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子设计自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思科技(SNPS.US)收购安斯科技(ANSS.US)获中国批准 大摩:最后障碍清除 EDA龙头地位将强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7-16 16:39
交易批准 -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条件批准新思科技以350亿美元收购安斯科技的交易 [1] - 此次批准被视为清除交易的最后一道主要监管障碍 [1] - 交易预计将很快完成 公司可能在8月20日左右的业绩发布会上更新进展 [2] 批准条件 - 新思科技需剥离其光学和光子学仿真业务 [1] - 安斯科技需分离其功耗分析软件相关业务 [1] - 两家公司必须维持与中国客户的现有合同 包括价格和服务水平 且不得捆绑销售产品 [1] - 相关EDA工具需支持行业标准格式 保持并续签与中国客户的互操作性协议 [1] - 不得无正当理由终止或拒绝续签与中国客户的现有合同 [1] 交易影响 - 合并将长期增强新思科技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市场的地位 [1][2] - 摩根士丹利认为批准条件与欧美等其他监管机构提出的条件基本一致 [1] - 不得拒绝与中国客户续签合同的附加条款可能与保障中国客户未来使用权限有关 [1] 市场观点 - 摩根士丹利维持新思科技"增持"评级 目标价540美元 [2] - 交易获批的明确信号将为股票重新评级铺平道路 [2]
业内首个!楷登电子推出LPDDR6/5X内存IP系统解决方案
经济观察报· 2025-07-16 16:17
公司动态 - 楷登电子推出业内首个LPDDR6/5X内存IP系统解决方案,运行速率达14.4Gbps,较上一代提升50%,满足AI大语言模型等计算密集型需求 [2] - 解决方案包含先进PHY架构和高性能控制器,基于DDR5 12.8Gbps、LPDDR5X 10.7Gbps和GDDR7 36G产品线技术,优化功耗、性能和面积 [3] - 支持LPDDR6/5X协议及Chiplet框架,实现异构集成,2024年已完成上一代LPDDR Chiplet流片 [3] 技术优势 - PHY可针对不同封装和系统拓扑定制,作为硬核插入,加速产品上市 [4] - 控制器支持Arm®AMBA®AXI总线,以RTL软核形式提供,满足功能、功耗和性能的灵活需求 [5] - 配套LPDDR6内存模型含完整协议检查和验证计划,降低研发风险 [6] 市场应用 - 方案覆盖AI、移动、消费电子、HPC及云数据中心市场,提供性能与成本平衡的灵活性 [3] - 公司高级副总裁指出LPDDR6是AI推理关键推动因素,可提升数据移动效率 [6] 行业背景 - 全球EDA行业高度集中,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EDA垄断第一梯队 [6] - 2024年中国EDA市场规模达105.2亿元,三大厂商合计份额超70% [7]
苹果(AAPL.US)高管:考虑利用生成式AI设计芯片
智通财经网· 2025-06-19 10:20
苹果芯片设计战略 - 苹果硬件技术高级副总裁表示公司有意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加速定制芯片设计 [1] - 公司从2010年iPhone的A4芯片到最新Mac和Vision Pro芯片积累了丰富经验 [1] - 强调需要使用最先进工具设计芯片 包括EDA公司的最新软件 [1] - 认为生成式AI技术可大幅提高生产力 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设计工作 [1] 芯片设计行业动态 - EDA行业两大巨头铿腾电子和新思科技正在竞相将AI技术融入产品 [1] - EDA公司在支持芯片设计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1] 苹果芯片转型策略 - 2020年Mac电脑从英特尔芯片转向自家芯片时未制定任何应急计划 [2] - 公司将此转型视为重大赌注 全力以赴投入包括软件在内的各方面资源 [2] - 强调在芯片设计领域要大胆下注 不要回头的重要经验 [1][2]
国产EDA到底卡在哪儿了?
是说芯语· 2025-06-14 10:14
EDA行业概述 -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总称,贯穿芯片生产全生命周期,类似建筑设计的CAD软件[4] - 前三大EDA厂商垄断全球近80%市场份额且均为美国公司,国内EDA国产替代率仅勉强超过10%[5][6] - EDA工具对芯片设计至关重要,离开EDA在指甲盖大小芯片集成上百亿晶体管是天方夜谭[5] EDA发展历史 - 1966年仙童半导体开发出逻辑模拟器等工具,将4工程师/周工时压缩至1工程师/天[8][11] - 70年代芯片公司使用内部EDA工具但功能有限,英特尔1974年建立EDA研发中心支持CPU设计[13] - 1985年EDA独立成产业,新思科技、Mentor Graphics和Cadence相继成立成为三巨头[14][15] 中国EDA发展历程 - 1988年中国启动首套自研EDA"ICCAD Ⅲ级系统",1993年推出"熊猫系统"被20多家机构采用[18][22] - "巴统"解体后三巨头进入中国,通过降价和捐赠高校策略挤压"熊猫系统"生存空间[22][23] - 国产EDA因缺乏产业生态支持与芯片设计发展脱钩,类似国产操作系统与Windows竞争困境[25] EDA技术壁垒 - EDA与代工厂PDK深度绑定,芯片设计需EDA工具打开PDK才能进行流片和工艺适配[27][29] - 先进工艺节点持续更新(如台积电3nm有4个版本),需EDA厂商同步更新工具链[30][31] - 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互相适配"的绑定关系,Know How积累成为行业标准[32][33] 产业挑战与机遇 - 摩尔定律下产业链需同步进步,掉队者追赶代价成倍增加[34][38] - 华为已实现14nm EDA工具全链条国产化,背后是14nm工艺国产供应链全线打通[40] - EDA是工程问题而非科学问题,其生态依赖上下游共同构建而非单点突破[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