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技术

搜索文档
诚邀 200 位终端用户,共享固态电池大未来 | 7.3-5日 浙江·宁波
DT新材料· 2025-06-06 00:13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技术 -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构成能源技术迭代的双核引擎,正推动产业升级与商业化加速[2] - 应用领域覆盖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无人机、消费电子、智能穿戴设备等[2][5] - 固态电池优势包括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快充性能及宽温域适应性[9]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升级 - 技术瓶颈聚焦低成本与高性能化,涉及原料选材、结构调控、界面设计、工程化技术等[11] - 产业链升级方向包括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新材料及干法电极等新技术[9] - AI技术被应用于电池微观表征、仿真及制造流程优化[17][26] 终端应用行业分布 - **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可穿戴设备制造商[5] - **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汽车、电动两轮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储能系统[5] - **智能制造领域**:未具体展开但列为重点方向[3] 2025大会核心议程 - **固态电池专场**:涵盖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钠电池/锂金属电池进展、制造技术与电解质开发[25] - **硅基负极专场**:讨论硅基负极产业化、低成本多孔炭制备及高性能工艺[16][25] - 特色活动包括AI赋能电池制造、产业链闭门对接及新品发布[26][28] 参会与产业合作 - 终端应用企业(如汽车、消费电子厂商)可申请200个免费参会名额(每单位限2人)[2][18] - 普通代表注册费3000元(早鸟价2500元),学生1500元(早鸟价1000元)[18] - 赞助单位涵盖设备制造商(如北京精微高博)、材料供应商(如元力新能源)等[12][13] 学术与产业界参与 - 学术机构如四川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分享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材料研究成果[15][16] - 企业代表包括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等整车及电池产业链头部公司[12] - 报告主题涉及卤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一步法制备、锂合金负极界面设计等[15][16][17]
第2波嘉宾剧透!2025固态电池+硅基负极大会(7.3-5日 宁波)
DT新材料· 2025-05-21 23:38
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行业趋势 - 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寿命长、快充性能优及宽温域适应性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推动新材料(固态电解质、硅基负极)和新技术(干法电极)发展,重构电池产业链竞争格局[1] - 行业核心诉求聚焦低成本与高性能化,技术突破方向包括原料选材、结构调控、界面设计、工程化装备及AI赋能[1] - 应用场景覆盖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eVTOL、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潜在市场规模达万亿级[1][22] 2025第四届大会核心信息 - 会议主题为固态电池与硅基负极创新,将于2025年7月3-5日在宁波举办,由DT新材料主办,吉利、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等产业链头部企业支持[1][3] - 设置企业篇与专家篇双论坛,已确认14位顶尖学者参与,包括8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及3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5][6][7][10][11][13] 前沿技术突破 - **电解质材料**:邹如强团队开发非晶固态电解质xLi₃N-TaCl₅,使全固态电池在-60℃稳定循环200小时[4];周豪慎团队设计Li₄.2InCl₇.2电解质,实现室温四电子固相转化化学[5] - **高熵材料**:吴忠帅团队研制高熵硫化物电解质Li₂₀/₃(GeSiSb)₁/₃S₅I,推动宽温域全固态电池发展[6] - **硅基负极**:刘俊昊开发电致热冲击硅纳米线超快速制备技术,解决硅负极体积膨胀问题[14];张贵萍研制360Wh/kg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16] 产业化应用进展 - **材料规模化**:杨树斌团队二维材料拓扑转化技术被Nature评价为"推向市场的关键步骤",专利已落地济南三川等企业[13] - **装备工艺**:郭孝东研究成果转化建成多套万吨级生产装置[8][9];崔超婕开发流化床直接制备微米级多孔炭技术,解决酚醛树脂活化难题[15] - **柔性电池**:王兵杰研发纤维锂离子电池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推动智能穿戴设备发展[15] 产业链参与方 - 主机厂:吉利循环制造中心、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参与支持[3] - 配套企业:天能控股、维科电池、远东电池等电池制造商深度介入[3] - 学术机构:北京大学、中科院等12所高校研究团队带来最新成果[4][5][6][10][11][12][13][14][15]
固态电池+硅基负极两大风口丨东风汽车/广汽埃安/万向一二三/天能控股/维科电池/中科固能......
