就是这么 ...
欧洲的病,不在俄罗斯,在心病!一套“恐惧连环计”玩得炉火纯青
搜狐财经· 2025-10-07 11:26
最近,欧洲的天空有点忙。 今天这边报告发现"不明飞行物",明天那边机场紧急关闭,战斗机呼啸着就上天了。搞得人心惶惶,好像大战一触即发。 那这些"幽灵"到底是谁派来的? 结果呢?各国顺理成章地收紧了边境,大家忙着讨论文化冲突,谁还记得当时差点把欧元区搞散架的债务危机? 经济问题,就这么被完美地"稀释"了。 接着,新冠疫情来了。 答案几乎不用猜,西方媒体和政客们异口同声,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俄罗斯。这反应速度,快得都形成肌肉记忆了。 不管最后查出来是哪个老百姓的航模失控,还是哪个科研机构的气象气球,只要先扣上"俄罗斯威胁"的帽子,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但你琢磨琢磨,这套路,熟不熟悉? 说白了,这就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恐惧治国术"。核心目的就一个:转移矛盾。把老百姓的视线,从自家一地鸡毛的经济烂摊子上,巧妙地挪开。 咱们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这套戏码已经演了快十年了。 还记得2015年那场"难民危机"吗?当时铺天盖地的新闻,把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描绘成洪水猛兽,仿佛欧洲文明马上就要被淹没。 当政客们拿不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案时,他们该怎么办? 一夜之间,全世界都陷入了"完美的恐惧"。为了安全,大家心甘情愿地交出部分自由, ...
警惕日本老路!盛松成:财富大迁移加速,低利率三大领域成新金矿
搜狐财经· 2025-09-27 19:46
居民储蓄迁移趋势 - 中国居民储蓄呈现向资本市场转移的明显趋势,2025年8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增6000亿元,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5500亿元 [1][3] - 这一“财富大迁移”将聚焦于新基建、消费基建及新型城镇化三大领域 [1] - 低利率环境是推动资产配置调整的关键因素,2025年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低于1.4% [9] 三大投资领域分析 - 新基建领域具有技术迭代红利,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有望形成持续现金流 [13][16] - 消费基建领域与内需扩张同步,例如文旅休闲、绿色消费等新模式正在激活存量资产 [13][16] - 新型城镇化领域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释放长期需求,但部分地区人口流出可能导致项目收益率不及预期 [13][14][16] - REITs降低了投资门槛,但2025年新发行29只中仅16只涉及消费基建,且底层资产集中于商业地产,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占比偏低 [14] 市场环境与潜在挑战 - 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熟过程中,投资者教育、监管体系能否支撑大规模资金转移仍需观察 [5] - 2025年创业板上涨51.09%,但主要受政策预期驱动,而非基本面全面改善 [9] - 部分新基建项目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覆盖资金成本,可能引发新的结构性风险 [7] - 政策导向不等于市场必然成功,若地方财政压力导致项目补贴退坡,部分依赖政府支付的领域可能面临风险 [16]
“海湖庄园协议”破产后,特朗普为何推行“宾夕法尼亚计划”?霸权末路的“危险游戏”
搜狐财经· 2025-09-14 19:29
债务问题与政策背景 - 美国债务总额高达37万亿美元,而年度利息支出达到9万亿美元,债务规模远超2024年29万亿美元的GDP [1] - 政府试图通过非常规的金融手段来解决债务危机,而非从根本上的产业升级或削减开支 [7] 海湖庄园协议 - 该协议核心内容是提议将外国持有的美国中短期国债强制转换为100年期零息债券,使债权人无法获得利息且资金长期被锁定 [3] - 此提议遭到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日本财务省指责其为“明抢”,欧洲央行警告将损害美元信用,沙特威胁放弃美元 [3] - 协议尚未实施已引发市场动荡,导致全球央行减持美债、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指数大幅下跌 [3] 宾夕法尼亚计划 - 该计划旨在强制国内大型科技企业(如苹果、谷歌)使用其账上数千亿现金购买政府债券,手段包括以取消税收优惠和政府合同相威胁 [5] - 计划另一核心是推出与美债绑定的“新美元”稳定币,试图创建数字版美元 [5] - 此政策可能引发企业债务危机,并因美联储被迫维持低利率以配合政府发债而损害其货币政策独立性 [7][8] 国际市场的反应与影响 - 各国正采取行动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欧洲央行商讨减少美元储备,中国央行增持黄金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东南亚国家推广本币结算 [7] - 市场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以及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的信任度正在动摇,存在资本外流风险 [9] - 若美国相关稳定币发生崩盘,可能引发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剧烈震荡,冲击投资者资产 [7] 潜在经济风险 - 强制将债务包袱转嫁给国内外实体的做法,无法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的根本问题 [7][9] - 美联储为维持低利率可能被迫持续印钞,在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的背景下,此举将加剧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 [7] - 这些政策被视为美元霸权衰退的征兆,可能加速现有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 [10]
2025收缩型城市分析——139个城市正 “悄悄收缩”
搜狐财经· 2025-09-14 11:13
收缩型城市定义与识别 - 收缩型城市指遭遇持续性人口流失及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城市形态 需从人口 经济 空间三个维度理解[3] - 人口维度表现为常住人口持续性减少 国际标准为连续2年人口规模超1万的城市区域出现人口流失[6] - 经济维度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 产业空心化 就业机会稀缺 财政收入下滑[6] - 空间维度呈现城市建成区扩张与人口减少的悖论现象 与中国土地财政和扩张模式相关[6] - 中国识别标准要求连续3年城区常住人口下降 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建成区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7] - 分为四类:资源枯竭型(如鹤岗) 产业变迁型(如东北重工业城市) 地理偏远型 被动虹吸型[9] 空间分布特征 - 全国共识别139个收缩型城市 黑龙江 辽宁 四川三省各有12个 安徽 甘肃各有10个[11] - 东北地区最集中 占全国近1/4 黑龙江13个地级市中12个被列为收缩型城市[12] - 华北 西北地区收缩明显 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和传统工业城市衰退[12] - 中部地区收缩与扩张并存 远离区域中心的小城市面临压力[12] - 东部沿海收缩较少 但部分资源型和传统产业城市面临挑战[13] - 西南地区收缩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市群的小城市[14] - 典型集群包括东北城市群(哈尔滨 长春 沈阳) 资源型城市集群(鸡西 鹤岗等四大煤矿城市) 制造业衰退集群(鞍山 辽阳)[15] 成因分析 - 宏观因素: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7] 区域发展不平衡使资源向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集聚[19] 产业转型升级中传统工业城市面临困难[21] - 中观因素:城市间竞争加剧使小城市处于劣势[22] 产业空心化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和人口外流[23] 资源枯竭动摇资源型城市经济基础[25] - 微观因素: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向大城市流动导致人口结构失衡[27] 人口减少引发房地产市场低迷(如鹤岗五万一套房)[29] 产业衰退和人口减少形成城市活力不足的恶性循环[31] 特征与表现 - 人口特征:总量减少(鹤岗十年人口锐减16.7%) 老龄化加剧 高素质人才外流导致结构失衡[33] - 经济特征:经济增长放缓且低于全国水平 产业结构单一依赖传统产业 财政收入下滑影响公共服务供给[34] - 空间特征:93.03%人口收缩城市建成区面积仍在扩张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中心城区出现空心化现象[35] - 社会特征:老龄化加剧与养老服务不足矛盾突出 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设施因人口减少而闲置[37] 