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快充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锂电池产业链头部厂商效益提升 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喜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3 19:41
行业整体表现 - 锂电池行业上半年业绩向好,29家产业链企业中15家预增,2家扭亏为盈,头部企业效益提升明显 [1] - 上半年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产量达697.3GWh,同比增长60.4%,累计销量659.0GWh,同比增长63.3%,动力电池销量485.5GWh,同比增长51.6% [2] -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及技术优势与二线厂商差距拉大 [3] 头部企业表现 - 宁德时代H股股价创440港元/股新高,高盛预测其2025年Q2收入达1047亿元,纯利156亿元,市场份额43.05%,装机量128.6GWh [1][2] - 中创新航6月全球交付量突破5.5GWh,出口占比18.2%,常州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开工,强调技术升级引领发展 [2][7] 技术差异化与中游材料 - 行业竞争转向质量提升,差异化技术布局成关键,科达利预计上半年净利润7.5亿-8.2亿元,同比增长15.73%-26.53%,布局固态电池技术 [4] - 中科电气受益快充产品,上半年净利润预计2.32亿-3.01亿元,同比大增235%-335%,因负极材料产能释放及快充需求爆发 [4] - 分析师认为中游材料环节竞争激烈,但快充、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有望带动材料体系升级和盈利修复 [5] 国际化与出口 - 上半年动力及其他电池累计出口127.3GWh,同比增长56.8%,动力电池出口81.6GWh,占比64.1%,同比增长26.5% [7] - 头部企业加速海外产能建设,国际化布局成为竞争主要方向,海外市场贡献业绩增量 [7]
天奈科技20250706
2025-07-07 08: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电池材料行业 - 公司:天奈科技、特斯拉、松下、LG、远景能源、宁德时代、比亚迪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 核心观点:固态电池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种技术路线,未来五年内氧化物及聚合物流程可能因安全性和成本因素更具潜力成为主流,2030 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大规模商业应用 [2][4] - 论据:硫化物体系离子导电率高、工艺和机械性能好,但成本高且需低湿环境制备,否则产生硫化氢气体;氧化物和聚合物体系离子导电率相对低,但成本、机械性能和可塑性有优势,国内商业化固态电池多采用氧化物体系 [2][3][4] 天奈科技产品应用及技术进展 - 核心观点:天奈科技通过碳纳米管提高液态锂离子电池电子导通能力,研发的干法工艺及复合集流体等新型产品对固态或半固态锂离子动力系统发展有重要意义 [2][5] - 论据:在极片正负极端添加碳纳米管可显著降低内部阻抗,提高电子传输效率;新型产品去掉溶剂后降低运输成本、延长保存周期 [5] 碳纳米管市场需求 - 核心观点:复合集流体和固态电池发展为碳纳米管开辟新市场,2026 年国内行业对单壁纳米管需求将大幅增加 [2][6][8] - 论据:复合集流体中加入碳纳米管可提升强度和导电性;干法工艺分散性不好、高镍正极材料本征电子导音差,都需要更多导电添加剂,包括单壁纳米管 [6][8] CVD 硅碳材料应用前景 - 核心观点:CVD 硅碳材料能显著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应用前景广阔 [11] - 论据:2025 年使用量预计 200 吨,受限于产能和技术成熟度,2026 年产能扩大和技术提升后应用将更广泛 [11][17] 干法电极工艺 - 核心观点:干法电极工艺理论上可降低成本,但目前未广泛应用,未来五年内难成主流 [13][14] - 论据:实际操作中面临混合均匀性挑战,影响产品性能;成本远高于湿法电极,产业链不成熟,设备成本高,性能提升有限 [13][14] 天奈科技工厂及政策 - 核心观点:天奈科技美国工厂 2025 年底投产、德国工厂三个月后投产,美国投资设备抵税政策有望加速设备投产,美国工厂可享受企业所得税降低优惠 [18][19] - 论据:美国出台投资设备抵税政策适用于新工厂;企业所得税从 35%降到 21%,降低税率提升美国工厂盈利能力 [18][19] 天奈科技客户合作及市场 - 核心观点:天奈科技与松下、LG 