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驱动增长

搜索文档
大而美法案落地,美国新能源补贴“悬崖式”退场
高工锂电· 2025-07-04 19:41
美国OBBBA法案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 法案核心是通过永久性延长2017年减税政策并引入新消费者税收优惠刺激经济 资金缺口5000亿美元来自废除《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的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激励措施[2] - 标志着美国从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驱动模式转向消费驱动的财政刺激模式[2] - 与欧洲新能源补贴转向"精准调控"不同 OBBBA彻底抽离对新能源产业的政府扶持根基[3][4] 新能源行业具体冲击 - 风电光伏领域 项目须在2027年底前"投入使用"(原为"开工建设")才能获得税收抵免 行业认为大多数新项目"几乎不可能实现"[6] - 预测美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削减57%-72%[7] - 电动汽车7500美元新车及4000美元二手车税收抵免将于2025年9月30日终止(原定2032年)[7] - 市场下调2025年美国电动车渗透率预测至12%(较先前预期腰斩)[9] 供应链与国际贸易限制 - 美国对越南进口商品统一征收20%关税 关闭中国电池企业产能转移"避风港"[10][12] - 国轩高科越南电芯工厂已投产 豪鹏科技越南工厂2025Q1量产 欣旺达2024年宣布越南建厂[12] - 引入"被禁止的外国实体"(PFE)制度 比IRA的FEOC规则更严苛 限制知识产权许可和技术合作[13][14] - 禁止使用与PFE签订的价值超100万美元合同所许可的技术 针对如福特-宁德时代技术许可模式[14] 企业反应与市场格局重塑 - 摩根士丹利将福特/通用从"有吸引力"下调至"与市场持平" 摩根大通下调目标价[15] - 通用汽车将投资从EV转回V8发动机 Stellantis取消伊利诺伊州电池厂计划[15] - 福特坚持推进宁德时代技术许可的BlueOval电池项目[15] - 政策转向变相奖励丰田等混动战略保守者 惩罚现代/福特/通用等电动化先行者[16] 产业生态与投资风险 - IRA创造的"电池带"生态系统(5220亿美元未完全上线投资)面临沦为"锈带"风险[17][18] - 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密歇根/德克萨斯等"电池带"核心州风险最集中[18] - 中国锂电产业面临海外市场需求蒸发、越南布局受阻、技术授权受限三重压力[18]
重庆消费首次超越上海!大城市的“富贵病”,已经开始显现
搜狐财经· 2025-06-23 17:52
城市消费格局变化 - 重庆前四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5.43亿元首次超越上海的5355.46亿元成为国内消费第一城 [1] - 北京、广州、深圳分别以4487.18亿元、3760.86亿元、3161.73亿元位列第三至第五名 [1] - 重庆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4%显著高于上海同比下降0.3%和北京下滑3.7% [7] 重庆消费崛起驱动因素 - 人口优势:3190万常住人口基数远超一线城市(均约2000万)且外来人口占比低 [3] - 房价优势:房价仅为深圳1/8、上海1/6 居民可支配收入更多用于消费 [13] - 政策刺激:家电以旧换新拉动超60亿元消费 县域经济/网红经济等创新模式助推 [14] 一线城市消费疲软原因 - 高房价挤压:北上深房价基数高导致居民资产缩水 消费转向性价比 [3][13] - 外来人口压力:北京/上海外来人口占比高 但高房价削弱其消费意愿 [8][10] - 餐饮业拖累:上海49家餐饮企业1845家门店总营收同比下降6.56% [8] 消费趋势与城市竞争力重构 - 房价收入比成关键:重庆因宜居性(房价收入比合理)消费达上海人均水平50% [13] - 消费信心分化:麦肯锡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消费信心显著低于二三线城市 [16] - 长期路径:降低房价收入比有助于外来人口留存并转化为持续消费力 [16]
余永定:不存在“消费驱动增长”,“十五五”应再推类似四万亿的大项目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04
经济增长模式 - 长期经济增长不存在"消费驱动"模式 核心观点认为消费拉动增长的说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是投资而非消费[1][3] -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表明 储蓄率越高社会总产品增速越快 消费率越高则增速越低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3][4] - 哈罗德-多马模型证明经济增速由投资率与投资效率决定 消费增加意味着储蓄和投资减少 将导致经济增速下降[4] 投资与消费关系 - 当期消费和投资存在取舍关系 但长期看是相辅相成的 实质是"现在少消费未来多消费"的选择[10] - 费尔德曼模型指出 增加生产资料投资虽减少当期消费品 但未来消费品产量会超越初始路径[11] - 索罗增长模型显示 不同储蓄率路径下都存在人均消费增长率为零的稳态 消费与增长呈负相关[11] 投资驱动机制 - 技术进步驱动实质仍属于投资驱动范畴 创新需要各类投资支撑 是"注重创新的投资驱动"[5] - 人力资本改善可能通过教育健康类消费实现 但需具体量化研究 且这类消费本身依赖传统投资[5] - 投资效率至关重要 资本-产出率上升时 过高投资率可能反致经济增速下降 需寻找理论最优值[8][9] 政策建议 - 建议"十五五规划"期间实施类似四万亿的大规模基建项目 以政府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推动力"[1] - 当前强调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但需平衡投资 劳动投入与技术进步的配比关系[4][5] - 汽车等产品兼具投资品与消费品属性 不能简单以"消费驱动"替代"投资驱动"战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