转型路径与国际经验 - 精明收缩策略:空间优化从扩张转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人口政策吸引人才和优化结构 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38] - 特色发展路径:资源型城市转型(如鹤岗利用石墨资源) 文化旅游型城市(如伊春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宜居型城市(如阜新矿坑改造光伏电站年发电满足40万户需求)[40] - 国际经验:德国鲁尔区通过产业多元化 城市功能更新 生态修复成功转型 日本通过区域整合 功能重组 社区营造应对收缩 美国底特律通过破产重组 产业创新 社区复兴逐步走出困境[41][42] 政策应对与案例 - 国家层面:2019年发改委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并要求"瘦身强体" 2025年推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避免盲目扩张[43][44] - 地方实践:鹤岗将废弃厂区改造创意公园吸引数字游民 阜新将矿坑改造光伏电站 伊春将15个市辖区合并优化资源配置[45] - 未来建议:建立识别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名单 制定差异化政策针对不同类型城市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与周边中心城市实现资源共享[46][47]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收缩型城市成为中国城镇化新阶段普遍现象 区域分布不均衡(东北最严重) 面临人口减少 经济衰退 空间悖论等多重挑战 精明收缩与特色发展是主要转型路径[48] - 未来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收缩城市数量可能继续增加 国家将推动城市整合或撤并优化资源配置 转型需政府 市场 社会多方参与且是长期过程[49]
李迅雷专栏 | 失温时为何会感受到“热”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9-10 19:32
文章核心观点 - 以人体失温现象类比经济失温 探讨经济数据与实际体感差异背后的政策误判和结构性问题 通过日本失去三十年的案例 分析宏观政策失误、产业升级失败及债务问题 揭示经济长期失温的根源和启示 [1][4][17] 经济失温现象与数据体感差异 - 经济数据滞后且统计视野有限 易导致误判 如日本CPI在1991-2021年仅累计上涨7.5% 年涨幅仅0.25% 但期间存在短暂波动 [4] - 日元升值导致人均GDP虚高 1994年日本人均GDP达38467美元(全球最高) 但按1994年不变价计算 2024年实际人均GDP比1994年下降33% [6] - 美国同期人均GDP从2.8万美元(1994年)升至5.7万美元(2024年不变价) 翻倍增长 凸显日本经济相对衰退 [9] 日本经济失温的政策误判 - 日本当局1991-1992年低估房地产泡沫破灭冲击 认为负面影响有限且1993年后消失 [11] - 货币政策反应迟缓 1990年8月维持贴现率6% 18个月后(1991年7月)才开始降息 1995年9月才降至0.5% [11] - 财政政策在扩大支出与加税间摇摆 1997年消费税从3%提至5% 终止减税 提高医疗自付比例 [12] - 1991-1998年更换7位首相 政策不连贯 公共投资效率低下 大量资金投向偏远地区基建(如路桥、水坝) 投资效益低且闲置严重 [12][15] 产业与结构性失衡 - 日本未打造全球影响力新产业 错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浪潮 传统产业衰退 [19] - 制造业贷款占比从1977年35%降至2021年11% 房地产贷款占比从1993年12.4%升至2021年16.7% 反映产业空心化 [20] - 日元升值(1990年1美元兑145日元升至1995年94日元)与中国改革开放叠加 促使日本企业大量投资海外 中国工业增加值全球份额上升 日本下降 [21][24] 债务与政策效率问题 -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从1992年69%升至2021年225% 但经济未回暖 乘数效应低 [22] - 1995-2007年基建预算达650兆日元 超美国同期3-5倍 但投资与人口流向相反(偏远地区) 效益低下 [17][15] - 老龄化超14%后 政府债务率必然上升且经济增速下降 日本模式(基建投资)逊于美国模式(增加居民收入促消费) [27] 市场虚假信号与长期趋势 - 日本股市三次技术性牛市(1995-1996年涨55% 1998-2000年涨52% 2003-2007年涨132%)均未改变长期下跌趋势 日经指数从1989年38900点跌至2012年8700点 [9][18][19] - 居民薪资增长缓慢 即便2012年提出2%通胀目标仍未走出通缩 消费不足是长期通缩根本原因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