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大国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消费大国 还需做些什么
经济日报· 2025-10-10 09:59
消费市场宏观表现 - 国庆中秋长假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 - 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7天国庆节假日增加1.23亿人次 [1] - 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7天国庆节假日增加1081.89亿元 [1] -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50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 [1] 消费结构升级趋势 -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5%,比商品性消费支出快3.8个百分点 [2] - 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在"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10% [2] - 消费新动能加速推进,数字消费成为新兴增长点,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提升交易效率 [2] - 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商品受到青睐 [2] - 服务体验类消费、绿色智能商品、国潮消费成为假期主要亮点 [2] 消费大国的基础与差距 - 行业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的坚实基础 [1] - 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其集聚效应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消费扩张的持续动力 [1] - 人均GDP已连续两年稳定在1.3万美元以上,国际经验表明此阶段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 [2] - 消费大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通常持续稳定在60%以上,且服务消费占主导 [3] - 行业在服务消费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部分高端制造和品质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3] 消费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层面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 [2]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批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正在崛起 [2]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创造新消费场景 [2] - 任何微小的渗透率提升,在超大规模市场中均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增量 [1]
打造消费大国,还需做些什么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19
消费市场宏观表现 - 国庆中秋长假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 - 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7天国庆节假日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增加1081.89亿元 [1] -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1] 消费市场基础与规模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50万亿元 [1]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 [1] - 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其带来的集聚效应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消费扩张的持续动力 [1] 消费结构升级与新趋势 -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5%,比商品性消费支出快3.8个百分点 [2] - 发展型消费支出较快增长,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领域2021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10% [2] - 数字消费成为新兴增长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提升交易效率 [2] - 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商品受到青睐 [2] - 服务体验类消费、绿色智能商品、国潮消费成为假期主要亮点 [2] 消费大国定义与国际比较 - 消费大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稳定在60%以上,且消费结构高度优化,服务消费占据主导地位 [3] - 中国人均GDP已连续两年稳定在1.3万美元以上,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 [2][3] - 中国在实物消费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在服务消费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3] 成为消费大国的挑战与路径 - 居民消费率偏低,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有待加强 [3] - 部分高端制造、高品质服务等领域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消费力外流 [3] - 需要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4] - 需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破除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 [4]
国金证券:“十五五”内需主线将围绕在“制造大国”的基础上成长为“消费大国”展开
第一财经· 2025-08-21 07:44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 -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1] 社会保障体系强化 - 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 [1] -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1] - 以农村居民养老金改革释放内需动能 [1] 消费结构优化措施 - 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及对内准入限制放宽 [1] - 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服务消费扩容 [1] - 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1] 促消费长效机制建设 - 增加消费率指标并完善统计方法 [1] - 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 [1] - 推动消费税改革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改革 [1] 新型城镇化战略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 [1] - 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1] - 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中高端消费市场高地 [1]
中国迈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0:59
