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配额
搜索文档
如何破解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问题?
中国环境报· 2025-10-21 08:2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挑战 - 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因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面临市场化水平低、难以交易流通和形成信贷现金流的核心问题 [1] - 解决“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这“四难”问题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关键 [1] 破解“难度量”问题 - 加强本地化参数库与动态监测能力建设,基于生态地理分区和GEP核算框架开展长期观测,构建区域生态系统参数数据库 [2] - 深度融合“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实现实时动态量化 [2] - 探索编制区域性“生态产品总值(GEP)资产负债表”,依托统一数字平台实现核算结果透明化、可查询与可审计 [2] 破解“难抵押”问题 - 构建生态资产“资本化”的法律基础,通过确权登记、特许经营许可证等形式清晰界定生态资产的经营权、收益权等用益物权 [3] - 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基于认证的生态产品价值推出“生态资产抵押贷款”“生态信托”“绿色债券”等产品 [3] - 由政府或市场机构设立“生态价值风险补偿基金”或风险缓释凭证,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分担以降低放贷顾虑 [3] 破解“难交易”问题 - 优化政府纵向生态补偿途径,将GEP核算结果及变化率作为转移支付的核心考核依据,推动生态补偿从“按投入补偿”向“按绩效补偿”转变 [4] - 创新市场横向交易模式,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将调节服务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合规权益凭证 [4] - 推广“生态银行”模式,由政府授权机构整合碎片化生态资源,通过特许经营、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可持续经营 [4] 破解“难变现”问题 - 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基于原产地的生态标签认证体系,使农副产品、文旅服务通过品牌溢价获得生态红利 [5] - 引导地区发展依赖优质调节服务(如洁净空气、宜人气候)的生态康养、自然教育等新兴业态,将公共生态产品转化为可消费的经营性产品 [5] - 坚持需求导向的价值开发,通过政策约束(如碳配额)创造企业对碳汇的需求,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引导消费者为生态价值付费 [5]
水泥行业近况跟踪及展望
2025-10-14 22:44
行业与公司 * 水泥行业 [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盈利与需求** * 2025年水泥行业盈利预计从年初的400亿降至300多亿 [1] * 2025年全年水泥需求预计同比下降6%-7%至17亿吨左右 [3][12] * 2026年需求跌幅或收窄 预计比2025年进一步下降约3% [12][13] * 中长期看 2030年需求或降至15亿吨左右 [3][13] **价格走势与市场表现** * 8月下旬尝试推涨水泥价格效果不佳 仅西南和中南地区9月环比8月有实质性上涨 [1][3] * 西南地区提价11个百分点 [3] * 华东长三角地区价格维持在七八月份水平 推涨失败 [1][3] * 四季度水泥价格总体震荡上行 但区域表现分化 [1][9] * 1-8月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滑约5% 但价格表现不理想 [11] **供给调控与错峰生产** * 三季度全国各地有错峰生产安排 四季度西南 中南 西北和华北地区陆续开启错峰生产 [2] * 华东长三角地区错峰生产执行较差 [2][4] * 错峰生产执行不到位是价格推涨困难的核心原因之一 [4][11] * 超产管控到位后 错峰生产时间预计减少 [3][20] **政策影响** * 工信部提出年底完成超产指标处置 并推进产能置换 [1][5] * 已有6,100万吨产能置换方案 [1][5] * 政策明确行业协会作用 为后期工作提供支持 [1][7] * 2024-2025年碳配额继续免费分配 碳排放标准大概率设定在0.8左右 [8] * 短期内碳配额政策对行业无重大限制 [8] 其他重要内容 **产能与监管** * 截至2025年全国熟料总产能为16.3亿吨 [15] * 超产管控严格执行后 总产能预计逐步减少到15亿吨左右 [15] * 重庆试点在线监测系统争取四季度上线 明年全面推广 [3][21] * 在线监测系统误差控制在3%左右 不超过5% [27] * 未来监管需与碳交易对接 各部门需紧密合作 [3][22] **区域差异与企业行为** * 长三角地区企业配合度差 例如江苏一家民营企业从7月起一直未停产 [4] * 大企业积极配合涨价 实力型企业降低单吨盈利诉求 [10] * 区域表现差异大 重庆进展较好 江苏省则不够重视 [16] * 异地置换实施难度大 具体情况因地区而异 [17] * 购买水泥产能指标不易 实际成本因减量置换翻倍至120元每吨 [18][19] **监管执行细节** * 国家文件要求按照日产进行最严格的监控 [24] * 短期内不同省份执行方式可能导致混乱 [25] * 环保部具备惩罚手段 而工信部没有执法权 [23]