等有合作,2025 - 2026 年出货量预计显著增长 [20][22] - 论据:与松下合作满足其产能需求,特斯拉内华达工厂配方改进带来增量;开始向 LG 供货,希望两年后至少一半订单来自 LG;快充技术发展和半固态电池体系需求增加,预计 2026 年单壁管和多壁管出货量可达 3 万吨 [20][22] 新型正极材料 - 核心观点:新型正极材料进展顺利,价格战风险低 [23][24] - 论据:正在进行快充认证,性能优于市面上 5C 放电产品约 20%,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力是现有电池的两倍到 2.5 倍;快充正极材料加工费约 3 万元,高于高压室三代等产品 [23][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特斯拉采用干法电极技术是为应对欧洲对 AMP(溶剂)的使用管控,并非因其性能或成本优势 [15] - 大而美法案及 IRA 法案要求使用中国原材料需缴纳高额进口税,如 58%的关税,使特斯拉等公司减少对中国供应商新认证,中国企业需调整策略 [21] - 天奈科技认为人才是力量,依靠优秀人才和持续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坚持默默研发保持领先地位 [26][27]
中创新航单月装机创新高,40%环比增速领跑全球
高工锂电· 2025-07-06 19:25
全球装机表现 - 2025年1-5月公司累计装机量达16.85GWh 位居全球第四位 [1] - 5月单月装机量4.82GWh创历史新高 环比增长40% 增速全球最快 [1] 技术布局与产品组合 - 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船舶、飞行器等多场景 形成协同增长 [1] - 快充技术精准匹配国内需求 小鹏G7全系搭载公司5C超充AI电池 [2] - 插混市场推出"快充+高功率"组合 5C产品与15C放电电池同步应用 [2] - 牵头开发高安全圆柱电池方案 拟应用于小鹏汇天飞行汽车 [3] 客户拓展与国际订单 - 斩获现代汽车30GWh级别订单 计划用于IONIQ 5车型 [2] - 获大众集团定点 2027年底将同时供货三家合资车企 [2] - 已进入零跑、小鹏、吉利、广汽等国内主流车企供应链 [2] 商用车业务爆发 - 2025上半年商用车电池交付量超6GWh 同比激增280% [1][4] - 6月单月商用车交付首破1.5GWh 覆盖轻卡/重卡/公交等多类别 [4] - 电动重卡成本效益模型优化 干线物流渗透率加速提升 [4] 细分场景突破 - 完成沙特阿美混动工程船电池交付 国内唯一实现该类型交付 [4] - 参与长江/漓江电动化改造 国内单体规模最大项目 [4] - 南非/智利储能项目批量应用 抓住海外订单窗口期 [4] 产能扩张计划 - 常州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开工 主攻车载动力电池及无人机场景 [5] - 2025年国内常州/厦门/成都新建项目密集开工 [5] - 葡萄牙超级工厂动工 规划15GWh储能电池产能 瞄准欧洲市场 [5] - 2026年将迎来新一轮交付能力集中释放 [5]
罗马仕风波,给充电宝行业敲响警钟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7-05 17:02
罗马仕公司现状 - 公司已陆续通知员工停工停产,工资发放至6月份,部分员工转为客服或处于放假状态,法人正经历变更 [2] - 公司否认倒闭传闻,回应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 [2] - 公司此前是全球主要充电宝制造商之一,与安克创新、小米等品牌共同占有约27.18%的市场份额 [2] - 创始人雷桂斌曾是笔记本电池代工厂老板,2010年前后进入充电宝行业 [2] 充电宝行业问题 - 已有超过200万件充电宝被全球召回,涉及安克创新等巨头 [3] - 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问题电芯产量估计在2000万-3000万片,远超召回数量 [3] - 罗马仕2019年曾因过热燃烧风险召回产品,消费保平台频繁出现其质量和售后投诉 [3] - 在品牌投诉排名中罗马仕并非数量最多,显示行业普遍存在问题 [3] 行业监管与竞争 - 充电宝3C认证管理2023年8月1日才实施,此前市场乱象已久 [4] - 目前仍有大量充电宝无3C认证,电商平台存在售卖"3C"标识贴现象 [4] - 行业低水平竞争严重,价格战、促销战、流量战成为主旋律 [4] - 制造门槛低导致大量代工厂进入市场,SKU混乱,品牌忠诚度低 [4] 技术安全隐患 - "快充军备竞赛"导致电芯压力大幅上升,更易出现热失控现象 [5] - 低成本电芯被大量采用,埋下安全隐患 [5] - 苹果在快充技术上保守,安全顾虑是重要原因 [5] 行业发展趋势 - 过去10年行业依靠智能手机红利快速发展 [6] - 未来10年行业将面临洗牌,需依靠质量、品牌、服务和技术创新 [6] - 罗马仕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可能是行业洗牌的序曲 [7]
