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带货
搜索文档
重磅:视频号开始发力短视频带货
36氪· 2025-11-25 07:14
微信小店激励计划核心内容 - 微信小店于11月22日上线首个「带货短视频激励计划」,活动持续至12月31日 [1] - 激励对象为微信小店商家或带货者,需报名后发布挂车短视频 [1] - 激励措施包括平台流量扶持和电商成长卡奖励两类 [1] - 成长卡奖励按“增量结算GMV”的1.5%计算,单个视频号账号奖励上限为15万点成长卡流量激励 [1] 激励计划的具体机制 - 平台流量扶持旨在将优质内容进行推荐,为短视频加热 [1] - 成长卡奖励基于对比历史销售额的增量部分进行计算,即“比过去多卖出来的那部分” [1][4] - 活动期间(40天)的增量GMV计算方式为:激励期间结算GMV减去基准期(8、9、10月)的月均GMV再乘以40天/92天 [6] - 对于新入场者,若基准期GMV为0,则活动期间的全部结算GMV均可按1.5%获得奖励 [6] 平台的战略意图 - 弥补短视频带货的“供给缺口”,将短视频成交从“试一试的玩法”推动为“生态级能力” [4] - 利用低门槛策略吸引新入场者,加速赛道起量,激励设计更有利于增长快的商家 [4] - 旨在构建直播负责爆发、短视频负责日常和长尾交易的新增长曲线 [7] - 抓住年终促销和春节前种草的关键时间节点,用40天时间将短视频带货规模推上新台阶 [7] 对商家和创作者的启示 - 平台奖励的是可持续增量,而非短期凑数行为,商家应将其视为日常经营的一部分 [7] - 有效做法包括:将短视频作为“货架+讲解+场景化种草”的组合持续运营、提前准备商品化素材库、跑顺转化路径 [7] - 成功案例显示潜力巨大,有账号单月短视频带货成交破千万元,亦有单条视频带来超1.8万订单和60万元以上成交 [7] - 微信用户倾向于在“日常内容里顺手被种草”,短视频带货正从“可选项”变为“必修课” [10]
杭州网红大撤退:下坠的电商 过剩的人
凤凰网· 2025-11-13 13:09
行业格局与演变 - 直播电商行业经历了从迅速发展到竞争加剧的演变,早期从业者有机会在三四年的时间内通过打工攒够100万元 [2] - 行业巅峰期头部主播创造惊人交易额,例如李佳琦在2022年双十一预售首日交易额达215亿元 [4] - 当前行业面临头部主播退场(如薇娅、辛巴)和市场饱和的挑战,小主播更难出头,时薪从160元腰斩至80元仍有人抢着干 [4] 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 - 达人直播(达播)与品牌店播模式差异显著,达播重视场景打造,单场成本可达20万元,而店播成本控制严格,花2万元都需申请 [17] - 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一场成交额1000万元的直播,实际利润可能仅有一两万元 [16] - 货品积压和超高退货率是普遍问题,有商家库存积压达2000万元,女装退货率高达80%成为常态 [11] 就业市场与薪酬变化 - 杭州直播岗位薪酬相对较高,例如同样剪辑岗位比广州高出至少3000元,从业者月入过万较为普遍 [1][2] - 市场供需关系逆转,B级(时薪300元以下)主播工作难找,大量“廉价”大学生涌入加剧了基层岗位竞争 [5][15] - 公司对主播要求提高,倾向于招聘能“带团队起死回生”的即战力,并普遍实行末位淘汰制 [12][13] 运营成本与竞争压力 - 行业内卷严重,同质化竞争加剧,今天出现爆款明天就有对家买样衣换便宜布料等比例抄袭 [11] - 成本持续攀升,包括直播成本增高以及电商税的实施,进一步压缩了单笔利润仅几毛钱的刷单商家和付费玩家的生存空间 [11][16] - 杭州政府的人才补贴政策(如应届生1-10万元生活补贴)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间接导致部分公司压低起薪 [14][15] 从业者状态与职业路径 - 主播工作强度极大,需长期保持高亢奋状态,每天直播4-6小时是常态,导致普遍存在身心健康问题,如失眠、气血两虚等 [5][6][8] - 颜值是杭州主播行业的重要门槛,介于普通人和明星之间的外貌是基本要求,甚至催生了从业者的容貌焦虑和整容现象 [1][7] - 职业路径出现分化,顶尖S级主播(时薪500元以上)仍有生存空间,而普通主播可替代性强,职业天花板明显 [5][10] 战略转向与新机会 - 公司开始寻求新增长点,例如开展跨境直播,发展北美市场以应对国内市场增长放缓 [16] - 部分从业者转向新领域,如短视频带货被视为新的“风口”,曾有“满地捡钱”的机遇 [16] - 品牌店播模式兴起,虽单场观众可能仅十余人,日成交额10万元即被认为不错,成为一种更可持续的运营方式 [17]