全国碳市场:CEA重启跌势,CCER价格坚挺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5-25 20: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剩余40%强制流通配额只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约0.4 - 0.5亿吨市场需求或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来满足 [2] - CEA价格跌至70元附近后,市场刚性需求和投机需求显现,成交热度提高,强制流通配额释放加速,5月底部预计65 - 68元/吨 [2] - 目前强制流通配额释放比例不足20%,潜在抛压仍存,市场价格震荡磨底,缺乏上行驱动;若盈余企业卖出节点后移,价格底部越低、反弹高度越有限;若单日成交量起量,上涨动能或出现在三季度末 [2] 各部分内容总结 全国碳市场综合数据 - 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重启跌势,收盘价69.41元/吨,周环比-1.43%,年同比-29.54%;各年份碳配额不同程度下滑 [1] - 全国碳市场周度总成交量约340万吨,环比上周减少7%;挂牌协议成交约125万吨,占比36.6%,大宗协议成交215万吨;碳配额24成交量占比升至88%,周环比提高25个百分点 [1] - 全国碳市场周度成交均价70.75元/吨,受大宗协议成交均价拖累 [1] - 展示了全国碳市场各年份碳配额最新价格及周环比、年同比增速,以及本周成交情况 [7][12] 各年份碳配额行情数据 - 列出各年份碳配额挂牌协议、大宗协议成交均价及价差,成交量及大宗占比 [13] - 展示了全国碳市场收盘价、大宗协议成交均价、挂牌协议成交量、大宗协议成交量相关图表 [14]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登记与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首批登记减排量涉及多个项目,合计948万吨 [15]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周度总成交量3.65万吨,周环比增长373%;周度成交均价89.8元/吨,环比上涨3.28%,较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周度成交均价高出26.73% [1][16] - 展示了CEA与CCER每日挂牌协议成交均价、成交量相关图表 [18][20] 推荐策略 - 建议缺口企业在8月底前分批逢低采购 [3]
碳市场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影响几何?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3-26 22: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度配额等于经核查排放量,2025年底前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首次履约无配额盈余或缺口 [1][5][7] - 2025年全国碳市场整体缺口略有下调,对供需平衡影响有限,扩围放缓或加速强制流通配额释放 [1][8][9]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年无显性碳成本,未来成本逐年增加,2026年(2025年度)中性假设下配额缺口约330万吨 [2][11] - 扩围方案未提及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结转问题,发电行业可能存在规避配额结转规则的行为 [2][12][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核心变化 - 扩围方案核心看点是新增“2024年度配额等于经核查排放量”要求,其余多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修改 [5] - 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分配,行业整体配额盈亏基本平衡 [6] - 删除“免费分配”表述,预计2025、2026年度配额分配可能引入有偿分配,新增“数据真实性”“加强信息披露”有助于建立真实透明排放数据体系 [7] 对全国碳市场影响 - 2025年全国碳市场整体缺口减少330万吨,对价格有一定利空,但因发电行业缺口大,对供需平衡影响有限 [8][9] - 扩围放缓使新行业入市新增需求预期破灭,市场悲观情绪或使发电企业提前出货,加速强制流通配额释放,缓解碳价暴跌情形 [9] 对钢铁、水泥、铝冶炼影响 - 2025年底前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首次履约无配额盈余或缺口,首年无显性碳成本 [11] - 2025、2026年度配额按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分配,中性假设下2026年(2025年度)三大行业配额缺口约330万吨 [11] - 按100元/吨碳价,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显性碳成本分别约1.8、1.15、0.34亿元,单位产品平均显性碳成本分别约0.18元/吨、0.08元/吨、0.78元/吨 [11] 遗留问题 -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后,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可能与非发电行业单位签署回购协议规避配额结转规则 [12][13] - 扩围方案未提及相关行业配额结转问题,期待后续方案明确要求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