固态电池专家系列 - 电池专家
2025-06-09 23:3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固态电池行业 公司:BCC、厂商 C、厂商 B、B 公司、比亚迪、宁德时代、一汽、CALB、广汽、贝特瑞、杉杉、研一、国联、利元亨、先导、纳克诺尔、西安当升科技、明阳、QuantumScap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发展现状与中试线建设**: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行业整体滞涨,但设备资本开支加速;中试线因资金和战略规划问题建设较晚,预计今年年底建成,为柔性生产线,日产量仅数百个电池,无法达吉瓦时规模,用于大电芯材料体系迭代和优化,大电芯 590 标准长度,安时数 80 - 100[1][2][3][4] - **技术路线**:行业内逐步倾向硫化物路线,引入卤化物解决正极问题、聚合物解决负极问题并结合氧化物形成综合设计;氧化物技术有特色优势但放大后稳定性不佳;锂金属电池存在锂枝晶和隔膜刺破短路问题,多数公司选半固态氧化物路线[1][6][7][8] - **产品进展**:国内厂商取得进展,厂商 C 计划 2027 年小批量生产高镍正极材料电池,厂商 B 计划 2025 年底小规模量产兼顾高镍三元和富锂锰正极材料电池;比亚迪预计 2025 年底小规模量产电芯,2026 年底完成成组设计,2027 年初上车;C 公司预计 2027 年小批量上车,但商品化程度可能不高[1][9][22][23] - **性能指标**:能量密度 400 瓦时/公斤以上的单体电池成组后能量密度下降,循环寿命接近 1000 次,需施加较大压强保证导电性;快充技术发展有瓶颈,B 公司中试线支持 1C 快充,更高倍率需优化材料体系和界面处理技术;成组效率保守估计难超 70%,最终电池能量密度可能不超 280[1][10][11][12] - **材料应用**:硫化锂主要作硫来源优化界面,主流正极材料是高镍三元和富锂锰基;硅氧负极材料应用早且比例高,硅碳负极材料逐步试验;负极材料主要由贝特瑞等提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供应商有研一和国联,很多电池厂会自行包覆优化[14][15][18][20][21] - **制备路线**:硫化固态电池制备路线有液相法、固相法和碳热还原法,暂无明确最佳路线;碳热还原法有微量碳难除问题,液相法理论成本低,干法可能更具成本优势[16] - **市场情况**:行业主流产品安时数 60 - 100,市场进展比预期快;快充技术处于锂电池时代初期,提升功率方法有成本或安全问题;硅碳在动力市场放量有限,液体电解质基础上负极材料比例 3 - 5%[5][13][31] - **资本开支与商品化进程**:固态技术资本开支预计 2027 年小规模上车,2029 年商品化,2028 年大规模投产线建设加速;设备采购集中于正极干涂层、乳化物单独成膜及温等静压装置,柔性线和中试线阶段难连续生产[32][3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筛选硫化铁相关材料体系核心指标包括电导率、粒径控制能力、受潮后性能变化及恢复能力,更关注杂质类型[25] - 硫化物定点制造暂无明确领先者,B 公司、C 公司等第一梯队企业积极探索[26] - 锂金属负极技术有边际性突破但进展未显著加速,卤化物电解质突破更显著,商业化应用时间或不会提前至 2030 年前[27] - 全固态材料体系中聚合物电解质进展显著,用抗氧化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替代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形成离子传导通路,卤化物与正极材料合理比例为 30%:70%[28] -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未采用硫化物与卤化物参混方案,一汽和 BCB 等公司已开始尝试,参混比例 2:8 较好,每吉瓦时所需吨数未精确计算[29] - 锂金属对硅负极未来前景影响有限,硅负极容量损失源于 0.3 伏特能量密度损失,循环效率是问题,QuantumScape 表现突出[30]
性能、安全、成本持续优化,车用动力电池快速突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3 15:24
