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总量控制
搜索文档
21专访丨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07:16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四周年,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市场覆盖行业从单一的发电行业扩展到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3]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强,不同企业的交易判断差异增加,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3] - 2025年碳市场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 [5] 市场成熟度与活跃度提升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2025年四五月交易低谷期很短,市场很快进入活跃期,日均交易量较以往实现翻倍增长 [5]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很多企业成立了专业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 [4] - 与全国碳市场初期相比,相关主体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4] 上海地方碳市场的角色与探索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 [7] - 上海碳市场在配额分配方面不断优化,从最初以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从全部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 [6] - 上海正计划扩大地方碳市场覆盖范围,包括进一步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并考虑将年碳排放量准入门槛从2万吨降至1万吨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于部分可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行业,或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2][13] - 未来工作重点包括推进行业扩容,到2027年将主要工业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入市 [10][11] - 政策协调是推进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3]
专访赖晓明:推进碳市场扩容,研究配额有偿分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26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98.3亿元 [1]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1] 市场扩容与结构变化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从单一的发电行业扩展至发电、钢铁、铝冶炼、建材4个行业,市场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2] - 行业扩围后,市场主体分布更分散,企业判断差异增加,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从结构上促进市场发展 [2] - 2025年上半年成交量、交易企业数量、交易笔数较2024年同期均上涨75%以上,今年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 [3] 市场成熟度与活跃度提升 - 市场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交易不再高度集中于履约前一个多月,日均交易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企业碳管理意识增强,很多企业成立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或部门,主体能力明显提升 [3] - 上海碳市场开户企业和机构共2200多家,其中控排企业约400家,其余1800多家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带来较高活跃度 [5] 配额分配机制演进 - 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从最初以历史法为主,逐步调整为70%以上采用效率法 [5] - 从全部配额免费分配,过渡到93%-99%免费分配(即少量有偿分配),并开展了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 [5] -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逐步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过渡,对可能率先碳达峰的行业尽早采用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方式 [1][10] 地方碳市场定位与发展 - 地方碳市场核心目标是服务当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上海计划扩大覆盖范围,包括拓展行业、增加温室气体种类、降低准入门槛(可能从年碳排放2万吨降至1万吨) [6] - 4个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上海地方碳市场配额覆盖量从约1.6亿吨降至8000万吨左右,降幅近一半,但功能作用未减弱 [6] - 上海持续推动环境权益创新,如取水权信托交易、碳普惠机制,研究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信用等领域 [7]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建设规划 - 推进行业扩容,根据规划到2027年主要工业排放行业都要纳入碳市场,未来两三年还需将4个大行业纳入 [8] - 推动市场主体多元化,重点推进金融机构等符合要求的机构投资者入市 [9] - 参与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两个国家级平台的设立建设工作,助力国家级碳市场基础设施落地 [9] - 政策协调是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难点,包括产业政策与碳市场政策、宏观政策与碳减排政策的协调 [10]
碳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重要抓手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2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意义 - 中央发布系统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进入全面深化、加速推进阶段,对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1]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从电力行业开始,逐步向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扩容,目前已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 - 截至今年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78.26亿元,市场活跃度与规模稳步提升 [1] 碳市场结构与配额分配机制 - 全国碳市场由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构成,二者通过配额清缴和抵消机制互相衔接,独立运行且互为补充 [2] - 碳配额分配是影响碳定价的关键因素,目前总体采用免费分配方式,基于碳排放强度和产品实际产量的方法确定应发配额量 [2] - 未来碳配额分配将从免费分配向免费与有偿相结合方式转变,逐步提升配额拍卖比例,以更好发挥碳价效率和功能 [2] 碳市场支撑体系与数据管理 -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是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发挥的根基,旨在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支撑国家减排目标实现 [3]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和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是重要方向,需提高碳排放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需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建立标准化的核查流程体系 [3] 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与影响 - 企业可通过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低碳生产方式,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4] - 技术应用可帮助企业获得配额盈余,交易收益反哺研发,形成减排-收益-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4] - 碳市场发展将带动清洁能源、低碳装备制造、碳咨询等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碳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领域 [4]
中国提出全经济减排目标,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0:03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1] 全国碳市场运行现状与成效 - 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上线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2] - 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 [2]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周期上涨约44% [2][4] - 2025年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重点排放单位1300余家增加管控排放量约30亿吨 [7] - 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比例提高至远超60% [2][7] 碳市场政策与发展规划 - 2024年8月发布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明确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4] - 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 - 生态环境部计划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3] - 将本着成熟一个纳入一个原则有序将民航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纳入碳市场 [7] 碳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 市场存在活力不足配额分配方案发布滞后有偿拍卖等调节工具缺失等问题 [5] - 现有机制需适应十五五期间从控增量向减存量转变的需求 [5] - 建议制定十五五全国碳排放总量净零增长目标建立总量控制制度 [5] - 行业建议修改完善燃煤机组掺烧限制合理设定行业边界确保数据统一可比 [8] 碳市场的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中国积极推进跨境碳交易研究建立管理制度探索实施路径 [10] - 将推动碳市场技术标准的国际互认发挥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10] -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为绿色转型领军者其碳市场为新兴经济体提供重要参考 [11] - 期待在COP30上中国与巴西等拉美国家进行碳市场交流合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