中国制造业与消费转型 - 中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1] - 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2024年消费规模近50万亿元,投资超50万亿元,进口超20万亿元[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6.5%[3]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9.6%,低于高收入国家58.7%和中等收入国家52%[3]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3] 消费转型的战略意义 - 内需可缓冲外部冲击,应对外部风险挑战[4] - 消费大国可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4] - 扩大内需将为全球企业带来增量市场,优化中国与全球经贸关系[4] - 消费繁荣将带动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 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 - 宏观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各地出台提振消费细则[5] -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6][7] - 放宽准入、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发展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7] - 以旧换新政策拉动5月消费增速创2024年初以来最快[7] 消费转型的中长期制度建设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激发地方政府扩大消费积极性[8] - 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8] 转型趋势与影响 - 从制造大国到消费大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9] - 转型将深刻重塑中国经济未来,提升民生福祉[9][10]
21社论丨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发挥内需稳经济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06:41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出口保持韧性 内需增长加快 [1] - 1~5月按美元计出口累计增长6.0% 高于去年全年的5.8% [1] - 一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8.9% 高于去年全年的30.3% [1] -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同比增长5.0% 快于去年全年的3.5% [2] - 1~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7% 快于去年全年的3.2% [2] 政策应对措施 - 财政政策赤字率上调至历史最高水平 专项债、特别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扩大 [1] - 5月7日推出金融政策组合:全面降准50基点、降息10基点、下调结构性工具利率25基点 [1] - 下半年广义财政空间超7万亿元 含赤字剩余4.03万亿、专项债2.24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7450亿 [3] - 1380亿元以旧换新专项资金将于7月、10月分两批下达 [3] 行业消费亮点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通讯器材、家电、文化办公用品、家具消费累计增速超20% [2] - 基建投资1~5月同比增长5.6% 高于去年全年的4.4% [2] - 育儿补贴制度2025年实施 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 [3] 结构调整方向 - 中央财经委会议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要求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淘汰落后产能 [3] - 政策重心转向"以稳为主" 注重供给端结构性改革 优化存量政策实施效果 [2][3]
特别策划丨董超:从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7-02 17:59
打造消费大国的核心观点 -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政策着力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 [1] - 居民消费呈现良好态势:商品消费更新换代加快,服务消费(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康养)快速发展,入境消费/国货潮品/数字消费等新亮点涌现 [4][16]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46.1%,较发达国家60%仍有差距,显示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5] 消费增长驱动因素 - **收入提升**:恩格尔系数降低推动消费结构从"非耐用品-耐用品-服务消费"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提高 [5] - **技术变革**:互联网/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推动线上交易(购物/医疗/教育等)及智慧物流发展,降低交易成本 [18] - **产业供给创新**:农业生鲜电商/订单农业、制造业电商品牌化、服务业线上平台化等新业态满足差异化需求 [6][19] - **国际化联动**:免签政策带动入境游高速增长,企业全球化布局(海外基地/并购品牌)丰富国内供给 [7][20] 激发消费潜力的政策方向 - **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占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低收入群体增收和社会保障 [9][21] - **优化消费环境**:打击假冒伪劣、完善信用体系、打造外国游客友好型消费场景 [10][21] - **减少消费限制**:放宽汽车/住房限购、优化购车指标、支持二手车交易、完善带薪休假制度 [11][21] - **创新供给与场景**: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推动AI/V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 [12][13][22] - **健全流通体系**:升级城市商圈/步行街、补齐农村物流短板、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 [14][23] 消费供给效能提升路径 - **需求牵引**:聚焦汽车/绿色/健康医疗/养老/文体等高品质需求,淘汰低效产能 [26] - **数智化改造**:利用大数据/AI/物联网实现精准需求洞察、柔性生产和智能交互场景 [24][27] - **韧性供应链**:建设冷链/智慧物流、发展多式联运、增强全链条可视化与风险预警 [28] - **制度优化**:降低行政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制度供给 [28]
摩根士丹利:中国经济韧性增长下遮蔽了结构分化
摩根· 2025-06-30 09: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二季度GDP同比或达5%,7月政治局出台新支持的迫切性低;6月以来出口走软、楼市拖累深化、消费依赖促销,三季度GDP可能回落至4.5%,初秋或有温和财政刺激 [3] - 消费在需求管理中作用提升,但结构性再平衡缓慢,需在社会福利、税制改革及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 [11] - 预计7月政治局会议基调温和,未来几周或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基建项目资本金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二季度增长强劲,但六月数据显露隐忧 - 6月前半月零售总额保持强劲,线上家电销售同比增速从5月的45%攀升至90%,但可能源于消费者在618促销前置消费 [4] - 6月中国对美出口有所回升,至美集装箱船只数量大幅反弹,但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从5月的5%降至0.7%,整体出口可能放缓 [4] - 限购放松效应退坡和居民收入预期转弱使房地产交易走软,主要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金增速低于预算目标,社保等“刚性支出”大幅高于预算,利息支出维持高增 [5] 促消费导向明确,力度仍保守 - 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暂停,目的是平滑补贴发放节奏和为政策微调留空间 [10] - 政策层发布指导意见,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消费,包括设立5000亿人民币的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推动消费基础设施REITs发展、支持消费企业股权融资 [10] 政策前瞻:预计7月份政治局会议基调温和 - 预计未来几周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基建项目资本金,一是发改委计划6月底公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二是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 [12] - 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有望达5%,上半年整体增速达5.2%超全年目标,6月经济动能放缓数据不足以触发政策大幅调整,且中美关税暂缓期8月12日结束,7月政策转向可能性降低 [12] 静候秋天 - 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原因包括抢出口效应退坡、通缩循环持续、关税影响,三季度GDP增速可能放缓至4.5%或更低,四季度面临高基数,全年实现增长目标有压力 [13] - 预计未来2 - 3个月政策层可能在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推出0.5 - 1万亿人民币的补充预算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