动力电池技术革新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实现300mAh/g比能量,用于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600~700Wh/kg [3] - 富锂材料通过结构优化已解决循环稳定性和电压衰退问题 [5] - 钠离子电池在-40℃低温下保持60%容量,10C快充适配重卡需求,相比锂离子电池提升15%载货量 [8] - 中科海钠已实现正负极材料千吨级制备,万吨级生产线初步完成,电芯方面建成1GWh生产线并筹备10GWh产线 [8] - 混合固液电池作为全固态过渡方案已实现良好安全性能,原位固化技术提升锂离子传导效率 [10] - 全极耳设计将电子迁移距离缩短至80毫米,内阻降至1.5mΩ,4695电池在-40℃可放出60%容量 [16] 电池安全与标准 - 新国标取消热扩散5分钟缓冲期,新增底部撞击和快充后循环测试 [12] - 制定全球首项全固态判定标准(失液率<1%)并通过整车级热扩散测试 [12] - 智能化电池管理系统集成高精度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 [14] - 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热隔离和防火设计 [14] 快充与电气架构 - 48V架构相比12V前期成本增加1500元,预计2028-2030年成本打平 [7] - 高功率负载需48V架构支撑(欧姆定律降损25%) [7] - 虚拟场站测试覆盖98%充电桩故障场景,CCTA认证推动车企优化V2G策略 [20] 燃料电池发展 - 国产化进程加速有望降低燃料电池生产成本 [20] - 新型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材料可降低内部电阻和能耗 [20] - 智能化系统集成传感器和算法,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 [22] - 应用场景拓展至分布式发电、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24] 技术互补与融合 - 动力电池适合短途高频场景,燃料电池适合长途低频场景 [25] - 大圆柱电池标准化型号可覆盖混动车型50~100Ah需求 [25] - 80-100度电重卡采用100Ah电池,6C持续放电与燃料电池形成互补 [25]
场景裂变下,材料如何重构电池性能边界
高工锂电· 2025-05-31 20:06
会议信息 - 2025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将于6月9日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由高工钠电和高工产业研究院主办,众钠能源总冠名 [1][2] - 2025高工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峰会将于6月10日在同一地点举办,由高工锂电、高工储能和高工产业研究院主办,利元亨总冠名 [2] 产业新局 - 2025年锂电池产业迎来多元化场景爆发,终端应用从乘用车电动化向储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延伸,推动产业链全面革新 [3] - 中国锂电材料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展现显著优势,海外客户对国产材料需求同比增长,部分管制材料通过跨境合作实现技术突破 [4] - 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电解液提出定制化需求,企业需开发专属解决方案 [4] - 动力电池向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方向发展,储能电池聚焦大电芯技术,电芯规格从280、314发展至394、587、628、688 [4] 安全革新 - 高性能应用场景对锂电安全提出更严苛挑战,行业从液态电池系统设计和固态电池技术两个方向应对 [7][8] - 铜箔企业研发高延伸高韧性产品,抗拉强度从300-400兆帕提升至600兆帕以上,并探索合金箔突破1400兆帕极限 [9] - 企业提出"三多一化"安全理念:多材一体、多维防护、多管齐下、网格化管理,推出纳米微孔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0]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隔膜"萨拉弗"电导率超越液态电解液,锂离子迁移数达0.98-0.99,适配下一代电池技术 [11] 快充挑战 - 行业从追求能量密度转向高功率快充,快充导致电芯温升和电解液不稳定,市场仍要求数千周循环寿命 [14] - 铜箔厚度从6微米降至4微米并批量应用,3.5微米产品进入开发,企业转向多孔铜箔和合金箔突破物理极限 [15] - 开发具备"xy导热、z隔热"特性的复合材料,解决快充温升问题,以一半厚度实现同等隔热性能 [16] - 需引导市场理性看待快充,避免过度追求10C等高倍率导致研发资源错配 [17][18] 未来布局 - 电池技术向锂金属电池、锂燃料电池迭代,企业储备三代隔膜技术瞄准锂氧、锂硫电池 [19] - 液态电解液与半固态/固态电池并行发展,液态体系仍是短期主流,半固态聚焦解决界面反应和成本痛点 [20] - 针对固态电池多元化路线,储备多孔铜箔、雾化箔、锌箔等集流体解决方案 [20] - 半固态电池注液量减少对隔膜吸液保液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开发超高吸液保液隔膜实现协同优化 [20]