困在流量中的村支书们:争议、焦虑与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8 18:09
短视频平台上的村支书现象 - 全国村支书自2024年3月起集中涌入短视频平台,通过创意内容(如舞蹈、水下憋气等)吸引流量,抖音"村支书"搜索指数同比上涨202%[17][18][20] - 主要目的包括推广乡村文旅、带动农产品销售及产业发展,典型案例中四川省帽石村村支书关祖苹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4][6] - 部分内容因过度猎奇引发争议,被批评缺乏文化底蕴,但支持者认为基层干部需突破传统宣传方式以提升乡村知名度[2][3][22] 流量变现与产业带动挑战 - 关祖苹团队因转化率不足解散,直播观看量达20-30万但实际带货能力有限,需依赖专业团队优化供应链和技术[8][10] - 安徽省林庄村第一书记徐若琼面临内容创作压力,1.5万粉丝账号需持续输出高互动内容(如最高7万点赞视频)以推动蓝莓等农产品销售[16][21] - 核心矛盾在于流量难以直接转化为产业规模,部分村集体因销售渠道不足导致产品滞销,需同步解决基础设施与劳动力短缺问题[10][21][26] 基层治理创新与争议 - 村支书身份特殊性(非公务员)使其可灵活运营个人账号,利用公信力优势带货,但账号归属权及收益分配引发讨论[26] - 国家行政学院专家认为,只要不违法悖德,村支书通过短视频助农应被鼓励,本质是基层服务创新的务实举措[25][26][27] - 争议焦点包括内容庸俗化风险及个人IP与乡村发展过度捆绑的可持续性问题,需平衡流量获取与长期产业规划[22][26] 行业趋势与未来方向 - 成功案例显示短视频能间接促进乡村资源整合,如帽石村吸引外地商人承包1500亩土地,但需配套电商与特色产业定位[6][10] - 专业支持需求凸显,包括传播技术培训、产业链延伸及基础设施升级,以提升流量转化效率[26][27] - 赛道内卷加剧,村支书需持续创新内容形式(如四川秀水镇干部油菜花田尬舞获高互动),同时规避同质化竞争[17][21]
达人“手撕”商家:视频被白嫖,佣金仅1%?
36氪· 2025-04-30 18:50
短视频带货行业现状 - 短视频达人尤其是中小达人(KOC)成为带货中坚力量,粉丝量在1至10万之间的达人占比达51%,粉丝量低于1万的达人占比30% [7] - 2024年上半年每天平均有56万中小达人在平台带货,订单量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头部和腰部达人 [7] - 商家更青睐中小达人因其性价比高,头部主播高报价让商家望而却步 [6] 达人权益受损问题 - 商家未经授权搬运达人视频内容至官方账号并用于千川投放,导致达人流量被抢、收入锐减 [2][4] - 商家混剪多位达人视频精华发布,并持续压低佣金比例,从10%降至最低1% [4] - 中小达人合作模式多为"低稿费+纯佣"甚至纯佣,内容创作成本高但收益无保障 [9] 商家行为动机分析 - 商家通过搬运达人视频可节省佣金支出,将流量导流至自有渠道实现"素材闭环" [3] - 达人原生视频信任度高且平台偏好,商家借此可低成本实现种草破圈 [10] - 商家与中小达人合作能规避高额广告成本,快速获得曝光 [10] 平台解决方案 - 抖音推出"拍就投"计划,建立商家投流与达人创作的双向赋能模式 [12] - 巨量星图上线"星推搜直"功能,鼓励商家使用达人种草并支持KOC批量招募 [10] - 需从成交链路管控(明确授权分成)和内容侵权打击两方面保障达人权益 [13] 行业生态影响 - 达人内容被滥用导致创作积极性受挫,部分达人已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4][9] - 中小达人变现困境凸显,需建立良性循环机制保障其生存空间 [14] - 商家过度钻空子行为可能破坏平台内容生态的可持续性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