DT新材料· 2025-05-12 00:10
固态电池行业趋势 - 固态电池凭借更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寿命、快充性能和温度范围优势,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和战略布局高地,推动新材料和新技术快速发展,重构电池产业链竞争格局,孕育万亿级市场[1] - 行业聚焦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大方向,核心诉求是低成本和高性能化,涉及原料选材、结构调控、界面设计、工程化技术、AI赋能等多个技术维度[1] 企业动态与技术突破 东风汽车 - 最早入局固态电池自主开发的车企,复合固态电池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采用聚合物柔性离子传输和刚性骨架支撑材料,工艺成熟[2] - 2025年8月将在东风奕派、东风纳米等车型上开展全固态电池装车试验,电动汽车满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2] 广汽埃安 - 新型固态圆柱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已完成审批,计划在科技日披露进展[3] - 战略聚焦全固态电池开发量产和下一代锂金属电池研发,强化电动化领域核心优势[3] 溧阳中科固能 - 研发全球首款可连续成卷生产的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膜,厚度15-25微米,离子电导率3.82 mS/cm,机械强度提升40%以上[4] 万向一二三 - 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通过全针刺和pack级别热失控实验,拥有超50项固态电池专利[4] 浙江金羽新能源 - "扶摇"系列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340Wh/Kg,"无际"系列准固态无负极电池已批量交付[5] - 与逸飞激光合作开发全极耳和方形铝壳固态电池,涵盖设备研发和工艺优化[6] 江苏固芯能源 - 量产400Wh/kg超高能量密度电池,循环寿命1000次,产品适用于-40℃到65℃超宽温度环境,国内唯一通过枪击测试[7] 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 - 专注低成本高比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独创"一步法"制备技术,成本远低于同类产品[8] - 完成A轮融资,聚焦硅碳负极研发与生产[8] 会议议程亮点 - 议题覆盖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现状、固态钠电池/锂金属电池进展、固态电解质开发、硅基负极工艺等[14] - 特色活动包括AI赋能固态电池制造、终端应用闭门对接、新品发布等[14]
无人机需求升温,硅基负极获资本加注
高工锂电· 2025-03-27 20:23
硅基负极行业融资动态 - 硅基负极材料领域迎来新一轮资本关注,尤其在无人机市场需求驱动下商业化前景备受瞩目 [2] - 2024年3月以来已有三家硅基负极初创公司完成融资,包括华宜清创(A轮)、北京壹金新能源(B轮)、合肥启宸新能(天使轮) [2] - 洛阳联创锂能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项目已签约落户湖北宜昌 [3] 技术路线与产能进展 - 华宜清创采用"一步法"制备硅碳负极,生产周期7小时、吨级能耗<1000kWh,远低于CVD法的5000kWh,已建成3000吨产线并计划2024年12月出货 [3] - 壹金新能源采用CVD气相沉积法获B轮融资,此前获欣旺达、华盛锂电等产业链资本支持 [3] - 物科金硅完成B轮融资,其3000吨碳包覆预镁氧化亚硅项目进入环评阶段 [3] - 天目先导河南许昌项目环评显示建设200吨研发实验室,与前期公布的1万吨规划存在差异 [4] - 河南国信新材料万吨硅碳项目一期实际产能缩减至480吨/年 [5] 无人机等新兴应用市场 - 美国Amprius获无人机厂商1500万美元订单,其SiCore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可延长续航30%-50%,计划2025年下半年发货 [7] - Amprius还获2000万美元轻型电动车订单,采用6.3Ah 21700电池能量比标准产品高25% [7] - 国内杉杉股份等供应商正测试硅基负极在无人机应用,天津力神聚元已发布高比能无人机电池 [7] - 正力新能将半固态技术与硅基负极结合用于航空电池,与eVTOL厂商合作验证 [7] - SES AI展示6Ah以上2170圆柱电池,睿恩新能源推出5.0Ah圆柱电池,均瞄准无人机及人形机器人市场 [8][9] 动力电池领域挑战 - 快充技术向5C-6C渗透,产业倾向采用快充型石墨负极,如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支持10C快充 [9] - 硅基负极导电性差、膨胀问题未完全解决,倍率性能是短板 [9] - 国内企业呈现两大趋势:自主研发硅基负极软包叠片电芯,或与圆柱电池企业合作开发高比能产品 [9] 行业总体发展态势 - 硅基负极在无人机、高端消费电子等对能量密度要求极致的细分市场找到明确应用场景 [10] - 要成为动力电池主流选择需突破大圆柱电池规模化应用及倍率性能瓶颈 [10]
硅基负极材料“爆发在即”!
起点锂电· 2025-01-27 14:33
硅基负极市场动态 - 2024年末至2025年初硅基负极布局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外企业频繁发布相关新闻[3] - 贝特瑞董事长表示硅基负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公司已开发六代产品,比容量达2000mAh/g以上,与全球主流电池企业建立合作[3] - 贝特瑞申请"负极材料、电池"专利,公开号CN 119297287 A[4] - 中天宸(包头)硅基气体及硅基前驱体项目签约,总投资8亿元,二期将建设2万吨新型硅基负极材料[4] 国际企业布局 - 法国Novacium与本国陆军技术部门合作开发硅基负极电池,采用18650圆柱电池型号[5] - 豪鹏科技与欧洲硅材料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开发100%硅负极锂电池产品[6] - NEO Battery Materials与北美电池制造商签署硅增强电池技术联合开发协议,提供聚合物涂层硅基负极材料[6] - 东风汽车申请"锂电池硅基负极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公开号CN 119133452 A[6] 技术路线与市场格局 - 硅基负极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当前分为硅氧碳和硅碳类两种技术路线[8] - 国内企业大多处于中试阶段,概念股包括杉杉/贝特瑞/璞泰来等,国外有信越化学/韩国大洲/美国Group14等[8] - 贝特瑞是国内最早涉足硅基产业的企业,掌握大部分市场份额,4万吨产能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9] - 璞泰来子公司安徽紫宸规划1.2万吨产能,投资22亿元,预计2025年初投产[10] - 杉杉股份在宁波建设4万吨负极材料基地,一期产能已投产部分产线[11] - Group 14韩国基地硅碳产能达2000吨,已实现量产[12] 应用场景与痛点 - 硅基负极已应用于手机电池(荣耀/OPPO/小米/vivo)和电动工具(亿纬/比克)[17][18] - 奔驰、保时捷、通用等汽车企业均在硅基负极上押注,预计未来将用于汽车[19] - 当前痛点包括循环次数、质量保证期限、成本等方面[20] - 硅基负极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仍需提升,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体积膨胀问题[21] - 硅负极价格比石墨负极高好几倍,当前掺硅量基本在5%左右[22] - 辉能科技是全球唯一能做纯硅基负极电池的企业,推出全硅基负极固态电池,5分钟充电至60%[22] 行业发展趋势 - 锂电池负极未来几年仍以石墨为主,但硅基负极被视为潜力巨大的未来材料选择[16] - 产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在研发和产能方面具有优势,技术突破可能由头部企业率先实现[22] - 硅基负极的技术突破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先发企业将获得更大优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