新股探寻(优优绿能、中策橡胶、古麒绒材)
2025-05-25 23:31
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优优绿能、中策橡胶、优诺股份 - **行业**: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行业、轮胎行业、羽绒材料行业 核心观点和论据 优优绿能 - **产品与市场**: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模块主要供应商,产品有15、20、30、40千瓦充电模块,应用于直流充电桩等充换电设备,与万邦数字能源等下游领先企业合作,客户类型多样[1][2][3] - **募投项目**:计划投入扩充产能生产基地建设和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预计募资7.8亿,实际募资9.4亿[3] - **技术方向与产品迭代**:以大功率直流输出为主要技术方向,2015年推出15千瓦模块后不断迭代,已启动60千瓦液冷大功率模块开发[3] - **收入结构与趋势**:目前主流产品是30和40千瓦模块,2024年40千瓦模块收入占比近50%,随着60千瓦产品成熟,高功率快充模块需求和收入占比预计提升[1][3][5] - **财务表现**:2022 - 2024年收入分别为10亿、13.76亿、接近15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6亿、2.68亿、2.56亿,2025年上半年收入预计增长,净利润可能略受压[1][3][4] - **独特优势**: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作为专注直流快充模块的企业,具备独特且稀缺的定位属性[6] - **风险因素**:存在客户合作稳定性、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原材料波动风险,主要客户ABB引入新供应商,供应比例从100%降至60%[1][7] 中策橡胶 - **产品与市场**:是我国轮胎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多种规格轮胎,拥有多个知名品牌,与多家知名整车厂商合作,产品销往海外[8][9] - **募投项目**:IPO募投项目包括五个产能建设项目,预计募资50亿,实际募资40.7亿,我国轮胎市场容量因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预计持续增长[10] - **海外扩展与财务表现**:重视海外市场扩张,设立印尼、墨西哥分支并计划投建新基地,有望提升收入和盈利能力;2022 - 2024年收入从319亿增至392.5亿左右,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亿、26.4亿、37.9亿,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11] - **风险因素**:需关注汽车行业经营波动和天然橡胶价格波动风险,天然橡胶价格高位时毛利率较低[12][13] 优诺股份 - **产品与应用**:主要产品为高规格鹅绒和鸭绒,应用于服装和羽绒寝具,定位中高端市场,下游客户为知名品牌,是唯一参与羽绒服装新国标制定企业[14] - **募投项目**:计划通过IPO募资用于年产2800吨功能性羽绒绿色制造项目和研发技术升级项目,预计募资5.7亿,实际募资6亿[15] - **市场趋势**:羽绒材料市场需求来自羽绒服、羽绒寝具等领域,2016 - 2021年羽绒服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12.7%,我国羽绒寝具普及率低但有提升空间,冰雪运动和军需物资市场需求增加[16][17] - **行业地位**:是国内公认四家骨干企业之一,2022年向羽绒服客户供货量占市场用量12%,在高规格羽绒材料领域有20多年经验[18] - **军需市场影响**:进入军需装备制造商供应链,拒水性能远超国际标准,推动拒水性能羽绒产品销售额增长,受益于军需换装需求[19] - **财务表现**:2022 - 2024年收入分别为6.7亿、8.3亿、9.7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亿、1.2亿、1.68亿,今年上半年预测收入同比增长1.7% - 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 - 4.7%,相对于部分企业有较高稀缺性[20] - **风险因素**:需关注季节性波动、鸭毛鹅毛收购价格波动、客户集中度高和存货相关风险[2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优优绿能现有业务还包括换电模式中的必要流程[3] - 中策橡胶外销毛利率高于内销[11] - 优诺股份是2024年我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工作战略合作伙伴[14]
