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土供应链多元化
icon
搜索文档
“不买中国稀土?追求最低成本的美西方企业第一个不答应”
观察者网· 2025-08-28 17:18
中国稀土行业主导地位 - 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超60% 加工阶段控制全球产量的92% 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几乎拥有垄断性控制权 [3] - 2020年至2023年 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 [3] - 中国已成为稀土价值链每个阶段的最低成本生产者 拥有巨大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 [1][4] 西方竞争挑战 - 西方建立竞争性供应链面临成本和时间挑战 所需时间至少10到20年 成本至少数以万亿美元计 [6] - 西方矿商要达到中国的价格水平几乎不可能 除非买家接受比中国市场价格更高的溢价 [4] - 人才储备不足 加工和提纯工艺专业人才在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 [6] 市场影响与战略布局 - 中国通过技术进步巩固稀土定价权地位 国际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1] - 七国集团探索建立标准机制 可能用于限制中国超低价稀土磁铁 [6] - 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获得五角大楼4亿美元投资 五角大楼成为其最大股东 [6] 历史发展轨迹 - 中国稀土开采1990年代蓬勃发展 2010年美国仅剩的两家磁铁制造商关闭 无法与中国生产商竞争 [3] - 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非官方稀土禁运 震动了日本工业 [3] - 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影响了全球贸易谈判 通过出口管制迫使特朗普政府做出让步 [1]
挑战中国稀土?美国业者:美政府砸下重金,资本却避而远之
观察者网· 2025-07-26 23:14
美国政府推动稀土产业本土化 - 美国国防部以4亿美元收购芒廷山口材料公司优先股 成为其最大股东 旨在推动国内关键矿产开发以打破中国垄断 [1] - 芒廷山口材料公司是美国唯一掌握稀土全产业链的生产商 拥有全球第二大稀土矿芒廷山口 [5] - 美国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税收抵免等政策刺激 但政策长期不一致 特朗普政府宣布抵免将从2030年起终止 [5] 美国稀土产业面临挑战 - 美国稀土公司多为低价股 融资困难 由于中国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缓慢 [2] - 稀土项目开发周期长(10-20年) 银行对长期项目持谨慎态度 缺乏愿意冒险的私人资本 [1][6] - 稀土加工技术门槛高 中国控制全球92%的稀土加工产能 美国70%稀土进口依赖中国 [4][5] 中国企业稀土主导地位 - 2023年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60%以上 加工领域控制92%的全球产量 [4] - 中国2024年6月稀土磁体出口同比下降38.1%至3188吨 出口管制措施增加贸易博弈筹码 [4] - 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 人才储备方面具有多年积累 其他国家追赶成本高昂 [6][8] 美国稀土企业动态 - 美洲稀土公司获得怀俄明州豪莱克溪项目试采许可 但股价表现低迷 [2] - 美国稀土公司股价一周内翻倍至46澳分 拟建"牛仔州矿山"含四种核心稀土元素 [5] - 芒廷山口材料公司交易引发行业股价波动 企业竞相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5] 行业专家观点 - 稀土项目具有高度投机性 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教授指出商业生产希望渺茫 [6] - 分析师认为政府减少电动车补贴可能扼杀新兴产业需求信号 [6] - 咨询专家预计稀土供应链多元化需10-20年时间 成本达万亿美元级 [8]
全球产业链关键变量: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安全逻辑与全球平衡
搜狐财经· 2025-06-08 19:56
中国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 政策背景发生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速达1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的关键时点,凸显战略性资源管理在大国博弈中的核心地位[1] - 商务部回应强调国家安全底线思维与全球化产业链重构中的主动作为,政策与七国集团《瓦森纳协定》新增的12项稀土管控条款形成呼应[1][3] 稀土资源战略定位 - 镝、铽等中重稀土元素被确认为高超音速飞行器制导系统和量子通信设备的关键材料,具有明确军民两用属性[3] - 2024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出口量同比下降9.3%,而国内高端制造业消耗量同比增加22%,显示资源配置向战略领域倾斜[3] - 中国建立全球首个稀土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实现从矿山开采到终端出口的数字化监管[3] 国际供应链影响 - 中国通过维持年产量的35%-40%出口许可证发放量,保障日德新能源汽车电机供应链稳定,并支持欧盟2035氢能战略推进[3] - 2024年向上合组织成员国出口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同比增长17%,初级产品出口减少24%,体现结构性调整策略[4] - 中国占据全球37%稀土储量但承担90%加工产能,政策平衡国家安全与国际责任双重需求[4] 国际合作动态 - 中德在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达成稀土加工技术转移框架协议,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新增稀土合作专项条款[4] - 中国建立的合规审查体系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原子能机构新监管标准和跨国企业ESG体系的重要参照[4]