“智”“电”合力,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向世界(专家解读)
人民日报· 2025-05-12 05:57
近期,多家外媒关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 其次,快充技术的普及与演进,正逐步解决用户"里程焦虑"问题。当前主流的800V高压平台,以及多 家头部企业在超充网络上的布局,使得充电速度进入"分钟时代",采用高压平台的车型可以在10—15分 钟内完成从10%到80%的电量补能,这使得中国消费者开始对续航里程焦虑这件事情慢慢放下心来。 美联社发布长报道文章,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正通过多元化路径在全球加快发展步伐,提供相对实惠的 电动汽车,以时尚的设计和最新的高科技内饰让汽车买家惊叹不已,从而对世界汽车行业进行了重组; 西班牙《国家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中国企业将在西班牙投资100多亿欧元发展电动汽车和绿色 能源。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技术、智能化设计等领域有哪些突破?中国车企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还需要在 哪些方面努力?本报记者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高增长背后,离 不开技术层面的突破,尤其是在电池、快充以及智能化方面的飞跃式发展。 首先,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整车性能的提升。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路线日益成 熟,在能量密度方面 ...
“负极+偏光片”双核突围 杉杉股份2024年核心业务盈利6.59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10:02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总营业收入186.80亿元,归母净利润-3.67亿元,扣非净利润-7.68亿元,亏损主要源于参股企业亏损、非核心资产减值计提及母公司财务费用影响 [1] - 剔除非经常性因素后,核心主业盈利6.59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由负转正至18.60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扭亏,营收同比增长28%,经营面完成触底反弹 [1] 负极材料业务 - 2024年负极材料板块营业收入81.96亿元,占总营收43.87%,销量同比增长28.44%,毛利率提升6.68个百分点至18.45% [2] - 全球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蝉联第一,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中国1287万辆/+35.5%,全球1824万辆/+24.4%)及储能需求高增长 [2] - 通过一体化产能释放、技术降本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盈利能力,6C超充动力用负极材料已供应头部客户,硅基及硬碳技术取得突破 [4][5] 偏光片业务 - 2024年偏光片营业收入103.22亿元,占总营收55.26%,大尺寸偏光片全球份额约33%,LCD电视/显示器用偏光片市场份额均居全球第一 [3]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承压,但公司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和成本控制维持两位数毛利率,OLED电视/手机用偏光片已量产出货 [3][5] - 收购LG化学SP业务(OLED显示屏及车载LCD偏光片)带来新增长点,车载偏光片具备低阻抗、广视角等核心技术储备 [5] 研发与技术优势 - 2024年研发费用10.37亿元/+19.43%,研发费用率5.55%创历史新高,累计授权专利334项 [4] - 负极材料领域实现快充、硅基负极等技术迭代,千吨级硬碳产线投产并应用于钠电/锂电/超级电容 [4][5] - 偏光片领域强化OLED和车载产品技术壁垒,大尺寸LCD保持领先,中小型高端产品份额提升 [5] 战略与行业展望 - 剥离电解液等非核心资产聚焦双主业,控股股东重整未影响上市公司独立运营 [6] - 行业回暖下负极材料涨价预期渐起,面板需求旺盛推动偏光片供应紧张,公司作为龙头有望持续受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